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情》原文,译文,赏析

时间:2024-06-01 18:31:10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怨情》原文,译文,赏析

《怨情》原文,译文,赏析1

  原文: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译文:

  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注释:

  ①“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深坐,久久呆坐。蹙蛾眉:皱眉。

  赏析:

  美人久久地独坐,深锁双眉,泪湿一片,思念情人,充满了哀怨之情。

  这首诗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层次分明,含蓄深厚,余味无穷。

《怨情》原文,译文,赏析2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鉴赏:

  “美人卷珠帘”是指美丽的闺中女子。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所以不自觉地就流下相思泪。

  “湿”字说明是暗暗、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恨”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女子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爱人离开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却还不回来。

  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

  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鉴赏: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移情的手法。所谓移情,根据修辞学思想,移情就是把描写的对象视为与自己有同样的情感、思想的外物,“物”在作者的心中不是“物”,而是“人”,也就是移“个人”当下情感或思想于对象上,这种情感或者思想是当下的、个人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不厌”把自己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只有”表明“山”不离去,诗人也没有离开,好像此时的“敬亭山”懂得诗人的“孤寂”,诗人也感到“敬亭山”的“孤寂”。“山”似乎就是诗人,诗人似乎就是“山”了。

  这种艺术手法如果按照西方艺术理论来说,就是“异质同构”。从中国文学理论来说,就是“物我同一”了。这就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诗人在诗歌中寄情于“敬亭山”,可以说,不但含蓄地表达了情感,也深化了情感,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读者在阅读中,透过“敬亭山”,也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感受到诗人的处境和世人的无情与尔虞我诈的险恶,真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势。

【《怨情》原文,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怨情》原文及译文08-30

怨情原文及赏析03-21

怨情原文及赏析02-27

《怨情》原文、翻译及赏析05-23

怨情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7-16

怨情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3-21

五言绝句《怨情》译文赏析诗词08-02

怨情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3篇)07-16

《春怨》原文及译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