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30 15:20: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金属》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属》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属》教学设计

  《金属》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的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师准备:铜丝、铁钉、铝丝、铜勺、铝勺、木棒、筷子、砂纸、粉笔、烧杯、热水、电池、小电珠、导线、铁锤、铁砧等供分组实验用。

  生准备:金属小物品3—5件。

  教学设想

  通过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之后,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对金属的认识(金属的共性)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并了解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物品的金属性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哪些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展示金属物品,师板书其名称)我们所带物品有限,平时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加以补充师并板书)在桌子上放的这些物品中,哪些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分类)

  2、这些金属,它们可能有哪些性质呢?(学生进行猜测,师板书)

  3、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实验,研究金属性质

  1)、认识铜、铁、铝等金属具有金属光泽

  请同学们用眼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或用砂纸打光它们,观察到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小结:铜、铁、铝等金属都有光泽,而木棒、筷子等非金属物品却没有光泽。

  2)、认识铜等金属都容易传热

  学生把适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物品放入盛有热水的的烧杯中,用手拿着另一端,过一分钟后,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 金属物品慢慢变热,而非金属物品未变热。说明金属都可以传热。

  3)、认识铜等金属都可以导电

  把不同物品分别接入简单电路中,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

  小结:铁钉、铝勺等接入电路中能使小电珠发光,而木棒等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金属都可以导电。

  4)、认识铜等金属都有延展性

  把不同物品分别放在铁砧上用铁锤捶打,看它们各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铁钉等金属都被捶扁了,变宽变长了,而木棒、粉笔被捶破了。说明金属都能被捶扁变长。

  2、归纳金属共性,给出“金属”概念

  1)、引导学生分步归纳:铜、铁、铝等都有光泽;都可以传热;都可以导电;都能被捶扁、捶长。

  2)、引导学生全面归纳:这些金属材料都具有金属光泽,都具有传热、导电、延展的性质。

  3)、金属:人们把具有铜、铁、铝的共同特点的物体归为一类,叫做金属。

  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对金属各种性质的利用。

  人们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你能结合日常生活列举一些实例?

  三、巩固应用。

  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

  四、课后延伸

  课后请你收集一些你认为是金属的东西,检验一下是否具有金属的性质。

  板书:

  4、金 属

  金 铜 都有金属光泽

  铁 都可以传热

  属 铝 都可以导电

  都可以延展

  《金属》教学设计2

  金属

  教学要求: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2.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3.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种金属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

  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

  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金属》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b、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a、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b、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b、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此前,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研究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对其中表现出的金属活泼程度的不同有所了解。在这里安排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能使学生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又能通过反应上的区别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下一课时,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执教者自我分析

  本人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恰当的处理教材,正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实验、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设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利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建构金属活动性顺序15 min【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金属和氧气的反应,首先来回忆一下,mg、fe、zn、au这四种金属,是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如果可以,各需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金属》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的探究,进一步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归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置换反应

  【难点】置换反应的判断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做过镁条、铁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接触过锌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以后学习酸、碱、盐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地、系统地学习,本节内容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环节与活动】

  课前预习

  1、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2、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写出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

  课堂互动

  【情景引入】老师的一位朋友在网上买了一条金手链,但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如何帮他鉴别?

  【师生合作】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展示各种金属暴露在空气中的变化前后的图片,写出下列方程式。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化学方程式

  镁

  在常温就能与氧气反应

  铝

  在常温就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Al2O3)膜

  铁

  铁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铜

  在常温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加热时可以(现象平缓)

  金

  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

  【小结】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________(相同,不相同)。

  2.金属的活动性:说明____、___较活泼,____、____次之,______最不活泼。

  【情景引入新知】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罐装吗?猪脚煲姜醋能用铁锅或者铝锅吗?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分成A、B两大组来做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A组(1-3小组):在4支试管里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B组(4-6小组):用稀硫酸代替A组中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A组(1-3小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稀盐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盐酸

  锌和稀盐酸

  铁和稀盐酸

  铜和稀盐酸

  B组(4-6小组):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稀硫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硫酸

  锌和稀硫酸

  铁和稀硫酸

  铜和稀硫酸

  【小结】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有;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不产生氢气)的金属有。

  (2)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

  【学以致用】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罐装吗?猪脚煲姜醋能用铁锅或者铝锅吗?

  A+BC→AC+B

  【引入新知】----置换反应: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归纳】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巩固新概念】

  高温

  判断下列反应为置换反应的是

  高温

  高温

  (1)CO2+Ca(OH)2=CaCO3↓+H2O

  (2)C+2CuOCO2↑+2Cu

  (3)2Mg+CO22MgO+C

  (4)3CO+Fe2O32Fe+3CO2

  (5)Fe2O3+6HCl=2FeCl3+3H2O

  (6)Zn+FeSO4=ZnSO4+Fe

  【学以致用】老师的一位朋友在网上买了一条金手链,但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如何帮他鉴别?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金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复习反思11-26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通用6篇)12-23

金属材料课件08-02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金属和矿物单元复习09-02

金属采购求职简历范文01-14

青岛版科学《金属》说课稿11-30

碱金属钠说课稿11-04

贵金属交易规则05-02

《春联》教学设计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