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0-04 09:11:3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千克,8吨=( )千克,5000千克=( )吨,7000千克=( )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 )千克,( )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一只羊重大约45(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 )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所讲的《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第十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甘做学生的朋友,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全面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探究所学的内容,完全改变过去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教材我想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倒水或沙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即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例2是已知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子的体积。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前面学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已进行了学习,对其特征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熟练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 识 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情 感 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教法选择

  利用多媒体、观察法、实验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

  七、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 —合作探究—达标反馈— 归纳总结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水和沙土。

  九.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 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请学生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动画情景故事(配音乐):

  盛夏的一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热得喘不过气来,都想吃点解暑的东西。漂亮的小白兔去冷饮店买了一块圆柱形的冰麒麟,聪明的狐狸拿着一块圆锥形的冰麒麟想和它交换……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块冰麒麟等底等高)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小白兔上当了吗?

  问题二:狐狸和小白兔怎样交换才算公平?

  3.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然后帮帮小白兔好吗?

  【自主探索,动手实验】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

  1. 小组实验。按照实验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多媒体课件展示)

  每四人为一小组,各小组长带领三个成员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

  2. 全班交流。

  组织收集信息 —— 引导整理信息 —— 参与处理信息

  3. 引导反思。实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4. 公式推导。

  全班同学集体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实验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活动试着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1/3。

  用字母表示为: V=1/3sh

  5.思考:如果要计算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

  6.问题解决。

  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课件出示:等底等高)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例2:建筑工地上有许多沙子,堆起来近似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

  有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具体解题过程让同学们自己大显身手,个别学生可以上讲台板演,然后教师作最后讲评。

  【练习巩固】课件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一.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二.填表。

  已 知 条 件 体积

  圆锥底面半径2厘米,高9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6厘米,高3厘米

  圆锥底面周长6.28分米,高6分米

  【拓展延伸】: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圆锥的体积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作业布置】

  课本25页第3、5、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基本训练搭桥铺路——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动像启发探究规律——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搭桥铺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听算:(开火车)

  8+()=108+2+1=8+2+3=8+2+5=9+2=9+8=(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凑十法)复习“凑十法”的步骤: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板书:8+3=,再问: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左边有几个桃子?右边有几个桃子?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板书: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唱毕,教师提问: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右边有几个女生?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8+8=(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说说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即: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8+5=8+6=8+9=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习,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习: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习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在开头便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境,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白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组织了课堂纪律。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演示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课件演示4只白天鹅,先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丑小鸭》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那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谁知道那只受尽了苦难的丑小鸭最后怎样了?(变成了白天鹅)今天,老师就施展魔法,把丑小鸭也变成白天鹅,大家高兴吗?

  课件出示口算题:(口算题的背景是4只丑小鸭)

  3+2+4= 4+1+5=

  9-2-6= 7-2-3=

  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答对了,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童话能不能变成现实就看你们的了!

  2.生速算出答案

  学生正确算出一道题,师点击鼠标,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课件演示:白天鹅飞起来,飞到湖边)

  师: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雪白的身子,细长的脖颈……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设计意图: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因此,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复习引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高山镇奋进矿校:谷旭晶

  一、教学内容:《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 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电化教学的发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歌曲导入 )

  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5页,

  看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像┄┄”(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6、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 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7、出示练习题让生完成。

  8、出示课堂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布置作业:课本46

  页第4题.

  板书设计 :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 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1003×4=4012

  416÷4=□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1700÷5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

  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活动措施:

  1.选好人才

  先初步设定趣味数学兴趣小组人数,各班主任利用班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自由报名,再根据各班的报名人数从中选出具有一定爱好数学的学生作为学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活动中,通过

  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逐步培养大家的“数感”,引导大家喜爱数学,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目的,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热】07-04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