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4-08-01 10:22:10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科学实验报告15篇(优)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实验报告15篇(优)

科学实验报告1

  实验地点:室外。

  实验内容: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结论:

  1、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3、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备注。

科学实验报告2

  实验名称

  蜡烛会熄灭吗

  实验材料

  蜡烛、杯子、棋子等

  实验方法和过程

  1、形状、高度都相同的两个杯子,1号杯子无底,2号杯子有底。用两个杯子同时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现象。

  2、3号杯子有底,杯子下垫1个棋子,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烧的蜡烛,记录蜡烛的燃烧时间。

  3、在3号杯口垫3号杯子有底,杯子下垫1个棋子,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烧的蜡烛,记录蜡烛的燃烧时间。

  4、在3号杯口垫3个棋子,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烧的`蜡烛,记录蜡烛的燃烧时间。

  实验现象

  1号杯子里的蜡烛继续燃烧,2号杯子里的蜡烛熄灭。

  3号杯子下垫1个棋子、2个棋子、3个棋子,蜡烛的燃烧时间逐渐延长。

  实验结论

  蜡烛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氧气耗光是蜡烛就熄灭了。

  记录人:xxx

科学实验报告3

  学校:xx

  年(班)级:xx

  实验小组成员: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盐到哪里去了

  实验器材:玻璃杯2个、锯末、盐、玻璃棒、小勺、记录卡片、水

  我的猜测:化在水里了

  我这样做:

  1、取一勺盐放一杯里。

  2、擦擦勺取一些锯末放一杯

  3、将两个杯中倒入相同质量的水

  。4、用棒搅拌,下数相同

  5、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

  1、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在水中变成变成微小的`颗粒。

  2、锯末浮在水面

  我认为:

  1、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在水中变成变成微小的颗粒。

  2、锯末浮在水面,没溶解。

  授课教师:xx

  评定等级:xx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科学实验报告4

  实验名称:

  小灯泡的构造

  实验目的:

  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

  实验器材:

  小灯泡

  实验步骤:

  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

  实验结论:

  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

科学实验报告5

  实验名称

  阳光下的温度

  实验材料

  两个大小一样的泡沫塑料、两支温度计、小刀、两张大小一样的白纸和黑纸

  实验方法和过程

  1)在两块泡沫塑料上各挖一条槽,槽内分别放入一支温度计。

  2)在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黑纸,在另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白纸。

  3)将两块泡沫塑料放在阳光下。

  4)过一会,观察记录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实验现象

  黑纸覆盖的温度计温度上升得快,白纸覆盖的温度计温度上升得慢。

  实验结论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能力强。

  记录人:xxx

科学实验报告6

  实验名称

  测太阳高度

  实验材料

  太阳高度测量仪等

  实验方法和过程

  1、把太阳高度测量仪放在地面上,调节水平螺丝,使仪器成水平状。

  转动观察架,使太阳光穿过通光孔与投影屏上的圆完全重合。观察架上的箭头所指刻度,便是太阳高度。

  2、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观察、检验、记录。

  3、记录和测量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把观测内容及时记录在表格里。

  4、分析记录数据。学生分析自己的记录数据,把发现的规律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学生分析自己的'记录数据,把发现的规律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

  从日出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之后逐渐减小。

  记录人:xxx

科学实验报告7

  x年级x班x组组长: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xx

  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所用器材:(装置)盆子,玻璃杯,水等。

  实验步骤

  1、打一盆清水,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竖直倒扣在装满清水的盆中。

  2、观察玻璃杯里是否进满了水。

  实验现象:水不能充满整个玻璃杯。

  认识与结论:说明空气也占据空间。

科学实验报告8

  x班x组组长:xx

  实验时间:x年xx月xx日

  实验名称:吹纸片(奇怪的纸片)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有压力。

  所用器材:2张条形纸片(约30cm----40cm)。(装置)

  实验步骤:

  1、准备2张纸片。

  2、用两手分别捏住纸片的'一端,让它自然下垂,使两纸片间的距离约2厘米。

  3、用力向纸片中间吹气。

  4、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只听“哧”的一声,那两张纸合起来了。

  认识结论:

  空气中有压力,当我们吹气时,就把纸中间的空气吹跑了,两与旁的空气向内挤压,两张纸就合起来了。

科学实验报告9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实验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实验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项】

  1、 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2、 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二)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番茄酱在土豆泥的裂缝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

  【实验结论】岩浆受热后,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部分向上运动并溢出。

  (三)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有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现象】纸箱底振动,楼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层

  【实验过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实验现象】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时,会产生褶皱或断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圆的模拟试验

  【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有盖得大口玻璃瓶、谁、砖、锤子。

  【实验过程】

  1、用锤子把砖敲成块。

  2、把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

  【实验结论】在谁的冲刷和碎砖块得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六)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

  【实验过程】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实验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

  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头。

  3、岩石选取易碎的页岩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岩或风化花岩做实验。

  4、冷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实验材料】黑色手工纸、面粉、滴管、烧杯、水、米尺。

  【实验过程】

  1、在黑色手工纸上用面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从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发现面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

  【实验现象】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实验结论】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实验室条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远远低于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断雨水对地表有强大的冲击力,天长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变地貌的现象。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实验过程】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皮筋在震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在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声音是有什么传播的?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过程】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是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入水槽中。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脑中的声音吗?

  【实验现象、结论】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传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鼓膜作用

  【实验材料】纸筒、橡皮筋、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过程】

  1、把纸箱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棒的现象。

  【实验现象、结论】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棒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棒跳动。

  (四)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鼓、碎纸屑。

  【实验过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实验现象、结论】

  响声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流表、电池、导线、水槽。

  【实验过程】

  1、用点燃的酒精灯烧木柴,看哪种木材更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

  4、将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6、和其他物品比较轻重。

  【实验现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软,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现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干木材不导电,是木材导电能力很弱。

  (二)纸的吸水性试验

  【实验材料】各种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过程】

  1、把各种纸条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装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让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能就好。

  (三)陶瓷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闸门、电流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

  【实验过程】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软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现象。

  4、把陶瓷放入热水中,观察陶瓷是否容易传热。

  5、把陶瓷联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陶瓷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纸片。

  【实验现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等。

  (四)金属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闸门、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

  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过程】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属的硬度。

  3、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看金属是否容易传热。

  4、用放大镜,砂纸打磨,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金属从高空处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现象】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第五单元 水循环

  (一)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目的】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

  【实验过程】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二)沸腾

  【实验目的】研究水沸腾的现象

  【实验材料】铁架台、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钟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铁架台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一个酒精灯。在铁架台上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热之前,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书,然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书。

  【实验现象】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实验结论】把水加热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这叫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二) 凝结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凝结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烧杯、小碟子、少量冰块、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过程】

  1、在三脚架上市啊棉网,把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上面。在烧杯上面装有冰块的小碟子上。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里不断产生气泡,水面上游水汽出现,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现水珠。

科学实验报告10

  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目的:

  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

  实验原理:

  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器材:

  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

  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小灯泡亮了。

科学实验报告11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亲历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记载下来。这一环节是对实验过程的再现和总结,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较低,完成一个实验,他们不会感到困难,然而独立地完成一个实验报告却很困难。主要表现在不会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抓不住要害和实质。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是科学课教学的另一项艰巨的工作,必须引起我们科学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谈谈我的思考和做法,与同行们商讨。

  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

  1、引导学生提出与课题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2、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而有依据的猜想与假设。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能凭空乱猜。

  3、指导学生讨论制定实验计划,确保实验有序进行。实验计划一般包括提出与课题有关的科学问题和对问题答案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考虑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探究计划,是一种实验前的“动脑”活动。这个实验前的“动脑”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动手实验,而不是单纯“好玩”;另一方面使各个实验小组的探究活动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

  4、合作探究,人人参与。实验计划确定后,就要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这是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参与,要按照实验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二、组织交流汇报,重温实验过程

  一个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需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的需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认真作好以下两点:

  1、请实验很成功的小组交流他们探究的问题、实验的步骤、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2、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较低,对实验步骤的汇报,实验现象的描述,难免会出现步骤错乱,语句不通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再进行评价总结。

  三、引导分析实验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实验结论,这是实验探究活动由动手转入动脑的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是整个探活动最困难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思维规律给予恰当的'引导。

  四、学生实验报告的批阅必须突出科学课程的宗旨

  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必须书写整齐、格式规范、语句通顺,条理清晰。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实验步骤,描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切忌学生相互传抄,报告千篇一律。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听写老师口授的报告内容。教师要按时批阅、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对于学生报告中的重要错误,要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认真纠正。

  五、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中的项目设计应该具有童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于缺乏童趣的成人化语言,他们不仅难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还会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设计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时,每个项目的名称要尽量使用学生易懂且乐于接受的儿童语言,每个项目要填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描述的。

  六、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的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

  七、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小学科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师用书》

  2、《名人名句大全》

科学实验报告12

  “记录”是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众多的内容直接与研究记录有关,如“用简单的材料,设计科学实验,并做实验记录”,“用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观察,并用文字和图来表达”等等。纵观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科学记录越来越得到了我们老师的重视,大部分课中都要求学生做科学记录,但许多仅仅是做一下记录方便汇报而已,大多流于形式。许多科学实验探究课的记录都与我们科学课记录的目标背道而驰,记录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有效的记录?对此,我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实践与研究,说说自己对科学课记录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记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记录内容广泛,种类多

  从《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内容中很容易看出,小学科学课中的记录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的确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凤仙花、蚕宝宝”饲养过程中动植物的成长记录;“100毫升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记录;“观测云、温度、风向等”的信息收集记录以及其他的测量记录、调查记录、统计记录等等。学生要想完成这些探究记录,必须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观察、统计分析、调查、测量等。

  (二)科学记录随意无序,不受重视

  科学记录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没有收到相应的重视,科学记录只是张“纸”,涂涂画画都很随意。在我们听课的时候,常会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记录单的要求记;有的小组在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小组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更有甚者的面对记录单不知道该填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填写记录,导致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汇报缺乏支撑。而且,很少有老师会对学生的科学记录做一些实质性的评价,只是上台汇报的个别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成果而已。显然,这样的教育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宗旨。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小组内成员都是经过分工合作的,记录员是负责记录实验结果的,大多数同学将这一任务推给记录员一人,导致他们只参与实验过程,不理会实验的记录。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一到记录时便推三挡四,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其他学生,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其实,学生科学态度的不端正也是造成记录参与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记录价值难以体现

  在一些课堂,记录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孩子们在本堂课所谓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仅局限于孩子们汇报时的一刹那,在上完课后,就出现了“遗忘在课桌上的记录纸”,有的甚至进入了垃圾桶,于是记录信息就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整理及再利用,无法让记录成为我们学生和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在实验或观察这些具体活动中,在记录的那一刻,他们甚至产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教师如不想办法帮助学生保留,这些火花有可能像流星,一闪即逝。记录的价值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将学生的科学记录转化成他们的思维内化的过程,即明确发现实验的现象。

  (五)科学记录缺乏评价

  长期以来,考试一直是学科评价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新课程实施,学科教学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现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多元评价。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往往只重视科学信息是否记录了,并没有对信息的价值进行有效评价,或者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过程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这样教师就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最终不能使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且评价方式太单一,应倡多人参与,可以是学生组内自评,互评,还可以通过家长参与记录评价,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

  以上几点问题凸显了现阶段很多教师对科学记录的价值不明了这一问题。记录的价值在哪里?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应该理清的问题。“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清晰地体现着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因此,科学记录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展示,而在于意义生成。也就是说,记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某些信息,也不是为了归档供日后查阅,而是为了解释性理解,为了提出新的问题。它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引导学生自主科学记录的思考和建议

  (一)“科学记录”,记录什么?

  基于这样的任务,我认为科学记录本应该记录以下方面的内容:

  1、知识点与科学概念。将一节课中的主要实验探究结论记录在相应的记录本中;或将本节的科学概念稍做记录,得以巩固。

  2、探究实验中的原始数据。要求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验时,要真实地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和发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记录可以是李彪、绘画、表格、图片、统计图等。

  3、课外科学知识的摘抄等。一些课外延伸探究活动的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趣闻,一些平时脑子里闪过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爱科学,必定喜欢读科学类的丛书,可以从书丛中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二)指导记录技巧,让记录具有实效

  另外,教师对“记录”价值的真正理解及实现,不完全是一个认识问题,还有待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体验和认同。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录:

  1、及时记录。实验结论必须根据学生自己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结果作出。论证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结论的直接依据,学生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也必须严格以自己的实验结果为依据,绝对不容许撇开科学实验结果,泛泛而谈,这不仅没有任何科学上的意义,也是与科学实验客观性背道而驰的。当然,如果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或者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这是完全适宜的,也是应该鼓励的。

  2、追求真实,快乐记录。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应,它是瞬间的和无意思的行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材料的吸引力远远地大于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引导孩子进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要快乐记录,不要让科学记录成为他们的负担,继而草草了事,应该激发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使研究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必要环节,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使孩子的探究是有价值的行为。

  3、勤于记录,给及评价。首先,孩子要做到每课有记录,教师每课必查。学生还要拥有自己连续使用的记录本。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如绘画、文字、图片、表格日志等,来记录自己科学探究中发现的最原始的数据,勤记录,多记录。其次,还可以通过课后展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拥有自信心,有成功的体验。

  (三)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

  由于小学生刚刚开始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开始科学记录,各种设计上的和操作记录上的错误在所难免,有些科学记录往往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生活与科学常识。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鼓励他们仔细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从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得出正确的科学记录。在进行科学实验记录同时,还要求学生以科学家严谨、仔细、客观、坚韧、刻苦的精神为榜样,防止任何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主观武断或虎头蛇尾的工作态度。

  (四)教师应将科学记录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当学生做到了“每课必录”后,教师可以做出一定的“回应”。

  首先,通过对记录的解读,客观的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尊重事实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

  其次,平时课堂上可以充分交流记录。交流记录可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对方的探究过程及方法、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它比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分享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让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交流分享,需要学生把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日头语言,它要求学生言起来有序、有据、有理,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需处理得更加完善。

  最后还可以珍藏记录。这种珍藏或者是以学生自己带回家的方式,或者是在教室里的某个区域开设专门的陈列区的方式,或者是档案袋的方式等。这些对待学生劳动成果的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成长轨迹的较好方式。

  三、科学记录的收获与反思

  因此,我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要求是严格的。通过几个学期的应用,收获颇多: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他们的科学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技能得到了一定的磨练,发展了科学思维。

  3、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他们的观察更客观了,更全面了。

  科学记录的运用使我们的科学教育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今后,我还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对学习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从而提高科学记录本的有效性,让其更丰富,更完善,更人性化,为科学教育搭建“展翅的天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科学实验报告13

  实验名称

  做肺模型

  实验材料

  塑料瓶、笔管、橡皮筋、气球、细绳、橡皮泥

  实验方法和过程

  1、用剪刀将塑料瓶的底部剪掉,再把气球剪掉口部,用半个气球把瓶底盖严,并将四周用橡皮筋固定。

  2、把小气球套在笔管上,用橡皮筋固定,从瓶口放入,并瓶口和笔管之间用橡皮泥封严。

  3、用左手握住瓶身,右手捏住橡胶皮膜向下拉,松开右手,瓶内气球恢复原状。

  实验现象

  向下拉气球,瓶内气球膨胀;松开手,瓶内气球缩小。

  实验结论

  向下拉气球,相当于人在吸气(隔膜下降,使胸腔容积增大,气压减小,气体入肺),所以气球膨胀;松开手,相当于人在呼气(隔膜上升,胸腔容积变小,气压增大,气体排出肺),所以气球缩小。

  记录人:xxx

科学实验报告14

  实验内容

  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2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名称: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

  步骤1:

  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

  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

  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

  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

  步骤2: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紧瓶口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锥形瓶、气球、烧杯

  步骤3:

  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

  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 步骤4:

  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 4、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 步骤5:

  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名称:摆的特征

  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

  步骤6: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

  结论:

  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

  2、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科学实验报告3

  x年级x班x组组长:

  实验时间:__

  实验名称: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目的自主认识小灯泡、电池、导线的构造。

  所用器材:(装置)电池、电池夹、开关、小灯泡、灯座、导线、回形针、纸片等。

  实验步骤:

  1、用一根导线、一个灯泡、一节电池,连接好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2、增加电池夹、小灯座、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结果:

  简单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个部分组成。

  认识与结论:

  灯泡要亮须有电源、导线、开关等。

  科学实验报告4

  实验内容 8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 卡纸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一个洞(一枚硬币大小,夹子,手电筒、水管3段,弯头2个

  实验步骤

  1、用夹子夹住卡纸,横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齐的一行,间隔距离为15cm(没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电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实验现象

  光在物质中是直线传播。

  实验结论

  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科学实验报告5

  实验内容 7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6

  x年级x班x组组长:__

  实验时间:__

  实验名称:__

  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所用器材:(装置)盆子,玻璃杯,水等。

  实验步骤

  1、打一盆清水,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竖直倒扣在装满清水的盆中。

  2、观察玻璃杯里是否进满了水。

  实验现象:水不能充满整个玻璃杯。

  认识与结论:说明空气也占据空间。

科学实验报告15

  实验内容:光的反射能力

  实验地点:五年级教室

  实验目的: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实验器材: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张,手电筒一支,夹子

  实验步骤:

  1、夹子夹住卡纸

  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3、打开手电筒开关,对着卡纸,观察文字

  实验现象: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结论:深色反光弱,浅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效果:好!

  实验人:xxx

  实验人实验时间:20xx年xx月xx日

  仪器管理员签字:xxx

【科学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范文05-26

科学实验报告【精选】05-31

科学实验报告11-04

(经典)科学实验报告06-04

科学实验报告05-15

科学实验报告【推荐】11-14

科学实验报告【荐】11-15

【热门】科学实验报告11-06

【推荐】科学实验报告06-07

【荐】科学实验报告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