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小故事

时间:2024-08-30 19:16:20 好文 我要投稿

汉字小故事(优选15篇)

汉字小故事1

  县长讲完以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

汉字小故事(优选15篇)

  (翻译:现在请乡长讲话!)

  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翻译: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是大碗吧!)

  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

  (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教练说:“一班杀鸡,二班偷蛋,我来给你们做稀饭。”

  (翻译:一班射击,二班投弹,我来给你们做示范。)

汉字小故事2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汉字小故事3

  关于汉字的.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zhà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2 关于汉字的故事: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3 关于汉字的故事:四汉字的词语“天心取米“带来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4 关于汉字的故事:因为错误字闹出的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5 关于汉字的`故事:因为汉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6 关于汉字的故事:万字难写

  有一年,老翁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认字。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学,老师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字。”这回,儿子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了,记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儿子眼珠一转,仿佛悟到了什么,学也不上了,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亲说:“认字实在简单,孩儿已经学成了。现在不用麻烦先生了,免得花费这么多的聘金请先生,请父亲把先生辞退了吧。”见到儿子这么聪明,老翁高兴地准备了酬金辞退了老师。 过了几天,老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就吩咐儿子一大早起来写个请帖。儿子满口答应了:“行,这还不容易吗?看我的'吧。” 老翁看儿子满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儿子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终于不耐烦了,亲自到儿子房里去催促。 进得门来,老翁见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纸在地上拖得老长,上面尽是黑道道。儿子正拿着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一见父亲进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了母亲的木梳,一次可以写20多划,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也才写了不到3000划!万字真难写呀!”

汉字小故事4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字小故事5

  那是大清乾隆年间的事。我们低田的四个秀才相约进城,从低田到金华县城要走几十里路,实在无聊,甲秀才提议:我们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诗岂不有趣。这样,我们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诗,诗中要有物有色。谁的不合规格,到城里谁请客。

  其他三位秀才都说:好! 甲秀才当仁不让,以出字为诗: ‘出’字拆开两座山,颜色一样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 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为诗: ‘朋’字拆开来两个月,颜色一样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哪个月下雪! 丙秀才灵机一动,一吕字为诗: ‘吕’字拆开两张口,颜色一样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哪张口喝酒! 丁秀才抬头一看,天上红日当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为诗: ‘昊’字拆开日和天,颜色一样云和烟。 天上天天飘白云,地上日日冒炊烟。

  前三个秀才异口同声地说:不行!不行!你的`诗不符合规格,你输了,你请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亏,欣然同意,进城后大家就乐呵呵地欢饮了一餐。

汉字小故事6

  万字难写有一年,老翁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认字。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学,老师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字。”这回,儿子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了,记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儿子眼珠一转,仿佛悟到了什么,学也不上了,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亲说:“认字实在简单,孩儿已经学成了。现在不用麻烦先生了,免得花费这么多的聘金请先生,请父亲把先生辞退了吧。”见到儿子这么聪明,老翁高兴地准备了酬金辞退了老师。

  过了几天,老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就吩咐儿子一大早起来写个请帖。儿子满口答应了:“行,这还不容易吗?看我的吧。”

  老翁看儿子满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儿子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终于不耐烦了,亲自到儿子房里去催促。

  进得门来,老翁见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纸在地上拖得老长,上面尽是黑道道。儿子正拿着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一见父亲进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了母亲的'木梳,一次可以写20多划,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也才写了不到3000划!万字真难写呀!”

  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个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个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汉字小故事7

  “天”字属于象形字。因为人的头顶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个突出人物头部的人形。后来表示人物头顶的圆形或方形被简化成了一横,慢慢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写的“天”字。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看到天就担心天会掉下来,看到地就担心地会塌下去。整天愁眉不展,提心吊胆的'。

  有个智慧的老人就跑去跟他解释说:“天不过是积累起来的气体,到处都有。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离不开它,我们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为什么还会怕天掉下来呢?”

  那个杞人听了,狐疑地问:“天如果真的是气体堆起来的,那日月星辰挂在上面,就不会腔,说道:“一个大王,一个师傅,二者都是权威,话说得都有道理。你们争下去也没个结果,干脆待我去讨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为你们造一个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鱼,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猫听罢,都表示赞成。

  就这样,狐狸来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这下一定会难倒始祖。没想到,说明来意后,始祖表示这很简单,当即造一个字,折衷了二者对味道的偏好,使该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诉狐狸说,老虎和猫在这个字的具体写法上,还会有争吵。狐狸问:“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这般地教导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诉老虎与猫,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这个字的写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与猫又发生了争执。因为老虎爱吃“羊”,便坚持要把这个新字写作“羊”字头、“鱼”字底;反之,猫则坚持要写作“鱼”字头、“羊”字底。那么,到底这个字该怎么写呢?双方又各不相让。最后,狐狸根据始祖预先设置的方案从中打圆场,说:“这就不必非得要争个高低不可了吧。‘鱼’和‘羊’平起平坐,‘鱼’在左、‘羊’在右。在读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猫听了很高兴。老虎则问:“这是为什么?”狐狸想了想,回答:“这是因为猫做师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这样“鲜”字就产生了!

汉字小故事8

  “天”字属于象形字。因为人的头顶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个突出人物头部的人形。后来表示人物头顶的圆形或方形被简化成了一横,慢慢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写的“天”字。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看到天就担心天会掉下来,看到地就担心地会塌下去。整天愁眉到南岸的'东晋城下去劝降。

  东晋知道秦军来了,派出了大将谢石、谢玄带领五千精兵出城偷袭了秦军的先头部队。

  前秦大王得知秦军战败,大惊失色,马上登上城楼向淝水对岸观看。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细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东晋士兵阵容整齐,手握刀枪。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头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势险要,东晋士兵的大本营就驻扎在山下,一阵风吹过,山上晃动的草木远远看去就像无数正在行动的东晋士兵。前秦大王顿时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结果秦军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打了个打败仗。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这一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此战后便有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典故,意思是听到风的呼啸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有敌军在追赶,看到晃动的草木都以为是敌人的士兵在行动。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时,稍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

汉字小故事9

  当我牙牙学语时,就对大门旁对联上的汉字十分感兴趣,只要一看见他们那可爱的身子,我就乐得不得了,还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开始教我们正确地认读、书写拼音。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用了不久的时间就基本上学会了拼音,只是在读翘舌音时舌头卷不太起来。于是,老师又教我规范地把舌头卷到位,耐心地指导我读好每一个声母、韵母。过了不久,我终于学会了拼音。

  从此,我开始阅读一些注音的儿童书籍。慢慢地,认识的字多了,我就如饥似渴地去读没有注音的书籍,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字典,学会它的正确读音。书籍中那一个个童话、寓言、精彩的小故事让我在幼儿阶段就初尝了汉字拼文的美妙。

  当上了小学以后,我清楚地意识到:学好每一个字就学好了每一句话,学好了每一句话就学好了每一段话,学好了每一段话就了解了整篇文章的意思。所以,学好汉字太重要了。

  在与汉字的不短接触中,我的视野渐渐开阔,见闻不断增长,知识更加丰富。

  是汉字使得中国具有这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诗词歌赋!是汉字使华人的凝聚力如此之强!更是汉字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国,汉字,我为你自豪!

汉字小故事10

  洲是古今字。“州”是“川”加三个点新造的形意字:川是河流;“、”是河流当中的沙地,即现在的洲,如:沙漠中的绿洲。因为人居住的地方似川中陆地,所以把某一聚集居住的地方叫做“州”。为了区别人住的聚集地点与水中的陆地,又加“氵”另造“洲”。

  这样,州、洲二字大体分工如下:州表示人聚集居住地,后来作行政区划,如:九州、自治州、州府。洲表示水中的小块陆地,如:湘江橘子洲。地球多数地方被水覆盖着,所以大块陆地也叫洲,如:亚洲、欧洲。

  州(洲)是水中陆地,是人可居住的地方;舟(船)也是人在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舟与州、洲音同义近,三字同源。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汉字小故事11

  因为汉字而被打了板子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汉字里面的小故事 例5

  汉字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跳动在方格纸上,谱出一曲曲动人的汉字之歌;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渓,流过笔尖,顿时,一篇佳作跃然纸上。汉字,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汉字,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汉字打交道。汉字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写作业时我们要用上它;人与人沟通我们也需要它;看书时我们也要用到它。小朋友们可得好好学汉字,不要写错别字而闹出笑话哦!

汉字小故事12

  有一次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禅房便闻到一股酒肉香味。原来,佛印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诙谐幽默。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掉了,静悄悄地躲在房里前低斟浅酌,大嚼其狗肉。正当吃得起劲,一听到苏东坡的叫声,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苏东坡早看清楚,却佯作不知,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一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所以特来请大师指点。”佛印说:“不敢,不敢!请问是哪两字?”东坡说:“一个是‘犬’字,一个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说:“学士,你真会寻开心,小僧以为是什么疑难字,这个‘犬’字的写法是‘一人一点’嘛!”东坡又问:“那么‘吠’字呢?”佛印回答道;“犬字旁边加个‘口’就是‘吠’了!”苏东坡听罢也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来的酒与肉端出来,一人一点,加上我这一口来吃吧!”说罢,两个朋友不由相视而笑。

  有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里吃饭,桌上摆上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鲜鱼,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发现佛印和尚来了,心想:好个赶饭和尚,口福倒不浅。上次你把狗肉藏起来,亏我妙语出唇,方逼出你的狗肉,这回我也要难难你。于是,赶忙把鱼藏在书架上头。佛印在门外早看见了苏东坡的藏鱼举动,也佯装不知。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舍间何事?”佛印一本正经地说:“有一个字不会写,特来求教。”“但不知何字?”苏东坡问。“就是贵姓‘苏’字。”佛印答道。苏东坡一听,便知佛印要开玩笑,但却装着认真的样子说:“蘇”(苏的繁体字)字是上边一个草字头,下边左面一个‘鱼’,右面一个‘禾’。”佛印假装糊涂地问“‘鱼’放在右面,‘禾’放在左面,行吗?”苏东坡说:“这也行。”佛印接着说:“‘鱼’放在上面呢?”苏东坡忙道:“那有这样的放法,当然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既然‘鱼’放在上面不行,那就赶快拿下来一起吃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中了佛印和尚的圈套,笑着把鲜鱼端了下来,与老朋友同进午餐。

  符号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万能的,有时表达得很不清楚。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造字的办法:会意。以上这则文史故事,实际上是拿会意字相互开得玩笑,会意字是另一种造字方法。用符号表示指事字,有时表达得不清楚,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他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这种造字办法叫会意。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透射出先民们丰富联想和率真的态度。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作游戏的基础。

  会意字如何会意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例如:把“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光明的“明”,把“鸟”和“口”合在一起造成一个鸟叫的“鸣”,把“刀”“牛”“角”三个字合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解剖的“解”字。

  有些会意字的字素,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字,倒像个符号,其实是个古字的变形,现在我们叫它偏旁或部首。例如“家”字上半部分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那时候,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孬”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有些会意字,其造字之意颇能反映古人的某些概念,如“盗,上半部分“次”表示张口流出口水之意。下部分是“皿”,皿指盛食物的器皿。“盗”即古代之偷。如何用文字来表示偷的意思?古人用次、皿二字来表示:好吃的东西是偷的对象,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联想,由此亦见古人造字时表情达意,十分大胆率真,也颇具幽默感。在用字的时候,偷的对象自然不可能有固定的范围了。会意字有两类,一类是异体会意,另一类是同体会意。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莫、盥、典、鸣、休、焚、取、伐、跌、忐、忑等字;同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林、森、晶、舜、颓、双、多、哥、从、比、赫、棘、众、磊等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素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炎”;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有些会意字很难理解。据说,苏东坡就问过当时喜欢分析汉字的政治家和文学王安石。苏说:牛又粗又大,走路很慢,为什么用三条牛来表示快跑的“奔”?鹿又细又高,跑起来很快,为什么用三个鹿来表示粗大的“粗”?这两个字调换一下不更合理吗?问王安石张口结舌,答不出来。

汉字小故事13

  自从老虎做了兽中之王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一天,无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师傅——猫。老虎尽管仍为猫没教会自己爬树的本领而耿耿于怀,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大王气度,决定设宴招待猫。于是,老虎派狐狸直接向猫发出了邀请。

  猫接受了邀请,决定准时赴宴。

  这一天,猫如约来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双方寒暄之后,宴会便开始了。老虎对猫说:“今天的宴会我特地为你准备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猫听后回答说:“不,我要吃鱼,因为鱼的味道最好。”老虎则说:“羊肉的‘膻’味最美。”猫则坚持说:“鱼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说:“我是大王,我说了算!”猫却并不买账,反唇相讥道:“我是师傅,应该我说了算!”这时,在一旁的狐狸见状搭了腔,说道:“一个大王,一个师傅,二者都是权威,话说得都有道理。你们争下去也没个结果,干脆待我去讨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为你们造一个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鱼,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猫听罢,都表示赞成。

  就这样,狐狸来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这下一定会难倒始祖。没想到,说明来意后,始祖表示这很简单,当即造一个字,折衷了二者对味道的偏好,使该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诉狐狸说,老虎和猫在这个字的具体写法上,还会有争吵。狐狸问:“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这般地教导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诉老虎与猫,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这个字的写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与猫又发生了争执。因为老虎爱吃“羊”,便坚持要把这个新字写作“羊”字头、“鱼”字底;反之,猫则坚持要写作“鱼”字头、“羊”字底。那么,到底这个字该怎么写呢?双方又各不相让。最后,狐狸根据始祖预先设置的方案从中打圆场,说:“这就不必非得要争个高低不可了吧。‘鱼’和‘羊’平起平坐,‘鱼’在左、‘羊’在右。在读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猫听了很高兴。老虎则问:“这是为什么?”狐狸想了想,回答:“这是因为猫做师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这样“鲜”字就产生了!

汉字小故事14

  《红楼梦》里贾宝玉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其中两句是:“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后人修订翻印时曾将“个个”字改掉,有人对此提出非议,意见是说“个个”多么像清翠欲滴的竹叶啊,触字生景,为什么要改呢!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

  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有这样的`一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军帐没有拆除,以便迷惑郑军。郑国并不了解楚军的底细。这时郑军中有个士兵远远了望一下,便肯定地说:楚军撤走了。别人问他:楚国的军帐尚在,何以见得楚军退走了?(当时没有望远镜,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他说:楚军帐幕上落满了乌鸦,如军队尚在,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的。由此可见,古人对乌的生活习性是观察得何等细微。

  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

  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因此至今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

  前边谈的象形字是就字的来源来说的。有些字不管它的来源,单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东汉许慎说什么“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好,也不管宋朝苏东坡说什么“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哭”字,不管有人说它是“犬的叫声像人哭”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新兴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后起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

汉字小故事15

  “木”字是个象形字。最早时这个字就像是一棵枝干完整的大树,上半部分很像树枝和树叶,下面就像是树根。这个字在古代被用来作木本植物的统称。现在的意思是“树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大军驻扎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听闻东晋士兵不堪一击,于是派使者带八千士兵到南岸的`东晋城下去劝降。

  东晋知道秦军来了,派出了大将谢石、谢玄带领五千精兵出城偷袭了秦军的先头部队。

  前秦大王得知秦军战败,大惊失色,马上登上城楼向淝水对岸观看。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细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东晋士兵阵容整齐,手握刀枪。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头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势险要,东晋士兵的大本营就驻扎在山下,一阵风吹过,山上晃动的草木远远看去就像无数正在行动的东晋士兵。前秦大王顿时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结果秦军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打了个打败仗。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这一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此战后便有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典故,意思是听到风的呼啸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有敌军在追赶,看到晃动的草木都以为是敌人的士兵在行动。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时,稍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

【汉字小故事】相关文章:

汉字小故事08-27

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03-11

(精选)有趣的汉字故事12-20

有趣的汉字故事08-27

汉字谐音笑话故事04-29

我和汉字的故事03-09

(优选)有趣的汉字故事03-09

有趣的汉字故事【优秀】03-11

我和汉字的故事[精华]03-09

经典小故事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