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意义》评课稿

时间:2022-12-15 19:24:26 稿件 我要投稿

《比意义》评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意义》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意义》评课稿1

  这节课,课堂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有以下几个优点:

  1、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体重,比多少等等。创设这样的情景让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应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以及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讨论主学生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每个环节的连接都是合理紧凑。

  3、课堂的练习紧扣目标落实比的知识。课堂充满着愉快的学习气氛,李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课堂教学效果好。

  建议:让学生多讨论解决一些习题的解题方法。

《比意义》评课稿2

  1、靳老师用课件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x<300。天平向右侧倾斜。引起学生的思考。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从而得到100+x=250。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2、比较100+X=250和2+7=9,都是等式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方程的含义。问题引领性强。

  3、练习及时,认识方程后及时进行判断练习。形式多样,有集体练习,有独立练习。

  4、看图列方程,靳老师鼓励学生:你能列几个?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建议:刚认识了方程时刻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几个方程。

《比意义》评课稿3

  我个人认为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就看它是否有效,而有效就包括有效率和有效果。

  一、郑老师上得有效率。

  这节课郑老师上得有效率体现在课件的使用上,大家都知道这节课的教学根据从直观到抽象的原则,是从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状态入手让学生列出用以表示这些状态的数学式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师只用一个天平来演示,学生在台下看,然后再让学生列出式子来,显然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接收的信息量是少的,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的。郑老师用课件的方式依次显示出好多钟天平的状态,让学生用相对应的数学式子来表示,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直观感受较强。再说电脑课件演示也比实物演示简洁、高效、参与面广。因此,这节课的课件使用切合教学所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郑老师上得有效果

  这节课上郑老师在巩固练习环节,主要有找方程、写方程、猜方程三个层层递进的练习内容,学生的对知识的巩固、内化层层深入,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从课堂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80%以上的学生通过了课堂练习。

  三、郑老师应对课堂突发错误资源富有教学智慧

  在引导学生根据天平不平衡状态写式子时,有个学生该用大于号的却用小于号,郑老师从保护学生的自尊的角度出发,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在回答时给我们指出了一种方向——可以用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当大家一起回答了50+2>180时,我明显看到这位学生没有因为一时的常识性的错误而被其他同学嘲笑,自己也没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为他觉得虽然我错了但老师说我为大家指出了写式子的方向。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学生。

  四、从个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学思考

  1、能否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适当降低一些教学梯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即给学生一些垫脚石,让他们能通过跳一跳而摘得到。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看天平的状态,直接要求学生写出算式,结果许多学生感到茫然,甚至有点学生写出了与反应天平左右两边关系不关联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师能教师能这样引导:同学们,现在看看天平,左右两边怎么了?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应该用什么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关系,请您列出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样引导一下,学生就明白了要根据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来列数学式子,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顺利地实现呢?

  2、能否在教学的重点处、学生掌握新知的关节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呢?

  教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看天平列式子——给式子分类——指出分类中的方程,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那么教师是不是应该在学生分类后,指着是方程的等式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它们叫做方程,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着剩下的式子反问学生:为什么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这样学生对方程的意义的建构就是自主实现的,我想方程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胜过教师把方程的意义说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比意义》评课稿4

  在学校教坛新秀的评选过程时,沈老师来我们班上了一堂“倒数的认识”。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这节课上学生学得很开心,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前谈话时,沈老师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我和谁互为好朋友。这样轻松的谈话为本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知识的相互依存关系。

  整堂课中,沈老师较多的地方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来理解倒数的意义和学习倒数的正确表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新理念。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见解,并适时作好点评,很好地处理好扶和放之间的关系。

  另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沈老师在整堂课上始终把学生的主意力吸引住,每个学生都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看得出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想到自己的课堂上总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扯着嗓子也无济于事,经常令我生气。

  整堂课上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沈老师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进行了讨论,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最后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这个结果的出现,远远比我扯着嗓子告诉他们,让学生能接受的效果要好的多。

  总之,本节课是非常成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此为榜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比意义》评课稿5

  范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数形结合来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从而教学小数的意义。

  一、根据阴影部分引出分数和小数

  一般的小数引出,总是以价格为媒介,利用学生熟悉的标签导入,而范老师直接利用

  好朋友—正方形,其中的阴影部分来导入。一方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的'正确估计,另一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二、充分利用百格图教学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范老师将6个百格图分成两列,分别为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在教学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这些分数小数是如何产生的,再根据板书提问:同一阴影,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领会到,通过同桌讨论方式得出:一个小数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份,两位小数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更让人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好处。

  三、利用长方形分割和想象教学多位数,体现无限思想

  在教学多位小数时,范老师利用长方形进行教学。让孩子突破正方形的局限,体会到任何一个图形都可以成为单位“1”。另外利用想象找到万分之一时,老师并没有分割,而是直接让孩子写出小数,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想象也不是凭空的,而是在千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只要把百分之一再分割找出十分之一就是千分之一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点的教学才有后面的五位小数、六位小数,让孩子体会到无限的思想,最后小结出小数的意义,提到省略号的作用,也显得水到渠成。

  四、利用线段图巩固练习

  在练习的层次上,范老师也精心设计。首先是基础练习,然后在线段图上表示出小数,在线段图出示的时候,范老师是以题组形式出现,先是用单位“1”,再用具体量1米,最后是比较难得0.1中找小数。这组练习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体现出了思维价值。如果用上进率可能更利于后面的单位化聚。

  五、利用多个正方形渗透带小数

  最后的正方形图,第一次出现渗透了小数加法的思想,第二次则渗透了带小数。在前面的教学中出现的都为纯小数,利用图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带小数,利于今后的教学。

  这节课过程清晰,从导入、新授到练习都显得很有整体性,数形结合的方式更适合中段孩子从形象思维导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得整节课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上的更有“数学味”。但是在教学千分之一时好像开始说成“0.01”,有些口误;小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可适当在练习中体现;另外在体现无限思想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更利于孩子体会数的大小。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取舍之间还应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而定。

《比意义》评课稿6

  这次教研组活动以“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概念课的教学。《〈课程纲要〉解读》中指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我认为“先学后导”是一个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动态过程,不单体现在课堂,也应体现在课外,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它的目标指向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陈瑞省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新型课堂的魅力,充分利用先学后导的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陈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首先,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小组课前整理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通过课前搜索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信心十足。陈老师在第一个学生发言后及时补充:“汇报时,尽量跟前一位同学不一样。”这样,避免了学生重复叙述,提高了课堂效率。陈老师在这一环节后,肯定了学生介绍的精彩,类型的多样,对于未出示的资料在课后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在探索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陈老师展现了不同的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陈老师从建构四分之三的意义中让学生用材料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然后再小组汇报,引出有5种东西为什么最后的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从而概括单位“1”,举例单位“1”。通过四分之三这个特例到其他分数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解中什么叫分数,然后和课本中的什么叫分数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陈瑞省老师“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的扎实的数学教学功底让我们敬佩;他现手拈来的幽默,关键的导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开放的空间里思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节课的所有任务。

《比意义》评课稿7

  比例的意义就是一个概念,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来理解并不难,本节课只讲比例的意义,课堂容量太小了。一个练习就用了16分钟,实在没有必要。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认识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整堂课中师生互动比较少,也无法反映出更多的问题,所以就针对这一节课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一简单点评:

  优点:

  1.老师的素质非常好,语言条理,表达清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过渡自然。

  2.小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学习。但是当全部展示出来之后,如果能够再根据学生写出的比例进行分类评价和总结就更好了。

  3.费时最多的练习设计的比较好,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结束时的结束语,设计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容量太小,教学效率不高。希望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把握好课堂容量,要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使每堂课都是内容充盈的。

  2.在这节课的开始加上复习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3.小组合作之后的评价与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钟进行的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主要练习,在结束之后老师要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把写出的比例进行一个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再次提升对比例的认识。

《比意义》评课稿8

  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就此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感想。

  一、抓准引入点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比”

  师:请你写出一个比(生答)

  师:请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写出另个比,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突出注意点

  探究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师:观察分数形式5/8=10/16的比例,你能找出内项、外项吗?

  生一:分子是内项,分母是外项。

  其余学生:不对,5和16是外项,8和10是内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时,常会采用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特别重视这些注意点,防患于未然。而这节课里X老师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判断,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其实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吃一垫”来加深体验,然后“长一智”而自觉引起注意,成熟于已然。

  三、结合联系点

  从探究比例的意义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

  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X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四、创造发展点

  师:你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质,用因为……所以……连成一句话吗?

  生:因为在比例中,所以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师:反过来这句话成立吗?(因为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所以是比例)

  师:1.5:10=():8

  这样处理很好地为接下来的解比例铺垫孕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很明显这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能力,使教学设计变得更有灵性、更为灵活。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可以经过适当的“改造”例如运用“加法”,增加一些思考问题;运用“减法”,减少一些平铺直叙,成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使学生学习该知识时不再感到机械、平淡。反视自己的教学,排除没时间和精力充分备课的原因外,重要的是本身的素养以及经验限制,没办法灵活地设计,驾驭课堂,更别说二度开发教材了。可见自己该学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合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互动只停留在一般问题的反馈与补充的层面,数学味的问题答辩的浓度不大,可见学生真正数学探究的素养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

《比意义》评课稿9

  优点一:课堂伊始,崔老师轻松的让学生知道了“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建议:这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这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可以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崔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意义》评课稿10

  朱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目的明确。活动中,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适时点拨,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汇报创造的分数时,教师也相机引导、启发,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节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朱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和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朱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紧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动手圈一圈,写出找到的分数。整个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朱老师注意以兴趣引路,通过情境创设,层层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适时安排讨论,议辩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朱老师的教学节奏紧凑,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简洁明了。 总的来说,这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新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比意义》评课稿11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又一个拓展,它是以后进一步认识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厉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不少感受。

  感受一:联系生活经验,提高学习积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探索。这节课从打篮球引入,通过问题“哪一场投得准”引发了学生的热议,在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受百分数是数之间的关系。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由于这些百分数在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对其有了一些生活经验,所以课上交流自己搜集的百分数,学生更能准确地、深入地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在练习中,给学生提供生活情境,然后选择相应的百分数,学生的兴趣已被充分调动,积极投入到思考的行列中。课中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已经足够地深入了。

  感受二: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老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节课厉老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厉老师举了2个恰到好处的例子,让学生豁然开朗,这里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关注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每个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感受三:练习设计有层次,更利于学生内化新知,连接旧知

  这节课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写百分数、解释生活中百分数的含义、根据提供的生活情境选择百分数,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运用百分数。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百分数表示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比、百分率。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6

  曾读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宋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课堂伊始,宋老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分别找出了圆,正方形,线段一盒巧克力,12个园片和8根小棒的1/4,通过学生有序的反馈、思维的碰撞,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解读新课程标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研究分数的意义时,宋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五角星创造出学生自己喜欢的分数,根据学生创造的千变万化的分数,教师的有效引导,师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么是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

  由于宋老师在教学中预设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宋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预设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预设中多下功夫,将直线性设计柔化为板块式的弹性设计,少去多余、繁杂的教学环节,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意义》评课稿12

  比例的意义是在前面学习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节课上孔石磊老师通过播放歌曲《五星红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新知的学习中。

  亮点:

  1、利用不同场景中的国旗引入,让学生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化简比和求比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即这三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化简比相同,也就是长与宽的比都相等;然后介绍国旗法,让学生知晓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就是3:2,从而发现隐藏在国旗中的秘密。

  2、整体教学设计紧凑,教学内容丰富。在整节课中教师不仅教学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还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比和比例的区别,在知识的拓展中,还进行了知识链接,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教学知识点比较多,利于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既可以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还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另外,教师在教学比例和比的区别中,可以从意义、组成和性质三方面完整地辨析比和比例。

  建议:

  1、在国旗的教育方面,通过国旗法,教师还可以有一个点睛之笔,就是正因为不同大小的国旗,它们长与宽的比都是3:2,这也正是国旗的魅力所在。

  2、教学知识点多,容易导致学生疲于走马观花式的听讲,学生静心思考、反思消化明显存在不足。对于比例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处于浅层知识状态。

  3、用字母表示分数形式的比例,还应让学生加强练习,巩固分数形式的比例的书写格式。

  4、对于概念教学中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应注重从多个具体事例抽象出概念的核心,进而总结概括出意义和性质。

《比意义》评课稿13

  听了陈老师《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节课,我们六年级数学老师通过讨论,有以下几个优点:

  1、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考虑周详,能熟练运用普通话教学,书写板工整、规范,教态自然,能熟练运用电脑、实物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

  2、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面包价格),让学生发现商品价格等都是用小数表示。使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小数”。

  3、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合作测量,探讨,讲算理,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把重点、难点知识处理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演示和讲解,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观察,比较,操作,思考,讨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如果让学生多说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为主,则效果更好。

《比意义》评课稿14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首先教师能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使用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纵观这节课,王老师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让我们值得借鉴。

  1、新知、旧知链接巧妙

  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有知识出发,教师借助生活素材,如:你见过小数吗,举例子,把学生带到自己日常中发现的小数初步的感知,把学习内容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小数,体现数学的生活化。王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足见教者的智慧,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对应、包含等数学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这是对应思想的渗透”,1里面有几个0。1这是包含思想的渗透,这一渗透为后继学习“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牵引的痕迹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学生浓浓的探索味道;在处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时,时间调控的科学合理,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数的探究上,通过观察、猜想、对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出二、三位小数的意义。归纳小数意义时,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渗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单位名称,抽象出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而易懂。

  3、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选择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探究0。1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操作一张纸,代表1元钱,那么在纸上如何表示1角钱?学生已经知道1元=10角,自然会思考,1元要平均分成10角,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反之1角是十分之一元,可以用0。1表示,总结得出0。1表示十分之几。之后带领学生探究0。01,0。001的意义,始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找到学习的方法。

  4、跟进练习及时到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每个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跟进几个练习,有模仿练习,有小的拓展,让学生分析思考,不仅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而且给学生新的启迪,便于更好的理解知识。

  5、注重数学语言体系训练。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表达,并且在学生自己理解用自我方式标的基础上,逐步的规范表达的语言体系,在一定规范之后,便于学生思维的体现。

  一点建议:教师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舍得让学生多体会,多思考,多表达,不要因为考虑知识推进的速度,忽略学生的思维变化的水平。总之,是一节值得大家研究思考的课例。

《比意义》评课稿15

  周二,海门市骨干教师考核中樊教师和黄教师借我们班的孩子上了《分数的意义》一课,以下是我听了他们的课后的一些随想。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分两次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资料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学时他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活学生原有经验,为学习分数的意义供给支架。

  课始,经过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经过简短的师生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供给了有力的支撑。

  2、安排交流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分数

  单位“1”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他们都从例题出发,经过充分的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对分数的直观感受。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更完善了,然后逐渐得出了分数的意义,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3、在反思中体会,在体会中明确概念。

  两位教师在教学中经过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为学生供给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学生对分数构成了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但个人认为,有一些地方还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

【《比意义》评课稿】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评课稿11-22

《比意义》评课稿11-15

比的意义优秀评课稿11-21

《小数的意义》评课稿03-16

《比例的意义》评课稿10-07

倒数的意义评课稿11-02

《分数意义》评课稿08-30

《比例意义》评课稿08-31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03-16

《比意义》评课稿集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