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13 19:40:14 教案 我要投稿

端午的鸭蛋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的鸭蛋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鸭蛋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艺术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热爱故乡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三、教学方法

  语言训练、品读、讨论

  四、教学手段

  传统 黑板

  现代 PPT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

  高邮的鸭蛋装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太多感情。汪曾祺曾在自己的诗中说:“文中半是家乡水”,他把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故事、故乡的人情都写进了他的文字,成为一篇篇恬淡幽静的佳作。今天,在端午节前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1分30秒)

  2、首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请认真听读,圈点勾画。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环节“忆端午 说鸭蛋”。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 ”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9分钟30秒)

  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不能超过10分钟)

  (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5)端午的鸭蛋,是质细而油多,令作者回味无穷的美味。

  (6)端午的鸭蛋,是吃完后,依然有趣的作者的童年玩具。

  (7)端午的鸭蛋,是端午节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8)端午的鸭蛋,清朝即有记载,令作者“与有荣焉”。

  (9)端午的鸭蛋,色彩鲜艳,让人食欲大增。

  (10)端午的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在对襟的纽扣上,它就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11)端午的鸭蛋,使成年的作者不禁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

  3、过渡:读《端午的鸭蛋》,我们读出了汪曾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淡淡的,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汪老说他所追求的是和谐,不是深刻,是除净火气、感伤后,达到恬静、淡泊的韵味。所以也有人说:“汪曾祺的语言平淡而有味”。你能从课文描写鸭蛋的句子中找出这样“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尝试着读一读并做一点赏析吗?请大家自由的朗读。(2分钟)(过渡到第二板块“品鸭蛋 悟生活”)

  提示:所谓“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还可以有什么味道呢?风味、韵味、情味、趣味、回味、余味、醇味、隽味、嚼味、妙味、玩味、滋味······(1分钟)

  第2、3小节——故乡情

  (1)“我的家乡是水乡······”:语句长短不一,平淡直白却味道十足,让人心头痒痒,仿佛就是一个熟识乡人在与自己拉家常一般。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男生读)(作者为何能如此纯熟的介绍家乡?对家乡的热爱,一边说一边想,就是要把家乡的物产介绍给异乡人。)

  (2)“肃然起敬”:( “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十分恭敬的意思,用外乡人的语言侧面体现出故乡咸鸭蛋的名气之大。有点调侃,却也很自豪,读来也有淡淡的幽默味。“特别注明”“惊奇不已”等词也有这样的强调作用。读时需要加重语气。(我和学生一起读)

  (3)“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叫什么鸭蛋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时时穿插的朴素的“大白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就是生活味。(全班齐读)

  (4)“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穷地方”有作者自嘲的口吻,传达出复杂的情绪,说的异乡人对故乡其他事情的忽略,对故乡的误解。(“我”为什么会不大高兴呢?这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似乎有着孩子般的天真,不允许别人说他不好,或者说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痴爱的程度。)(全班齐读)

  (5)“确实是好”“所食鸭蛋多矣”“完全不能相比”:完全是见过大场面的阵势,对平常鸭蛋丝毫不放在眼中,对故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语言是诙谐有趣味的。(这里的感叹号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油然而生的家乡自豪感。)(全班读)

  (6)“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要读出一种自得之情。另外引用《腌蛋》一条,既写出高邮咸蛋的特点和吃法,又表达出自豪之情,使文章显得妙趣横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7)“质细而油多······”: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故乡鸭蛋的色泽之鲜艳和口感之醇厚,令人向往,回味无穷。

  (8)“吱——”:拟声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那种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的表现出了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要读出传神的功效。这其实是一种夸张,是一种惊喜的表现。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可以说是“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9)多处的修辞:“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这几处文字,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鸭蛋的颜色,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有比喻,有对比,除了绘色,还绘形绘声。连京城的鸭蛋都不好,正是表达了作者浓郁深厚的故乡情感,看出他对故乡鸭蛋的由衷喜爱,并因它而自豪。

  (第三小节整个小节可以做全班的齐读。)

  (10分钟)

  (作者不仅仅介绍了高邮的鸭蛋吧,他还写到了鸭蛋在小朋友手中的各种用途。我们再来看看4、5两小节文字。反之亦然)

  第4、5、6小节——生活味

  (10)“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鸭蛋,把无生命的鸭蛋赋予他们生命和生活的情趣,这似乎就是孩子们的朋友,生活的趣味趣味无处不在。

  (11)“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的亮······”:白描的手法、口语化的语言,写出作者不忘儿时吃鸭蛋、玩鸭蛋的风俗,充满童心童趣,正表明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也正是这种感情,使作者对儿时的风俗记忆愈深。(女生读)(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民俗中保留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体现着这个“民族”独有的“感情”。)(这里还要有一个提问:作者对哪些场景记忆犹新?你看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等生活场景是作者记忆犹新,作者正是对童年的生活印象深刻、念念不忘,所以多年后仍然能够信笔写出这样的文字来,他品味到了平淡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儿童们悠闲的生活滋味让他印象深刻。这或者也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丰子恺笔下的《竹影》一样,让孩子们终生难忘吧!)(“挑”字的妙处:有选择性的,不是随便的选,表现了孩子选择鸭蛋的慎重态度,写出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美好怀念。)

  (8分钟)

  4、小结: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总结,汪曾祺语言的平淡而有味,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善用古诗文、活用地方话、多用修辞格、妙用感叹号。这样便写出了“故乡情、生活味”。

  5、结束语: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长的岁月里,辗转大江南北,对于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过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乡的风物人情始终在他的作品里挥之不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提示语: “倘若······”。明天就是端午节了,感受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诗意追求,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同学们在吃鸭蛋、吃粽子的同时,一定也能咂摸出些许滋味吧。(2分钟)

  推荐读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沈从文《端午日》。

【端午的鸭蛋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口技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13

推敲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13

鲁教版语文《雪孩子》 教案06-20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篇06-27

信客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30

长歌行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13

鲁教版《社戏》教案07-14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08-30

桥之美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