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1-02-22 17:46: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我在本课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有迷茫,有感悟。

  一、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 首先,我从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入手,为合作学习做精神准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应该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我总是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之前,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关于搜集张家界资料的小组合作。在合作中,作为一名合作的参与者,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同学们一起上网浏览;和他们一道做资料整理等。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学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愿意与我一起讨论与解决,也敢于对我的看法提出质疑,师生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了可能。

  其次,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形成平等氛围。

  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是他们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往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独领风骚。成绩较差的同学存在着自卑心理,往往是一言不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从平时出发,让这些差生多表现自己的优点,使他们自己树立信心,让那些优生发现他们的长处。

  本课时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使合作学习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是:老师扶得太多了些,还有本节课的反馈和评价不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学习合作积极性不高。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但学生没见过蚕,不太明白蚕的生长过程,这时语言的讲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是用专业化的词语对学生来讲解,学生听得是雾里云里。虽说这一篇童话,惟妙惟肖,从“姑娘”一词让学生明白本课把蚕当作人来写了。教学我并没有强调这一点。为让学生一下子能理解蚕的生长过程,我直奔主题,在课堂中尽量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只求学生能够了解蚕的生长知识,就行了。

  整课的教学应该说我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让学生的读,教师的引讲,从第3、4、5这几个小节的对比读中让学生发现蚕的生长发展规律,抓住第二小节中一系列的动词“吃、睡、一动也不动、脱、醒、变”,让学生从老师详细的板书中一目了然,并能根据板书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蚕第一次睡时的生长规律,同时也发现蚕四次睡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的第3、4、5小节,学生这时已能自主地对课文内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送行》是教科版艺术教材第八册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是李叔同采用 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 《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的 学堂乐歌 。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二部合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加以感受、体验,唱好二声部歌曲。

  在歌曲的备课中,我遇到了几个难题。一是怎么样衔接第一课时的旧知识?每周两节的音乐课,学生对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遗忘较多。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时间艺术,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不容易被发现,难以为下一教学环节的提高提供参照。另一个难题是今天所学的歌曲《送别》创作的年代较远,怎么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帮助理解歌曲内容,又不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的课题研究中,我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课堂学习

  生动形象是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教学的一大特点。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我精心制作课件、网页,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在导入歌曲二声部的学习中,我采用对比欣赏的教学手段。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二部合唱歌曲。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技能有效解决二部合唱难点。

  教学是一个不断研究过程,本节课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整合尝试方面取得一定收获,但课堂研究是无止境的,反思本节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二、比如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难度较大,虽然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学会二部合唱歌曲《送别》,但演唱质量有待下节课继续提高。再一个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进行远程学习交流。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同学间的交流以及同行间的交流。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前不久,参加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课,参照亮相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班级讲了一节《新型玻璃》课,对于整堂课的整理和反思,汇报如下:

  首先,我设置了复习导入的环节,通过回顾《鲸》和以前学过的说明文,总结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带着这些说明方法,学习一篇新的说明文《新型玻璃》,板书课题。

  其次,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检查预习中设置了词语闯关,正确识读词语,解决一些词语得意思,如分贝、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

  然后,再读课文,让同学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这五种新型玻璃的?交流出特点和作用后,圈读这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再进行自述,力求做到读与写的结合,自述中,让学生以“小小推销员”的形式,把自己想象成最喜欢的那款新型玻璃,写出自己的特点和作用,用上说明方法,进行交流。

  最后,作为拓展阅读,出示某种药品的说明书,对比说明书和课文语言的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表达方式都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又通过第六自然段的过度,以小小发明家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汇报出未知世界新型玻璃的重要作用。

  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时间非常紧迫,尤其是写作练习中,学生运用了大量时间。课下,经过了李英丽主任和王慧老师以及其他同事的指导评课,虽然整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是在再读课文环节中,如果学生画完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再汇报一下,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自述,学生习作会不会更快一些。

  通过这次年组内的汇报课,我发觉学无止境,也了解了:听其他老师的课,要把他的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在此,感谢学校给予我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学习听课、汇报课,让我巩固了教学中所学到的东西,明白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会秉着一颗赤子之心,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我叫“神舟号”》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情节简单有趣,很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这篇课文 时,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另一方面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小节是本文的重点,我注重细节,把每一句话都细细地分析。

  首先我用一个问题:通过飞船弟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在学生说出知道飞船的名字叫神舟号时,我借机说出神舟号的意思,扩充学生的知识。在教学“从中国来”这句话时,我通过语言渲染,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嫦娥号’升空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通过朗读抒发自己的情绪。

  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嫦娥姐姐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我还出示了几张江阴的风貌图,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然感受到自己身边的故乡在发展,在不断繁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二小节的分析中,我比较注重对一、二两句的把握,反而忽略了第三句“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其实在教学这句时,我可以加入一些科普知识:如飞船去太空做什么。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学到更多不同的知识。另一个就是在最后的想象说话中,我先出示图片再让学生说话训练,我的本意是怕学生有不着边际的想象,想先作一个引导。殊不知,这样反而框住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了阻碍。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和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我们一起在课堂中成长。我的教育道路还很长,我将更加努力、更加用心走好今后的每一步。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同学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自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优秀教案,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同学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访问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身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褒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终究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方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同学,答案也来自同学,同学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人意料的,超出了优秀教案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逾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获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一、导入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通读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默读记叙这两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5、多种方式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专题

  1、创设情景,模拟对话,说明“将心比心”:

  ⑴ 公共汽车上,一位少先队员给老奶奶让座。

  ⑵ 公路边,你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植树。

  2、对本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

  3、小练笔:

  写在做人处事上给你启示的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一、以“文体”定教,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我在进行《台阶》的教学设计时,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质,尽量与原作者的创作思想对接,还原文本的小说本色——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在备课时,我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也翻阅有关资料,反复琢磨著名作家李森祥的创作意图,思考《台阶》主人公作为一类农民的意义,作为一类父亲的意义,作为一般的“人”的意义。在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层递性的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解读方法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品析语句,解读细节,不仅让学生品味“父亲”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劳,追逐梦想的农民形象,也让学生感受了作为一个渐渐老去,内心无比痛苦与无奈的男人形象,还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这样,不仅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人物的多面性与立体性,而且也初步掌握了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读主题的方法。

  二、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杭州市上城区初中语文教改研究的一大实践成果。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备课的模式,建构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学生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学生预习《台阶》一文时,我要求他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将学生所有的问题筛选、归类,从中选择了具有普适性和典型性的五大问题,并根据层递性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地呈现问题,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学生领会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秋天》一诗,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情趣,非常适合指导学生朗读品味。现当代诗歌的教与学,我所能想到的,还是“读”。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蒋老师能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生字词的朗读与指导,特别是儿化韵的朗读指导,重视生字的形的识记。注重运用多媒体拉近孩子与秋天中的物象的认知,重视了引导学生的对诗歌的感知与朗读。听了课后,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与各位商榷。

  第一,读要有层次性。诗歌,非常适合朗读。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认识字词后,首要的是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把已认识的字词落实到句子段落中,从而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其次,要在读中理解字词的意思。这首诗虽然晓畅简洁、清爽明了,但站在学生角度,还是有词语需要理解,如“娇、羊肠小路、嚷”等,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加以理解,以达到逐步深入的目的。再次,在读中抓住意象,了解节意。只有步步深入,才能读得有味,读得有效。

  第二,要体现质疑解疑的过程。蒋老师在学生第一遍读文时提出了一个要求,不懂之处做上记号。我觉得要对这一点善加利用,无论在词语句子还是整个文章中,要体现质疑解疑的过程,师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提炼出来,以引领下文的教学。

  第三,学习的内容要有选择。老师把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安排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第一小节在整个文章中起总起作用,总写了秋天的特点。这一节的内容理解要建立在对下文各小节理解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来学习理解,缺乏基础来支撑,因此有较大的难度,不适宜在第一课时理解。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这次我上的是小语第四册12课《木兰从军》,先谈谈对课的设计。本课脉络清晰,段落之间互相衔接,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在确定好目标之后,选取不同的点来抓住重点,进行双基教学。如第1小节抓住“英雄”一词进行说的训练,根据提问“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为什么?”导入新课,一来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内容,二来帮助学生弄明白何谓英雄,在脑中形成一个概念。第2小节同样进行说的训练,但重点是先弄清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为国为家分忧”,而后再想象说话,以木兰的身份用自己的话说服自己的家人。第3小节侧重在读好四个描写木兰动作的词,“披、跨、渡、过”。利用声像媒体的视听效应,加之老师导语的激情作用,使生身临其境,反复朗读来体悟木兰英勇杀敌、英姿飒爽的威武风采。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最后再写好两个字。当然,光凭书上的文字信息,学生对木兰的了解是过于浅显的,为了让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在各个环节之间,我增加几段相关的历史资料,创设一种情境,拉近古今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得饶有趣味。

  第一次试上后,同组老师觉之教学设计很合理,重点把握准确,难点也能一一突破,但是缺少印象深刻的亮点,整堂课没有一个整体感,不和谐。提出说话训练应出示句式,朗读不到位,设计平板,延伸部分可以联系实际。接着,修改教案,选择倒装因果句作为练说的句式,并且将前后进行对比,使木兰的英雄形象更加突出。

  第二次试上,觉得木兰说服家人的环节处,学生说得较散,没能依据课文合理想象,读的地方仍不够到位。

  一来二去,教案随着一次次提出的建议进行着多次修改。正式推出后,效果的确不同凡响。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文章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我在教学时围绕“初闻花香──再赏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为了不破坏它的整体韵味和美感,我设计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我在课中,力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读出荷叶的美来,写荷叶与写荷花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也调动了起来,可就是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我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有了一点收获,学生的积累显得贫乏,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就显得贫乏。而且学生的积累有了,但是学生的迁移不够。因而要将阅读充盈于整个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积累和学会运用。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诗意更是难上加难,“文包诗”这种新的课型解决了这一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引领学生理解文包诗的特点,是本课设计的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教材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充满兴趣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评评,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画画、学生评议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受到华山美丽景色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意思;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在反馈过程中,有机捕捉学生评议中的亮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大胆地发表创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设计,看似散,实质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不是旁观者,而是引领者,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读中悟,画中悟,并把所悟到的感受再通过朗读、交流表达出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

  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浓。教学中渗透了课改理念,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图体现三个维度的落实。教师朗读指导也较到位。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

  3、学语言不够简练,生活化。

  “教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以上是我此次上课改汇报课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在岗踏上工作岗位之初,我接手的就是八年级的语文,这个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很是叛逆,额决定了我工作的艰巨性,语文教学反思之一。在这莫怕滚打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拿来一起分享一下。

  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如果想要征服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足够的只是储备,否则学生无法真正地信服你。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不同于别的学科,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向敢于做,这才是激励他们敢于思考的第一步。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并且要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想要征服叛逆的初中生,必须要使劲花一些功夫,认真的动动脑筋。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最近,我上了一节六年级教研课,内容是《小草和大树》,这篇文章是写夏洛蒂三姐妹在遭受重重打击后,改写小说,最终成功的故事。

  这节课上,我注意了课堂的合理争鸣。在讲解夏洛蒂三姐妹改写小说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小说之路好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绝大多数认为小说之路不好走,但有几个同学认为这条路好走,才写了一篇文章,就发表了,并轰动文坛,这不是好走吗?真的是这样吗?我让学生们再读读,再想想:是不是每个人一写作品就可发表?夏洛蒂三姐妹写小说真的没有遇到任何挫折吗?经过反复读书,学生们不仅明白了小说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还明白了成功是需要大量的积累。这种有效的课堂争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敢于质疑的个性。

  我还注意在教学时,以一词带动全段。在讲述夏洛蒂三姐妹创作小说时,我抓住一个词语“争分夺秒”来进行全段教学。她们为何要“争分夺秒”?她们在“争分夺秒”什么?她们是怎样“争分夺秒”的?让学生研读本段,结合“争分夺秒、孜孜不倦”进行理解,设置情境让其想象三姐妹是怎样“抢时间、抢精力”的。一个个场景在孩子的话语中再现,一幕幕画面在人们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在回答中,大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三姐妹那孜孜不倦创作的精神。

  不过,我觉得本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本课教学内容偏多,来不及讲;

  二是段落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过渡语句不够精彩实用;

  三是对个别重点段落的讲解不够到位,学生的了解有失偏颇;

  四是课堂学习气氛还不是太浓厚的……

  “吃一堑长一智”,通过这课的教学,能及时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是非常好的事。我相信:今后,我会不断完善自己,使课堂发挥更大的效用。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26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22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3-15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3-15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1-15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02-25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1-21

三年级语文《燕子专列》教学反思12-16

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反思03-15

三年级语文下册《翠鸟》教学反思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