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五猖会》的教案

《五猖会》的教案

时间:2024-10-10 13:39:19

有关《五猖会》的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五猖会》的参考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五猖会》的教案(精选5篇)

  《五猖会》的教案 1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习鉴赏“记叙类散文”的方法。

  2、分析作品的选材和立意的特色,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重、难点:

  1、前三次写的“赛会”对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2、分析课文最后一段所反映的作者心情。 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作者,了解作者。 分别从“名、时、地、评、作”5个方面回顾,掌握作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寿樟,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名)浙江绍兴人。(地)

  2、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评价)

  3、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二、简介《朝花夕拾》:(结合课文提示)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先后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

  三、朗读课文,掌握字词的注音和意思。

  1、词语:姣(jiāo)长 美髯(rán) 臻臻(zhēn)至至 称娖(chuò) 高跷(qiāo) 篡(cuàn)改 考据癖(pǐ) 蹊(qī)跷 忐忑(tǎntè) 肇(zhào)开

  2、词意:

  姣长:美丽修长。

  臻臻至至:齐备之意。

  称娖:行列整齐的样子。

  眼学:亲自阅读研习。

  蹊跷:奇怪;可疑。

  忐忑:心神不定。

  四、研讨课文。

  (一)默读课文,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为它们各写个标题。并指出其详略。

  1、童年看赛会(1-2段)(略)

  2、明人的赛会(3段)(略)

  3、亲见的赛会(4段)(略)

  4、东关五猖会(5-22段)(详)

  (二)细读课文,一一研讨前三次赛会。

  1、研讨第一部分内容:童年看赛会(1-2段)(略写) 童年看的赛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这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提示:简单。“于是,完了”表现了赛会的简单使充满期望的孩子失望的心情。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作铺垫。

  2、第二部分写明人的赛会(3段)(略),作者极力描写了明时赛会的豪奢铺张,有什么作用? 提示:用明时赛会的豪奢、热闹,来对比现在的简单,写出了自己对赛会的向往。

  3、第三部分写亲见的赛会(4段)(略)。如何理解“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呢。 提示:渴望看赛会,希望参与到赛会中去。看出当时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

  4、总结:前三次对赛会的简单叙述对第四次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是为去关东看“五猖会”蓄势。也为了衬托下文自己背书的那种受压抑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教学第四部分。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讨第四部分:东关五猖会(5-22段)(详)(全文的重点)

  1、把这部分划分成三个层次:

  (1)介绍“五猖会“的来由。(第5段)

  (2)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6-20)

  (3)写“我”的感受和疑惑。(21-22)

  2、具体分析“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

  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

  第四,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讨论:最后一段反映了我的什么心情?你如何理解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这件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提示:反映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

  3、品味语言: 鲁迅的作品常常象一支标枪、一把匕首,常常在行文中、在不经意处,给敌人、给丑恶的现象、给荒谬的观点迎头一击,而这些地方,往往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思想。请把文中这样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三、小结全文: 文章记述了“我”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从而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的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在语言方面,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幽默讽刺而又形象。 四、作业:讨论课后练习三。 后记:鲁迅的文章比较含蕴难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意义,切忌浮躁。

  《五猖会》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迅及其创作。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详略得当、层层铺垫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详略得当、层层铺垫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方法:

  自读法、点拨法、分析探讨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中国的农历节日,都有哪些啊?这些节日都有些什么代表性的东西?(元宵节——元宵、端午节——粽子、中秋节——月饼、重阳节——出游登高)。鲁迅的家乡还有什么其他的节日呢?他小时候喜不喜欢过节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去浙江的海阳,看看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的“五猖会”。

  【五猖会介绍】

  五猖又称“五通”、“五圣”。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

  传说五猖神曾屡屡骚扰地方,搅戕世界,上天派了雷公电母追杀它们,四处寻找,不见踪影,只在闪电轰雷中有六个丁壮在修海塘。这是保境安民的好事,岂能是五猖的所做所为?况且人数也不符,终于被瞒了过去。从此五猖不再为虐,改恶从善,也就被百姓宽恕而敬以为神了。自此以后,东关镇上便有了赛五猖会的习俗,日期是农历的四月十五。

  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它并非是每年迎赛,往往是数年,甚至二三十年才迎赛一次,所以一旦迎赛就轰动全县,规模异常盛大。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时代,正值家道衰微,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父亲患肺病不起,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途中,他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他外婆家在农村,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和农民。所以对于少年,他回忆最多的便是当铺的柜台,他对祖父和父亲都很讨厌。鲁迅本来叫周樟寿,字豫山,11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7岁时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此间,他接触了科学文艺书籍,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1902年3月即鲁迅21岁时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4月即23岁时在弘文学院毕业,同年9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医专学医。1906年4月初即鲁迅25岁时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弃医从文,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这一年,鲁迅母亲催促他回家结婚,但鲁迅不愿意父母包办婚姻,让母亲把姑娘另嫁他人,鲁迅母亲却发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后第二天,即1906年7月26日便举行婚礼。鲁迅戴上假辫子,穿着传统婚礼服和母亲选中的姑娘朱安结婚。朱安的脚本是三寸金莲,但她听说鲁迅是新式人物,喜欢大脚板的女人,于是做了一双大鞋,在鞋里塞上棉花,以此来取悦于未来夫君。结果结婚那天,在她走出轿子时因为不小心,使得鞋子从脚上掉了下来。尽管鲁迅和比他大三岁的朱安结婚了,但鲁迅躲着朱安,婚后第四天,鲁迅和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就启程到了日本。直到1909年8月才从日本回国。回国后,在杭州一所师范任教。第二年7月,即鲁迅29岁时回到绍兴,在绍兴任教。鲁迅虽然人在绍兴,但很少回家,他住在学校。偶尔回次家也主要是为了看望母亲。在家里,他常常通宵批改作业或读书、抄书、整理古籍,他有意不与朱安接触。1912年即鲁迅31岁时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

  不久,随部迁到北京。1918年初即鲁迅37岁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杰作,同时,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1919年11月,鲁迅在北京西直门买了一套房子,全家团聚。但鲁迅的心依然孤独痛苦,他不吃朱安做的饭菜,不穿朱安缝的`衣服,最好两人还是分居。不过,但当朱安身体不适,他还是雇上人力车,陪同她去看医生。1923年,鲁迅在任职教育部的同时,又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任国文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与他的学生许广平相认识。1925年3月,女师大发生了学潮,作为学潮中骨干的许广平为了解除时代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前途,主动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他们开始交往。从此,鲁迅开始了新的生活。此时,鲁迅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鲁迅由于支持群众斗争,受到北洋政府通缉,1926年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任教。这一年,许广平也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受聘于广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8月26日,鲁迅与许广平同车离开北京,分别前往厦门和广州。1927年鲁迅又抵达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同年9年,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抵达上海,10月,他们最终冲破世俗的藩篱,以同居方式结合在一起。1929年,鲁迅50岁时,鲁迅、许广平之子周海婴在上海出生。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逝世。消息传到北京,朱安很想南下参加鲁迅的葬礼,但终因周老太太需要人照顾而未到上海。1943年鲁迅母亲病逝,

  只剩朱安一个人了。1947年,朱安孤独地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人。

  鲁迅作品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神

  话传说演义”性质的历史小说,如《补天》、《奔月》等)。

  【《朝花夕拾》介绍】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构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所以被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内容解析】

  1、通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各为它们拟个标题,并指出其详略。同时比较几次赛会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全文共写了四次迎神赛会。第l、2自然段,写“童年看赛会”,略写。第3自然段,写“明代的赛会”,略写。第4自然段,写“亲见的赛会”,略写。第5—22自然段,写“东关五猖会”,详写。

  四次赛会 异 同

  童年看赛会 侧重写心态,主要写孩子们盼望看迎神赛会,但看过后又失望的心态,以及每次看迎神赛会后留下的纪念品——“吹都都”。写出了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同时也为后文写看东关五猖会蓄势、做铺垫。 内容:都是写赛会;写法:都是以记叙为主。

  明代的赛会 用了引用和比较的写法,将“明人的赛会”与现实的赛会作比较,意在反衬现实赛会的简单。

  亲见的赛会 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写迎神赛会,用杂文笔法既写往事,也不忘针砭时局,

  东关五猖会 详写,描写了“背书”的故事。

  2、第4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可分为几层?

  明确: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第五段,介绍五猖会的来由。第二层,第6—20段,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第三层,第21—22段,写“我”的感受和疑惑。

  3、“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明确:经历了四个阶段:高兴 失望 梦幻 没多大意思

  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

  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第四,热闹,但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4、为什么如此盼望如此向往的赛会,我眼里却变得似乎没有什么大意思了?反映出什么问题?

  明确:原因在于父亲强制自己背书这件事情影响了我看赛会的心情。他已经对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详写了背书一事,对五猖会几乎没有什么描写,一笔带过,如此盛大的赛会却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印象,反而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强迫我背书的整一过程,由此可见,背书一事对我幼小的心灵来说是一次多么沉重的打击。从家庭角度来看,反映了父亲专制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从封建旧教育角度来看,书的内容生硬深奥,艰涩难懂,背书方法机械,采用死记硬背方式,反映出封建旧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危害。

  5、归纳文章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写一次盼望已久的迎神赛会,却因父亲强迫自己背书而感到失望无奈的事情,突出背书一事对幼小心灵的伤害,表现对长辈不能理解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反映出封建社会家长专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深刻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作业布置:

  预习《北平》。

  《五猖会》的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江浙一带有关庙会的一些民俗,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2)感受封建家长制的作风对活泼天真的孩子的天性的扼杀和影响,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理解散文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生僻字、词的掌握。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要讲述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父子关系。

  (2)理解散文先扬后抑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农历节日,都有哪些啊?这些节日都有什么代表性的东西么?(元宵节—元宵、端午节—粽子、中秋节—月饼、重阳节—出游登高)你们喜欢过节么?为什么?

  那么鲁迅的家乡还有什么其他的节日呢?他小时候喜不喜欢过节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去浙江的海阳,看看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的“五猖会”。

  (二)作者简介:

  ①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②鲁迅散文的特点:

  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三)课文背景简介:

  “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所信奉的财神。据传,五圣庙是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后被奉为财神。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

  “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这些迎神赛会当然是迷信活动。但在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法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赛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作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请同学看几张有关庙会时火热场面的图片。(舞龙、舞狮、高跷、秧歌、腰鼓……)

  (五)课文梳理

  1、快速、大声地通读全文,在每段前面标号。找出你不认识的字、词。

  2、划分段落,并说出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1—4)写儿时的迎神赛会的热闹、豪奢,表达了“我”的向往之情。

  第二段(5—19)写去看五猖会的经过。

  第三段(20—21)写“背书”这件事给“我”的内心造成的创伤和带来的痛苦。

  3、总结各部分的生僻字、解词

  A偏僻、寥寥、繁盛、豪奢、奇拔、美髯、臻臻至至、雅兴、妇孺、枷锁

  B罕逢、篡取、猖獗、谨严、河埠头、蹊跷、忐忑、蟋蟀

  C诧异

  D解词:臻臻至至:齐备的意思。呵活:活龙活现。

  称娖:行列整齐的样子。河埠头:河码头。

  奇拔:奇特,有趣。忐忑:心神不定的样子。

  猖獗:凶猛而放肆。

  4、通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共写了几次赛会,并分别概括小标题。

  4次,小标题:门外的赛会(初次的庙会等)

  书中的赛会(明朝的庙会等)

  盛大的赛会(梦想的庙会、庙前的五猖等)

  关东看五猖会(关东的赛会、失落的赛会等)

  〈第二课时〉

  (六)继续上节课,具体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分析,

  (2)课文第一节末尾“完了”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看待第二段中关于“吹哨子”的描写?

  明确:一个“完了”,既写出了那没有看到的神像走了,也写出了孩子的失望的心情,也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

  在那个缺乏文化生活的时代,吹哨子似乎也是孩子们的乐趣。

  (3)课文第一部分都在谈迎神赛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明确:五猖会,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渴望与欢乐,如同重大的节日。作者用大半的篇幅来写迎神赛会,在于渲染赛会的盛大、热闹,突出赛会的吸引力。该段为下面的:“我”极其想看赛会,而父亲让我背书,造成童心与现实的冲突做铺垫。

  (4)第九段是关于什么的描写?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实际作者担心什么?

  明确:心理描写。

  “我”在父亲的.“压迫”下显得不安,不想背书但又无可奈何;担心的不仅是能否背出,更担心能否去看赛会。

  (5)怎样理解文中写“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为什么说背书如梦呢?

  明确:背书完全是被迫的,机械的,所以说如“梦似的”。

  说出了在父亲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烦恼。表现了当时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巨大危害。

  (6)怎样理解“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明确:“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就是因为早上心情太压抑了,童心已经受到了挫伤。

  (7)课文结尾“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全篇都是叙述,结尾出语似极平静,感情却很强烈,在文字背后隐藏着那种父亲的不讲理、父亲的不理解孩子、父亲的专制在孩子内心造成的创伤和带来的痛苦。

  5、说说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盼望(失望)——羡慕(书上描绘的)——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6、讨论:

  (1)课文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作者是真的“诧异”么?你认为父亲为什么让“我”那时候背书?

  (2)从作者看“五猖会”前后情感的变化中,你觉得作者想在本文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七)结构与语言特点

  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前面的写没有看到神像、明时的赛会等内容,并非闲笔,而是从正反两方面为这一次来之不易的赛会做铺垫,以突出主题。

  同时,叙述语言简洁,于平淡见神奇,不愧为大家之笔。

  (八)作业

  字词,课后第三题

  《五猖会》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理解《五猖会》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准备:

  《五猖会》的剧本或片段视频。

  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教材和笔记本。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列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通过播放《五猖会》的片段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观看后你们有什么感想?了解了哪些民俗文化?

  二、简介(15分钟)

  介绍《五猖会》的背景:

  起源与发展

  主要内容:五猖会是一种与农历新年相关的民俗活动,描绘了社群的合作与欢庆活动。

  主要角色:演员扮演的角色及其象征意义。

  讨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三、剧本分析(20分钟)

  分析剧本的结构、主题和主要冲突:

  讨论五猖会的社会功能及其在不同节日的表现。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剧中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然后分享总结。

  四、角色扮演(25分钟)

  挑选剧中的一段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根据角色分别准备服装和道具,进行简短排练。

  各组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其他同学给予反馈。

  五、文化拓展(15分钟)

  介绍与《五猖会》相关的其他民俗活动(如春节的庙会、舞龙舞狮等),以及这些活动的意义。

  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五猖会》和传统文化的看法。

  强调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体验身边的`文化活动。

  作业: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对传统民俗的理解和反思的文章,结合课上所学的内容。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完《五猖会》后,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根据反馈调整未来的教学计划,以更加生动和有效的方式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猖会》的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对比、铺垫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对儿童天性的尊重。

  (2)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对比、铺垫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对儿童天性的尊重。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探究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庙会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庙会的热闹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参加过庙会吗?庙会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引出课题《五猖会》,介绍作者鲁迅和作品《朝花夕拾》。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正音释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作者在看五猖会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精读课文

  (1)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看五猖会前的准备工作?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铺垫等。

  (3)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五猖会的段落,感受庙会的热闹和作者的兴奋之情。

  (4)提问学生:作者在看五猖会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对儿童天性的尊重。

  拓展延伸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封建教育制度的看法。

  (2)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风格。

  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要求运用对比、铺垫等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五猖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体会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准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猖会》的教案】相关文章:

会变的脸综合教案03-19

工会运动会总结五篇02-25

中班学习活动教案:《会“说话”的帽子》03-20

五年级音乐《长城谣》教案07-24

五星红旗的教案设计(通用16篇)10-05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03-20

2023年小学五年级运动会句子290句05-17

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教案(精选17篇)07-10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太空梦教案(精选5篇)07-28

五年级上册生命与健康常识善待自然呵护健康教案(精选6篇)01-09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