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作文

时间:2023-08-10 12:16:10 秀雯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声赋作文(精选9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声赋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声赋作文(精选9篇)

  秋声赋作文 1

  过了三更三点,灯火愈阑珊起来,月也似倦地偎在西方的远峦上。

  夏月,是新磨的宝奁、华清的凝脂,不似那秋月流黄。余秋雨说,庄子的格调是晴天的湛蓝,以为不若幽蓝,这晴夜月映的品味:沧桑厚重也浪漫天真,忘年忘义的自由心。有月色,也有虫声。此起彼伏的夏虫声,虽只自吟自唱,却合成一曲和谐沉稳的交响。有声亦有臭。是茉莉,属于圣人的花——不与桃李争妍,不同梅菊斗硬,只拣这光热最好的季节把幽香开过完事。不似兰花忧郁,不比金银花烂漫,只轻轻地、幽幽地,温润和雅,不失之甜俗——扬琴勺下的小调,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女孩的轻唱,那茉莉的香。

  也是这样的夏天,去年。茉莉花开的时节,我曾将一对茉莉夹在书中,夹成干花。等那花干成蝉翼,书也沁香了半年。夹着茉莉的那一页,是欧阳子的《秋声赋》。

  读《秋声赋》,是茉莉谢后、雏菊开时。那时书中的茉莉已干透,亦已泛黄。不复那少女肌肤饱满的白,而是黯黄,干瘪的,祖母肌肤般的黯黄。比丹凤城南的秋月更黄,比月下那嫠妇的脸色更黄,比那霜后的野菊更黄,比居山岛上湘夫人泣出的银针茶更黄,比宋版秋声赋的'纸页更黄,比尘封的岁月更黄、更黄。

  纵使这双木乃伊躲过红藕香残时,同病芙蓉的一劫,也经不起时间的轻轻爱抚。渥然丹者要熬成槁木,伙然黑者亦磨作星星,这靓白又何由不淀成沧桑的土色?

  范曾国画《秋声赋》里,一童一叟相伴行于天高地远的秋色中。长空雁去,古木叶脱,疏影自虬。在那刑官的眼皮下,商声所主西方音里,虽沁着萧瑟凄切,上演着物过感而当杀的活剧,天地间亦扬着一脉高情。天高日晶,容貌清明,长风万里,吹送那排向碧宵的诗情。

  一翁一童,行走天地。

  那老翁被萧萧秋声奏成槁木,曾经的朱颜给童子。

  西风古木,枝叶一空,那飘落的,只化作春泥,去护来年的夏花。

  还有那头顶的铜镜,破了,又圆了。这秦时老月,破过汉时关山,映过白登道的烟尘,又悠悠地圆过东坡赤壁,聆过一夜水声、浆声、萧声、鼾声。同一掬李白的霜,阴晴圆缺地遨游过万古沧桑。

  而生命的如歌的行板,我们止于敲打里中一节音符,对长风万里酣卧高楼,当草木摇落自弄扁舟。如林语堂所评价的东坡那样,清风一阵然吹拂天地,浩然为欢。歌吟在甲子己丑的冬夏春秋。

  已乎!已乎!夫秋声之所萌者,风也。长松夜鸣、感叹唏嘘者,大块噫气也。其惟无作,作则万窍怒枵,寥寥刁刁。天地亦有不平则鸣时。盖岁月如歌,平平仄仄,必于一夏闲淡后,变奏于高亢之端。秋色苍苍,可以驰骋鹏翼,秋声飒飒,吹断月里横笛。此夷则,七月之律。

  夜半的清风漾过,清彻而不寒凉。风里蕴满雍容畅快的夏意和草木郁郁的体香。曾经灿烂过,摇落西风,又何所恨于秋声。

  一阙夏籁,一曲秋声。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秋声赋作文 2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感怀悲己的永远主题。

  《秋声赋》,欧阳子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只是欧阳修五十三岁时,有感于“秋”所作。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首先以秋声起兴。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听到这秋声,想到了夜袭敌军的战士人马行军的声音。这也形象的描写出这秋声之大,之壮,之猛烈。正是秋天的潇飒。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情景交融,从而自然的引出下文。

  而后第二段,作者悲秋之情油然而生。“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作者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写出秋得特点,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本段语言清丽,四字一句,读来音律优美。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秋天是行刑的季节,是战争的象征,所以有肃杀之气;秋天是商声,悲伤的意思;是夷,杀戮的意思。万物过盛就当杀戮。此时作者身居高位,饱尝仕途艰险,故而对秋伤怀。

  第四段是文章主旨一段,作者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此句说明人的忧伤劳累皆由心生,都是外物对于人施加的压力。是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尤其是朱颜老去,乌发皆白,都是老去的过程,“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这也使文章悲秋的主题得到升华。不再是仅仅因秋之萧瑟而伤己之忧伤,而是由对人生忧劳,生命凋萎的深沉叹息。

  最后作者又带领我们进入那个“星河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清冷世界。结尾处秋虫的和鸣,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而“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又是作者心无所依,无人可诉的凄楚。

  读完《秋声赋》给我最大感触的是“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一句。这句是作者年逾五旬对人生沧桑的感慨。人的忧伤困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而不是秋天到了,人自然而然的悲伤。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人的心境差异造成了景物的情感差异,因人被外物所制,在秋天看的的都是衰败的情景。此文借赋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文章无论从语言,结构,层次,还是立意上都是悲秋的佳作,正如楼昉评《秋声赋》:“模写之工,转折之妙,悲壮顿挫,无一字尘涴。”

  秋声赋作文 3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草木是无情之情,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一个人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所以,我想到了一种极端——人生清零。

  关于人生清零的话题,实在于我心有戚戚焉。我对生活永远抱有最坚定的信念、最深切的希望,但随时做最坏的准备,这可不叫“大不了从头再来”,我没这么底气十足,也不敢和命运叫板,这是一种“实在不行了,只能从头再来”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丢人,它和我的风格一脉相承,那就是—我有多脆弱就有多坚强,反之亦然。

  别人的.人生常常看不懂,可我知道,每一次的重启,在新天新地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无法言语的迫不得已,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一刻,未必一定迎来“柳暗花明”。可换做是我,也会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把过去清零吧。

  其实我每天都在清零,我常自嘲自己很悲观。以我纠结、悲观的性格,如果我不相信人生有可以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天天被沮丧、不满、恐惧、失望吞噬,因为我会经常犯错,比如学习上,面对数学、物理题,我真的不够勇敢,去挑战不可能;对朋友,我常常不够周到;生活中,我尽力了,可还是怕东怕西,事事儿的不得了。自我怀疑时常折磨着我,还好在304宿舍,每天醒来,我感觉自己还是条好汉。

  “念谁为之戕贼”,值得纪念的,自然留存,而有些不堪的过往,有一天会在新生活的反衬下变得苍白,无关痛痒。

  秋声赋作文 4

  如是我闻:“除了自身的病患或亲友离去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的痛苦都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带给你的。”社会没有那么复杂,复杂的是人心罢了。在《秋声赋》中欧阳修慨自然而叹人生,其中可以看出作者渴望实现自我超脱的愿望。

  欧阳修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泊名利。《秋声赋》是欧阳修晚年所作,从“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中可看出,作者认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这领悟使得诗人与世无争,淡泊名利。

  在《秋声赋》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欧阳修。与其改变不了他人或物,不如先改变自己。欧阳修超凡脱俗的品质正是如此,正是在他进退两难的时候,选择了退一步去改变自己。他的改变不是为了迎合别人,也不是为了向别人献媚和屈膝,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让自己与世无争,能以更加愉快的心身更好地活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价值观中给他所带来的痛苦。

  但其中不免有些消愁的情感。欧阳修借秋抒己悲,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宦海浮沉和人生艰难的.不幸遭遇,让人感受到一丝丝的悲伤情调,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而指责他们的消极情绪。在古代的封建文人墨客中,因为受时代的局限和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束缚,因秋而生悲的伤感情绪是必然的。的确,在不断奔赴理想的彼岸中,会有或大或小的烦恼,也许你因景而倍增伤感,也许你心态端正,砥砺前行,从而造就更好的自我。不得不说,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幸,是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有莫大作用的垫脚石。少些忧伤,多些乐观,也就少了许多痛苦。

  《秋声赋》虽包含了诗人丝丝消极的情绪,但他也感悟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种乐观的人生哲学,总体上还是偏向乐观豁达的。我们在对待传统古典文化时应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不应该受古人消极情绪的影响,而是学习古人那种超然物外、自我超脱的品质,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现在起,对生活微笑吧!这样,你能察觉它的美!

  秋声赋作文 5

  《秋声赋》中有一彩图,图名为“欧阳修悲秋”。在我看来,欧阳修悲秋,但“悲”中作“慰”,“慰”中导“开”,最后一“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点明秋声与悲无关,人无须怨秋声。

  我们常言“爱屋及乌”,是否也会“恨屋及乌”?心中有不良情绪就看什么也不顺眼,平日里还很平和的你,烦心时见到有人叫一声就回敬一个“滚”字。我们应承认,我们都有发泄情绪的时候,可你所谓的“秋声”,是否值得泄愤呢?本就是“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就必然成为“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更何况人非草木,去恨“秋声”,还可能只是令自己受累,但如果去恨“人”,就可能害人害己、贻害无穷了。一句随心的'话,可能让别人对你的品性产生怀疑,若不巧遇上脾气火爆的,还能让你身体上受到伤害。损人不利己,“何不改乎此度”?

  我想,如何处理自己心中的情绪,让其不被“秋声”所挟,不为“秋声”所惑,是欧阳修想要引导我们思索的。

  秋声赋作文 6

  万物皆有灵,更何况是秋声?更何况是欧阳修笔下的秋声?

  他笔下的秋声,实为“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其意萧条”,连草木碰触也会为之变色,因此,欧阳修发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叹息,表面上是对秋声的怨恨,但我却从中读出了他那报国无门,被小人排挤出朝廷的烦闷与忧愁。

  他笔下的秋声实在凄凉,冰冻了绿树盈盈,更冰冻了他一腔报国之心,它所用来摧残草木,使之零落的东西,正是秋威,秋声是万物肃杀的开始,由此,作者免不了要发几番愁思,他怨的是秋声,更怨的是阻断了自己报国之路的小人。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是作者的自嘲,更是一种自我排解,他无法阻止黑暗的侵袭,自然怨不了秋声的霸道蛮横,前文提及“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所表现的`更是一种无奈的辛酸,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始感觉到怨恨奸贼,是他的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即使自己容颜老去,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作者便在秋夜写下了自己的叹息。

  秋声赋作文 7

  小时,看过小人书里欧母“画荻教子”的故事,那时是读着觉得有趣罢了。想起儿时的我也曾在田里割草的时候,捡起地上的树枝画画。天上的小鸟,地上的小虫,都被横七竖八地画在地上。

  中学时,在语文课本上开始学习文言文,读《醉翁亭记》,那时是似懂非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也”。语文老师一一分析文中的字词,介绍欧阳修的生平概述。对于这位伟大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了初步的了解。他的父亲早逝,幼年跟随母亲生活,自幼聪慧,过目不忘。他也没有辜负母亲对他的精心教养。真应了他叔父的话。“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开始,做官倒也一路平步青云。可随着王安石的改革,也卷入到斗争中,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

  《秋声赋》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后来他竭力要求辞官,告老还乡。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于是在他53岁那年,一个深秋的夜里,他独自秉烛而读,忽然听到一种声音由远而近,由轻到重传入诗人的耳朵,刚开始只是风吹,浪涛,然后又似撞击声,最后好像千军万马疾走行军的声音。作者坐不住了,吩咐童子出门去看看。童子出去后报道“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只有风吹过的林子的声音。作者不免仰天长叹。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我的政治抱负,为国家的奋斗志向不能实现。虽身居高位,却改革无望。此时想必作者是那样的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此时他明白了,这耳中听到的千军万马的.声音只是秋天肃杀的声音。原来这是秋的概况,景色惨淡,天空清明,气息栗咧,秋意萧条。秋是成熟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麦浪翻滚。但此时在诗人眼里此时应该是个肃杀的季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吹过,曾经的一片青色,草丰树茂,转瞬就是落叶满地,一片凋零。秋是刑官,掌握着大自然的生死夺杀。秋风吹过,万木枯萎,落叶纷纷,天气阵阵凉。此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感觉那声音仿佛就是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杀敌战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于是不禁感叹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又怎能与草木而争荣?这只是自然想象,风吹过树林的声音。

  人到中年读《秋声赋》,不禁也觉得有了同样的悲秋情绪。万木凋零,自己已过了人生的一大半,而那年轻的理想已渐行渐远,站在这秋天的荒野里,满目望去,苍茫一片,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的声音不禁让人伤感,仔细想来,这也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界的声音。相信经过秋天的瑟瑟悲凉之声,春天将从远方踏足而来。诗人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此时墙角的唧唧虫鸣的声音响了起来,唧唧复唧唧。

  品读这篇《秋声赋》,仿佛看到了秋天的季节就触目在眼前。此声,此意,此景,秋天的况味一一呈现。“有声之秋”的蓄势而来转为“无声之秋”的感慨。不必悲秋,不必恨秋。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秋声赋作文 8

  近读欧阳文忠的散文,尤为喜爱这一篇《秋声赋》。虽然我们耳熟能详的《醉翁亭记》、《伶官传序》似乎也是脍炙人口的篇章,然而现今我独爱此一篇,就如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独爱其陋室之安宁一般。

  纵观全文,欧阳修由秋风扫过之声而悲秋,而悲人,最后笔锋一转,道出秋声之悲不过是自然之声,何苦来“亦何恨乎秋声”!我以为这与道家的思想有有一些相承的因素。道家讲求无为,事物自有其规律,有意为之往往会适得其反。然而我们看他慢慢说来,便可渐渐看出“体物言志”的'特点。

  欧阳修夜读书,忽闻风吹草动, 于是叫童子出去看看。童子回报星汉灿烂,天上银河高挂,并无人迹,声音乃是由树林中传出。由此欧阳修长叹一声,感秋之意油然而生。第二段分为三层来写;第一层写秋之“为状”,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来写,渲染秋之萧条,惨淡;第二层写秋之“为声”,写秋对于草木的摧残之力;第三写秋之“为心”,这是从物到人的递进,把秋比作刑官,兵象,商声,夷则之律,种种物事都是主凶事的,醉翁意在进一步说明秋风之摧残力。正是“秋风无力百花残”,在秋风面前,万物均要凋蔽。

  文章最末,作者说完,童子早就昏昏睡下,独有鸣虫作伴。倒也有些意境,童子纵是醒着,又怎么能理解作者所论何义。恐怕作者只有如《醉翁亭记》里那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番心境罢了。

  秋声赋作文 9

  坐在窗前捧本书,一眼就落到了“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滂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原来是欧阳修的《秋声赋》。

  喜欢秋声赋是从大学开始的,而会背秋声赋却是从一接触到它开始的,中国的应试教育总有这样一个特点,课后总有一道题目叫做要求背诵。

  自然地变幻,四季的更替有了春的复苏,夏的繁盛,秋的硕果和冬的沉寂。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木最繁盛的时节便是盛夏,每到盛夏蝉蛙齐鸣,热烈的太阳焦烤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草木迎着太阳光的刺激更显油绿,一片片一丛丛像是迎接植物世界里最宏大的盛宴。它们在盛宴里肆意的伸展着,繁荣着,就连它们脚下的小爬行动物也繁忙起来,窸窸窣窣好不热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盛宴总有结束的时候,于是盛夏在树荫的指缝里滑过。秋风起“草拂之而色变,木造之而叶脱”,植物界的盛宴不知在什么时候悄悄结束了,小爬行动物的`

  影子也渐渐沉寂。树叶变了颜色,呼啸的秋风卷走了一片片摇摇欲坠的叶子,在阴沉的天空中画了几个圈后不知飘向了何处。

  历史继续,朝代更替,就连最繁盛的王朝都会衰败至灭亡,更何况自然界草木的盛宴了。而王朝不断更替,自然界的草木便只待来年春风起。草木有繁盛衰败之时,人生亦是如此。人在万物中最有灵性,走过春夏秋冬,经历日出日落,拥有喜怒哀乐,在人生的各个生命段,感受自己的生命历程。人生的起伏有时如同这草木经历四时的变幻,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影响着人的心绪,更有甚者思考着自己能力外的问题,忧虑着自己所无法预料的事情,有可能在人生的盛夏里经历着辉煌也有可能在人生的寒冬里萎靡彷徨,忧思过度会使人过早衰老,垂暮未到便形容枯槁。人生短暂,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有些力所不及事情何必耿耿于怀,如同无法改变秋天草木的凋零。“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我们像草木一样无法得知自己处于人生的那个时节,只能做到珍惜自己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正在沉思,不知什么时候天已放晴,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青草绿树,仿佛刚才那片乌云不曾到来过。或许也是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几棵小小的蒲公英撑着大伞随着秋风一起飘摇,在不远处的天空也画了几个圈,像坐着摩天轮一样滑向远方。

【秋声赋作文】相关文章:

茶赋作文05-03

秋叶赋作文05-06

乡间乐赋作文07-28

忆长门阿娇赋作文07-28

《玉楼春 戏赋云山》翻译02-27

《阿房宫赋》名师导学案03-16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03-10

《玲珑四犯·被召赋荼》曹邍词作鉴赏03-01

90%企业都忽略的危机:只谈管理,不懂赋能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