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读后感

时间:2024-05-22 14:07: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世间》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世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世间》读后感

《人世间》读后感1

  我觉得电视剧《人世间》没有选好周秉昆的角色。

  电视剧里的他,憨厚老实,但书中的周秉昆却没有那么神经大条,也没有那么像老好人。书中的周秉昆是一个目光中稍稍带着狡黠,有点怕事,却重情重义的人。

  书中的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外貌描写,如描写周秉义和肖国庆都用到了国字脸,相貌英俊等赞美词汇。描写吴倩和乔春燕用到了其貌不扬等词。但对秉昆却没有过多的长相描写。这点,我很纳闷。

  难道这是作者在暗中揭示本书中的主角。

  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在我看来就是周秉昆。所有一切的事都是围绕着他周围的人展开的。甚至一切的悲痛和欢喜都和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周秉昆生为周家脑子最笨,最不灵活的“老疙瘩”,却直至最后也坚守在自己的家庭里,照顾父母,力所能及的照顾哥哥和姐姐。虽然哥哥,姐姐都是北大毕业,比他厉害很多。

  他尽力为每个朋友着想。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出手保护,为朋友找工作,请朋友饱餐一顿。还特别照顾自己一位早逝朋友的女儿,这些仿佛都是他自己力所能及的。

  最后他支持哥哥拆迁光字片,建造新区的'想法,并带着家人们以身作则,第一个搬进了新楼房去住。他劝说哥哥让自己的朋友们都住进来,有好日子过。

  即使最后家庭被曹德宝和乔春燕所害,周秉义被此事连累去世。他依旧相信自己能和朋友讲清楚,希望这些都能彻底过去。

  也许,在世人看来,这都是些愚蠢的行径。但是周秉昆的重情重义是此书的一大看点。

  人世间,在周家形象地演绎了出来。各式各样的人物,大同小异的结局,这才是当时的人间了。

《人世间》读后感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对这平凡的人世间爱的深沉。在观看电视剧《人世间》之际,我特意读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人世间》,在改编剧情与原著文字的对比中寻找那些似曾相识的东西。我虽然没有经历周秉坤那些年月的事情,但对作品里的一些人事,略有体会。继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后,梁晓声老先生的《人世间》又一次让我百感交集,热泪盈眶。那些普通百姓悲欢离合的生活,跌宕起伏的命运,与我们的一些经历,有着非常的契合和非常相似的同感,因此看后回肠荡气,读来回味无穷。

  单从周秉坤的角度去看人世间的起起落落,也让我们心存感念。坎坷的人生才是本真,平凡的日子当为生活。人性的真善美,世间的假恶丑,时间给了公正的评判。

  作为家中的老小,与哥哥秉义、姐姐周蓉的事业相比,在父亲的眼里是个“不成器”孩子。但就是这个看起来最“没出息”的孩子,活出了真实的自己,精彩的人生。他“好像”没有哥哥姐姐的远大理想,实际上他时刻在努力活出自己证明着自己。由木材厂跳槽到酱油厂,一直到后来自己经营的饭馆一手创建的搬家公司,都在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人。他所做的`一切,不只是要给他父亲看。

  周秉坤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当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个没有追求和想法人的时候,他却对自己的理想有着不一样的解读,感情有着不一样的追求。从看到郑娟的那一刻起,就对这个成为“寡妇”的女人产生了一种“怜悯”兼惊艳的情愫。他没有因为郑娟不堪的过去而小看了她,也没有因为曾经的经历而嫌弃她,一心一意地爱着郑娟,从未有过改变。而且秉坤不仅无偿接济郑娟,诚心接受了骆士宾和郑娟的孩子,还感同身受从骆士宾的角度同意了他的请求。看到马守常摔伤,立刻帮忙送到医院。孙赶超和于虹没个住处,也是周秉坤说服郑娟让他们住在太平胡同的家里。当他搬到新房后,把光字片的房子让给国庆免费居住。通过求人或自己的努力不是帮于虹弄房子,就是帮国庆找工作,将“六小君子”的有难同当做到了“极致”。并不是他不灵光,而是一种骨子里的本能,是对人生和生活的一种真实认知。

  周秉坤是个坚忍“皮实”的人。肩承重担,才会执着。心存坚忍,才有奔头。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他,时刻上紧坚忍的发条。两次入狱,周楠横祸;赶超卧轨,德宝反目;父母同日去世,工作起起落落;姐夫出轨姐姐再婚,哥哥病逝嫂子改嫁。这些痛苦与无助接二连三落到周秉坤的肩上,但并没有将他压垮。即使是与社会脱节很长时间的狱后,仍信心百倍地成立“搬家公司”,领着众人共同致富。尽管干妹妹等自私自利背叛他,但他还是选择了原谅,亲自登门和好。虽然他所做的一切没有哥哥姐姐的光鲜亮丽,但他能将看似无望的日子经营的风生水起,让父亲和他人另眼相看。

  他用坚韧和坚信成就了自己。

  周秉坤是对家里贡献最大的人。“大知识分子”周蓉不仅没有为家里分忧,反而时常为家里添乱。而“为民分忧”的秉义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所以家里的大凡小事几乎都是周秉坤在操持。就是父母最后的那些日子里,也是秉坤在陪伴和服侍。没有秉坤的坚强后盾,也许没有秉义的“甩手掌柜”和周蓉的“恣意妄为”。有担当,又成事。平凡而不平庸,也许就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也是父辈们的期望。从周志强让秉坤送站及与秉坤在车站的争吵中,我们能够看出,爱之切,“恨”之深,也骂之重。对于秉义和周蓉的指责,出院回家的周志强“你还不把秉坤冤枉死呀”,“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这两句话是对秉坤最大的奖赏与肯定。平凡而平实的日子,如自己一生走向的秉坤,活成了周志强心中最中意的样子。

  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有成就自己坚守,善待他人的本真,也要有不甘平庸、但求平实的认知。即使遇到无法理解和无法解决的事情,也要心存坚忍,以秉坤的重情重义、坚韧皮实,做好应做的事情,活出自己的风采!(杨长青)

《人世间》读后感3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用这句话形容梁晓声的《在人间》在合适不过。

  在《人世间》全书分为三册,以北方某个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为中心,围绕着社会变迁描绘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至今的平民百姓生活史。梁晓声说:“把留城知青曾经经历的那些艰难呈现出来,让他们看受到了文化的关注。写了那代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精神的成长。这些美好的人性是不受年代的制约的。”他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刻画有血有肉的人人事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他笔下的人物真实且真诚,正直善良。即便在最艰苦的生活坏境下,也对生活充满热忱,努力前行;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帮助他人,用热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梁晓声老师的这本《人世间》通过一个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历程折射出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生活,让没有亲身感受那个知青年代的我,通过这本岁月的教科书穿越至那个淳朴热情的时代,用温柔却有力的文字,用引人向善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无论人物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有把朴素日子谱写成歌的伟大。

  在看完这本《人世间》,不仅为在工作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的我提供一丝光亮,更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回想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些选择,难免觉得有些幼稚和可笑:长大了我是当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还是当为国家科研做贡献的科学家,我是考文科强的北大还是考理科强的清华。这样的设想,是年幼时不甘平凡的无限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发现,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的平凡的同时,仍然坚持到底,心怀期待,遥望未来。这样坦然地接受平凡,才是这辈子最不平凡的.事。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总在追求与众不同,追求遥不可及,却忘了身边虽然无名,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千千万万个日子中平凡而敬业的工作,一颗不停歇,一刻不懈怠,才成就了广袤大地的每一寸经络。

  平凡的普通人民是历史的浮尘,同时也是历史的缔造者。每天各司其职的工作,看似普通,却也在用敬业书写着未来的新篇章。身边的同事,大多都是平凡岗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们也许是砂场的发货员,每天按部就班的发货,打印磅单,却从不抱怨;他们也许是会计,每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却从不知疲倦。时间悄然定格了我们平凡却生动的奋斗史,精彩纷呈,气势磅礴。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身怀绝技,有的人天赋异禀,但大多数人平凡却普通。人群中平凡的人们,也是奋斗着的追梦人,我们都将成为彼此人生这条同行路上长长短短的某段陪伴,遵从内心的回音,选择所爱,坚持自己,自我实现带来平凡却真实的幸福感。

  在《人世间》,我从字里行间描绘的芸芸众生感受酸甜苦辣,学会从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体悟人生哲理,从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身上感受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态度。正视人生,颂扬平凡人生的闪光,以独立、坚强、无畏的态度努力追梦,创造更好的下一刻,拥抱平凡的生活,亦是伟大。

《人世间》读后感4

  给别人撑伞的同时,不要淋湿自己。

  网上流传一段很深刻的话:

  “割一片肉救一个人,人会感激。但割的越多,人要的也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就算把那人凌迟了只剩一具白骨,人也不会满足。”

  人性皆是如此。

  如果对一个人好到失去了分寸,最后伤的只会是自己。

  人人遇到困难时都喜欢来找周秉昆帮忙,帮的次数多了,这些付出变成了理所当然。

  周秉昆新买的房子被骗打了水漂,实在没地方住,只好去找国庆把原本借给他们的房子要回来。

  没想到吴倩听到周秉昆的来意后,当场翻脸,哭着喊着怨周秉昆不帮他们。如果善良过了头,换来的`不一定是感恩,很可能是恩将仇报。

  余生,在为别人撑伞的同时,也记得为自己遮雨。帮别人的同时,也别浪费了真心,消耗了善良。

《人世间》读后感5

  读完《人世间》,已是入伏的盛夏了。这本书分了三部,一百多万字,从上山下乡年代写到改革开发之后,涵盖了多少人的一生啊。读完,想了很多,又不知道写些什么,不写点记录下又觉得太可惜了。

  书中,周家第二代人经历的时间段,差不多是爷爷辈年轻的时候。很少听爷爷辈讲那时的故事,提起来也就是以前的日子多么苦,吃土上河工。现在爷爷们也大多退休,含饴弄孙了,想想书中周家最优秀的第二代人,老了应该也是他们现在这样。由此对照,在当时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周家人多么难又多么可贵。

  周家长子周秉义简直是过分的优秀,优秀的知识青年,有能力有理想的军官、领导,忠诚可靠的丈夫,有自己内心的追求与坚守,连对家人的“严苛”都是种完美。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也是周家第二代里最先离开的,太辛苦自律的一生,是非功过,自有衡量。

  周家女儿周蓉,也是过分优秀的知识青年,身在那个年代,却活得轰轰烈烈,大胆追爱、离婚、第二段婚姻,唯独女儿,像是个误差,但即使陪女儿海外留学时也靠自己的能力活得精彩。最后的周蓉写了一本书《我们这代儿女们》,虽然她因为女儿结束了学术上的追求,但踏实接受、踏实努力,终究有了另外的收获。

  周家小儿子周秉坤应该是主人公,围绕他展开的人物与故事最多。相比于哥哥姐姐的优秀,他更像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我们。但他又是那么不普通,孝顺、专情、义气、老实、正直、善良,太多的品质在贯穿了他的一生。

  周家第一代二老,父亲是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山区,母亲承担着家庭与街道“干部”的角色,也都是有着各自美好品质的.一代人。

  周家第三代显得人丁零落,只有外孙女和孙子,这两孩子耗费了大的心力,却终究与长辈的期待越离越远。

  书中还出现了很多人物,大部分都是有着美好品质的,少数的称不上坏人的人。所以,这本书总是让我有种抽离,虽然讲述的是城市底层农民一家三代的生活变迁,按书里的描述,那城市的基础还是比农村好太多太多了,书里的善也太多了,恶就相对太少了。其实生活中本就是善良的人多,恶人还是极少数。

  我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它能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不懂得适时而放弃的人,其实是没有活明白的人。你不可能在你的一生中,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占为己有。适时的提醒我们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活在人世间,秉持善念,真心做事,真诚待人。提醒我们“峥嵘岁月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

《人世间》读后感6

  《红楼梦》读后感大全包括《红楼梦》不同字数读后感、《红楼梦》不同主题读后感,想写《红楼梦》读后感的同学请看《红楼梦》读后感大全。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

  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人世间》读后感7

  《人世间》这部作品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希望。他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明白两个人生道理:一是生活是独属于自己的剧本,作为导演和主演的你,时不时要停一停,这不是懈怠,不是迷茫,而是缓一缓、静一静、问一问,当初为什么出发、方向有没有跑偏、目标有没有接近。停下来是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让思想充实自己的“皮囊”,让修养和知识同步成长。二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因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尽管,这个星球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纯净也有肮脏,但是,“更美好”,这个愿望从来没有被善良的人们放弃,向善而行,从来没有被善良的人们放弃!向善而行,永远是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完美契合的平行轨道。

  所以,让我们沐浴每一缕生活的阳光,护持每一念向善的`力量!用最灿烂的笑容,共同走一段暖心的路,即使这段路平凡而质朴,但我们依然能走出别样的风景;用最感恩的心情,共同走一段成长的路,即使这段路漫长又艰辛,但我们依然能守望自己的未来;用最炽热的向往,共同走一段奋斗的路,即使这段路上下而求索,但我们依然能触得到自己的成长。

《人世间》读后感8

  慕名拜读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在我翻开第一页时满怀期待,在读最后一页时平静、淡然。这是一部用最传统最朴实的语言创作的长篇小说,梁晓声先生用平淡且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真实的“人世间”。

  小说以生活在平民社区的周家三代人作为主线,通过对周家人及其邻里、朋友的人物塑造和对他们生活成长的记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展现了平民百姓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昂扬精神风貌。

  人的一生就是在面对一个怎么办与另一个怎么办的过程。周秉昆,是工人阶层的代表。他是周家最小的孩子,从小到大是家里人人保护的“老疙瘩”。他老实木讷,比不上哥哥姐姐的聪明、学识和世故。在哥哥姐姐都上山下乡后,他留在家中,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因为一次机会,他见到了自己未来会爱上的女人。他的人生虽经历众多变故,但他始终积极乐观,不断重拾勇气,担当自己养活家庭的责任。他对待爱情有责任、有担当,对待朋友,也是正直善良,一生都是付出大于索取,愿意为工友们付出一切,为邻里朋友时刻操心。

  在人世间里,充盈着的不就是人与人、人与生活之间缭绕出的`点点滴滴,在苦与乐、分离与相聚、酸甜苦辣之中坚强、勤奋、开心、快乐地生活着。书中的他们,任世道变化、生活艰苦,都不曾改变做人的道德底线,努力坚守自我,过好这人世间的生活。

  盛世发展,兼容并包。生于此时,我不禁开始思考,当如何融入新时代蓬勃奔流的河海?

  我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高铁奔驰、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奋斗幸福观”,珍惜当下一切的来之不易,不负时代,青春奔涌,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人世间》是一部描绘中国社会巨变和个体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梁晓声以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现了近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以及普通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沉浮。

  这部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梁晓声通过周家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个体在这个巨变中的无奈、挣扎和追求。

  周家的三兄妹各有各的代表性。周秉义代表了理想主义者,他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周蓉则代表了自由主义者,她勇敢地追求自由,尽管在过程中遭遇了种种挫折;周秉昆则代表了普通大众,他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但也努力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相当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复杂。梁晓声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阴影,使得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人世间》是一部深入剖析时代变迁和人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美好,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世间》读后感9

  朋友推荐加藤嘉一翻译的日本著名作家芹泽光治良《人世间的命运》,便欣然读了。在诸多“欣然”的理由里,有一点是对加藤嘉一并不陌生,前些年经常读到他在凤凰网上的专栏文章。印象深刻的是其看似游离其实坚定的价值观、“大智若愚”式的春秋笔法。再有便是加藤同中国人交流的耐心与悉心,且多年初心不改。另外,这“欣然”中还有份好奇,一部外国人的著作如果翻译成中文通常是经过中国人之手,但译者与作者同属一个国籍可能就比较少见了。因为作者与译者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原作与译作往往是代表着不同文化、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全尊重原作”的译作是基本上没有的,译者如果还要做到“信、达、雅”就不可避免地在译作语言的基础上二次创作。基于此,作为日本人的加藤能够“代表”中国人与日本作家对话,境界是高的,立场是国际主义的。

  读罢全书,加藤的工作非常出色也是无疑的了。这证实了他果真具有高超的中国文字驾驭能力和对中国文化高度的熟悉度和理解力。当然,还有隐藏在纸面背后他自己价值观念的隐性表达,也是很出色的。这使我对加藤这个中国问题专家的日本学者,有了更加钦佩和欣赏的感觉,比如他在严谨的理性态度以外还有非常感性、人性化思考的一面。加藤也一定热爱至少是尊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能翻译这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上态度鲜明作品给中国读者,除了向前辈大师芹泽光治良致敬外同时也是在向中国人致敬。

  中国的读者对日本著名作家芹泽光治良可能会陌生一些。有趣中国的有一些50后60后熟悉小林多喜二这个名字的多些吧。那么既然是“陌生”为什么还会“著名”呢?我想可以从是中国的国情和芹泽在日本乃至在世界的影响力方面解释的。中国人熟悉的日本作家可能会是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渡边淳一、东野圭吾等这些人的名号,很大程度缘于不少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崇拜,就象很多人读莫言的作品是在他获奖之后的事情一样。而小林多喜二在几十年前的中国的熟知度大概仅次于白求恩、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这便更是“国情”了————不是因为其作品,而是因为“国际主义”的原因。无论如何,日本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不如八十年代的电影电视剧九十年代后的日本的动漫,中国人更熟悉山口百慧和圣多士星矢—————我们本来就是个在阅读方面不太擅长的`民族。

  不过如果在日本著名作家名单里没有芹泽光治良肯定是个遗憾或者是个谬误。中国有作家协会简称作协,是一个知名作家才能加入的组织。作协也有“级别”的,有全国的作协也有地方的作协,当然只有最著名的作家才能加入全国的作协。在全国的作协主席是茅盾的年代,副主席就是巴金先生或者是丁玲先生。这样问题就会清楚了,因为同时期相当于中国作协的组织在日本称为笔会,会长就是著名的川端康成,而副会长便是芹泽光治良,也就是说芹泽光治良在上世纪日本文坛地位影响力相当于茅盾、巴金、老舍、丁玲之于中国文坛的影响。从芹泽与鲁迅、巴金、刘百羽以及更多国家一流作家的交往来看,也能看到其作为文学家的“江湖地位”,这部“小说体的回忆录”更是以“致巴金的一封信”的形式写的,当然这是一封15万字超长的“信”。

  芹泽的作品很多,我查了一下,诸如《死在巴黎》《孤绝》《离愁》《爱与死之书》《故国》《命运的河流》《一个世界》《人间的命运》《神的微笑》等,多是以他自己亲身经历体验为写作素材的大时代大背景的传世之作。这部回忆录《人世间的命运》更是如此,是他同名且有十六卷篇幅的大江小说的“附册”。所谓“大江小说”(也称“江河小说”),为法国文学的一个派别,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象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样具有宏伟的构架与维度的史诗版的鸿篇巨著都可属于“大河”小说。列宁曾评价托尔斯泰的小说就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显然做为大江小说的“附册”,这部独特的自传性作品《人间的命运》之所以成为芹泽的重要的代表作,是有文学性和写实性两方面因素的。

  先说说文学性。这部作品虽是以作家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报告文学”,但由于作者的小说家的功力和习惯,使得这篇“报告文学”带有强烈的小说的结构和描写特点。也就是说在时间、人物、事件真实的基础上,作品在结构设计、人物性格、情节展开、事件逻辑性完整性等方面都更有“小说”的特点。这与芹泽作为世界上一流的小说家身份是相符的。

  再说说写实性。全书以作者自己亲历的多个事件为载体,以自己第一主观视角去观察在一战之后的法国、中国、日本,以全球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二战发展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必然的结局;分析了二战过程中不同种族的人们的命运周遭,那个时代的情与爱、血与火、灵与肉、天使与魔鬼、痛苦与挣扎、希望与悲怆;描写了那个时代国家的命运、普通人的命运以及爱情的命运,记录了那个时代一代有人类良知、有正义感和同理心的各国精英为人类的解脱苦难而奋斗的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总之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与芹泽对那个大动荡大辗转大悲怆的时代的观察有关,与他对那个时代血肉相融的深刻体验以深刻的分析的有关。

  芹泽已经是成名大师固然是历史,加藤嘉一成为大师却也是未来可期的。

《人世间》读后感10

  听了几个月的书,才把梁晓声的《人世间》听完。这部小说和《平凡的世界》一样让我震撼。作者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塑造特别成功。

  这部小说与周家三个儿女为主线,三个儿女代表着三种不同的人生:大哥周秉义当官,姐姐周蓉当教师,弟弟周炳坤当农民。小说便从他们身上展开,从五六十年代写到了二零零几年。

  刚开始我一直很困惑,因为我把梁晓声当成了梁启超。梁启超先生不是1929年便去世了吗?他是林徽因的公公,林徽因是1955年去世。梁启超先生怎么那么厉害他早就去世了,还能写出中国后面50多年的变化,而且写得那么形象,预估得那么准确。直到快要听完这部小说,我在网上一查,是我弄错了。

  听了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几点:

  一、好人不一定都会长寿。小说里面周楠和周炳义的死,让我感到特别的意外。周南在美国留学,因为保护同学而别人枪杀。周炳义是一名好官,一名清官,没贪污过一分钱,在职期间只为弟弟周炳坤拆迁分房时,分到了较好的门面,以及周聪毕业后,利用自己的便利帮周聪找了一份工作。除了这两件事,其他所做的.都是坦坦荡荡的。周炳义一生无儿无女,最后却因胃癌而死去。他死后还嘱咐妻子郝冬梅改嫁。这两个人的死真的让人不可思议,他们都是顶好顶好的人,没想到结局却是这样子。

  二、人是会变的,即使你不变,当别人变的时候,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当周炳坤很穷的时候,他的几个好友每年春节都会聚在他家谈天说地。每每听到这些,我真的特别羡慕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家人都比不上他们这么相亲相爱。可随着生活的富裕,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春燕原本是他的干妹妹,而德宝就是他的干妹夫。当炳坤分到较好的门面后,得宝也希望丙坤向他哥哥周炳义提出只花五六万,在他们的小区买一套房子,最后炳坤没有同意,而德宝与春燕从此以后便不再来炳坤家聚了,碰面也不打招呼,甚至匿名举报周秉义。想想他们以前是多么的相亲相爱呀,可结果却会变成这样子。看看他们,又想想自己。其实我小时候也有四个相当好的姐妹。可初中毕业后,三姐妹去打工,我和堂妹两人去读了师范,从此我们俩和他们三人中的两个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陌生。她们俩说是我们读了书看不起她们,其实我根本没有变,是她们打工挣了钱能梳妆打扮了,看不起我们这种穷酸样。

  三、周炳坤的妻子郑娟是个特别特别善良的人,甚至有点二。她凡事很容易满足,而且都是往好的方面想,虽然日子过得很穷苦,但她却非常的积极乐观。周炳坤的姐姐周蓉既是大美人又是大才女。她和蔡晓光的夫妻生活特别幽默和谐。

  周炳义临终前说过一句话:“我们周家的三个儿女,都和好的男人和好的女人结成了夫妻。”确实如此,无论是他们娶的媳妇还是嫁的老公公都是特别的善良。中国的历史上又能出现多少个这样的家庭?

  很想买实体书回来看,又怕自己没时间看。

《人世间》读后感11

  开学三周,闲暇之余再读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全书115万字,描绘了五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牵扯出众多的人物线索。书中几代人的命运轨迹,周家三代人身上展现出的善良与责任、爱情与担当以及普通百姓生活中家长里短的深度与温度,每一幕都让人为之触动,仿佛是走在一段悠长的人性旅行中,让人有所思,有所悟。

  读《人世间》印象最深的就是周秉昆。他没有哥哥秉义、姐姐周蓉的才华和成就,却以自己的方式,演绎了平凡中的伟大。

  周秉昆,一个底层工人,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然而,正是这些磨难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撑起了一个家,为家人遮风挡雨。

  他的善良和正直更是令人动容。无论生活如何对待他,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用善良对待每一个人。他的善良不仅温暖了身边的人,也感染了读者。

  周秉昆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总是默默承受,努力前行。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不屈与奋斗。

  在周秉昆的青年时期,父亲周志刚在大三线做建筑工人,大哥和大姐知识青年下乡,后又考取北大上学。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都是他在家陪伴着母亲,尽床前之孝。即使在父母看来,他是愚笨和憨厚的,只能做一个小工人,干不成什么大事,但秉昆勤劳、仁义、善良,他最了解父母的喜好,他更愿鞍前马后地给父母帮忙。

  其实,作为子女,只要有孝顺心,父母并不会在意你是富贵还是贫贱。没有哪个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就希望他考清华北大,更多的祝愿是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反过来看,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能够有几个孩子一飞冲天?大多数孩子最后还是和父母一样沦为普通人。但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好,孩子孝顺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天伦之乐不也就这点儿念头。

  周秉昆虽然只是个工人,但在工友中是大哥,他真诚忠义、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他愿为朋友付出一切,为邻里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周秉昆代表了那个年代大多数青年,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没有太多的技能可以直冲云霄,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突破自我。

  在小说中,周秉昆或许不是最耀眼的角色,但他的存在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温暖。他告诉我,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出伟大。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这是《人世间》封面上的两句话,我想,用它来诠释《人世间》,是再合适不过了。

《人世间》读后感12

  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已美满收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剧中的周家长子周秉义,凭借其刚正不阿、清廉为民的人物形象,被赞为“长子典范”、干部“模板”,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前是喷薄而出的曙光。要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进取意识,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赶考”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扎根基层,要奔着问题去,找出方法来,让“善谋良方、勤踱方步、常思己过”助力我们成为新时代被人民认可、被百姓拥护的“周秉义式好干部”。

  在群众工作中善“谋良方”,永葆为民初心。“既然为官解决不了老百姓的问题,就不是好官”,这是《人世间》中周家父亲评价干部好坏最朴素的认知,也是周秉义坚守一生的理想信念。“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从周秉义来看,从他解决三千个就业岗位拼命招商引资,到离京返乡改造光字片,“周秉义”式干部把为老百姓干点实事看作了最大政绩。当前,面临形形色色的各类诱惑,面对改革突破的严峻任务,只有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捧在手里,才会在攻坚克难时获得最大支持,才会历经艰难困苦,而玉汝于成。年轻干部生逢盛世,必须堪当大任,以充满激情的闯劲、拼劲和干劲,不当“泥菩萨”“旁观客”,把根扎在基层,把心沉在一线,甘当“小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在干事创业中勤“踱方步”,静思而后笃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担当作为,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周秉义”式干部在面对改革开放的“阵痛”时,敢于扑向军工厂工人手中的炸药包,勇于在推进国企改革中为党和国家背负骂名,更会奉献一生将家乡的穷人窝子连根拔掉。“为官避事平生耻。”年轻干部要始终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主动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涉最深的险滩,在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中直面矛盾、勇当主力,努力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方,打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要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为百姓担当,为改革作为,敢于拿着“乌纱帽”干事,才会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才会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修身立德中常“思己过”,守牢拒腐防线。“一碗清水,一看到底”,这是《人世间》中评价周秉义的话语。周秉义一生葆有清正底色,严格家教家风,保持亲清政商关系,从政三十余年没有一件说不清的事。年轻干部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保持健康生活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时刻警惕腐败,时刻管住自己、管住小节、防微杜渐。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切不可因一时进步或者得意便自我膨胀、迷失方向,时时刻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防止“白袍点墨”,始终保持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做忠诚干净担当的事业接班人。要善于从各种文化中汲取力量,擦拭“廉”刀,用红色革命文化淬炼一心为国、奉公克己的高尚品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厚植为官清廉、秉公任直的从政土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

《人世间》读后感13

  近日,面向社会征集《人世间》篇书评活动圆满落幕。这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响应。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从大量的`投稿中,深深感受到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和读者朋友们的阅读热情。

  为此,我社专门召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通读所有投稿,从近千篇评论和书评中筛选出45篇投稿,分别获得一等奖(1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和优秀参与奖(29篇)。

  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们发现,投稿者在年龄、学历、职业甚至地域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稿件既有专业学者和书评人提供,也有关心文学、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提供;手稿的角度、体裁、语法丰富多样。

  评审团充分考虑了稿件的不同特点,重点是是否认真阅读了《人世间》,是否能写出阅读中的真情实感和阅读后的个人感悟。部分获奖的优秀作品将收录在我社即将出版的相关书籍中。

《人世间》读后感14

  闲暇间听别人谈起《人世间》这部电视剧,看完后仍觉不过瘾,又找来相关书籍,仔细阅读了一番,感慨颇多。

  之前有部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描述了国共内战后大概四十年期间,一个家庭的命运是如何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而《人世间》这部电视剧或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长篇版的“活着”,同样是描写了周家三代人的命运如何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终究摆脱不了时代赋予你的底色,但即便如此,还是要努力生活,努力追求,好好的过好自己的人生。

  一、周家的小儿子周秉坤和郑娟

  剧中的主线人物,他们的生活波澜不惊,充满着底层人民每天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朴实、踏实,他们互相照顾着对方,守护着彼此,孝敬老人、养育儿女,或许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他们全篇展现给我们的是:生活的艰难、挫折,不仅没有让他们疲惫、疏远、困苦,反而让他们的心靠的更近。

  剧中有段出自冯化成的话:自古以来孝分两种,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赢得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两种孝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后翻阅资料,发现最初是出自孟子:人生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事亲”,一件是“守身”。所谓“事亲”,就是孝顺父母,尽孝道;所谓“守身”,就是照顾好自己,发展自己的事业,拓展自己的人生。周秉坤一直在父母身边尽孝,做到了养口体,但对于很多漂泊他乡的打工人来说,做好守身,养心智或许也是尽孝的一种。

  二、周家的大儿子周秉义和郝冬梅

  他们俩都是精神大于物质的人,更看重的是精神需求和自身价值,他们读过很多书,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优越的工作,不必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发愁。周秉义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考上北大,并且成为副市长,已经做得无可挑剔。他的岳母位高权重,他本可以高攀却不利用,坦坦荡荡做男人,之后的官场生涯中也几乎毫无污点,可以说是很理想的人生,但还是有一点瑕疵,就是贪名。

  周秉义实际上是最在乎自己名声的那个人,他怕自己的弟弟妹妹沾上自己一点光而导致自己名声受损,所以周秉昆在遇到问题后,都不愿去找自己的大哥,除非不得不找。周秉义一生把温良恭俭让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他所追求的'就是那份“名”。但是这种追求法可能真的是在理想中,生活中反而没有了一丝的人情味,他在最后拆迁中为弟弟争取了一点小权益,或许这才是更真实的写照。

  “雍正王朝”中雍正杀诺敏时就提到,诺敏一生清贫,未曾贪钱,但贪功邀名同样是贪。古往今来,当官者无非为名、利、权,“名利名利”,名在前,利在后。周秉义没有利用名来索取利,但是这种贪名的做法确实有待商榷。

  三、周家的女儿周蓉

  聪明、任性、洒脱,这是周蓉的标签,但她却是极致的利己主义者,终其一生,周蓉都是在为自己而活。年少时远走他乡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后将女儿放在弟弟家养育导致母女隔阂,之后在法国时居然动了让自己女儿和周楠恋爱的想法,完全不顾弟弟和郑娟的感受,回国后私立学校教书,退休后尝试写作并成了作家。整个人生让人羡慕,但光鲜的人生背后她是否知道,有多少蔡晓光周秉坤之类的人在为她负重前行?

  周家三个孩子的人生对于大多数穷苦人家来说已属上乘,他们各自努力着,也跟随着时代发展有了自己不同的道路。生活,本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但活得过程中,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理想、事业等等却各不相同,每个人终究有每个人的宿命。

  最后献上书中的一段话共勉:人生啊,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一生向阳,哪怕一生尝尽百苦,只为换取一丝甘甜,也算值得了。匆匆一世,只为活得堂堂正正。

《人世间》读后感15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20xx中秋晚会》正表演歌曲《人世间》的插曲,唱到副歌部分时,妈妈和爸爸都情不自禁地跟唱了几句。虽然他们五音不全,但唱的都很深情且投入。

  “乔一,我给你买的《人世间》,你看完了吗?”妈妈突然插入一句话。“看过了。”我漫不经心的回答,“什么感受?”妈妈追问了一句,我仔细想了一下,一本正经的回答:“人生挺悲惨的,做平凡人也难。”然后我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感受。

  《人世间》中,周家三兄妹各有各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大哥周秉义是一名一心为民的大官,妹妹周蓉从教授改行作家,小弟周秉昆蹲过监狱,平平无奇。在外人看来,周家很厉害,但实际上的他们也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亲情和友谊伴随着他们一生,其中,周秉昆和他几个兄弟的友谊令人羡慕。

  他们的友谊可以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给朋友姐姐找工作,借彼此房子住,替朋友找父亲,过年时聚在一起……成年人的友谊简单而质朴。同时,他们也见证了彼此成长的过程,知道对方的难处。作为一个平凡人,有几个知心朋友,一生就不再孤单。

  昨天回乡下奶奶家,妈妈不经意翻出许多她和爸爸高中年少时的照片。一张张照片中,是爸妈曾经逝去的青春,还有爸妈的好友。他们一个个“勾肩搭背”,亲密地搂抱在一起,摆着许多时髦的造型。从照片中流露出来的是多年来都不会磨灭的友谊,情比金坚的友谊。妈妈和阿姨们吐露心声时,忍不住泪如水下;爸爸和叔叔们醉酒后的高声宣誓……他们都很平凡,为了学习而努力过,为生活而拼过命。而友谊,则让他们有了一丝心灵的慰藉,平凡人的一生,有了友谊,就多了几分光鲜亮丽和与众不同。

  人终其活一生,都会面临死亡。那时,财产、名誉都不再重要,他们都会随之被埋入时间的土壤之中。而友谊,则会永远存入记忆之中,那时永远也抹不去的真挚感人的情谊。

  我们都是全球70多亿人中平凡的一员,但出人头地、人才辈出的终占少数。作为一个平凡人,活在这个喧嚣的人世间,友谊,才会给我们快乐。我坚信,平凡人的一生,有了友谊的支持,才有了它的伟大。

【《人世间》读后感】相关文章:

在人世间作文09-17

我家的人世间征文11-06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03-11

《人世间》读后感02-27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经典征文11-13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11-12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11-12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经典征文11-13

《人世间》读后感1500字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