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17 12:25:38 松涛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力》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这个力的方向是。这说明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3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学用具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新教学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第一组:

  (1)先将沙子装在一个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将沙面摊平.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结论:

  第二组:参考教材图13.1—3的方法设计实验.

  (1)准备三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将橡皮泥编号)和两根完全相同的细木条.

  (2)将一根细木条放在1号橡皮泥上.通过挂有1个钩码的弹簧测力计使木条对橡皮泥产生压力.

  (3)取下l号橡皮泥,换上2号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上挂上2个钩码.重做上面实验.

  (4)取下2号橡皮泥换上第3号橡皮泥.将两根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重复实验(3)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Pa)

  [投影]

  1.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2.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布置作业

  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增大或减小压强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浸入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准备:

  平衡尺、铁块、木块、绳、水槽、测力计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将一些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1、通过平衡尺认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1)认识浮在水面上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教师演示:

  a.当平衡尺一端的小木块浸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b.演示前学生假设、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B.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C.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

  D.师生共同小结:

  浮在水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认识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平衡尺两端都挂上铁块,将一端的铁块浸入水中,平衡尺还平衡吗?

  B.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C.得出结论: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3)得出结论:放入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在水面上的,还是沉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个浮力的方向是朝上的。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系。

  (1)请学生设计实验,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完成P9的空格。

  (6)测量水的浮力大小的变化。要求依次测量铁块在空气中、刚浸入水中、大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读数,通过比较,你

  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学生分组实验。

  (8)汇报实验结果。

  (9)得出结论: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

  3、指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1)学生阅读P10的内容。

  (2)让学生交流在生产、生活中是怎样应用和使用浮力的?

  (三)小结本课:

  1、怎样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四)作业:

  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浮萍?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6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三)教具:铁块、木块、废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潜水艇模型(12-11小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体积是25厘米3。求: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质量多大?木块的密度是多大?(出示小黑板,并画有图12-5示意图)

  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算。由一名学生板演。演算完毕,教师讲评。

  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下沉,F浮G物;悬浮,F浮=G物。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是:F浮=G物。

  追问并演示:实心铁块在水中下沉,木块在水中上浮,试比较铁和木块与水密度的关系。

  教师启发学生答出:

  铁块浸没在水中下沉,

  ∴F浮<G物,

  G排水<G铁,

  ρ水·g·V排<ρ铁·g·V铁。

  ∵铁块浸没水中,V排=V铁,∴实心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铁块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ρ水,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重比它排开的同体积的水重小,木块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块重,所以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浮在水面上。

  二、进行新课

  1.新课引入

  提问:实心铁块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可否让密度比水大的铁块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

  启发学生回答:轮船是钢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办法,使物体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把卷紧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空心的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

  小结并板书:

  三、浮力的利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问:用树干挖空制成的独木舟的好处是什么?看课本图12-9。

  答:减小重力,可以多装货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轮船

  ①问: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

  学生答出: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办法,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介绍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以上两问题、边讲边板书。

  板书:

  “2.轮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单位是吨。”

  ③计算课本P12-8轮船一段中的问题。

  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教师讲评。

  ④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无改变?它的排水量是否改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因为它是漂浮状态,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变。它的排水量也是不变的。追问: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

  答:轮船将浮起一些。轮船从河水驶入海水里,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即排开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因此,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所以轮船将浮起一些。

  3.潜水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

  看课本图12-13,图12-14。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下潜”: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当水舱中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板书:3.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4.气球和气艇:

  看课本图12-15,图12-16,并阅读课文。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答:节日气球或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里充的是氢气或氦气;热气球充的是被燃烧器烧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飞艇中充的是氢气或氦气。这些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由于气球或飞艇的总重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气球和飞艇就能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变小,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这个高度。请你想一想,如果这是个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板书:4.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氦、热空气)。

  三、总结本节学到的重点知识。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第1、2、3、4、5题。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7

  (板书课题)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9

  【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 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 >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 ,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 = — ,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 =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 。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 ),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四、教学器材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浮在水面上的瓶盖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实验探究: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仪器介绍:弹簧测力计、水槽、大烧杯、小套筒、沙筒

  参照课本48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数据:

  沙筒重: 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后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总重G总: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液V排g,所以,F浮= G排=液gV排。(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三)浮力练习

  课本50页第3题和第6题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浮力》一节1-10题

  八、课后总结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附板书设计: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作用点: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浮力的大小:测量F浮= G –F

  阿基米德原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浮力公式:F浮= G排=液gV排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优秀的浮力教学设计06-11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模板07-01

《浮力》教学设计06-29

《浮力》教学设计07-21

浮力教学设计04-26

浮力教学设计06-16

《浮力》教学设计04-26

《浮力》教学设计07-21

浮力教学设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