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时间:2022-10-18 18:25:1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通用2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通用23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xx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2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三、练习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4

  教材分材:

  教材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水稻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男孩提出“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教材中的算一算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安排,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学生明确了“增产百分之几”的意思后,就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增产百分之几的意义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

  在此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二、百分数的应用

  1、 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 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 班内交流

  方法一: 7 - 5.6 = 1.4(吨)

  1.4 ÷ 5.6

  = 0.25

  = 25%

  方法二: 7 ÷ 5.6

  = 1.25

  = 125%

  125% - 100% = 25%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 ,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61 - 2.25) ÷ 2.25

  = 0.36 ÷ 2.25

  = 0.16

  =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整节课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说自己感触很深。这节课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综观整个课堂,由于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准备充分,所以在导入环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较好。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5页、第56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并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将分数知识横向迁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牵引(课件出示)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情境导入,引出课题(课件出示)

  昨天我和王老师合伙买福利彩票,我出了30元,王老师出了50元,结果我们中了一个二等奖,奖金8000元。我想对半分,各分4000元,王老师说这不公平,你们认为呢?怎么分奖金才合理呢?

  三、合作探索,解决矛盾

  1、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试试看,可以小组内交换意见、讨论想法。

  2、说以说你的想法。组织反馈,逐一展示学生解题思路。

  3、我们分到的奖金是否合理,该怎样检验?(两个数量和要等于8000,出资的比是3:5或5:3)

  4、小结:像这样把8000元彩票奖金按照出资多少来进行分配的情况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出示课题:比的应用)

  四、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1),把一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学生商量分法,得出: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来分比较合理。

  2、大班人数和小班人数的比是3:2学生分好后,交流分法,填表完成。

  3、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分,可以怎样分?你会分吗?试着分一分。

  学生试做。

  4、与同学交流分的方法。分组讨论疑点,并试着在组内解决。

  四、交流方法,老师精讲

  1、班内交流,老师答疑

  三种方法

  (1)、方法一:借助表格分。

  (2)、方法二:画图

  发现橘子总数被平均分成了5份,大班占3份,小班占2份。先求出一份的数,再分别乘以3和2,就求出了大班和小班分的橘子个数。

  140个

  140÷(3+2)=28大班:28×3=84(个)

  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140÷(3+2)”?

  (3)、方法三: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先求出一共分成几份,再求出大班和小班分的个数分别占橘子总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

  3+2=5 140× = 84(个)

  140× = 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2、以上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小结方法⑶的思路。

  ⑴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⑵计算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⑶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五、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60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602班和603班,两班都是43人。想一想,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你会按怎样的比例分配,两班各栽多少棵?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3题合理搭配早餐。

  六、总结评价

  1、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收获。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3+2=5 140× = 84(个)

  140× = 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24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25%=1/432人

  围棋班比围棋班25%

  航模班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方法一:7-5.6=1.4(吨)

  1.45.6

  =0.25

  =25%

  方法二:75.6

  =1.25

  =125%

  125%-100%=25%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61-2.25)2.25

  =0.362.25

  =0.16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这节课就复习。(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的能力。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 (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各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让学生填写数量关系式,然后口答。结合提问学生第(2)题的数量关系式里为什么是节约的数量,强调数量对应关系。提问:从上面可以看出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找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基本关系:对应数量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数量】

  指出:我们解答,一般根据含有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这句话确定单位1的量和题里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学生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除法算,都用单位1的量做除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 指出:解答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要先确定好单位1的量.再根据问题里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找准需要的数量,然后列式解答。

  (3)做练一练第3题第(1)、(2)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这两题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数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的?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直接列乘法算式解答,第(2)题用方程解答?指出,这两题都是已知谁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这个条件,解答时也是看这个条件先确定好单位1的数量,再根据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可以按数量关系式直接列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就要按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单位1已知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列出方程解答)

  (4)做练一练第3题第{3}题。

  学生改编应用题,老师依次出示。提问:你能从改变后的条件看出求小麦面积的数量关系各是怎样的吗?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提问:为什么这两题的式子都是两步计算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指出:解答,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板书:注意:数量的对应关系)当题里的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不对应时,就是稍复杂的。解答时,要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式,并按照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10、11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2、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

  3、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7/8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习,为学习新知作过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

  (2)算术法:28÷4/5 χ× 4/5=28 χ=28÷4/5

  χ=35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基本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先说出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见课件)

  2、做43页复习题

  问:这道题怎样想?

  3、引入新课

  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式。这节课就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分数应用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关键句是哪一句?谁占果树总棵数的2/5?

  单位1是谁?

  (2)让学生画出线段图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求单位1的应用题一般来说用方程解。

  2、比较解法

  请同学们比较例1和复习题。

  问:在条件、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做练一练

  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2、做练习十第4题

  问:要怎样想?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今天学了什么?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怎样思考、分析?

  练习十第2、3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这对学习较复杂应用题有一定的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1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和百分数的基本应用以后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利用百分数进行利息的计算,同时让学生学会解决储蓄的有关问题,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的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及运用方程解决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本节课是利用百分数计算利息,与已有知识联系紧密,难度不大,易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百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与储蓄有关的术语的含义。

  2、经历通过模拟实践、合作交流,探索利息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利息,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储蓄的意义及作用。

  难点:掌握利息和税后利息的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学会用多种方法解答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自我介绍

  同学们,首先,老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阳城县蟒河镇。大家听说过蟒河吗?去过吗?十一长假老师欢迎大家到蟒河去,到时老师可以做你们的免费导游,好吗?我叫王宏亮,希望大家在课堂上的发言像老师的名字一样宏亮。

  2、同学们,请大家环顾一下教室,有什么感觉?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课前,老师初步统计了一下,今天到会的老师共有90人,其中男教师50人,女教师40人。有这么多领导老师光临我校,首先,我们应该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他们来首先是参观我们美丽的校园,更重要的是关心、指导我们的学习。他们直面要听六年级的课,而且点名

  要听六(1)班的数学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听说六(1)班同学个个都是敢于发问、善于思考、反应敏捷、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好学生。因此,请大家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亮出自己的真正水平。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复习分数的应用(板书:分数的应用复习课)

  三、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1、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老师相机板书)

  2、小组评价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真是名不虚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家不仅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而且能熟练的解答出来。大家都是未来的爱因斯坦。下面请同学们再看黑板,老师又摘录了两个条件,并且标上了序号。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两个条件,自己补充合适的问题(提示:其他条件可以当作问题,如已知男教师人数可求女教师人数)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并列出式子,能行吗?请大家试一试,做在答题卡上。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一起交流。

  3、学生编题,列式,教师巡视指导评价。

  4、全班交流。

  师:现在我们全班交流一下,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交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我们的思维一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交流过程略)

  5、小结评价

  同学们说得真是太精彩了,一下子编出了这么多应用题,而且每一道应用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实际上大家已经概括出了分数应用题的各个类型。小明也听说大家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他有两道难题想请大家来帮忙。

  四、实际应用

  1、小明说:我去年十岁,体重60千克,今年上半年体重增加了1/10。经过暑假减肥,我的体重终于减轻了1/10。同学们,我现在与去年相比是变重还是变轻了呢?

  A、大家先来猜一猜。

  B、请大家验证一下,迅速算一算就知道了。

  C、学生计算交流。

  D、小结:很好!看来小明减肥确实有效果,但是效果还不太明显。因此,大家想对小明说些什么呢?

  2、小明说,他爸爸开了一个商店。同时购回两种不同价格的衣服,但都以相同的价钱48元卖出。其中一件赚了1/5,另一件赔了1/5。请大家帮忙算一算,这两件衣服合起

  来,是赔了还是赚了?还是不赔也不赚?

  A、学生交流讨论。

  B、全班交流。

  C、小结:看来数学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学好了数学,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复习了各类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大家能够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编,一题多解。在今后的学习中,只要大家能够这样坚持长期的训练,头脑一定会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聪明,未来的科学家将会在我们六(1)班中诞生!

  板书设计:

  分数的应用复习课

  ①男教师有50人 ②女教师有40人

  ③男教师比女教师多1/4④女教师比男教师少1/5选择条件 所求问题 解决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确定单位,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找出单位。

  2、(1)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说说你是怎样思考和解答的?

  (3)学生分析教师板演线段图。

  3、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分析解答。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相同的条件?(有,都已知吃了这袋大米的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前者已知一袋大米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后者已知还剩的重量,求这袋米的重量。)

  (3)我们把这道题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应从哪个条件入手找单位

  (4)谁来分析这个条件?

  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板演线段图。

  (5)上道题是已知单位1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这道题呢?谁能把条件和问题标在图上?

  生在黑板上画出。

  (6)对比两道题的线段图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条件和问题互相转化了。)

  (7)无论谁为条件,谁为问题,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变了吗?(没变)

  (8)说一说上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总重量-它

  (9)现在买来大米的重量是未知的,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方程)

  (10)试着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

  (11)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①生口述:

  答:买来大米40千克。

  ②买来的重量还剩几分之几=还剩的重量。

  ③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你认为这两道题实际上什么相同。

  数量关系相同。

  ④解答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单位已知,可根据数量关系用算术方法解答;单位未知,可用x代替,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⑤出示例7。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画图分析解答。

  a、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

  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

  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为什么?

  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

  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

  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平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

  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

  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习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a、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b、反馈提问

  c、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四)巩固反馈。

  (1)课本第74页1题。

  (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5—56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的量。

  教学准备:

  PPT

  三角形学具

  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六年级一班的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之比是3:4”,(PPT)从这个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

  生1: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之比是4:3、

  生2:全班的人数是7份,男生占其中的3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生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

  生4: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生5: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7。

  生6: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

  生7: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4。

  生8: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

  师:看来,同学们对“比”的知识掌握得相当不错。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师:最近,笑笑遇到了一个问题。(PPT)谁来说说是什么问题?

  生:她要把一筐橘子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和小班,可是不知道怎么分合理。

  师:你们能帮助她吗?怎么分合理?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按班级来分,每个班分这筐橘子的一半。

  师:每个班分这筐橘子的一半,这是我们以前所学习过的哪种分法?

  生:平均分。

  师: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2: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

  师:按人数比来分是按几比几分?

  生:按3:2分。(板书:3:2)

  师:那你们知道“平均分”是按几比几来分吗?

  生:按1:1分。

  师:我们以前所提到的“平均分”,其实就是按照1:1的比进行分配,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按照“平均分”并不合理。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一些特定的因素,然后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PPT:按3:2分合理)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比的应用)

  3、分一分。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PPT)

  ①小组合作(用三角形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你们桌上的纸袋,用里面的三角形代替橘子,来实际操作一下。请大家一边分,一边在本子上记录下你们分配的过程。最后看看大班和小班各能分到多少个橘子。

  ②小组汇报。(投影学生的分配记录)

  师:分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分配的过程?

  生1:我们是这样分的:先给大班3个,小班2个;然后再给大班3个,小班2个;第三次还是给大班3个,小班2个,就这样,我们一共分了8次,分完了。我们由此知道这堆三角形有40个,最后大班分到了24个,小班分到16个。

  师:分了8次分完了,看来你们做事比较有耐心。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实验得来的,所以耐心完成一件工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2:我们前两次分的方法和他们一样,第三次分的时候我们发现还剩下很多,我们就给大班分了6个,小班分4个,这样又分了2次就分完了。这堆三角形有40个,最后大班分到24个,小班分到16个。

  师:分的结果都一样,但看来你们分的次数要比他们少一些,分得快一些,看来你们也动了脑筋。

  生3:因为要按3:2来分,而三角形有一大堆,所以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个,小班分20个,后来发现三角形不够,就换成给大班15个,小班10个;剩下的大班给9个,小班给6个,一下子就分完了。

  师:你们虽然开始不够,但你们的想法很好,而且实际上你们也一下子就分完了,能干。

  生4:列算式解。

  师:利用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的见解很独到。

  ③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在刚刚分三角形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PPT:表格)谁来说一说?

  生1:我觉得不管怎样分,我们都要按照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三角形的个数都必须是3:2、

  生2:我发现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

  生3:我觉得按3:2的比来分和以前我们学过平均分是不一样的。平均分两个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来分的话,两个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PPT)

  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师: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分给大班和小班,又该怎么分呢?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算一算。写完之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②汇报展示。(抽生板演列式的两种方法)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投影其他方法)

  师:这是谁做的?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表格

  方法二:画图。

  方法三:列式。

  A:3+2=5 140×3/5=84(个)140×2/5=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师:为什么要用“3+2”?“3/5”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用“3+2”算出橘子的总份数,3/5表示大班能分到橘子总数的3/5。

  B:3+2=5 140÷5=28(个)28×3=84(个)28×2=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师:为什么要“÷5”?

  生:“÷5”是把总数平均分成5份,先求出1份是多少,再给大班分3份,小班分2份。

  ③比较不同的方法。

  师:还有其他的做法吗?刚刚同学们想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呢?

  师:列式计算的A方法,是先求出总份数,然后找到各部分的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数量;而列式计算的B方法,是先求出总份数,然后算出一份的数量,最后根据各部分所占的份数来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4。小结。

  师:我个人觉得,同学们的这些方法各有千秋,都很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那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关键还是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弄清各个数量之间的份数。

  三、巩固新知。

  1、填一填。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PPT)

  师:(5题)甲班能得到18本。怎么得到的?(2题)按1:1来分,也就是平均分。

  2、试一试。

  师:试一试你能试着独立完成吗?做在课堂作业本上。(投影学生作业)

  师:写完了吗?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

  生:回答。

  四、知识拓展:

  1、数学故事:阿凡提分马。

  师:紧张的学习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故事。(PPT)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师:其实,这个故事的问题根本,其实是在于原先商人的遗嘱中,1/2,1/4和1/6相加的和不为1、有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下来以后再讨论。

  2、闯关活动。

  师: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5页、第5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三疑三探。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并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将分数知识横向迁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学生商量分法,得出: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来分比较合理。

  2、大班人数和小班人数的比是3:2,学生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目。)学生分好后,交流分法。

  3、小结。

  二、解疑合探,知识迁移

  1、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分,应该怎样分?学生讨论分法,并试着解决。

  2、交流方法,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⑴、借助表格分。

  ⑵、发现橘子总数被平均分成了5份,大班占3份,小班占2份。先求出一份的数,再分别乘以3和2,就求出了大班和小班分的橘子个数。别占橘子总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

  3、引导学生小结方法⑶的思路。

  ⑴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⑵计算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⑶利用乘法的意义解题。

  4、你喜欢哪种方法,请说明理由。

  5、回忆学过的“平均分配”,可以看成几比几?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比是2:9。需要巧克力多少克?

  2、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60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3)班和二年(3)班,两班人数相等。想一想,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你会按怎样的比例分配,两班各栽多少棵?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3题合理搭配早餐。

  四、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1、总结。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比的应用

  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3、先求出一共分成几份,再求出大班和小班分的个数分

  (以上方法可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节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49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比的应用》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现实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后,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将平均分与不平均分份数的知识联系和应用起来,使学生完全能找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教师只起到启发,点拨和深化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

  六年级共有38人,其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7:12,男,生是女生的人数的,女生是男生的人数,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女生是全班人数的xxx。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哪些数学信息?请你读一读。(课件图片出示)

  (1)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2)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是1:8。

  (3)我们喝的鲜橙多中橙汁与水的比是1:9。

  (5) 妈妈做米饭时米与水的比是1:3。

  (5)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3、生活中平均分配的问题:

  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两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

  4、李明与黄华合办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师板书:按比例分配

  【设计意图】学生能从三个例题中体会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

  (一)理解比例分配的意义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二)学习例2:(出示例2):

  某种清洁剂是浓缩液和水按1:4的体积比配置的。现有一瓶500毫升的这种清洁剂,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1、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 学生尝试:请同学在练习本上尝试解答一下,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生汇报:不同做法的两名同学到前面板演,并要求板演的学生说出这样解答的道理

  解法1:总份数 1+4=5 解法2 :总份数 1+4=5 每份是500÷5=100(毫升) 浓缩液有 500×1/5=100(毫升)

  浓缩液有100×1=100(毫升) 水 有 500×4/5=400(毫升)水有 100×4=400(毫升)

  答:浓缩液有100毫升,水有400毫升。

  4、 提问:这两名学生解答的是否正确,要求学生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5、比一比: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可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总结:

  方法1是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计算的:先算出每份的体积,再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方法2是按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的:先找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提问后老师总结:把计算出来的浓缩液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是否等于500;也可以把计算结果去比,看是否是1:4。

  强调:检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他能告诉我们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能帮助我们养成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三)老师总结并强调计算方法:首先看清题里的条件给的是哪几个量的比再看题中给的量是否是这几个量的和,而后在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四)质疑问难

  四、巩固新知 反馈练习,

  (1)填空:

  1)把20根小棒按2:3的比例分成两堆,一堆( )根,另一堆( )根。

  2) 把20根小棒按1:3的比例分成两堆,一堆( )根,另一堆( )根。

  (2)六(1)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买12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人数和爱吃梨的人数的比2∶1。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分别买多少千克

  (3)生活中的问题

  李明与黄华合办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要求:独立完成,请学生口头说,教师板演,并说清“比”是怎么得来的。

  【设计意图】此题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个变式,解答开始上课时的疑问。引导学生找出部分量的比。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2)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2︰5︰3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五、谈收获,课堂总结。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能正确的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教训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识。

  (1)、让12个学生上讲台,站成相同的几组,可以怎样站?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2)、让学生说说“每组人数、组数和总人数”这三个量的关系,每组人数、组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4)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吗?

  二、教学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指导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

  3、师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A、这道题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种量一定(不变)?从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D、如果我们把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看着X千米,那么我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一个怎样的方程?

  2小时和140千米相对应,5小时和X千米相对

  应,即可以列出比例:140 :2=X :5

  E、学生列式并解答。

  F、说说怎样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交换,又该怎样来解答呢?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几小时?

  学生自己解答,老师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三、教学例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 5小时到达,如果需要4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

  1、引导分析,理解题意,找到相关的量。

  2、准确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3、学生解答,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比较例1、例2的异同。

  四、小结: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准确的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答。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9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 “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作为一个大连人,你对自己的家乡熟悉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今天特地给同学们带来几幅大连的风光图,咱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

  看过之后,你对大连又有什么感受?如果把这些美丽的景色画下来?那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板书:绿)

  现在我们就来调配绿色,为大连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谁知道绿色是怎么配出来的?(板书:黄+蓝——绿)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习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情境二:同学们,你们在美术课上学过三原色,三原色中有绿色吗?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板书:黄+蓝——绿)

  【策略说明:根据武秀华老师的建议“尽量简约,尽量直奔主题,不要做过多的渲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师:今天,咱们就用这两种颜色调配出绿色。(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一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配;各小组在调配之前先商量好每种颜色各用多少ml,用小量杯量取黄色与蓝色颜料,记录下数据之后倒入大量杯并搅拌。组内先进行分工,然后再动手操作,看哪个小组的动作最快。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进行指导。)

  配好之后,小组长把调好的绿色放在前面一字排开,并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统计表中。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师: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同样是用黄色与蓝色配,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

  师:为什么每组都用黄色和蓝色的颜料配绿色,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呢?结合数据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调配的绿色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① 所有的小组所用的数据都不一样,则所配出来的绿色各不相同。学生可能会说所取的黄与蓝的量不同,所以颜色不同。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如果没有,再出示黄与蓝体积比为3:2的大小两杯绿色,量不同,但颜色却相同,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② 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完全相同,则这几组配出来的绿色完全一样。这种情况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每组所取的黄色与蓝色同样多,如20ml的黄色和20ml的蓝色,即黄色与蓝色的比为1:1,还有一种是每组取得黄色是相同的,蓝色也是相同的,如每组都取20ml和黄色和30ml和蓝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组能配出来相同的绿色呢?

  ③ 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不同,但配出来的绿色完全一样,即每组所取黄色与蓝色的比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组能配出来相同的绿色呢?

  (2)得出结论。师:用什么办法使各组能配出非常接近甚至是一样的绿色呢?

  根据以上的数据,学生很有可能回答:每个组用的蓝色和黄色的量同样多就可以调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但如用此方法,则只能调配出一种绿色来,答案有局限性;学生也可能回答:每个组用的黄色一样多,用的蓝色也一样多,如每组都用10g黄色和30g蓝色,但用此方法,每组必须用同样多的量,如果有的组根据需要想多配点,怎么办?答案也有局限性;学生可能会想到,每组所用的量可以不相等,但只要所取的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一定的,如每组的黄色与蓝色的比都是 1:3,就可以调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

  (3)将统计表中各组所用蓝色与黄色的最简体积比写出来,引导学生再结合杯中的绿色观察,看所得结论是否正确。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用黄色与蓝色同样多也就是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1:1。

  【策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进行教学,学生调配出来的绿色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一矛盾会极大的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得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学习的目的性加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探究知识,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有了深切的感悟。】

  3、再次调配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的绿色。

  (1)动手操作。师:我们需要调配出这种绿色(拿出事先调好的绿色),黄与蓝的比是3:2(板书),从3:2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的回答:在这瓶颜料中,黄色占其中3份,蓝色占其中2份;黄比蓝多1份,蓝比黄少1份;黄占绿的3/5,蓝占绿的2/5;黄占蓝的3/2,蓝占黄的2/3;黄比蓝1/2,蓝比黄少1/3等等。

  【策略说明:主要目的复习旧知,沟通比与分数的关系,为学习新知进行铺垫。】

  师:现在我们再来配一次绿色,所需要的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怎么配?

  (2)小组进行动手操作,并记录分配的过程。反馈不同方法。全班观察杯中的绿色是否一样。

  【策略说明:在量取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黄色与蓝色的量是多少,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都是3:2,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内容,还会使学生体会到黄色颜料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三、动笔计算

  1、出示问题:我配的绿色是120ml,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3:2,算一算我用的黄、蓝色各是多少ml?请一学生重复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习题:用黄色和蓝色颜料调配出120ml的绿色,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3:2,黄色与蓝色各需多少ml?

  2、学生独立试做,并交流不同的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方法1:3+2=5 120×3/5=72ml 120×2/5=48ml

  师:2/5和3/5各表示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

  方法2:3+2=5 120÷5×3=72ml 120÷5×2=48ml

  师:谁能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方法3:解:设一份量为xml。

  3x+2x=120

  5x=120

  x=24

  3x=24×3=72

  2x=24×2=48

  方法4:3+2=5 120÷5/2=48ml 120÷5/3=72ml

  3、比较几种方法之间的异同。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非常聪明,让我们再来看这两种方法(方法1和方法2),它们有什么联系?(把 120ml平均分成5份,取3份,实际上就是求120的3/5是多少)以前我们没学分数乘法时,同学们习惯用整数的方法做,现在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的题咱们就可以用分数的方法来解决。用分数方法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找准谁占谁的几分之几)

  4、如果我取60ml的黄色倒在杯子里,该往里倒多少ml的蓝色,才能配成黄与蓝比是3:2的绿色呢?请用分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策略说明:我认为,通过计算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其次,强化了用分数乘除法解题,因为用分数的方法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孩子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整数乘除法范畴,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书中的习题都是给出总量求部分量的题,而最后一题是已知部分量根据比求另一个部分量,因为这种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数量简单,因此学生并不难解决】

  三、小结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在生活中会常常遇到(板书:比的应用)。以前我们常说的平均分,实际上就是按照1:1的比进行分配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一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现在就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跟同伴们交流交流。(汇报: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策略说明:此环节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另一个目的是还可以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改编成练习题,使学真实地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能够被老师所用,对学生来说也会感到很自豪,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必须提前掌握学生搜集的资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四、巩固应用

  1、(资料)学生营养午餐中菜的供给量,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肉禽蛋类等三类食物,这三类食物所占比分别为13:2:5左右为适宜。

  师:一顿饭一个孩子大约需要100g菜,这100g菜中各类食物应该是多少克呢?你能用分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做完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互相检查,并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师再次提问:“你认为这道题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2、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饮食上要合理,不要挑食。如果营养搭配不当,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出示:大头娃娃图)

  老师看到同学们搜集到了这样一条信息:人们经过测量和统计,发现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部以下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和同桌说说从这个比中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

  咱们来验证一下这条信息是否准确。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先估计一下她的头部大约有多长?(实际测量)请同学们根据头部与头部以下的高度比是2:13来算算她大约有多高。

  (反馈:拿学生的本在投影上展示,同时由学生讲述各种方法。)

  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有没有兴趣算一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算完之后,同组内成员可以互相量一量,验证一下算得对不对。)

  【策略说明:巩固应用部分的两个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生活中应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孩子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都是可利用的资源,直接用孩子的资料编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其次,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四、总结。

  1、刚才我们根据2:13这个比解决了几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不管是给出部分量,根据比求总量,还是给出总量,根据比求部分量,都属于比的应用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取什么策略?

  2、你今天有什么收获?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20

  学习目标:

  1、应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应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教材处理:

  六年级学生在明晰了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后,完全能自己找到按比分配的方法。教师在本节课中要起到启发、点拨、深化引导的作用。在教材处理上,有意由两个量的比过渡到三个量的比,旨在归纳出按比分配前提下,无论是两项或是三项,它们的分配方法是一样的。

  教学准备:水杯、水、鲜奶、茶、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分配礼物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节课,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些特别的礼物,猜猜是什么?

  1、想一想

  ① 我将礼物的一半给男生、另一半给女生,你们说怎么样?

  ② 如果你觉得不太合理,那你们认为我应当怎样分呢

  ③ 调查班级男女生人数

  ④ 假设所带礼物的数量,(不等同于人数),该怎么分呢?

  如男生30人,女生20人,我只有5个礼物怎么分给男生和女生呢?每个人得到的是多少呢?如果我带10个、15个、50个礼物呢?……

  ⑤ 为什么这么多的分法你们都认为合理呢?,

  师:因为按人数的比来分,落实到每个人手中的礼物就是一样的,这才最合理。

  【设计意图:给学生分礼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好奇心立刻被激发。教师直接抛出平均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小学生天真的心理决定了他们一定认为不合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同。教师不断的假设,学生不断的思考,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又一按比分的可能,并在对比中理解到为什么按人数比来分配是最合理的。】

  2、分一分(教师拿出纸杯)

  ① 不知道有多少杯子,你建议怎么分呢?

  ② 依照学生的建议分杯。

  教师依照学生的提议逐次分杯。分后让提议查总数的人核算分配的结果

  ③各种分杯建议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④这些分杯的方法哪一种最好?

  师: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如果知道总的数量,就直接按比来分;如果不知道总数或不方便查总数时,我们就按比来逐次分,来确保分配的合理。

  3、比一比

  ① 出示“两袋鲜奶”。直接给男生一袋、女生一袋

  思考:这是平均分呢?还是按比分呢?(生答)

  ② 其实,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这个比就是1:1。

  ③ 现在,我们人手一只杯子,但鲜奶只有两袋,想要全班同学都能品尝到鲜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推出配饮品的建议)

  【设计意图:分礼物的情境是从分橘子的情境中蜕变出来的,我先让学生们想一想,体味按比分是合理的;再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感受逐次分和按比分的结果相同;最后让学生比一比,肯定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材料发放完毕了,制作奶茶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了,学生的激情被又一次点燃。】

  二、配制奶茶

  1、制茶前明确:

  A、 制作奶茶需要什么材料?

  B、你打算怎么来制作奶茶?是随便放吗?想想你怎样确定一下这三个材料的用量?

  C、那你们想想要按着怎样的比来配呢?谁来提议一下?

  D、 谁理解这个比的含义了?

  E、哪一个单位最合适呢?

  2、回归具体的量

  A、 顺势提问:如果我有3克奶,要配多少茶?多少水呢?奶茶一共多少克?

  B、逆势提问:如果我想配制2500克 奶茶,要多少奶?多少茶?多少水呢?(板书)

  想一想,你要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明确单位后,顺势提问问题为的是理清数量关系,顺势思维的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紧接着的逆势提问与顺势形成强烈的对比,学生会马上领悟到其中的不同,“2500克是总量”的意识很清楚地纳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就应运而生。】

  C、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汇报后

  方法1:联系除法

  方法2:联系分数

  方法3:综合方法

  方法4:方程方法

  【设计意图:在以往,指导学生计算是重点内容,可是,在这里这一部分内容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结合他们对分数、除法知识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这里没有最好,最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老师鼓励多种思维形式并存。】

  C、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汇报后

  方法1:联系除法

  方法2:联系分数

  方法3:综合方法

  方法4:方程方法

  【设计意图:在以往,指导学生计算是重点内容,可是,在这里这一部分内容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结合他们对分数、除法知识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这里没有最好,最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老师鼓励多种思维形式并存。】

  4、品尝奶茶后的思考

  A、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B、如果在这壶(没被品尝)奶茶中加一勺糖,这时,糖就可以说是这个比中的1份了吗

  师:我这一勺是多少你才认为可以在这个比中占1份呢?

  C 、小结:的确, 几个量之间的比,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能成比,否则,每一份的量都不同,就失去了比的意义了。既然前面的一份茶,就是?克,那么这里的1份糖也应当是?克,这样,糖才能以1份的身份站在这里。现在我就将?克的糖防入奶茶中。我想,此时不仅是奶茶的味道变得甘甜了,还有什么改变了呢?

  D、这时,再问要加多少水,你会怎样列式呢?(口头列式就可)

  E、师小结:同学们敏捷的思维令老师欣赏,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依据比,我们合理分配了礼物;依据比,我们又配制成醇香美味的奶茶了,这就是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初次品尝后的学生们是兴奋的,甚至有些人已经觉得新知识如此简单,骄傲起来,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添上一勺糖,就势将话题延伸,1勺是否能在这里充当1份呢?这个小小的转折点,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问题的研究中,更深入地理解了比中各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心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去解答新的问题了。】

  三、回归生活

  师: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下面就让我们到各行各业中,走一走,看一看,哪些问题我们能帮助解决呢?

  1、第一站:某大学后勤部

  今年大学共招收1500人,其中男女生的比是4:1,现有5栋宿舍楼,该怎么分呢?(口答)

  2、第二站:四丰农药加工厂

  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3:50,现在已经准备好药30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口答)

  3、第三站:木材加工厂配料车间

  下料通知单:本月要生产教学用的三角板,有长80厘米的木料若干根,将每根木料按着5:2:1分成三部分,搭制成一个三角板,请预算每条边的长度,以便调试机器。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三角形三边定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严谨思维的品质。】

  4、第四站: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厅

  案情介绍:一年前,李某和王某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一年后工厂获利5.39 万元,两个人由于没事先约定,发生争执,提出诉讼。

  ① 你们想要什么条件呢?

  ② 材料提供:1、建厂时,李某出资5万元,王某出资3万元。

  2、经营时,李某出勤10个月,王某出勤12个月。

  3、创效益,李某签定6万元合同,王某签定8万元合同。

  ③你会选择哪一条做为判决的依据呢?具体应当怎样分配呢?

  提供法律依据:合伙企业法第33条规定

  “ 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

  ⑤ 现在你知道法官怎么分配财产的了吗?

  【设计意图:开放的条件,开放的情景,将分配的权利留给了学生。学生会结合自己对各个条件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选择不同的分配方法,这里没有对错之分,每一种想法都是智慧的体现,可以说,这时已经超越了数学,对学生更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考验。最后回归法律,将有法可依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四、总结反思

  ①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自由发挥)

  ② 师总结:掌握按比分的方法并不困难,难的是我们怎样运用它去解决现实中问题,只有丰富自己各项知识,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21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经历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3、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难点:

  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 .下面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能组成比例吗?(白板出示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师讲《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打算用什么来换和氏璧?其实这种物物交换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学生举例,课前,老师就收到了这样一则信息,淘气是玩具汽车的收藏爱好者,笑笑喜欢收藏小人书,两人一商量,打算资源共享。引出新知——《比例的应用》

  三、实践探究、精讲点拨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他们经过商量,打算用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活动(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3、学生介绍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强调尽管思路不同,但各种方法都围绕玩具汽车个数与小人书本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展开。

  活动(三) 拓展策略 列比例解答

  1、教师引导: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同学们能否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两句话写出比例的,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尝试列式。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6、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7、教师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四、分层练习、生生过关

  (1)完成练一练1、2题

  (2)完成练一练3、题

  五、拓展延伸、优化提升

  1、根据小组评价结果编一道有关比例的应用题。

  2、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编一道有关比例的应用题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法:

  启发引导法,演示法学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下面各题:化简:27千克:750克千米:800米求下面各比的比值:66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情景导入学生自由讨论

  1.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你知道这瓶液体是怎样配制成的吗?

  2.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合理分配,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三、新授新知教学例2

  (1)给出课件出示课本例2: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那么,现在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理解: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让学生理解:“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占一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五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五分之四)

  (4)可不可以求出两种各多少ml?怎么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并根据学生解题过程板书)例2:稀释液平均分成的分数:1+4=5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的体积:100×1=100(ml)

  水的体积:500×4=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这是一种方法,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刚刚学过分数的乘法,这个题目可不可以运用分数的乘法来解。

  师:把我们学过的比转化成分率,怎样来做?

  生:浓缩液和水共有5份,那么浓缩液占其中的1/5,水占4/5.可以写成:浓缩液的体积:500×1/5=100(ml)

  水的体积:500×4/5=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课件显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巩固提高(幻灯片出示)

  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讲评。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家庭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1-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数除法学习章节的最后一个课时,知识是在分数除法基础上的再一次加深,学生掌握的前提需要在分数除法的学习上下很大的功夫。本班学生分数的除法学习时基础较弱,需大量练习作为巩固。对于后进生的鼓励和关心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需要老师上课具备启发性,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做到积极思考和探索新知的学习态度。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2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2)李明和黄华合办了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题目:幼儿园大班30个人,小班20个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样分比较合理?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

  (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

  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实际应用。

  (1)六年级三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要买12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和爱吃梨的同学的人数比是2:1,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各买多少千克?

  (2)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制成一种混凝土。配制4吨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7-2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8-30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案04-07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案08-25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15篇08-30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03-29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11-26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集锦15篇08-30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人教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