实用文档>报告讲座

报告讲座

时间:2022-06-09 04:03:04

关于报告讲座范例

关于报告讲座范例

关于报告讲座范例

  关于报告讲座范例

  篇一:福州大学专家讲座报告

  本学期参加了四次专家讲座,陈新老师、罗国新老师、陈忠辉老师和施隆照老师分别对数字成像技术、TD-LTE简史、OFDM技术和芯片低功耗技术等现在研究的方向进行了简要介绍,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各专业的发展情况。在四次讲座中有两次是针对TD-LTE技术展开的,罗国新老师介绍了TD-LTE技术的发展史,深入分析了国内三家运营商的技术发展路线及后续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搭建了整个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框架,让我们了解到TD-LTE的基本知识。陈忠辉老师则针对TD-LTE中下行调制方法——OFDM进行详细拆解,为我们抽丝剥茧,层层分析OFDM的调制方式,使我们对TD-LTE的理论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是由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中国移动、大唐电信、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企业,共同开发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准确来说,LTE是3.9G技术,是3G与4G技术之间的过渡,而LTE-Advanced才是真正的4G技术。2010年,国际电联ITU在ITU-RWP50会议上最终确定LTE-Advanced(长期演进技术升级版)和Wireless MAN-Advanced(全球互通微波存取升级版)这两种主流技术为4G标准。 LTE技术较WCDMA等3G技校改进了3G空口技术,采用OFDM和MIMO为其关键技术,实现在20MHz频谱带宽下提供100Mbit/s的峰值下行速度,50Mbit/s的峰值上行速度。同时TD-LTE技术扩大了小区容量,降低网络延时,控制面上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时延低于50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时延小于100ms。经过近年的研究, TD-LTE的相关标准

  已经基本完善,关键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传输层方面,TD-LTE下行传输方案采用了带循环前缀(CP)的OFDM,每一个子载波占用15kHz,循环前缀的持续时间为4.7/16.7μs,分别对应短CP和长CP。为了满足数据传输延迟的要求(在轻负载情况下,用户面延迟小于5ms),TD-LTE系统必须采用很短的交织长度(TTI)和自动重传请求(ARQ)周期,因此,10ms无线帧被分成20个同等大小的子帧,长度为0.5ms,采用QPSK、16QAM和64QAM这3种调制方式进行调制。根据R6版本的规定,使用Turbo编码作为LTE信道编码。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奇偶校验(LDPC)码可获得比Turbo码高的编码增益,在解码复杂度上也略有减小,可能在后续版本中会进行更新。R7版本中引入了LTE的另一关键技术——MIMO,它是达到用户平均吞吐量和频谱效率要求的最佳技术。在基站设两个发射天线,在UE设两个接收天线,即2×2的天线配置,成为典型的下行MIMO天线的基本配置方案。上行传输方案采用带循环前缀的SC-FDMA,使用DFT获得频域信号,然后插入零符号进行扩频,扩频信号再进行IFFT,整个过程简称为DFT-SOFDM。它可以实现上行用户间能在频域相互正交并在接收机一侧得到有效的频域均衡。

  物理层上,主要采用E-NodeB调度、链路自适应和混合ARQ(HARQ)策略,以适应基于数据包的快速数据传输。对于下行的非MBMS业务,E-NodeB调度器在特定时刻给特定UE动态地分配特定的时、频域资源。由下行控制信令通知分配给UE资源形式及其对应的传输格式,并根据QoS参数、在E-NodeB中准备调度的数据量、UE报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UE能力等参数决定资源块的复用方式。链路自适应

  即自适应调制编码,可以在共享信道上应用不同的调制编码方式适应不同的信道变化,获得最大的传输效率。E-NodeB根据UE的反馈和其他一些参考数据,在列表中选择一个调制速率和编码方式,映射到调度分配的资源块上。根据传输带宽、功率控制和自适应调制编码的应用,分别对频率资源、干扰水平和频谱效率这3个性能指标做出调整,提升传输速率。LTE使用前向纠错编码(FEC)和自动重复请求(ARQ)结合的差错控制,即混合ARQ(HARQ)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并通过干扰随机化、干扰消除、干扰协调/避免和波束赋型解决小区间的干扰。干扰随机化使用交织多址(IDMA)及跳频来解决小区间干扰。干扰消除则依靠UE多天线接收的空间抑制和基于检测/相减的消除方法。干扰协调/避免采取一种在小区间以相互协调来限制下行资源的分配方法。波束赋型则通过智能天线,点对点进行数据发送,减少小区间的干扰。

  目前公司已经开展TD-LTE项目试点工作,部分区域已经完成LTE站点的建设。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最为关心的是E-NodeB提供的服务质量及服务时间。经过将近半年的运营维护,发现退出服务的主要原因为传输故障。通过长期的故障处理,总结出此类故障应遵循先底层后高层,先硬件后软件故障排查原则。OMC平台收SCTP告警时,可确认是传输类告警,一般先通过网管系统查看具体告警,收集故障信息如发生时间,影响范围,是否大面积出现同类故障,故障产生前是否对设备进行过操作等,初步判断告警可能产生的原因是否为后台误操作引起,再有针对性的携带设备、工具到达现场,通过现场故障定位进行修复。

  确认非后台操作导致的故障后,根据告警提示到达现场后遵循从底层到高层的排查方法,先SCTA板卡传输接口LKE灯是否正常点亮,使用LMT查看基站接口参数配置如端口类型、工作模式、机框号、插槽号、端口号配置、光模块的功率和速度是否与规划数据一致,排除了硬件配置问题后再进一步进行光口功率测试。使用功率计测试光模块的收发光,若光口的接收/发射功率大于-100dB可认为基站收发光正常,若收发光功率异常,需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排查。

  1、若收发光异常即远低于正常值,可采用替换光模块、尾纤的方法,判断故障现象是否随设备的替换转移来定位故障点并。更换设备

  2、若收发光在正常值附近,可考虑因光损太大引起基站阻断。此时先拔出光模块清理光口,适当降温,进行重新接入。需注意是否因BBU与RRU间的距离是否超过设备范围引起光衰,更换对应的设备即可。

  3、BBU及RRU侧收发光都在正常范围内却仍无法接入时,一般为单通若光纤布放异常。通过LMT——一单开站——光模块——RRU光口查不到RRU侧收光即可判断为单通,更换光模块或光纤即可恢复。光纤布放异常常见于宏站BBU和RRU 之间出现鸳鸯引起,重新检查光纤布放即可。

  若硬件配置和基站收发光都正常则表示基站与EPC之间的物理层可通,需进行网络层连通性检查。通过LMT软件对基站进行诊断测试,eNobde B必须同时ping通S1接口的信令面和用户面、ping通邻eNobde B和NEA,才表示网络层通畅。如果此时无法连通,主要原因一般为S1/X2链路故障和NEA和ENB断连故障。S1/X2链路故障,一般考虑为VLAN

  配置如VLAN ID、VLAN类型等;IP地址类型、IP地址、子网掩码、IP Path带宽;QoS参数如承载业务类型、DSCP;路由关系中对端IP类型、对端IP网段地址、对端IP掩码、网关地址等方面数据配置不正确。可在eNobde B根节点——传输管理里可以查看S1/X2链路故障相关信息。

  NEA和ENB断连故障需要关注操作维护链路如本地IP地址类型、本地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对端IP地址类型、对端IP地址、VLAN ID、DSCP等的配置。可在eNobde B根节点——局向——管理站信息中可查看NEA和ENB断连故障相关信息。

  若仍无法定位故障,则进行传输层检查。通过LMT——E-Nobde B根节点——传输管理中显示“SCTP链路建立状态为与对端建立成功”才表示传输层正常,其他所有告警均需进行处理。传输层故障主要由SCTP相关参数设置错误或小区参数配置错误引起。如SCTP链路工作模式,对端IP地址类型、对端IP地址和对端网元类型、小区参数配置等设置错误都是常见的数据问题,只需根据网络规范进行数据更新即可。

  完成上述所有数据、硬件的核查后若仍无法解决故障或链路正常但业务受影响,则需在基站上提取公共日志或CDL日志另外提取交由传输部分协助分析处理。

  虽然TD-LTE与3G技术相比优势明显,但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已投入商用的TD-LTE网络,只应用到OFDM,ICIC和多用户MIMO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里,一直没有投入商用。4G标准中要求实现1Gbps下载速度也仅限于在实验室,实际组网中无法达这个下载速度。即使如此,要在实验室里实现

  篇二:学术讲座报告

  为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气氛,学校要求研究生在研一期间必须参加有关学术报告和讲座。经过研一一学年,我已经按照学校规定完成了参加学术讲座听取学术报告的任务,受益匪浅。在此做一下回顾,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以便更好的指导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我先后参加了《形式软件工程方法》、《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及其应用》、《基于模型的Web应用测试》等学术讲座,对相关的只是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为了拓宽视野,丰富课余知识,我还听取了《中国外贸顺差、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北部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比较研究》等学术报告。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对其进行总结,而只针对《基于模型的Web应用测试》写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应学院邀请,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副院长缪淮扣教授于2012年4月12日来校进行基于模型的Web应用测试方法的学术讲座。缪淮扣教授1992年10月至1995年1月由国家公派在英国york大学做访问学者。担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市南市区第四届科协常委、上海市南市区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上海市黄浦区第一届科协常委、上海市黄浦区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现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应用科学学报》等三个杂志的变为,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缪淮扣教授擅长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方法、软件工程等。在讲座中,缪淮扣教授幽默而又严谨的讲学风格也带动了我们大家的热情以及袁教授对专业技术领域的真知灼见也令我们在座的研究生由衷钦佩。

  此次讲座使我对Web应用的测试有了全新的认识。在Web工程过程中,基于Web系统的测试、确认和验收是一项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不同,它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测试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重要的是,还要从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然而,Internet和Web媒体的不可预见性使测试基于Web的系统变得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为测试和评估复杂的基于Web的系统研究新的方法和技术。

  Web应用已经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Web应用的可靠性和质量。测试是提高软件可靠性和保证软件质量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目前Web应用的测试主要依赖测试工程师的直觉和经验,没有比较系统的方法和工具,测试是一个耗时的、代价昂贵的过程。许多Web应用在没有进行充分测试的情况下投入运营,质量难以保证,导致Web应用软件的开发可靠性不高、风险大。因此,才有了基于模型的Web应用测试的产生。

  基于模型的语言(如UML)、模型驱动技术(MDA)和以测试为中心的软件开发技术与方法的星期和应用以及形式化验证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方法与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一些理论的和商业的工具相机出现。基于模型的测试以明确描述系统预期行为的抽象模型为依据,根据模型覆盖准则自动生成抽象的测试用例:输入和预期的输出。输入部分在被实例化后输入被测系统(the System Under Test,SUT)进行测试。基于模型的测试实现测试用例生成、测试执行和测试结果判别的自动化。

  Web应用的测试可以分为非功能测试和功能测试,非功能测试包括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可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功能测试包括链接测试、表单测试、数据校验、cookies测试、数据库测试、应用程序特定的功能需求测试和设计语言测试。

  目前,Web应用的测试技术大多着重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静态模式,包括link检查检查、HTML验证器、捕获/回访、安全性测试以及负载和压力测试等Web应用测试支持工具,大都是基于程序或源代码的静态验证和计量功能,不支持或很少支持Web应用的测试。

  Web应用由复杂的用户界面和不计其数的后端构件以各种方式继承在一起。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为Web应用功能测试的自动化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基于模型店测试中,测试模型和基于测试模型生成的测试用例都是抽象的,独立于平台的,从而是可重用的。测试执行时通过对测试执行环境的动态配置自动产生实例化的可执行的测试包。这一特性将大大降低由于Web应用的异构性和动态性所带来的测试复杂度。基于模型的Web应用测试方法改变了软件工程中“现在编程,以后测试”的工作方式,使得在整个软件生命期中都可以并行地进行测试工作,从而实现编码前的错误检测,大大降低测试的代价。

  Web应用是一种典型的应用程序。Web应用本身越来越复杂,同时它所使用的开发语言和开发模型在不断发展。所有这些因素都给分析、建模和测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目前的测试主要依赖测试工程师的直觉和经验。Web应用测试被认为是一个耗时、代价昂贵的过程。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Web应用测试方法并能实现测试过程的自动化。缪淮扣教授所研究的正是基于以上目的,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模型的Web应用测试系统,以Web应用的UML状态图作为系统测试模型,采用UML书序图描述测试目标,通过转换和组合,构成FSM测试模型。实现了测试生成的自动化、测试模型以及测试用例的可视化、测试执行的自动化等。

  经过这次讲座,我不仅在某些具体的实际技术理论上学到了很多,对Web测试方法的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我也初步领略了专家的一种思想以及思维方式,以后要经常听一些专家的讲座,让自己在具体理论以及思维方式上有一个不断的提升,进而能够理解这些大家的独特的思想。

  篇三:文化素质讲座报告

  1、讲座主题综述

  1.1 从历史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李学勤教授的此次讲座主要介绍了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原因与特征、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原因以及当今人文科学的危机以及解决的办法。人类文化最初由经验产生,随着教育被传授而得以传承,又由于文化融入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传承之中,故而得以传承。中华文化则是由于其独有的普及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人文科学的危机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经济逻辑产生,而解决的办法则是在推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新。

  1.2 中华文化与天人之学

  张岂之教授的此次讲座通过对文化的定义以及对这个优秀文化的基本

  元素,引出了天人之学这一概念,介绍了兵家、儒家和道家对于这一概念的阐释,并介绍了自己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将这一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对比指出:文化是进步的,我们应当自主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通过交流和互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3 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

  王冀生此次讲座首先介绍了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指出文化既是一种存

  在,更是一种信仰。然后着重指出了大学文化在社会转型和精神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大学应当有其独特的精神和理想,这种精神是历史的传承,但也不脱离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而正是因为大学文化丰厚的底蕴和与时俱进的特性,使得其与在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引导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王冀生指出,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继承大学文化,并进行创新和传承,使大学文化发挥出其在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中应用的作用。

  1.4 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

  陈来教授的此次讲座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

  间的冲突,并指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某些看法是片面的。从某些角度讲,这是基于政治的需要;但从文化的角度讲,这些片面的看法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和总结,陈来指出了应当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在面临传统文化时,我们不能因为其存在问题而全盘否定,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在引进外来优秀文化时,我们不能全盘接收,而应当选取合适的部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改进。

  1.5 大道行天下-《老子》哲学的当代思考

  杨中有先生的此次讲座着重讲述了杨先生自己对于《老子》哲学——道

  的思考。在他看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人类生存和追求的依据,道是对自然的一种阐释。因此,人的活动应当符合自然规律,源于自然、顺于自然又归于自然。因此,杨中有先生指出,我们应当以自然——包含宇宙情怀、赤子境界和圣人智慧——的视角去看世界,提升自己的胸怀和视野,感悟大道的情怀。

  1.6 孔子儒学与中华历史-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

  张岂之教授的此次讲座讲述了孔子的生平、儒学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儒

  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基于政治环境的影响,儒学经历了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儒释道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儒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但儒学的核心是不变的——“人”。围绕这个核心,儒学阐释了人的价值,人的思想,指出“君子”是人的一种追求,为人应当追寻儒学中所阐释的“仁人志士”的标准。

  1.7 君子之风

  楼宇烈教授的此次讲座详细地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君子。在此次讲座中,楼教授极为简练地对君子之风进行了概括。他指出,君子之风一字言之为孝,百善孝为先,只有能够孝顺生养之的父母,才能衍生出其他优良的品质;二次概括为诚敬,唯有诚恳恭敬才能与人为善;三字为智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唯有不惑、不忧、不惧方能谓之君子;四字为礼义廉耻,为立人立国之本;五字为仁义礼智信,也即“五常”;八字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对前面各种概述的综合。楼教授还指出,君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之所以有君子,则是应为还存在不具备“君子之风”的人;而正是这种对比形成了一种引导,通过发扬“君子之风”使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当社会高度发展,人人都是“君子”的时候,那么“君子之风”才会失去其含义。

  1.8 什么是自由教育

  袁鹤翔先生的此次讲座着重讲述了什么是Libre education。袁先生指出,

  Libre并不能单纯的翻译为自由,而所谓的Libre education也并不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没有约束的教育模式。袁先生指出,Libre education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接受的、从专业中解放出来的教育模式,而所谓的从专业中解放并不是指可以去学习任何想学习的内容而不学任何不想学习的知识,而是指应当学习一些必须的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如文史哲学、社会科学等,以便于拓宽思路,使我们能够超脱专业知识来思考问题,使我们面临问题时有更宽广的思路去解决。同时,所谓的从专业中解放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接受必要的思想素质和责任教育,使我们在考虑问题时要在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的前提下进行。

  2 心得体会

  听了八次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我发现,在每一次讲座中,给我们讲授文化知识的先生们都提到了共同的一点:文化知识需要通过大学生去传承。而大学生是怎么继承并传承文化的呢?教育。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接受什么教育就决定了我们最直接获取文化的方式,所以教育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传承走向和趋势。结合袁鹤翔先生的Libre education的概念的解释,我想谈谈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大学教育。

  首先,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我也不愿意多说,不论是文化还是科学知识与经验,教育都是最直接有效的传播方式。但是对于目前的大学教育的形式,我有一些浅薄的看法。

  袁鹤翔先生谈到的Libre education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教育模式,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而追其收推崇的原因,则是其很好的实现了教育的用,使教育不只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可以为社会服务的人,而是通过综合性的教育使接受过该种模式教育的人有能力以社会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发挥自身价值,也即有能力

  为社会服务、乐意为社会服务并且为社会服务的方式符合社会的道德法律要求。这种备受推崇的教育模式,在学校也能够看到它的影子。在学校,“从专业中解放出来”这一概念的实施,作为一名工科生,我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学习的是机械,但在本系的培养方案中,足够的文化素质核心课、文化素质讲座和必修的四本白皮书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校对于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同时,充足的课余时间允许我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社团协会。

  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教育模式在学校却是缺乏先决条件的,也因此,学校只实现了Libre education的形式,实际上却并没有达到其真正所追求的效果,或者说收效甚微。不得不说,对于四本白皮书、文化素质课以及文化素质讲座所传授的文化与思想,大部分的学生依据考核要求确实是完成了,执行的不错,或许也还记下了不少,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这绝对不是文化教育的目的。文化教育的目的与Libre education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种让文化融入生活、让思想得到践行的氛围。可是依据现状来看,在学校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学校,在中国之所以是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大学,是因为其毕业生的实用性技能水平在中国是最好的。这固然值得骄傲,但令人感到悲哀的的是,相对于学校的育才,其育德的水平并不值得称道,反而是近几年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大部分在校学员追求的仅是一种才能上的认可,例如成绩、科研、社会工作等,至于文化践行和素质培养的效果,单从网络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压迫、广泛存在于各个协会组织的小票发票收集活动和各种考核中存在的陋习中就可见一斑。至于学校毕业生,民间某些类似“学校的都是卖国的”(起因是学校毕业生选择外企的较多)和“学校多贪官”(起因是学校毕业生中累计贪污腐败渎职者较多)等等的言论,虽然很片面,也存在某些深层的社会原因,但也能说明部分问题了。

  几年的切身体会,可以很确定的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学校没有育德,更不是学校不注重育德。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不可谓不多,却收不到足够的效果?综合几年来在学校的切身体会,我认为问题出在认可度上。

  学校在实用性技能方面的教育,虽然并没有比文化素质教育占据多太多的课时和学分,却是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的,也是在大家走向社会后被充分运用的。这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况对比,很容易看出:大家认可学校所传授的实用性技能,却并不认可学校所传授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因此前者学校在国内名列前茅,后者学校在中国却不怎么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源于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现状的矛盾。

  在进入大学以前,大部分的学员都已经有过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已经基本成型。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思想模式比较倾向于快餐文化。快餐文化只重效率不重内涵,一旦这种模式形成,思维模式将仅从利益出发,准确说是仅从个人自身利益出发,这就使得有了该种思维模式的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强烈的排斥性。传统文化更倾向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例如君子之风、老子的天道自然、孔子的仁人志士等等,这种精神追求区别于现在的许多粗鄙的例如刺激等的感官享受,难以在短期内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和享受,对于习惯了快餐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也因此,要让这些习惯了快餐文化的人去主动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或者甚至只是遵守道德底线而以损失部分本不该得到但许多人都得到的利益都成为了一个难题。所以说,在快餐式的思维模式形成之后,学校所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可避免会与这种模式冲突,这也就导致文化素质教育不能被认可和接受。

  同时,我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不能被认可和接受这个问题的出现,学校也是需要承担部分责任的。虽然学校却是进行了足够多的文化素质教育,但似乎从来不曾考虑过如何去让学生接受,这从学校的评价体系就可以看出。甲级团支部、优良学风班、优秀毕业生等等荣誉,最终都是从获得的成果上来评价的,而这些成就往往局限在社工、成绩和体育上,至于文化与思想,涉及到的很少。而在优秀毕业生的介绍时,老师们往往也会介绍某某到了某个外企或者国企混的风生水起,也从未曾道德与文化的方面做出介绍。即使是文化素质课程和文化素质讲座,最终也只是以一纸试卷和一篇论文来作为评价的标准,至于是否片面且不说,单从考核方式上看,这是标准的快餐文化流的套路。

  诚然,作为名校,学校确实有很大的压力,学校只有培养出足够有才能的学生来迎合社会需求才能不辜负社会所给予的期望。但是,作为大学,如王冀生先生所讲,作为文化传承的枢纽,学校的责任更重要的却是传承和发展文化,不是去迎合社会,而是去完善社会。不然,作为综合性大学又与技术学院何异?

  因此,我认为,作为综合性大学,学校不能以快餐的形式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而应当完善评价体系,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而后才是文化素质教育,进而达到育才育德并传承和发展文化的目的。

  3 意见和建议

  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我有几点看法,或许不够成熟,但还是想提出来,看看是否有可行性。

  第一,我认为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这门课程并不太合适。首先,虽然每次讲座的主讲人都是有资格的老教授或者学者,在相应的方面浸淫多年,对相应的方面有深刻并且独到的见解。但不得不说,有些老教授年纪太大,而且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状况,例如部分内容听不清、有疑惑但讲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解答等等。我想,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应该不是安排学生与知名人物的见面会,因此我认为即使是安排这些大师的代表作的研读讨论会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我认为以报告的形式作为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太合适。我认为,这门课程应当不是一个形式,而是真正为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开设,因此报告形式的考核只能确认学生是否认真听过了讲座,却不能代表学生是否接受了内涵并衍生出了自己的思想。因此,我认为,死板的考核方式不仅达不到文化传承的目的,甚至还使得学生在“水论文”这种大学中衍生的畸形快餐之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或许这么说这门课程似乎就没有必要了?不是。实际上,我认为《文化素质讲座》相对于其他文化类课程是有着独特的优势的。这门课程主题丰富、涉猎范围广泛、可选性多,不论是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方面还是在文化的传播方面,都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虽然这门课程的名称带着“讲座”二字,我认为这门课程不应该只拘泥于讲座这一种形式,开展座谈、问答、研读和讨论等等形式,都可以作为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方式,或许从目标上看,这样或许会更加合适些。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陋的看法,在可行性上或许存在问题。但我认为,只有敢想敢说,才有改进的可能。即使觉得我的意见不合理,最多也就一笑而过罢了。

【报告讲座】相关文章:

讲座报告范文(精选14篇)04-17

《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讲座报告学习体会范文07-28

听讲座的感想作文07-15

《法制讲座》听后感07-23

幼儿讲座感想怎么写07-10

听专家讲座后的感想07-10

环保讲座听后感08-14

语文组讲座听后感07-22

《法制讲座》听后感范文07-23

论语讲座听后感作文07-20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