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

时间:2021-08-04 11:23: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讨诵读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

  (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都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

  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明确: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明确: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明确: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明确: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明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明确: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明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明确: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7、“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超然物外,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五、写作手法:

  1、一语双关,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六、归纳总结:

  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怀,浓郁的生活情趣。

  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慷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

  2、旷达风格。《定风波》

  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蝶恋花》)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七、当堂训练: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ò)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在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八、课堂小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词

  2、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或“我看磨难”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相关文章: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11-15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06-08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11-12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范例11-14

教学设计课件02-17

《柳永词二首》教学方案设计11-14

关于《苏轼词两首》的教学设计08-05

《蜡烛》课件教学设计03-03

《马》课件教学设计03-02

《雪》课件教学设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