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3-11-03 08:36:38 志升 古籍 我要投稿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赏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贺知章古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没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i见、有i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蓄是似不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似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蓄感慨在同题第二不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因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蓄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因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似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因;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因”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蓄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似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蓄只是淡淡的似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似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蓄看似平淡的似问中了。全诗就在蓄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似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似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蓄似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因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蓄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凝合在似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似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

  其一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赏析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翻译

  ⑴晦:阴历月末。

  ⑵输:负。

  ⑶白髭:嘴边的胡子发白了。

  ⑷管领:主管的意思。

  赏析

  在唐宋时期,以送春感怀为题材的词作相当普遍。其构思立意,大都是抒写男女情思,春去撩入,离愁别恨,或者惜春冶的.情景。比如诗意。此处与“插花还起舞”相连接,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周颐《蕙风词话》卷一说:“真字是词骨。”这首词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这首自抒情怀的词作,语言朴质自然,明白晓畅。“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语意显露,造句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又不落前人窠臼。这种个性化语言的倾吐,既是时光与生命相撞击产生的火花,又疑聚着词人“坐中”瞬间的真实感受,因而富有自然的风韵。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拼音解读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cuī 。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

  相关翻译

  少小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方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却已经班白稀疏。

  儿童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

  相关赏析

  天宝二年(743)十二月,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距他少年离乡已经有五十来个年头了。诗人在年老之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头有无限感慨,写下两首诗,此其一。

  少小时就离开故乡,直到年老了方才回来,中间不知发生了多少人事沧桑变化。乡音虽供的鬓发却早已斑白稀疏,两相对照中自有不胜业之感。

  久别家乡老大回来,昔日相识的人不见。务有儿童迎笑相问:“客从何处来?”在家乡已为且客了。全诗在有问无答中悄然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诗中一、二句尚是常语,三、四句从一个儿童不识相问的小小情节说来,将年老重返故乡时那种既喜悦又怅惘的'复杂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让人味之无穷,是“以少总多”的范例。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治者宜参之。”

  作者介绍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自号“四明狂客”。武后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官至秘书监,故称“贺秘监”。天宝三年,请度为道士,回乡不久卒。为人旷达不羁,好饮酒。杜商作《饮中八仙歌),将其列为“八仙”之首。善诗歌及草隶书,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其诗大多散失,今存二十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有《贺秘监集)。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偶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翻译

  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注释

  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

  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

  处:一作“事”。

  磨损:一作“磨尽”。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五。下面是原扬州大学教授李廷先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也有“事随日生”的诗句,意思相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诗人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诗人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年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然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义行侠”的秉性,也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刚直的性格。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手中那把尚义行侠的有形刀早已弃而不用,而自古以来迭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却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怀深处,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刀光熠烁,气冲斗牛。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这是十分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十分激愤。诗人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他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十分高妙。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显示了刘叉诗歌的独特风格。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6

  《偶书》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扁舟无系缆,吹笛此从容。

  翻译:

  太阳从寒冷的群山之外升起,江水流淌在夜晚的雾气之中。

  小船没有系缆,吹着笛子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悠然自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心境。首句“日出寒山外”,写出了太阳从寒冷的山脉之后升起,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第二句“江流宿雾中”,描绘了江水在夜晚的雾气中流淌,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的后两句“扁舟无系缆,吹笛此从容”,则是对诗人心境的直接描绘。诗人乘坐的小船没有系缆,可以自由地在江面上漂浮,象征着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而诗人吹着笛子,则是他对生活的享受和对音乐的'热爱。这两句诗通过对诗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诗人心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由和音乐的热爱。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一读再读的好诗。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7

  《偶书》是唐代诗人刘叉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原文如下:

  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

  磨损胸中万古刀。

  翻译:

  太阳从东方升起,光芒照耀万物,世间的琐事纷杂繁多。我作为一个山野之人,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愤怒,心中那把代表正义的刀已经磨损了很久。

  赏析:

  这首诗以日出扶桑为背景,表现了诗人胸怀壮志、嫉恶如仇的'性格。前两句描绘了日出的景象,暗示着光明和正义的到来。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不公现象的愤慨,以及他坚定地捍卫正义的决心。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正义感和坚定的信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8

  《偶书》是宋代文学家汪藻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偶书》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原文:

  长簟北窗下,抛书任纵横。娟娟稚筱上,熠熠丛榴明。眷此感佳节,怊然怆平生。少年文翰场,结客俱擅名。瑶草俟采掇,云鸿肆遐征。如何二十载,日与忧患并。骨肉随逝水,儿童长柴荆。向来交臂人,接武霄汉行。姻亲岁时会,尊酒怀抱倾。兹余岂复愿,顾影良自惊。飞雨夜来急,涛翻江上城。田家梦亦好,想像秋稼成。新春了在眼,续我斋庖清。

  翻译:

  在北窗下,铺展开长簟,抛起书籍,任意纵横。娟娟的嫩竹和丛丛的石榴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感慨这个美好的节日,忧伤自己的一生。年轻时在文学赛场上,结交了许多名人。曾经采摘瑶草,放鹰于蓝天白云之间。但如今二十年过去,日日与忧患相伴。亲人和朋友如流水般逝去,只留下我孤独的身影。姻亲岁时聚会,我举杯畅饮,但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却无法掩饰。暴雨夜晚来临,波涛翻滚的江水撞击着城市。梦中的田园生活美好而难忘,让我想象秋季庄稼的丰收。新春即将到来,斋房庖厨中的`清香四溢,让我感到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赏析:

  这首诗以“偶书”为题,表现了作者在北窗下展卷读书时的感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娟娟稚筱”、“云鸿肆遐征”、“瑶草俟采掇”等,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高远的氛围。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如“眷此感佳节,怊然怆平生”、“年来交臂人,接武霄汉行”等,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对世态的洞察。最后,诗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呼唤着生命的希望和力量,如“新春了在眼,续我斋庖清”等,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03-18

回乡偶书原文及赏析翻译02-02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0-24

偶成原文翻译及赏析04-23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03-18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03-18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05-15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05-16

《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