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秋思在窗外飘飞教案

秋思在窗外飘飞教案

时间:2022-05-13 06:39:54

秋思在窗外飘飞教案

秋思在窗外飘飞教案

秋思在窗外飘飞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本文来自一点通教学网儿童网站

  2 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本文来自一点通教学网儿童网站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导学案

  淮阳县第一中学学习的艺术之 语文 学案

  组名: 姓名: 日期: 编制:

  独立、自主、自学促能力形成;团结、协作、展示让魅力飞扬

  [自研课导学]

  1. 晨读(20分钟)

  目标:熟读《双调·夜行船 秋思》,把握元曲的特点,诵读时体会语气、语调、节奏。(10分钟)

  检校:同位对学,互相听读,进行纠错。(10分钟)

  2. 预习课(10分钟)

  通过朗读《双调·夜行船 秋思》,完成下面任务:

  资料准备:关于元曲的资料搜集、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相关资料的搜集.

  自我感悟:诗人借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

  [展示课导学]

  反复诵读,感受元曲。了解马致远的曲风,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明白本曲用典的旨意及创作技巧。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课 堂

  元 素

  导 学

  流 程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

  程序、要求、时间

  互动程序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方案、建议、时间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置身元曲

  吟咏曲子

  内容:诗歌的诵读

  学法指导:

  1. 能做到认准字形,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停顿节奏。

  2.体会关键词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预时3分钟

  A.同桌对学

  1.对读这首曲子,注意韵律;

  2.关于这首曲子的主旨把握,各提出一个问题

  预时3分钟

  B.小组互学

  1.交流各自读后感受。

  2.共享资料,获得更多相关文学常识。

  3.老师展示问题:

  a.如何理解本套曲子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b.试分析:第一支曲子是如何提领全篇的?

  C.第二三四支曲子是如何写作者看破功名富贵的?

  D.第五六支曲子是如何让形象阐述作者的人生哲学的?

  e.最后一支曲子如何正面点题的?

  (由小组长主持组内的互动。)

  c. 小组代表展示

  组长组织全组围绕展示问题讨论,确定代表发言。

  预时10分钟

  1诵读展示:

  比赛诵读的准确性与情感的把握度。

  各组派一代表,评出最优者。

  2、 品读展示:

  a.对主旨的把握;

  b.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c.赏析写法;

  预时15分钟

  诵读过程中的字词积累

  典故的含义

  探究主旨

  等级评定: ☆

  反复诵读

  把握主旨

  内容:探究元曲主旨

  1.通过预习环节,初步把握本文的主旨;

  2.摘读重点语句,感受其深刻含义;

  3. 通过了解典故体会作者感情;

  4.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文章,最后将自己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形成文字。

  预时5分钟

  比较阅读

  探究延伸

  内容:比较阅读,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

  比较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双调·夜行船 秋思》,总结感情表达的异同点

  预时4分钟

  当堂反馈

  当堂背诵《离亭宴煞》一节 ( 5分钟)

  [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 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

  书写等级: 分数: 批阅日期:

  基础题

  1. 字词

  夜阑( ) 汉阙( ) 巢鸠( ) 蛩( ) 密匝匝( )急攘攘( )

  2.这首曲子作者是 ;朝代 ;元剧四大家是 。

  2.这首曲子表达了 。

  发展题

  1.本曲题为秋思,开篇却不写秋,这样写有何好处?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下本曲都运用了哪些典故?有何表达效果?

  提高题: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寿阳曲· 远浦帆归

  马致远

  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pèi)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问: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培辅期望] (附培辅单)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 (日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秋思》说课稿

  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的《秋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内容

  《秋思》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该单元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浓郁的思乡之情,而《秋思》的作者张籍是借助给家人写信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无比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内容的分析,以及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读写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叙事抒情”,学习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三步——读正确、流利;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理解诗意,充分投入自身情感,自由想象诗歌情景。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一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制定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读思结合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读古诗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更深刻的领会书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让学生做到自主、合作的学习。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看法,体会分享的快乐,掌握合作的本领。

  3、情景教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地的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 更好的理解教材。

  三、说学法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本课通过个别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全方位接触、感悟文本。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特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词语积累

  出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与乡愁有关的成语,学生识记,教师简单解释难理解的词语。本环节意在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并且为本诗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准备。

  (二)情景导入新诗

  启发背诵《静夜思》,点拨: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并由此引出问题:“那么张籍眼中的乡愁是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

  由通俗易懂的古诗引入,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中来。

  (三)读诗、解诗、误情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来理解本诗。

  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然后师生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对诗情的理解。这时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自己与教师读的不同之处,并想一想原因,且试着再次试读,并读出诗的节奏。

  在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读几遍之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这时学生集中理解诗意的阶段,通过上节课《泊船瓜洲》的学习,本诗作者的思乡之情学生不难理解。有了整体感知奠定的基础,趁热打铁进行相关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显得更加必要。

  在整个赏诗的过程中,主要以“你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思乡之情?”一个问题带动,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它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在经历了这样的品读之后,相信学生对于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时,让他们带着对诗的深层理解再次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四)拓展延伸环节

  本环节,会以“张籍心中的乡愁是什么?在你心中的乡愁又是什么?”为中心点,师生交流。可以用上第一环节出示的那些词语,这样既让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得到了感情升华,又能及时的学以致用,并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搜集思乡诗,并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课下拓展课上相应的内容,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达到大语文的课程要求。

  五、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家

  意万重 书 乡

  说不尽 愁

  又开封

  《秋思》教学反思

  当我拿起《秋思》这篇课文,心如千斤重。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古诗教学为何物?直教人寝食难安!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 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见到”与“见不到”后,我及时挑疑:让诗人朝思暮想的家乡到底是怎样的?学生带着好奇之心细读诗人另外两首诗《送从弟戴玄往苏州》、《南归》的部分诗句:“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 骨肉待我欢,乡里望我荣。…… ”学生认真细读后,我马上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家乡景美;亲人对诗人很好,一家团聚,其乐融融……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诗人思乡的深层解读。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不足之处,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你们的意见将是我久旱的甘露。

  张籍《秋思》赏析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

  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刘学锴)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表格式导学案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

  主讲人:参与教师:审核领导:

  学案

  导案

  一、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和《秋思》。

  2.我能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我能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同学习目标

  二、自学引导

  1.我能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最好是课外积累的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给带点字注音。

  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意万重()洛()阳榆()关那畔()行千帐()灯风一更()

  可以通过查字典或查资料的方式解决。

  3.解释诗句中带点字词的意思

  泊船瓜洲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4.自己多读几遍这两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5.认真朗读三首古诗,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

  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三、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在小组内说一说。

  2、你喜欢《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

  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结合课后资料袋想象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3、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

  4、细细地品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从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去区分。

  四、练练测测

  1、读《泊船瓜洲》填空。

  作者当时船停泊在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诗中的“绿”字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字。但“绿”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春天的景象,我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

  3、王安石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抄一抄。

  4、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5、默写《秋思》。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

  (767—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古诗三首》导学案(二)

  主讲人:参与教师:审核领导:

  学案

  导案

  一、学习目标

  1.我能字正腔圆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我能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我能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同学习目标

  二、自学引导

  1.我能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2.自由朗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3.读拼音,写词语。

  luó yánɡyú ɡuānhé pànwén zhànɡ

  ()()()()

  4.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1)“秋风”给人的感觉是

  ,

  在诗中更能表达诗人的

  (2)“山一程,水一程”是形容

  ,

  在诗中更能表达诗人的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意思是

  可以通过查字典或查资料的方式解决。

  5.默读《长相思》,想想这首词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的“身”在哪里?“心”又在哪里?

  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2、自由朗读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请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3、读完《长相思》,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4、细细地品读第三首诗,你又发现它与前两首有什么不一样?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

  从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去区分。

  四、练练测测

  1、根据不同季节,抓住不同景物进行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读读背背想想,完成下列作业。

  (1)《泊船瓜洲》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2)《秋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3)《长相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2、“山一程,水一程”表示征途;

  “风一更,雪一更”表示征途。

  五、阅读拓展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经典案例及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

  [个人简历] 王谦,男,25岁,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陕西省小学语文研究会会员。曾获“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市级教学能手”“市级首届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三次在省级阅读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参与《为迁移而教》等多项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多篇,参编《发展性评价教学用书》《快乐语文——语文阅读与全能训练》等教学用书共7册。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教学理念: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简要的记录:王安石 张籍 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课前互动: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 “只隔”“绿”“又”“何时”“还”。(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2)自由朗读体会。(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板书设计: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何时还秋 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二、对比学习《长相思》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 思 张 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提示: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师生问好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生:王安石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师:那《秋思》呢?生:张籍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一女生读《泊船瓜舟》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生:是一水间隔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师:第二首谁来?生读第二首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生:想写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生:复恐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生齐读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一学生读《泊船瓜洲》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生:春风师:请你谈一谈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学生小声读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生:想出示课件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一男生读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生再读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生齐读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师:谁知道?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生:读课题。师:在哪儿?生:在瓜洲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学生读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生读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学生思考,师小声读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生齐读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学生读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师:有点无奈生:他很想回家。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生读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生:好师生齐读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师:是什么?生:秋风师:板书秋风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生小声读第一句诗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生读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师:大雁朝哪飞?生:朝南飞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生:闻到桂花的香味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学生读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生读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课件出示练笔提示:(指名读提示)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学生齐读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师:还有什么不同?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师板书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学生齐读两首诗。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说课] 附课文: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秋 思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长 相 思 山 一 程,水 一 程,身 向 榆 关 那 畔 行,夜 深 千 帐 灯。 风 一 更,雪 一 更,聒 碎 乡 心 梦 不 成,故 园 无 此 声。

【秋思在窗外飘飞教案】相关文章:

《秋思》教案设计06-12

《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08-13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08-14

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0篇)09-14

秋思教学设计06-25

精选秋思教学设计06-12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7-09

秋思语文说课稿08-07

《秋思》教学设计范本06-07

秋思优秀教学反思06-07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