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

时间:2022-08-18 14:50:50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1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从初中跨进高中的大门时,老师已在这里等候着你们。师唱“我在兴农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根据歌曲《我在贵州等你》的高潮部分改动了一下)正如席慕蓉在《一棵开花的树》里写到为这个美丽的相遇时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二、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们的缘就从这句诗开始“玉壶装陈酿,乘兴赏芙蓉”。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名字。

  学生当堂一一即兴介绍自己时间和学生才思方面都不太现实,布置当天晚上交来“诗话名字”。(文末附上部分)。

  三、语文是什么

  师:名字可以这么富有诗意,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如果说一句诗只是小儿科的话,下面这首诗同学们来读读?

  1、 出示怪体诗,学生猜读。

  龙

  虎虎

  望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会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激发兴趣。

  2、有人说:

  语文是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想象奇特,带你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祖国山河。

  语文是苏轼的词――豪迈豁达,心骛八极,带你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人生真谛。

  语文是余秋雨的散文――带你带我游历世界,做历史的思考。

  我说: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即兴口答,但有部分学生当堂说不出来,于是布置课外写。(文末也会摘录一些附上)

  师小结: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搜肠刮肚,想尽华美词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发表演讲、主持会议,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孔子在天下奔波,宣传自己的思想,看屈原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她能丰富我们的人生。她可以让我们字字珠玑、口吐莲花。她可以让我们气质高雅,谈吐不俗;她可以让我们胸怀天下,运筹帷幄。她可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语文与生活同在,学好语文是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学习语文吧!

  四、本学期语文学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

  看《致同学们》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等。

  1、必修5册,不到一年半学完。高二上开始选修、高三就是复习应考。

  2、必修分4部分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前三部分课内学习,最后一部分课外自主安排。

  3、阅读鉴赏:必修1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必修2中外抒情散文、古代诗歌、古代抒情散文、演讲辞。(勾画背诵内容)

  4、表达交流:本学期都是训练记叙文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朗读和演讲。

  5、梳理探究六个专题:汉字、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修辞、姓氏文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探究。

  6、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课外有计划进行阅读摘抄。

  五、怎样学语文

  1、初高中语文比较。

  范围、难度、方法等。

  强调两个词:素质、自主。

  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

  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2、语文学习武功招式

  九阳神功――苦练内功――积累知识

  吸星大法――博观约取――胸有成竹

  北冥神功――转化能力――大展宏图

  三动主义:动脑、动笔、动口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2

  教学设想

  为了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打响第一炮,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和钻研。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就是备好课。我现在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步入高中,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可以说,第一节课,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的这一个亮相要是博得了满堂彩,下面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要是讲砸了,当然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实际弥补起来却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反复琢磨,怎样才能把这看似轻松的一节课上好,怎样才能吸引学生,让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对高中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的授课方式,和学生聊天,给学生讲故事,让他们了解高中,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开场白:

  同学们,大家好:火热的八月见到火热的你们,我感到非常的高兴!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钟红丽,钟是一见钟情的钟,希望我们师生之间的初次相见,也能结下深厚的感情。红丽二字是我母亲的杰作,按她老人家的解释是红色而美丽的接班人的意思,很土也很有时代烙印的名字。我1998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到现在为止,从教已整整十一年。伴随着你们的到来,我也将开始我教师生涯的第十二个年头了。

  新的学期开始了,对于你们来讲,一个新的征程也开始了。首先我祝贺各位同学顺利通过九年学习成为一名高中生,成为我们六高中的一名学生。这是我们步入高中以后上的第一节语文课。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画卷有多美丽,语文就有多美丽;音乐有多么震撼人心,语文也有同样的力量。可是我也知道,有很多同学不喜欢语文课,对吗?不管有多少原因,我们还是要面对高中的语文学习,毕竟它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就应该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在轻松愉悦快乐的语文课堂中,学好语文。我想,有了这样的一个共同愿望作基础,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轻松的学好语文。今天的课,我不讲课文,我要先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如果你有心,请记住这些故事,我想它应该对你有些启发,同时这也是写作文的绝佳材料。(情境创设,活跃气氛)

  二、讲故事,借此促使学生思考高中的三年应该怎样度过

  1、第一个故事: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年青人喃喃:往山下跑。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

  问:这个故事很简单,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提示: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要迎难而上。

  2、第二个故事: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天长日久,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提示: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要靠自己。请大家记住: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3、第三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提示: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

  4、第四个故事:父子俩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又用青草诱之,牛依旧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问:这则故事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利用高一这个新起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攀登更高的山峰。有句话说得好,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之剑,就握在大家自己的手中,怎样使用它,完全在于你自己。

  5、第五个故事: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问:要我说,这个小孩很聪明,那他的聪明表现在哪儿呢?

  提示:他要学习掌握钓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也是如此,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这样,你才会终生受益。

  小结:三年的高中的生活已经开始了,如果大家都能满怀信心,勇敢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能力,我相信大家的高中生活一定会过得充实而快乐。

  (目的:鼓励士气,明白学习的道理)

  三、怎样学好语文?

  学习语文十要求

  练好语文基本功,优秀诗文勤记诵,

  报纸杂志常翻阅,买书看书做书虫,

  语文笔记贵坚持,课外练笔不放松,

  生活处处皆学问,他山之石把玉攻,

  基础知识早复习,课本学习贯始终。

  以下便是我上高中语文第一课时对学生提出的具体的学习要求——

  1、练好语文基本功

  同学们学了6年小学3年中学共9年的语文,但语文基本功如何呢?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在此,我只想问问同学们:第一、你的普通话说得如何?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你对一些常用字的读音是否准确?第二、你的字写得如何?第三、你写作文或写信是否常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错别字?你注意纠正过这些错别字吗?语文的基本功所指范围较广,但我以为以上所问的三点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格外留心。

  2、优秀诗文勤记诵

  我们有些同学小学、初中时能背诵许多诗词美文,但到了高中就差不多都淡忘了,为什么?那是因为还没能够真正意识到在脑子里装些诗词美文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朗读背诵的,所以考试一过,那些诗文就全丢光了,实在可惜!多读多记些优秀的诗词、文章,既能巩固自己以往所学,又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为自己的语言增光添彩。所以,现在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

  在高中三年内,早读时要努力做到大声读,动手写,用心记,勤引用,将小学阶段背诵过的诗词和初中阶段背诵过的诗文,全部再作为早读课朗读、熟记的主要内容;按学习要求熟读、背诵高中课本里优美的诗文及要求背诵的课文;熟读最终能够背诵百首唐宋诗、百首唐宋词。并力争做到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读、背的最终目的在于用,所以在平时写作文或说话时,要尽量引用。试想想,在写勤俭为主题的作文时如果能引用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写春天的散文时能引用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写青年人应树立远大理想的文章时能引用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写人际关系的文章时能引用陶铸的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些名诗名句,那么,阅卷的老师能不眼前一亮,心头一喜吗?

  3、报纸杂志常翻阅

  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其中亦不乏语文方面的知识。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收益良多(所以,有看报纸杂志习惯的人,其语文基础一定不会差。有哪些报纸、杂志值得我们欣赏呢?报纸有《中国青年报》、《语文报 高中版》、《作文点评报》;杂志有《读者》、《中学生》、《青年文摘》等。

  我们还应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看到的好语句、好文章摘抄下来。这样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你会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骄傲。

  4、看书买书做书虫

  读书,可以使我们的情操更高尚些,眼界更开阔些,语文知识也更丰富些。为什么马克思、毛泽东的学识那么渊博?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一只十足的书虫。毛泽东就曾经说过: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得好: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所以,多去书海中遨游,你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近年来高考较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喜欢看书、勤于思考的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一定不会差的。

  5、语文笔记贵坚持

  以前同学们读初中时记语文笔记,可能都习惯于记些什么课文的标题、作者、时代背景、段落及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的,抄完后同学们不爱看,考试前对复习也没什么帮助,久而久之反而使得同学们误以为学语文是那么枯燥乏味。其实,语文科是中学所有学科里内容最丰富、趣味性最强的学科,语文笔记自然有许许多多值得记的东西。那么,语文这门学科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记呢?语文知识点(含各知识点的概念、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等),诗词名句,以前不认识或易读错的字,错别字,成语及用法,病句搜集,文学常识这些都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所以我要求同学们准备一个语文笔记,把自己该记的记下来,我每周检查一次。

  6、课外练笔不放松

  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笔中提高的。虽说每学期老师会安排一定的作文训练,但仅靠这几次作文训练就想把文章写好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天天练笔,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练笔的题材广泛得很,校园中,家庭里,社会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练笔内容;文体也可不限,记叙文、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剧本、对联什么都可试试。长短也可随意,每次既可写全篇,也可写片段,还可写小说连载式的文学作品。同学们需要准备一个周记本,可摘抄美文佳作、经典语句(要写出自己的感悟),也可自行创作,分别标明即可。每周上交一次。

  7、生活处处皆学问

  语文是一门每人都受用终生的最基础的学科,语文知识并不像我们有些同学所以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学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课本,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校园里的墙报,街上的招牌,旅游景点里的楹联,报纸上的广告,庙宇里的碑文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报纸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精练又要引人注目,甚至有时还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所以,广告策划者如果没有较好的语文功底,就难以收到一语惊人 而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另外看电视、听广播,开校会,乃至听其他人聊天,也一样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语文知识。

  8、他山之石把玉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在学习语文方面也不例外。不要以为学知识就只能是以老师为师,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平时就应多向身边的人请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从而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借人所长,为己所用。比如其他同学的作文,应该多借来看看,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文,更应该反复品味,以学习他人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其他同学的笔记也应该经常借阅,你一定会发现里面有许多使你获益良多的知识。又比如有些同学的字写得很漂亮,你平时可多留意一下他怎样写字,甚至请他示范示范,那么,你的书写水平就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9、基础知识早复习

  语文考试考什么?主要是考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而直接考课本内容的则很少。虽说同学们在初中时已学习了中学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中的大部分,但高中学习的要求比初中高得多,所以,从高一起就自觉地开始复习这些知识点,而不是到了高三才复习,那么,你就会赢得主动。

  10、课本学习贯始终。

  既然考试考课本的内容很少,那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课本呢?或许有些同学会这样问。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同时,每册课本的每个单元里都还有相应的新的单元知识,这些单元知识都是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的。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所以,认真学习课文不能因考试时直接考到的内容不多而不重视。(授之以渔,培养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中国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职业的极至赞美。但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不管是你们遇到了我,还是你们彼此成为新的同学,请记住,这都是缘分,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三年宝贵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倍加珍惜我们的友谊。同时请大家相信和放心,我视教书为事业,把语文当艺术,以后的每一堂课,我都将竭尽全力地上好,同你们一道共同遨游精美绝伦的文学殿堂!我真诚地希望做大家的好朋友!

  五、课后作业:随笔练习

  你在新学期有什么新设想?语文的弱项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决?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对老师有什么要求?(结合你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谈谈。写在周记本上,我阅读后回复)

  (目的:进一步摸底,以便因材施教)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 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钟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 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 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检查预习结果:

  消遣(qiǎn) 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 争奇斗研(yán)

  俯瞰(kàn) 气喘吁吁(xū)

  窄小(zhǎi) 五彩斑斓(lán)

  手肘(zhǒu) 津津有味(jīn)

  挪动(nuó) 扣人心弦(xián)

  四、体裁:小小说

  小:篇幅短小

  新:立意创新

  巧:构思精巧

  奇:结尾惊奇

  五、情景再现,复述情节:

  时间:“曾住过”表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

  人物:两位病人

  环境: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个人,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

  开端: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关系融洽

  发展:远窗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远窗病人见死不救

  结局:远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六、互帮互助,共同探究:

  为了帮助别的同学理解这篇小说,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重点明确问题:

  一、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探究结尾:

  故事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

  七、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

  课堂总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一简单的“物”,还是心灵的窗户,映照了美与丑不同的灵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热情,一个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张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这美丽的风景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作业布置: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去帮他一把,余香就不仅仅留在手中,还会沁入你的心脾。

  请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

  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5

  一、目的要求:

  1、明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及语文学习的特点。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初步明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3、明确高考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

  初步明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明确语文学习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

  高中生面临与初中阶段不同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应对高考的的能力,语文的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第一节课让学生明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高考试题,让学生明确应考的要求,都是有必要的。第一节课的准备工作,可以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以及20xx年高考试题印发给学生,先让学生预习,思考初中是怎样学语文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准备工作:印发《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20xx年语文高考试题。(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由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的性质导入新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交际工具,即交际性,实际上也就是它的实用性,这符合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文化性,传承人类文明,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学语文的体会。

  3、讲述语文学习中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发展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

  首先,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人们对天空有兴趣,才会用望远镜去观察天际,用宇宙飞船去星际遨游,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星球对话,进而去发现宇宙的全部奥秘。人们对足下的土地感兴趣,才会建起无数宏伟壮观的建筑,创造了金字塔、万里长城这样的伟绩。人们对生活感兴趣,才会去发掘生活的美,去讴歌生活,留下众多不朽的诗篇。

  对语文感兴趣,就要多读多写多感悟,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交际水平,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对过去的遗忘,是对现在的不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创新精神,他的心灵就“如同一沟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沦漪”。

  大家都还记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一个节目,问罗丹的一个雕塑作品《思想者》中的人物为什么没穿衣服,我们的大人们暝思苦想,不知怎么答为好。可孩子们却 不加思索的回答到:他大概是在想他应该穿什么衣服。例如,一位大学的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这是什么,大学生们又是暝思苦想,最后有一个同学吞吐着说,大概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吧。同样的问题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回答,答案却是丰富多彩的(太阳、月亮、地球、月饼、眼睛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的思想被封闭了,我们越学越死了,没有了想象力,没有了创造力。

  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考查,如近几年的全国语文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面向大海”,“买镜”等等,这些作文题目,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就很难写好这类的文章。创新精神的显现,在学语文中不要僵死的答案,可以发挥想象,也就是说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如在一道小学语文测试题中让学生回答“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了水”,可有的孩子回答:“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老师竟判了零分。这样做就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20xx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你是否同意这一说,为什么?”“是否同意”,就是说不要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再者,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题,都注重了帮助学生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加大疏导正误、优劣的力度,提高辩证思辨能力,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如奉献爱国、勇敢忠贞、淡泊忍让和俭朴改过、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修身之道,又关心反对腐败、廉洁爱民、刚直守正、严于利己、宽于待人、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的为政之法,还重视刻苦勤奋、严谨惜时、求真务实、注重方法、多观察、善思考、勤积累的求学之道,更应具备自强自立、勇于探勇于拼搏、坚持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4、讲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可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奖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请同学们看《20xx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卷》,完全是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所出的试题。有关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请同学们认真看《高中语文大纲》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序号的黑体字部分需板书)

  同学们结合老师讲的,谈一谈初中是怎样学语文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5、具体要求:

  (1)《大纲》后面列出的课外阅读的书目,有条件的同学把这些书全买到,可终身受用。也可以在班级组织图书角,同学们将这些书集在一起,互相传阅。还加上这样一些篇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选》、《水浒传》等等,以及大家喜爱的优秀的书籍。必须准备的:《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

  (2)准备一个周记本、练习本、作文本。

  (3)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包括:成立文学社团,办文学小报。平常还可结合语文单元教学举行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口头作文比赛、辩论赛等等。还可以开展每天讲一个小故事、每天背一首小诗、每天三分钟的演讲等活动。

  6、结束语:宋代理学家朱熹告诉我们:“博学之,审问之,审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是做学问之道,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广泛的涉猎,一点一点的积累,深入的思考和鉴赏,我们一定感到有无穷的乐趣,到那时我们遨游在语文这个广博的学海中,一定能收获到许多,一定会受益无穷。

  最后让我们在散文《寻找语文》、《与语文同行》中结束今天的课。(可让学生课前准备,然后朗诵)

  7、布置作业:写一篇体会:我这样学语文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重点难点】

  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

  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课时课型】

  赏析课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tè)不安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崎岖(qíqū)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谪(zhé)居欷歔(xīxū)

  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屹(yì)立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èn)濠(háo)水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杀戮(lù)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二、作家背景介绍

  1.作家介绍

  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2.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三、文本研读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四、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江苏省淮安中学《乡土情结》教案6(苏教版必修一),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

  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

  六、附:《乡土情结》古诗文资料

  1、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③著花:开花。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说明】这曲词,是《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所唱的妙文。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想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这《牡丹亭》的戏文也让大观园里的黛玉暗自神伤。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听到梨香院内女孩子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黛玉听到这八个字,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于是“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3、洛阳秋风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说明】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人的心理活动,“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是一个有高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这个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4、夜雨寄北①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②夜雨时。

  【注释】①寄北:一作“寄内”,“内”,指妻子。 ②巴山:泛指巴蜀地区。

  【说明】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了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5、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数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6、旅次朔方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情的七绝。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桑乾河离并州二百余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带,这对诗人来说,无异于是远去天涯,这思乡之情,变得更为深重了。既是如此,作者为什么不返回故乡,反而要远赴朔方呢?这原因没有点明,但从诗中的“无端”二字,却颇可玩索。“无端”就是无缘无故,没来由之意,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意思。果真如此吗?只不过是极其含蓄地表露出一种求取功名富贵未遂、进退两难、身不由己的感慨罢了。当时一般读书人,为了仕宦,不得不离开父母妻子,流寓异乡,甚至到边远地区去游宦。诗人也是如此。十年以前,他远游并州,只望求得个一官半职,而十年过去了,却依然故我,这对他来讲,心情是很抑郁难堪的。所以虽然日夜思归,却是有家难归啊!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忍受痛苦,另觅出路了。所以他远赴朔方,也还是为了功名富贵,这真是事与愿违了。但既以心为形役,就只得忍受内心日夜被煎熬的思家的痛苦了。诗中“更渡”二字,正包含有事与愿违之意。

  由于离家日远,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深切,所以当渡桑乾河北去的时候,诗人不禁回首南望,以至于“却把并州作故乡”了。产生这种心情,看来似乎有点微妙,其实也是非常自然的。过去作者客居并州十年,只忆念故乡咸阳,觉得并州可厌不如归去,因为并州究竟是他乡,与咸阳相比,感情自然不及对咸阳深。但现在离开并州,远赴朔方,不仅不能回到咸阳,而且连并州也不能回了。并州在唐代曾称北都,繁荣一时,后设太原府,是著名的城市,与荒寒的朔方相比,近故乡得多,也好得多了。况且作者在并州一住十年,在这长期客居之中,自然也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在诗人心中,已经成了第二故乡,所以回首南望并州,自然也就感到亲切而怀念起来,正象在并州时忆念咸阳的心情一样了。这种微妙心情,凡是长期羁旅异乡的人,想来都有同感。

  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显得宛转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施补华《岘佣诗话》认为,此诗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都是“曲折清新,风格相似。”《挑灯诗话》说:“非东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详说甚是。

  7、渡汉江①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①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评析】此诗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作。诗人被贬岭外,家中音讯早已中断,漫漫严冬过去,又经历一个春天。战祸频仍,父母年迈,都使诗人归心似箭。可是,离家越近,越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广东罗定县与广西岑溪县接壤,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大山,东有大云雾山,古时交通极为不便,音书难达。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就是指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可是下句说:“经冬复历春”,从寒冬到新春这漫长的时日里,未得到家里一点消息,岂能不挂怀?这似乎有为自己北逃作辩解之意。第三句反说:“近乡情更怯”,既是渡汉江,又是近乡,这个地方必是襄阳无疑了。襄阳是唐代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过襄阳向北即是河南境。正所谓,“便下襄阳向洛阳”。洛阳南郊有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洛阳已经指日可达,诗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近乡”的感觉。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本该万分激动,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他怯生生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同时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敢见乡人。

  本诗影响深远。李商隐《无题》诗也抒发过相同的心情:“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这些诗句,都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和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很出色。宋之问此诗,情真、语真、意真,故能打动读者。

  8、长干行(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注解】(1)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建筑材料曲歌辞》,原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生活的。(2)君:你,指男方。(3)妾:女子自称。横塘:堤名。三国时吴国,沿秦淮河南筑堤至长江口,称为横塘。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4)借问:请问别人。(5)或恐:也许,表示猜测的意思。

  【评析】从文字上看写得极为朴实平白,并不深奥,但情感真挚,清新自然。此诗用白描的方式塑造了一位船家女大胆、热情和聪慧的形象。

  9、长干曲(其二)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诗文】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注解】九江:指长江下游一段。

  【评析】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与“长干行(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得名,多表现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形式生动活泼,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也保存了许多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接着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因此就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处住”的询问。“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两人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但因幼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两诗通过对唱形式,记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相处。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这两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不刻意藻饰,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是以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就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纯朴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是同乡的答辞之后,发出“生小不相识”的惋惜,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自然地得以展现。

  诗篇全用白描手法,无丝毫雕琢痕迹,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

  诗篇虽用语简明而浅近,含意却完备而深远。如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前,并未写她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意思却是完备的。而女子因闻乡音就停舟相问,也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脱口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近,蕴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味。

  10、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心:小草。茎中抽出的嫩芽。②三春晖: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即阴历正月、二月、三月。晖,阳光。

  【评析】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画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11、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评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当地女子的美丽容貌。赞美依恋江南为本词主旨。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何故?关键在“未老”两字。青春年少游兴正浓,离开如此迷人之地,岂不是要愁肠寸断?依恋江南胜过故乡之情,一语道尽。其潜台词是:希望老年能回乡,但“中原沸乱”,实在是有家难归啊!

  12、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1)寂寂:指处境落寞,毫无希望.竟何待:还等待什么呢.(2)朝朝:天天.(3)欲寻芳草:指回去隐居.(4)惜:可惜,即舍不得的意思。故人:指王维。违:分离.(5)当路:指居重要地位的人,即当权者。假:宽假,这里指援引的意思.(6)知音:知心朋友,这里指王维.(7)寂寞:指寂寞清贫的生活.(8)掩:关上.

  【评析】这首诗是孟浩然离开长安,留别王维而作的。在这即将离开帝京长安,向友人告别的时候,心情自是抑郁和忧伤的。全诗语言明净,情致深婉,直抒胸臆,自然真挚。

  13、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

  【注释】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③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说明】《归园田居》共五首。这一首诗自述辞官归田是适合本性的,体会到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淳朴生活的乐趣。他所写的宁静和平的田园景物,并不是久经战乱的柴桑农村的真实面貌,而是他当时心境的形象反映。这种形象化的心境,正是他对污浊朝市、险恶环境的批判,是他对“尘网”、“樊笼”厌恶的表现。

  本诗语淡味浓,如话家常,毫无斧凿痕迹,却把落第后的凄苦、辛酸、失望、怨忿的心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

  14、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项羽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道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司马迁也写了许多人衣锦还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苏秦富贵还乡,笑视兄弟妻嫂前恭后踞的变化,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苏秦列传》)刘邦当了天子之后回到故乡,慷慨悲壮高唱《大风歌》,坦露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高祖本纪》)

  15、顾炎武的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一些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慨然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毅然拒绝。在匈奴骚扰,边陲时有兵祸之秋,身为大将的霍去病,胸中只装着国家的安危,而把一己的安富尊荣视如敝屣。这种先国后家,先忧后乐的精神,在霍去病之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光大。

  16、南园①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江苏省淮安中学《乡土情结》教案6(苏教版必修一),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品评】前两句用反问语气: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而是投笔从戎,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

  17、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①,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释】①指苏东坡被捕后,获准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为了安慰大家讲的一个故事:宋真宗四处探访隐居的大学者。有人推荐杨朴但杨朴不愿入京,被押到朝中见皇帝.皇帝问:“临行有人做诗送行否?”杨朴说:“只有老妻做诗一首.她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②老头皮:就是老头儿.

  【品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震撼人心之千古绝唱。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18、【胡马依北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注释】胡马:北疆所产的马。依:依恋。越鸟:南疆的鸟。巢南枝:在南向的树枝上筑巢。

  【说明】句意为:北疆的马到了南方,仍然依恋北风,南疆的鸟飞到北方,也要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且不忘故土,难道远行的游子能不思家吗?

  19、【狐死必首丘】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九章哀郢》

  【注释】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

  【说明】诗人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深切眷念故都家园,希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土重振家邦的愿望。

  20、【鱼游濠水】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施辩解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于是他告诉惠施:“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很快乐的。”

  这篇寓言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辩论,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惠施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10-06

高一开学第一课语文教案09-02

高一开学第一课语文教案12-10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范文(通用8篇)08-18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03-13

2022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08-17

语文的开学第一课教案08-24

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09-01

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