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物质的教案

时间:2024-08-14 23:24:50 赛赛 教案 我要投稿

营养物质的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营养物质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营养物质的教案(精选16篇)

  营养物质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 p92图12-9、 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 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 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 p92“资料”。

  讨论:

  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 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 s秒内跑完400 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 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 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 kg ,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 g花生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 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点评: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背景资料

  ①22名小学生吃玉米糊中毒,已有一人遇难

  本报讯(记者 刘振雄 特约记者 龙桥 通讯员 杨兴炳)我省郧西县一所小学11日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至昨日,22名中毒学生中已有1人遇难,两人紧急转院抢救。

  事情发生在邻近陕西的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1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该校五、六年级数十名寄宿学生吃了晚餐的玉米糊后不久,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立即被校方送入当地卫生所抢救。

  昨日上午9时50分,该校五年级女生12周岁的何莹莹经抢救无效身亡,12岁的男生孙文林、陈华登被紧急转送至郧西县医院抢救。

  事发后,十堰市副市长胡仲军、郧西县副县长张惠莉等赶到事发地指挥抢救,调查原因。据郧西县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初步怀疑系玉米霉变引起,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②大量服用维生素E有害健康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0日电(记者曲俊雅)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大多数人认为补充维生素E可以帮助他们延缓衰老。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服用药物大量补充维生素E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研究负责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德加·米勒博士说,大多数复合维生素片一般含35~4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E,这对健康也许会有些微小的“益处”。但如果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服药补充毫无必要。坚果、食用油、全谷食物和绿叶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E。

  此外,美国心脏学会早已指出,维生素E没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最近研究还表明,维生素E和降胆固醇药互相冲突。

  ③野生珍稀、特殊功效、“生猛”刺激安全饮食必须革除三种陋习

  据新华社南昌11月10日电(记者冯丽)专家认为,要确保饮食安全首先要革除三种饮食陋习。

  不少人认为物以稀为贵,放着肉厚味美的畜肉不吃,偏吃肉少味寡的蛇、鼠、猫、虫,以为野生、珍稀的动物更有营养,其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无论从组织结构、化学组成还是消化利用来看,它们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少野生动物还极易引发人类疾病。

  我国传统习惯有一些糟粕和迷信也影响了部分人的饮食喜好。如从“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推理,相信吃乌龟肉能长寿;从老虎的雄健敏捷,推理出虎骨酒能治跌打损伤;认为动物生殖器可以滋阴壮阳等等,甚至把“驮峰”“熊掌”“蛇肉”“牛鞭”传得功效神奇,美味无比。这些动物肉不仅保健功效毫无科学依据,即使从味道讲也毫不足取。

  “活猴脑”“蛇胆”“乌龟”“活鱼”“醉虾”等,这些近乎野蛮的吃法,不仅伤害人们对动物的爱怜之心,而且极不卫生。

  营养物质的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重点:

  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挂图,唾液腺挂图,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

  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两节课连排,并以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消化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或挂在黑板上的消化系统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回答:胃、小肠……

  讲述:刚才同学说出了一些,现请大家一边看课本中的消化系统组成表,一边听老师讲。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它从口腔开始,往下依次为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是肛门。消化腺分为两类。一类如唾液腺(此时教师展示唾液腺图)、肝脏和胰腺。它们都位于消化道外,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可以看到这些消化腺通向消化道的导管。另一类如胃腺、肠腺,它们分布在消化道壁内,数量较多,并直接开口于消化道。这一类消化腺我们在这张挂图上是看不到的,以后再具体讲述。上述各种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现在我们先来看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口腔里面有牙齿和舌,唾液腺的导管也开口在这里。下面重点讲牙齿。

  请大家看牙齿结构挂图(或课本中的彩图七),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请仔细观察牙齿的外形,然后回答问题。

  提问:从外形上看,每个牙齿分为几部分?

  回答:三部分。

  讲述:对。长在牙槽里的部分是牙根,露在外面的部分是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的部分是牙颈。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这层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是牙骨质。牙齿中央的牙髓腔中充满着牙髓,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提问:每个人每天吃饭时都要用到牙齿,那么,牙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回答: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提问:如果牙齿损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回答:不能充分咀嚼食物,加重胃、肠的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

  讲述:很好。另外,人如果得了龋齿病,并损伤到了牙髓,病菌就容易侵入牙髓而引起发炎,使人感到十分疼痛。由此可见,保护好牙齿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

  提问:怎样保护你的牙齿呢?

  回答:做到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讲述:对。除了坚持每天早上刷牙外,晚上也要刷牙。预防龋齿和坚持刷牙的正确方法,课后请看课本中本节后“课外读”中的“龋齿的发生和预防”一文。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挂图,大家已经知道,胃位于左上腹肌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现在请大家看胃及胃壁结构挂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胃壁的结构分为几层?

  回答:分成四层。

  讲述:对。由内向外依次是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胃壁内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胃腺开口于胃壁的内表面,可以分泌胃液。

  提问: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回答:贮存食物。

  讲述:胃的主要功能除了暂时贮存食物外,还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紧接着胃的是小肠。大家观察消化系统挂图,你们认为从形上看小肠有什么特点?

  回答: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讲述:对,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它盘曲产腹腔里,长约5米~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也分为四层。请看课本中“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在小肠粘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壁。在环形皱壁表面上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实验六)进行研究。

  实验:大家从实验桌上的培养皿中取一段小肠,然后剪开,再将其内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

  提问:大家有没有看到小肠的内表面有一层绒毛状的结构?

  回答:看不大清楚。

  教师提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讲述:大家在实验一所看到的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叫做小肠绒毛。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其面积可达200平方米以上,(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彩图八)。在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再请大家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劈和小肠绒毛示意图,中的右小图。大家可以看到,在小肠壁内,还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肠腺。它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它分泌的小肠液进入肠腔。

  小结:由于小肠在消化道中是最长的一段,其内表面有皱壁和小肠绒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它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提问:请大家再观察消化系统挂图,想一想大肠在外形上有何特点?

  回答:大肠比小肠短,但比小肠粗。

  讲述:对。大肠的起始部分叫盲肠,在腹腔的右下部。盲肠上连着一条细小的盲管,叫做阑尾。食物经消化后留下的残渣,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一块来学习有关食物的消化的内容。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

  提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消化

  都有哪些方式?

  回答:牙齿将食物嚼碎,胃液和肠液消化食物。

  讲述:刚才同学所说的,实际上就是食物的两种消化方

  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

  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伴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时进行的。下面,我们按照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进行消化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这时候食物中的淀粉就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实验七),来观察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请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脚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待用。

  提问:为什么制成的淀粉浆糊要冷却后才能使用?

  教师回答:因为如果浆糊没有冷却,那么加入唾液后会

  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实验:用凉开水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后,将下唇搁在另一个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提问:为什么不能从咽喉处咳取黏液?

  回答:不清楚。

  讲述: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实验: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毫升浆糊,之后,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

  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振荡这两个试管。

  提问:为什么要振荡这两个试管?

  回答:使试管中的浆糊与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讲述:很好,请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同时把这两个试管放在盛有37 ℃温水的烧杯里恒

  温。约过10分钟后,同时取出这两个试管,冷却。

  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两个试管放在37 ℃的水中恒温?

  回答:略。

  讲述: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不起作用;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

  实验:向冷却后的这两个试管里,各滴入两滴碘液。观察这两个试管里浆糊的颜色发生的变化。

  提问:这两个试管里的浆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1号试管里的浆糊变成了蓝色;2号试管里的浆

  糊没有变成蓝色。

  讲述:对。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1号试管里的浆糊经过实验没有发生变化,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变成了蓝色。而在2号试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经将淀粉分解成了麦牙糖,所以它遇碘没有变成蓝色。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当淀粉和麦牙糖到达小肠后,由于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它们的消化酶,因此,它们又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自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又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由于只有小肠内的胰液和小肠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所以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这同样也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上述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关于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在课本中用表解的方式作了总结。请大家仔细阅读。

  讲述:关于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比,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物中有的营养物质必须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吸收;而有的则可以不经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提问:哪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哪些营养物质可以不经消化?

  回答: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消化

  讲述:对。那么,上面所讲的营养物质是在消化道的哪些部位被吸收的?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请看课本中“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认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请同学们从前面所学过的小肠的结构特点上,来解释为什么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回答:因为小肠很长,其内表面具有皱壁和小肠绒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这种结构特点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所具有的这些结构特点是消化道的其他部分所没有的,可见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讲述:对。正因为小肠具有上述结构特点,所以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都是由小肠吸收的。到了小肠的未端,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己被吸收。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讲述,你能说出什么叫做吸收吗?

  回答: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而进人体内就叫吸收。

  讲述:正确他说,应该是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肠绒毛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大部分的脂肪成分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的,然后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其他的营养物质则由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营养物质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识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

  重点

  营养物质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难点

  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误差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用具

  1)、将学生分成4至5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

  2)、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1)、调查当地人们都常吃哪些食物。

  (2)、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

  (3)、预习与无机盐、维生素相关的知识;自编自演与之相关的小品在课堂上表演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

  导入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吃过哪些食物?它们都来自哪些生物?生:肉、蛋、奶、白面……我们吃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来自植物、肉、奶等来自动物。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进食呢?生:食物为我们提供营养物质。

  二、新授

  师: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师:每个同学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并通过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把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填入P21资料分析的表格中。

  生:(学生写出两种食物,查阅教科书第41-42“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填写资料分析中的表格)

  生:写出的食物有米饭、面、猪肉等。师:指导学生查阅表格。师:这两种食物中各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它们所占比例相同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这两种食物中都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等六类营养物质。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多少不同。

  师:糖类、蛋白质、脂肪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靠哪些食物提供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22页的课文,在书上划出来。也可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划出重点,举出例子,写在书上。师:巡视、指导学生看书和完成讨论,并给予表扬。

  2、师: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生: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细胞所含物质的来源。

  师:食物中含有能量,这一结论是仅仅靠推测得出的吗?能不能通过实验来测定呢?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3、请同学们看教材P23页中的插图,你们小组想知道什么呢?

  生:小组同学通过看插图并讨论后,提出探究的问题。各个小组的探究问题可能不一样。

  生: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

  生: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

  生:核桃仁和花生仁含的哪个能量多?

  师:(让学生明确探究过程中,问题不同,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不同)。

  生:各小组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能否作出假设。如能,则各小组积极讨论,作出假设。师:巡视、指导,纠错。师:请将课前准备的实验装置向同学们展示,并说出它的.优点。生:(有的用白塑料筒,有的用倒置漏斗,有的用透明的玻璃管,并外套一层铝箔。)

  师:肯定学生的制作及丰富的想象力。

  师:请各组同学讨论、交流各自设计的探究方案,并按方案进行操作。

  生:各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利用谭前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探究。

  师: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产适当的点拔指导。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和对数据的处理。生: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说出实验结论。

  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或改进方案中的一些步骤。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和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生: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

  三、习题精选

  1、下列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①糖类②脂肪③蛋白质④水⑤无机盐A、①⑧⑥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⑤

  2、下列哪种食物中含糖较高( )A.鸡蛋B.豆腐C.肥肉D.馒头

  3、患佝偻病的儿童主要是由于食物缺乏()A.含钙的无机盐B.含磷的无机盐C、含铁的无机盐D.含锌的无机盐

  4、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易患( )A.坏血病B.夜盲症C.脚气病D.佝偻病5.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A、水B、糖类C、蛋白质D、脂肪

  营养物质的教案 4

  【教学目的】

  1、理解糖类代谢,

  2、记得脂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特征,

  3、知道三大营养的物质代谢的关系及与人类的健康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营养的物质代谢.

  2、难点:三大营养的物质代谢及相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本P66第一段导入课题――三大类物质代谢

  二、糖类代谢

  1、 导入第一段

  2、 自学文字和图解

  三、脂质代谢

  1、自学第一、二段

  2、自学文字和图解

  四、蛋白质代谢

  1、自学第一、二段

  2、自学文字和图解

  五、三大营养的'物质代谢的关系

  六、与人类的健康关系.

  1、糖类代谢

  低于 高于

  低血糖 血糖(80—120mg/dL) 尿糖

  60mg/dL 160 mg/dL

  2、蛋白质代谢

  氨基酸种类齐全 缺乏必需氨基酸

  健康 蛋白质 营养不良

  3、脂类代谢

  过多 肝 恶化

  肥胖 脂类 脂肪肝 肝硬化

  堆积

  【疑难辨析】

  1、 消化

  消化是动物将摄取的食物中难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溶于水、可吸收的有机小分子的过程。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维生素和糖类、脂质、蛋白质。但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消化即可被吸收。

  消化可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少数动物可利用肠腔中的微生物进行消化),前者只涉及食物形态的改变和与消化液的混合,如胆汁(不含酶)可促使脂肪形成脂肪微粒;后者涉及分子结构的改变,一定要有消化酶的参与。高等动物摄取的三大有机物必须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形成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2、 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唾液腺――分泌唾液――只含唾液淀粉酶

  胃 腺――分泌胃液――只含胃蛋白酶

  小肠腺------分泌小肠液--------含各种酶,但不含肠蛋白酶

  胰 腺------分泌胰液-----------含各种酶,但不含肽酶

  3、消化器官、消化物质

  口腔-------------只消化淀粉-----------成麦芽糖

  胃----------------只消化蛋白质--------成多肽(胃中的唾液淀粉酶已失活)

  小肠-------------含肠液、胰液、胆汁------------含各种消化酶---------------消化各种物质(人不消化纤维素)----------成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

  4、吸收 各种可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5、吸收器官及吸收物质

  胃---------少量水、无机盐、酒精

  小肠--------各种物质--------吸收的主要器官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维生素

  6、肝脏的功能:

  ⑴分泌胆汁;

  ⑵解毒;

  ⑶ 稳定血糖浓度;

  ⑷物质的合成与转化的。

  【教后感】

  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交叉渗透,深奥复杂,比较难以掌握。但是,这部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疾病预防又紧密相连。所以,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和生活常识,循循善诱、因地质宜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把繁杂的生化机理通俗化、生动化。

  营养物质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营养物质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营养物质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营养物质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营养物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重点难点分析:

  1、 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2、 几种供能物质

  3、 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引入>: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

  <课后作业>:收集有关介绍营养物质的作用的资料。

  第2课时: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营养物质),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营养物质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

  帮助学生建构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2、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观察、动手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团体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小肠的结构特点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概括。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题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学第八章的第二节,是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学习了"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

  教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制作模型、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法: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营养物质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激发更多的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重点和难点

  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准备

  一组精美图片(或制作成多媒体)、研钵、滴管、小烧杯、量筒、医用维生素C、蒸馏水、漏斗、滤纸、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情景创设

  同学们都吃过饭了吗?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啊?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

  (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得出我们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

  群体互动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在生物学和化学中已经知道了不少。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盐,本单元所涉及的无机盐将在下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本课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四类有机物的营养物质。

  请分组阅读教材p88~94,讨论并完成p89、p93两处的课堂练习。

  交流汇报

  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

  巩固提高

  ①特殊的蛋白质──酶;维生素的音译名:Vitamin-维他命;

  ②演示:碘与淀粉的反应:单质碘+淀粉显蓝色。

  组间抢答

  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饭、羊肉、苹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猪肉、黄瓜、鲜奶、鱼肉、玉米、鸡蛋、柑橘、萝卜、蒜苗、雪梨。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 ;主要含糖类的有 ;

  主要含油脂的.有 ;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

  探究辨析

  ①抛砖引玉:警方常用“指纹显示”来破案。方法一:取一个蒸发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热,将留有手指印的证物(纸张或器皿)放在蒸发皿上方,过一会儿可显示出清晰的指纹(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纸张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从而显示出指纹来);方法二: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证物上,再用光照,则在物证上会显示出黑色的指纹来。(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汗迹中含有无机盐NaCl等,与AgNO3反应生成了AgCl,经光照,AgCl分解产生黑色银的微粒,而显示出黑色指纹)。

  ②学生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性质:取3片医用维生素C(也可用学生自备的水果、果汁),碾碎后溶于10 mL水中并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观察,可见 。说明维生素C的水溶液呈 性,医学上常把维生素C称之为 (可查阅资料或访问医护人员)。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易被破坏。请想一想,如何食用新鲜黄瓜,才能充分利用黄瓜中丰富的维生素C。

  交流展示

  (“我”在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中的作用)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收集四类有机营养物的生理功用(每小组负责一类),并用第一人称“我”写成汇报交流材料。

  警钟长鸣

  (多媒体展示)

  ①吸烟与疾病。图片:肺癌患者的肺与正常人的肺的比较。

  ②资料:甲醛浸泡的鸡爪和水产品。

  ③资料:硫黄熏制的白木耳。

  ④市场上销售的毒大米和毒笋。

  ⑤关注生活中所见到的“黄曲霉菌”。

  ⑥关注居室装修中的“隐形杀手”──甲醛、苯。

  感悟交流

  看了之后你们有何感受?

  学后反思

  ①我们应怎样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②我们应怎样合理安排膳食?调查我们学校的食谱是否符合健康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③我们为什么不能偏食、挑食?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

  课后调研

  你认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间说法有科学道理吗?建议你做一做下面的调查研究:参考课本p94页习题3中提供的数据,记录自己(或他人)每天行走多少路,大约消耗多少油脂?根据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之比,制定一个科学的走路锻炼计划,并坚持实施,做好记录,分析结果,在适当的时候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营养物质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重点)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难点)

  能力目标:加深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关注饮食健康,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生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言]:引言:同学们在电视、电影、报刊和杂志上或许看到过,非洲某干旱地区的孩子们,由于长期饥饿而变得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只能卷曲在地上。同学们或许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体会,早上上学时忘了或来不及吃早点,结果到10点左右时,就会感到头晕、心慌等。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在消化系统中被消化和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探究]: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小探究。请同学们拿出课前盒装或袋装。

  认真观看,认同人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纷纷议论开来。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食物的包装。以上人为一小组针对经常食用的5种食物,提出有关营养成分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假设,完成对5种盒装或袋装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调查。

  [全班交流]:每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讨论]:

  (1)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否相同?

  (2)这些食物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播放FLASH]: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想一想]: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哪些能为我们生命活动能量呢?

  [讲述]: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需要的有机物。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维生素虽不能量,但也很重要。维生素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要从外界摄取的有机物。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步骤1]:取1-2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块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轻轻地揉挤。观察清水发生的变化,讨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步骤2]: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继续放烧杯中揉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并完成书P21表9-1盒装或袋装食物调查表。

  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本小组的调查表。

  积极发言,说出食物中一般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证实自己的结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七大类,纤维素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集体回答。

  回答出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内的供能物质。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步骤进行实验。

  清水逐渐变浑浊(白色),讨论后认为是面粉溶解的结果。

  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取出纱布团并打开,可以看到原来的面团变成了一种黄白色的胶状物质。联系有关生活经验,思考这种物质是什么?

  [步骤3]: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内向清水中渗出许多白色的物质。这种白色的物质是淀粉吗?参照书上的图,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步骤4]: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种子各一粒,用单面刀片纵向切开,分别将种子的切面放在白纸的不同位置上,用镊子的柄部或大拇指挤压。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出现的现象。比较两种种子被挤压后在白纸上留下的印迹。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分析]: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234[讨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一样多吗?

  [提问]: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富含这样营养物质吗?

  [小游戏]:富含各类营养物质的食品。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摄入这些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有什么功能?

  [自学]:书上22-23页有关内容。

  纱布里剩下的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是蛋白质。

  设计实验:用碘液来检验。滴加碘液后,水变蓝色,说明从纱布渗入水中的是淀粉。

  花生在白纸上的印迹较透明,是一种油渍,说明花生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重温整个实验过程,填写图表。

  积极讨论,从实验中体会到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不一样多,如面粉中淀粉含量多,花生中的脂肪含量多。

  通过小游戏趣味性的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物质。

  带着问题阅读书上,并在书上勾划。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

  蛋白质--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维持人的正常生长发育。

  糖类--也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的主要能量来源。

  脂肪--为生命活动能量,多余的贮存后起到保温等作用。是我们的备用能源物质。

  维生素--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调节生命活动等。

  [讲述]:我们只需少量的维生素,但它是维持身体良好健康所必须的。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常见的维生素吗?

  [阅读]:维生素的种类及功能,(书P23)和(书P26课外阅读)。

  [练习]:完成连线题。

  [出示]:佝偻病、坏血病、夜盲症的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播放FLASH]:各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讲述]: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中,糖类、蛋白质、脂肪属于有机物,水和无机盐则是人体需要的`无机物,它们对人体有何作用呢?

  []:水--是一种溶剂、运输的媒介、调节体温、排泄废物。

  无机盐--参与人体的

  学生自己进行,并在书上勾划下重要内容。

  脱口说出: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

  通过连线题了解维生素及其缺乏症。

  积极思考,利用平时各累的知识进行回答,同学间相互补充。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水和无机盐

  观察实验:食物中含有无机盐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观察]: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讨论]:种子在酒精灯上燃烧后,剩下的物质是什么?

  [提问]:几种重要的无机盐的作用。(钙、铁、碘)

  [出示]:便秘的卡通图。提问,如果便秘,怎样调节饮食?

  [讲述]:对,这就要依靠我们称之为"第七类营养素"的膳食纤维。

  [小知识]:人的肠道内没有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所以人无法消化纤维素,它是肠道里匆匆的过客,最终混在食物残渣里,随着粪便一起排出体外。纤维素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排便就会通畅,并且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还有利于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等,从而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有利于维持正常体重。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发现干的小麦种子燃烧后成为灰白色的灰。

  有了前面骨的成分的知识,脱口而出剩下的物质是无机盐。

  通过阅读和日常积累的知识,说出钙是强壮的骨骼和牙齿所必需的;铁是制造红血球所需;缺碘会患大脖子病。

  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能回答出:可以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仔细聆听,开阔知识面。

  营养物质的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

  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 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 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

  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

  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

  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

  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

  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 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 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 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 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营养物质的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4..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认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共同性质与特征反应;

  重点难点

  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引言]

  生命由一些奇妙复杂的化学过程维持者着,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除了阳光与空气外,必须摄取食物,食物的成分主要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这些都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是天然的有机化合物,这一章里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它们知识,首先学习较简单的葡萄糖和蔗糖。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一、糖类

  [阅读]表3-3观察糖类代表物分子组成,分析组成上有什么特点?

  [质疑]符合Cn(H2O)m的是否一定是糖类物质?

  1.通式并不反映结构: H和O 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

  2.通式的应用是有限度的: 鼠李糖 C6H12O5 、甲醛(CH2O) 、乙酸(C2H4O2)、 乳酸等。

  糖的分类:单糖 双糖 多糖;

  葡萄糖: 白色晶体 溶于水 不及蔗糖甜(葡萄汁 甜味水果 蜂蜜)。

  分子式: C6H12O6 (180) 最简式: CH2O (30)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

  [实验3-5]加热条件下,葡萄糖与新制Cu(OH)2反应出现红色沉淀。

  蔗糖分子式: C12H22O11 ;物理性质: 无色晶体,溶于水( 可展示冰糖、白砂糖样品)。

  [实验3-6]方案改进:不加硫酸与加硫酸做对比实验。

  [结论] 1. 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也不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这因为分子结构中不含有醛基. 蔗糖不显还原性,是一种非还原性糖。

  2. 水解反应. 在硫酸催化作用下,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多糖分类: 淀粉; 纤维素通式: (C6H10O5)n

  存在: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种子或块根里,谷类中含淀粉较多,大米80%,小麦70%。

  不论是直链淀粉还是支链淀粉,在稀酸作用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再者纤维素也能水解生成葡萄糖,只不过比淀粉更困难。

  二、油脂

  在通常温度下,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脂呈固态,而花生油、豆油、茶油、棉籽油、油菜籽油等植物油脂为液态。一般说来常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叫脂肪,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叫油。

  油脂的水解

  油脂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是一个可逆反应,因此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油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是不可逆反应,故反应能进行到底。

  活动3【活动】板书设计

  一、糖类

  1.葡萄糖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溶于水 不及蔗糖甜(葡萄汁 甜味水果 蜂蜜)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

  化学性质: 热条件下,葡萄糖与新制Cu(OH)2反应出现红色沉淀。

  2.蔗糖

  (1)分子式: C12H22O11 ;物理性质: 无色晶体,溶于水( 可展示冰糖、白砂糖样品)。

  (2)化学性质: ①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也不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②水解

  3.淀粉

  营养物质的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六章 呼吸》及《第八章 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 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营养物质的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

  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测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 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实验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条

  实验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三个、小蜡烛、刻刀、小纸片

  实验步骤:

  1、取粗细大小相当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条三根(枝条上所带叶片数相等),将三根枝条底部分别斜切,观察其韧皮部。木质部和髓。

  2、将一根枝条的韧皮部蜡封。方法是按木质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将小纸片刻成

  形,盖在一枝条断面处,使其韧皮部露出,将小蜡烛点燃,使其蜡液滴在韧皮部断面上,待蜡凝固后,取走纸片。

  3、将一根枝条的木质部蜡封。用同样方法将小纸片刻成相应的形状盖在枝条断面的韧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质部,将蜡液滴在木质部断面上,取走纸片。

  4、第三根枝条不做任何处理。

  5、将三根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个瓶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几小时后观察现象并完成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甲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这能说明蜡封韧皮部不影响枝条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萎蔫,说明蜡封木质部阻碍枝条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思考题:

  此实验为什么要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

  温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条上的叶片的蒸腾作用旺盛,枝条的吸水能力加强,进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就越能说明问题

  营养物质的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

  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因为:

  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导言的设计

  本节课可以就上节课的关于绿色食品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演讲。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从而导入课题。

  课前进行“生物学三分钟演讲”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①必须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提倡与教学内容相关,但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也可,一次一个主题。

  ②素材要经过摘编整理,语言简洁扼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③演讲时姿态大方、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④演讲稿字迹工整,图文并茂。讲完后交老师存档,期末进行评比总结。

  ⑤每堂课前由生物科代表负责指定同学准备,演讲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通过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的教学

  ①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插图和消化系统组成表对照着进行自学,特别应注意位置的前后顺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还可以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型(大屏幕)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

  ②学生自学完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a.按序排队:请十三名同学分别戴上写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字样的标签,按消化道各器官的次序排队,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关系,以手搭肩示意,看哪些同学反应快,知识掌握的准确,可以进行两组。

  b.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

  ③口腔部分的教学,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记清牙齿的结构,然后教师通过观察牙齿的模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人的一生有两套牙: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牙齿不是骨,是一种结缔组织。关于牙齿的卫生保健,教师要调查一下班级患龋齿病的人数,请学生说说患龋齿病的感受,是如何得的龋齿;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个人体质、营养情况等有关,导致酸腐蚀牙齿,特别是釉质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形成龋洞。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保护牙齿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在讲述胃的位置、形状、结构和主要功能时,胃壁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胃壁的结构与胃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利用胃壁的结构挂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层展示胃壁的四层结构,着重指出胃腺由胃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这有助于以后为讲述胃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讲清胃壁的结构很重要,因为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上相似。

  最后,调查学生中得胃病的人数。讨论胃病是怎样得的?

  课后查找资料:关爱肥胖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谈谈如何节食。哪种减肥方法更好?为下一节演讲做准备。

  营养物质的教案 14

  教学目标

  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

  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

  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供应给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都被贮藏在各个器官中,茎的薄壁细胞(如髓等)也能贮藏营养,还有的变态茎更是营养物质的“仓库”。教师通过演示有关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发放横切的海桐小段茎。

  教师引导同学从维管束的构成去复习茎的结构。

  由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

  问题:维管束为什么是茎的主要部分呢?

  观察、复习。

  思考与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一、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茎里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观察下端插入红墨水的海桐枝条。

  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分发浸入红墨水茎横切成的小段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上课初发给的海桐茎进行对比。

  同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理由。

  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理解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思索形成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探究。

  倡导创新精神。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茎里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了解环割一圈树皮茎的后遗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实验现象,及其对原因的解释。

  讨论生活中铁丝拴在树干上后形成节瘤的类似现象,从而支持课本上的结论。

  探讨课外读中“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剥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

  同学发表见解。

  共识:这个果实将长得较好。

  讨论树干被环割树皮的严重后果,认识珍惜生命的意义。

  联系树皮内韧皮部的结构,理解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三、茎对营养物质的贮藏

  教师演示贮藏着较多营养的茎的有关实物标本。

  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较全面地了解茎的功能。

  了解茎功能的多样性。

  学会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几位同学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深化有关知识和理念。

  布置作业

  营养物质的教案 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糖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2、使学生掌握蛋白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3、使学生掌握脂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4、使学生理解糖类、蛋白质、脂类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的特点

  5、使学生理解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训练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肝脏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观点的 教育。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科学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方面的 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人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五部分的内容。

  1、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

  教材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途径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而这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且这些变化又相当复杂。因此,处理这部分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向学生展示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总体轮廓。

  (1)糖类代谢

  教材从细胞或血浆中的葡萄糖来源,葡萄糖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糖类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

  主要内容有: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来源主要有三,即①食物中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②血糖浓度低于80-120mg/dL时,由肝糖元分解产生③由其它非糖物质(如甘油、氨基酸、乳酸等)在代谢中转化产生;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在细胞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②血糖浓度高于 100mg/dL时,在肝脏或骨骼肌中合成糖元③在细胞中转化为其它非糖物质。

  (2)脂类代谢

  教材选择了脂类物质的三个组成,即脂肪、磷脂和胆固醇中学生熟悉的脂肪作为重点,简要介绍了脂肪的代谢途径及其特点,并用表解的形式做了归纳总结,最后教材提了一下血脂和胆固醇相关知识。

  (3)蛋白质代谢

  教材也从细胞或血浆中的氨基酸来源,以及氨基酸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蛋白质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总结。

  主要内容有:氨基酸的来源有三,即①从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获得②自身蛋白质分解产生③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氨基酸;氨基酸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合成各种组织蛋白和酶②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的蛋白质③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其中含氮部分转化为尿素,不含氮部分转化糖类、脂肪等其它物质。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教材指出,细胞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三类物质的代谢在时间、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但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三类物质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还应通过实例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中,糖类代谢处于中心地位。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结合糖类代谢,教材简要地从人在饥饿初期和长期饥饿时血糖含量的变化,不良的饮食或偏食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肥胖,阐述了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给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结合脂类代谢,教材从脂肪肝的产生及其预防、治疗措施介绍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重要性。

  最后教材结合蛋白质代谢,介绍了有关氮平衡的知识,如足量的蛋白质供应对于婴幼儿、儿童少年和老年人的重要意义,以及食入各种蛋白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营养物质的教案 16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

  (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

  ①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

  ②以第一阶段产生的单体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

  ③对第二阶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进行自我复制。

【营养物质的教案】相关文章: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案(通用10篇)10-27

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08-26

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01-28

初中化学《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案设计10-08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07-12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11-04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01-10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06-08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通用6篇)05-18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设计(通用6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