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小故事

时间:2024-08-30 19:17:20 好文 我要投稿

[经典]汉字小故事15篇

汉字小故事1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1】

[经典]汉字小故事15篇

  从前,有位姓张的私塾先生,聪明绝顶。

  有一次,有个财主为儿子请老师,写了张布告:“本宅欲请一位教书先生,但伙食简单,酬金微薄。”许多先生看了看,摇摇头走了,他们知道这家财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啬鬼。

  哪知这位张先生持了布告,却笑着点点,应聘云了。

  大伙都说先生“鬼迷心窍”。

  张先生只说了句:“等着瞧吧!”便来到财主家。

  财主见“上钩”暗自庆幸。

  在谈到待遇时,他担心先生变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约,亲手画押。

  先生毫不犹豫地立下字据,写道:

  “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财主看后满心欢喜,认为占了大便宜,于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据上按了指印,笑眯眯地离开了。

  十几天过去了,先生的饭桌上,顿顿只有杂粮、小菜。

  先生实在难以下咽,便叫来财主。

  财主意识到先生要说什么,笑着说:“你看,这协议书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装吃惊,严肃地说:“哦,给我看看。

  ”财主递过文约,先生说:“你听好了——‘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

  ”财主听得目瞪口呆,睁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

  的确,一字未改呀!财主扳起面孔,但又无可奈何,只好自认倒霉。

  饭桌上加了几道荤菜,仍然暗自庆幸,吃饭虽讲究些,不用付学费也不错。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财主算帐,要求付学费。

  财主哪里肯给,二人争执不下,便带上字据,一同到县衙评理。

  县官问明了情由,让先生拿出字据念了一遍,听完最后一句,县官惊木拍案,向财主大喝:“你这刁民,字据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赖先生的学费!”责令财主当面付给先生学费。

  “氽”、“汆”和“籴”“氽”、“汆”和“籴”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

  其中的.“氽”和“汆”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

  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氽”字念 tǔn ,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来是人浮在水上。

  “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种情况,所以“氽”的本义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体氽上来了”。

  又引申为“用油炸”(因为油炸食品时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条'、“氽虾片”、“油氽馒头”、“油氽花生米”。

  “汆”字念 cuān ,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来表示“(把东西)放入(沸)水中”。

  “汆”字的常用义是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如“汆汤”、“汆丸子”“汆黄瓜片”。

  “籴”念 dí ,,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来就是买进米。

  “米”可借代粮食,所以“籴”泛指“买进(粮食)”,如“籴米”、“籴麦子”。

  跟“籴”相对的“粜” tiào ,则是“卖出(粮食)”。

  最后,让我们把上面的辨析编成口诀,以便记忆:人( rén )浮水上读作 tǔn ,入( rù )水煮炸念作 cuān ,出米为 tiào 入( rù )米( dí ),拆字会意不难判。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2】

  唐代有个武则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个字,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牛与物理

  一头牛与一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草。

  牛得意的炫耀:喂,马老弟,我发现我是头很伟大的牛哩。

  最近我又有一个新发现。

  马忙问:牛老兄,你有什么新发现啊?别卖关子,快说啊!

  牛兴奋的说:我现在搞清楚物理为什么叫物理了。

  你知道是谁创立的物理学吗?

  这匹马也是博古通今,它说:嗯,好象是一个叫牛顿的家伙吧?

  牛说:对啦,就是这哥们。

  因为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太大,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那个牛字用在物理的物字上,说来物理学也是一门牛学啊。

  马笑了:嘿嘿,牛老兄,我想你只知其一,不只其二啊。

  物字怎么写?这边的确是牛字,那边却是一个勿字。

  勿啥意思,知道不?就是不是的意思。

  这就是说物理学不是牛学嘛。

  牛火冒三丈:呸,你这匹疯马!离我远点,我和你是疯马牛不相及!嘿,我真是太伟大了,我居然又轻易的搞懂了一条成语哩!

汉字小故事2

  

  甲骨文中的“國”(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國家。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國”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國”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國家。

  在古汉字中,“國”字的组成中有外面一个大囗和里面一个小口,这两个口,意思是不一样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则表示土地;此外,还要执有“戈”矛的军队来保卫國家的土地、人口和边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因素,构成为國家的“國”字。这是任何一个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古汉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解释了國家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说构成國家的几个基本要素——边境、疆域、土地、人口、军队等。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猪的象形字。“家”字的本义是: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房屋,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甲骨文“家”

  古时中国以男子耕田为主的农业社会,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农业很重要,同时又必须有饲养业做补充,人们才能够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钱的人,比较富裕的人,养殖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对于家庭的'经济影响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之一。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饲养牲畜,特别是猪(豕)。那么怎样饲养呢?就是养在家里,一来猪等家畜不会被人偷走;二来可以防止猛兽吃掉家畜,遇到猛兽来,人们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驱逐猛兽,使家畜免遭损害;三来,房子下层饲养家畜,虽然猪屎马尿等味道臭点,但是对家庭卫生无根本性大碍。这种房屋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做法,即使在当代,在中国一些贫穷山村里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见。

  在古代,养猪成为家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养猪的家庭是令人惊讶的。家以是否养猪,而不是以是否养羊来标识。这也表明中国中原地方已经摆脱了以往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彻底地进入了农耕社会。

  “家”字。《说文》:“家,居也。”《新华字典》:“1、家庭的住所。2、学术流派。”

  

  不论在甲骨文中,还是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善”字都与羊、与羊的嘴巴相关。在隶书、楷书中,善:羊+口+廿。“善”,羊头加上羊嘴。试想,羊的嘴巴只吃草,不会咬人,也不会咬其他动物。羊嘴,善之极矣。

  “善”字揭示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羊对于人类有着众多方面的“美”的本质:羊吃进去的是草,但是挤出来的是羊奶,提供给人类的是浑身的宝:肉是鲜美的食物,羊毛可以纺成毛线做衣服,羊皮可以做成皮衣,连羊粪蛋也可以肥田。羊对人类是完全奉献,真是善莫大焉!羊不象牛马猪等大型的、比较凶恶的动物那样,对人有时有生命危险,羊对人最为温顺,因此,羊最早被人类驯化,对人类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也最大。

  牛马猪等大型牲畜,也有许多善,但是,牛会抵人,马会踢人,有时还会致人死命;而羊即使偶尔发点脾气,也很难致人死地。因此,中国古代先民把善与羊联系在一起,是最准确、最科学的造字方法。

  

  亞(亚)+心。“惡”字本义:鳄鱼在心中,或者是心如同鳄鱼般残忍。

  惡字的上半部分是“亞”字,“亞”是鳄鱼头部的象形字。“亞”字的中间部分是鳄鱼张开的大嘴巴,在嘴巴的左右两点,是鳄鱼眼睛,此外部分则是鳄鱼头部上下沿的样子。

  “鱷”(鳄):鱼+噩。“噩”字是鳄鱼的头部象形字,代表鳄鱼。在中国古代,人们因鳄鱼的肆无忌惮和疯狂而深受其害。因此,古汉字中,对鳄鱼的描写都是与丑恶、凶残、疯狂相联系的。

  

  分+贝。一个“贝”(钱)几个人来分,自然贫了;贫是缺乏钱财,拥有很少量钱财的意思。“贫”字本义是:缺少钱财,家境贫寒。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古代文明考古中,贝壳都是最为原始的钱币。因此,古汉字中“贝”就代表金钱。

  古汉字中许许多多的与“贝”字相联系的字,也都与金钱的交往相结合。比如,账目,就是金钱来往的记录。寶:宀+玉+缶+贝。能够称为宝的东西里面,贝就是其中之一,而贝就是钱。實:宀+贯。“贯”指的是被串起来的铜钱等货币。

  

  穴+身+弓。“穷”繁体字是“窮”,这个字上方是“穴”,下方是“身+弓”。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指出,我国先民经历从树上居住(“有巢氏”就是那些在树上筑窝居住的先民),到洞穴居住 (“穴居氏”),而后到住房居住的转变历史。

  在古汉字形成时期,人类生产力已经比起远古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平原地方居住的人们,已经不适应穴居生活,因为,平原地方雨水下来就直接奔向挖出的洞穴里,不仅洞穴里的东西会被淹没,而且,洞穴也会被浸软垮塌。这样,人们就从穴居转变为盖茅屋居住了,有势力的部落酋长还居住在大房子里,那里干爽,生活的舒适程度远远好于居住于洞穴之中。人们的生活好坏的主要标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住房,因此,用房屋来说明人们的贫穷富裕,是一个最为简便易行,并且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居住在洞穴里的“穷”字,就成为了穷人的标志了。

  即使是当代,住房问题也是一件人生大事,只有家像个家的样子,才能够摆脱“穷”的形象。

  

  宀+一+口+田。“富”字的甲骨文、金文与隶书、楷书是不同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两样东西,房屋和房屋中的酒坛子,讲的是房屋和酒坛子这两样静态的、具体的财富。而隶书和楷书的“富”字,既有静态的财富,如房屋和田地;同时,主要的是动态的财富:这主要是人口(“口”)和田地(“田”)结合后,就能够创造出新的、更多的财富来。“富”字与“穷”字相比较,富字的上边不是“穴”字头,而是“宀”(宝盖)头了。富了以后,就可以离开“穴居”生活,在平地上盖起房屋,这是一种上方有了房顶居住比较舒适的家。富字上面的“宀”加上“一”,表示不用“穴居”了,已经有大屋顶的房子住了。

  总之,“富”字的含义是三者合一:有供人居住的房屋,有不断繁衍的人口(劳动力),有可耕种的田地。

汉字小故事3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汉字小故事4

  汉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瞧!街上的广告牌、学校的'宣传语、工厂的标语。都有汉字的足迹。汉字可以让我们读到脍炙人口的诗、可以让我们看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文章。汉字还很有趣呢!

  有一次,弟弟拿着一道题来问我,"日"字加一笔是什么字,我一找,竟然找出了很多个,比如:旧、目、电、白、旦、田、等等等等。还有一次,我们班转来了一个同学,老师让他做自我介绍时,他没有直接说出他的姓,而是让我们猜了一个字谜:"左边加一是千,右边减一是千。"同学们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出来最后我猜了一个任务的"任"字,终于猜对了新同学的姓。

  汉字的谐音也很有趣。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外甥点灯笼——照旧;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床底下点蚊香——没下文;冻豆腐——难办......

  哈哈,汉字有趣吧?今天,我也给你猜一个字谜:天有它大,人没它大(打一字)。猜对有奖哦!

  如果你想探究更多的奥妙,就请在汉字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吧!说不定下一个发现汉字又一个秘密的人就是你哦!我和汉字的故事450字

汉字小故事5

  “天”字属于象形字。因为人的头顶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个突出人物头部的人形。后来表示人物头顶的圆形或方形被简化成了一横,慢慢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写的“天”字。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看到天就担心天会掉下来,看到地就担心地会塌下去。整天愁眉到南岸的东晋城下去劝降。

  东晋知道秦军来了,派出了大将谢石、谢玄带领五千精兵出城偷袭了秦军的先头部队。

  前秦大王得知秦军战败,大惊失色,马上登上城楼向淝水对岸观看。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细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东晋士兵阵容整齐,手握刀枪。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头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势险要,东晋士兵的大本营就驻扎在山下,一阵风吹过,山上晃动的.草木远远看去就像无数正在行动的东晋士兵。前秦大王顿时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结果秦军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打了个打败仗。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这一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此战后便有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典故,意思是听到风的呼啸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有敌军在追赶,看到晃动的草木都以为是敌人的士兵在行动。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时,稍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

汉字小故事6

  《红楼梦》里贾宝玉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其中两句是:“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后人修订翻印时曾将“个个”字改掉,有人对此提出非议,意见是说“个个”多么像清翠欲滴的竹叶啊,触字生景,为什么要改呢!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

  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有这样的一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军帐没有拆除,以便迷惑郑军。郑国并不了解楚军的底细。这时郑军中有个士兵远远了望一下,便肯定地说:楚军撤走了。别人问他:楚国的军帐尚在,何以见得楚军退走了?(当时没有望远镜,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他说:楚军帐幕上落满了乌鸦,如军队尚在,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的。由此可见,古人对乌的生活习性是观察得何等细微。

  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

  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因此至今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

  前边谈的象形字是就字的来源来说的。有些字不管它的来源,单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东汉许慎说什么“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好,也不管宋朝苏东坡说什么“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哭”字,不管有人说它是“犬的叫声像人哭”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新兴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后起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

汉字小故事7

  汉字小故事一

  那是大清乾隆年间的事。我们低田的.四个秀才相约进城,从低田到金华县城要走几十里路,实在无聊,甲秀才提议:我们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诗岂不有趣。这样,我们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诗,诗中要有物有色。谁的不合规格,到城里谁请客。其他三位秀才都说:好!

  甲秀才当仁不让,以出字为诗: ‘出’字拆开两座山,颜色一样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 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为诗:

  ‘朋’字拆开来两个月,颜色一样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哪个月下雪! 丙秀才灵机一动,一吕字为诗: ‘吕’字拆开两张口,颜色一样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哪张口喝酒!

  丁秀才抬头一看,天上红日当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为诗: ‘昊’字拆开日和天,颜色一样云和烟。 天上天天飘白云,地上日日冒炊烟。

  前三个秀才异口同声地说:不行!不行!你的诗不符合规格,你输了,你请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亏,欣然同意,进城后大家就乐呵呵地欢饮了一餐。

  汉字小故事二

  自从老虎做了兽中之王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一天,无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师傅——猫.老虎尽管仍为猫没教会自己爬树的本领而耿耿于怀,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大王气度,决定设宴招待猫.于是,老虎派狐狸直接向猫发出了邀请.

  猫接受了邀请,决定准时赴宴.

  这一天,猫如约来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双方寒暄之后,宴会便开始了.老虎对猫说:“今天的宴会我特地为你准备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猫听后回答说:“不,我要吃鱼,因为鱼的味道最好.”老虎则说:“羊肉的‘膻’味最美.”猫则坚持说:“鱼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说:“我是大王,我说了算!”猫却并不买账,反唇相讥道:“我是师傅,应该我说了算!”这时,在一旁的狐狸见状搭了腔,说道:“一个大王,一个师傅,二者都是权威,话说得都有道理.你们争下去也没个结果,干脆待我去讨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为你们造一个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鱼,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猫听罢,都表示赞成.

  就这样,狐狸来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这下一定会难倒始祖.没想到,说明来意后,始祖表示这很简单,当即造一个字,折衷了二者对味道的偏好,使该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诉狐狸说,老虎和猫在这个字的具体写法上,还会有争吵.狐狸问:“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这般地教导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诉老虎与猫,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这个字的写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与猫又发生了争执.因为老虎爱吃“羊”,便坚持要把这个新字写作“羊”字头、“鱼”字底;反之,猫则坚持要写作“鱼”字头、“羊”字底.那么,到底这个字该怎么写呢?双方又各不相让.最后,狐狸根据始祖预先设置的方案从中打圆场,说:“这就不必非得要争个高低不可了吧.‘鱼’和‘羊’平起平坐,‘鱼’在左、‘羊’在右.在读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猫听了很高兴.老虎则问:“这是为什么?”狐狸想了想,回答:“这是因为猫做师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这样“鲜”字就产生了!

汉字小故事8

  有一天,动物老师带着一群小动物去参观汉字王国。

  首先,动物们参观一些字的屋子。调皮的猴子偷偷地溜进了一个神奇的通道,不一会儿就见到了几座山房子,分别是淼、垚、品、晶、众、鑫、森、焱这八个字的居住地。它先参观“淼”的房子,看到淼的家具、工具、用具都是用水做的,小猴子感到很惊讶。接着看“垚”的房间,发现都是用土做的。垚给了小猴子一个土饼,它难受地吃了下去,骂道:“太凉的东西啦!用土做的饼我不怪你做的难吃,可你这个饼也不烧!”垚说:“烧了之后不就没有了?那不就白弄了!”然后进“鑫”的房子里,见里面都是用金子做的:金杯子、金电视、金锅子,甚至还有金书!让猴子目瞪口呆。最后看“焱“的房子,小猴子一进门就晕倒在地上,幸好焱把它送进医院,小猴子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小猴子不敢独自一个人看了,于是回到自己的队伍。这时,它们正好到了树林里。突然,前面跑来了木字旁、草字头和三点水旁。小狗迫不及待地把木字旁和公自拼在一起,成了“松”,松树长得更高,叶子变得更绿了。可爱的小兔把“柏树”的“柏”拿了过来,把木字旁去掉,小兔就更白了。动物老师喊道:“同学们,你们可自由活动了!”它们就“呼啦”一下散开了。小猫想吃鱼,任意让小猫尝;老鼠要有一个地洞睡觉,就把三点水旁给抓来,又拿来了同字,它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地洞,小老鼠就休息了。

  玩了好久好久,动物老师说:“我们去吃饭吧!”于是小动物们就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一起到一家高级汉字餐厅去吃东西。那里的老板BOSS说:“千万不要MISS(错过)这家餐厅哦!”便把一大群偏旁、字给带来。小鸡飞快地把地吃了起来,它碗里就出现了一些小虫子,于是就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就这样吃了好久好久,它们终于吃完了,还在不停地闻一闻,让动物们回味无穷。

  吃完了饭,动物们就离开了酒家餐厅。过了一会儿,它们来到河边,准备做六条限坐15人的大船走了。在途中,动物膛,见到了三点水旁、木字旁、两点水旁在河里游泳,就把字拉了上来,和动物一玩。到了中间,强壮的小象把偏旁们往远处一丢,说了一声“再见——”就继续看着前方,它们终于到达了河岸,也就是学校。

  它们说:“今天的旅游可真有意思啊!”

汉字小故事9

  “木”字是个象形字。最早时这个字就像是一棵枝干完整的大树,上半部分很像树枝和树叶,下面就像是树根。这个字在古代被用来作木本植物的统称。现在的意思是“树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大军驻扎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听闻东晋士兵不堪一击,于是派使者带八千士兵到南岸的东晋城下去劝降。

  东晋知道秦军来了,派出了大将谢石、谢玄带领五千精兵出城偷袭了秦军的先头部队。

  前秦大王得知秦军战败,大惊失色,马上登上城楼向淝水对岸观看。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细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东晋士兵阵容整齐,手握刀枪。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头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势险要,东晋士兵的大本营就驻扎在山下,一阵风吹过,山上晃动的草木远远看去就像无数正在行动的东晋士兵。前秦大王顿时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结果秦军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打了个打败仗。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这一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此战后便有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典故,意思是听到风的'呼啸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有敌军在追赶,看到晃动的草木都以为是敌人的士兵在行动。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时,稍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

汉字小故事10

  "章":"立早章"应该为"音十章"

  今天,不少人把"章"说成是"立早章",其实,这是不对的。《说文解字。音部》指出:"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为万物之终。"音"和"十"合起来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

  "友":先民见面时用握手表现朋友之情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妻":上古社会,妻子是被抢来的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似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汉字小故事11

  当我牙牙学语时,就对大门旁对联上的汉字十分感兴趣,只要一看见他们那可爱的身子,我就乐得不得了,还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开始教我们正确地认读、书写拼音。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用了不久的时间就基本上学会了拼音,只是在读翘舌音时舌头卷不太起来。于是,老师又教我规范地把舌头卷到位,耐心地指导我读好每一个声母、韵母。过了不久,我终于学会了拼音。

  从此,我开始阅读一些注音的儿童书籍。慢慢地,认识的字多了,我就如饥似渴地去读没有注音的书籍,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字典,学会它的正确读音。书籍中那一个个童话、寓言、精彩的小故事让我在幼儿阶段就初尝了汉字拼文的美妙。

  当上了小学以后,我清楚地意识到:学好每一个字就学好了每一句话,学好了每一句话就学好了每一段话,学好了每一段话就了解了整篇文章的.意思。所以,学好汉字太重要了。

  在与汉字的不短接触中,我的视野渐渐开阔,见闻不断增长,知识更加丰富。

  是汉字使得中国具有这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诗词歌赋!是汉字使华人的凝聚力如此之强!更是汉字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国,汉字,我为你自豪!

汉字小故事12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汉字小故事13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字小故事14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说一个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女主人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女主人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人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乙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洒”。我看了很生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换了别的任何一种语言,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读书至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

  且不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种语言。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人们饿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

  这就是汉字的来历。一个伟大的苍颉,我特别佩服他。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汉字小故事15

  常见字

  众(zhòng),本义是众人、大家。“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众”,甲骨文字形。像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

  人:“一撇一捺易写难做”是说“人”字好写难做,做人难。一个人是自己管自己,自我控制。

  从:两个人就涉及到领导问题,后面的人跟随前面人的脚步。所以“从”的本义是随行、跟随。

  众:三个人就涉及到管理和分工协作了。

  品(pǐn),本义是众多。“品”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

  一个口:口

  两个口:吕,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三个口:品

  附:品字结构汉字表

  鑫(xīn),森(sēn),淼(miǎo),焱(yàn),垚(yáo),犇(bēn),骉(biāo),羴(shān),猋(biāo),麤(cū),鱻(xiān),蟲(chóng),赑(bì),众(zhòng),品(pǐn),掱(pá),劦(xié),晶(jīng),磊(lěi),姦(jiān),聶(niè),轟(hōng),毳(cuì),矗(chù),飝、孨、刕、厽、歮、叒、惢、皛、畾、嚞、舙、譶、雥、灥、飍、馫、厵、靐、龘

  “风”———风月无边

  “风”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此字实为凤凰的凤的本字,象形。而“风”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既难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又难以描画出具体的形状,因而将“凤”字借用为“风”。如甲骨文中的“大风”就是“大凤”,“小凤”就是“小风”,“不凤”就是今天不刮风。

  到了小篆时代,人们将“凤”字还给了“凤凰”,而造了一个“風”字,“風”为“风”的繁体字。《说文解字?风部》:“风,八风也。……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六书故?动物四》:“天地八方之气吹嘘鼓动者命之曰风。”可见“风”的本义就是指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古人认为“风”动而虫生,因此用“虫”作“风”字的意符,“凡”字作声符,新造“风”字。《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其意思是大地发出来的气叫做风。

  由于“风”与“空气”关系密切,因而引申出“风气”、“风俗”的意思。如《吕氏春秋?音初》:“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高诱注:“风,风俗。”其意思是:因此听到那个地方的音乐就可以了解那里的'风俗,考察那个地方的风俗,就可知道那里人的志趣。由于“风”指“风俗”,因此引申指“民间歌谣”。如《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类。自《周南》至《豳风》合称为十五国风,收诗160篇。宋朱熹《诗集传?国风一》:“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风”指民歌、民谣。

  历史上关于“风”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时,在富春山上的钩台上造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后,范仲淹为之写了《严先生祠堂记》一文。记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好后,将此文送给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后赞不绝口,随后对范仲淹说:“如果诗中改动一个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连忙请教。李泰伯说:“诗中写云山江水的话,意境很大,后面用一‘德’字来承接,便觉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听了,连声说好,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风”字,并且尊称李泰伯为一字之师。

  清代著名画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里做客。席间话题突然转到绘画上来,有人说:“世上什么东西都好画,就是有一种东西画不了!”另一个人问他是什么东西难画,那个人只回答了一个字:“风!”

  在场的人听后都默不做声,心里都承认风确确实实是一种难画的东西。

  这时李方膺站起来说:“能!风也能画。”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当场挥笔作画,一会儿,他果然把“风”画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风竹图》。看了李方膺的《风竹图》,有人评价说:“李方膺不仅把风画出来了,而且把风声也画出来了。”

  游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风景之外,便是登泰山途中的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石刻。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到中国来访问。一天,他们登临泰山时,见盘山路一侧的石壁上刻着“二”两个字,这两个字引起了这些日本客人的极大兴趣,却不解其中的意思。于是便询问陪同的中国学者。不料,陪同的人也被这两个古怪的字难住了,他们只好答应客人回去查询。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追问“二”的读法和意义,于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处走访专家学者,都没有解开此谜。

  不久,此事传到北京。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到中国科学院去请教郭沫若。郭老看了这两个字,沉思了一会儿,提笔在“二”两个字的外边各添上两笔,于是便成了“风月”二字。然后郭老笑着说:“这两个怪字的意思是‘风月无边’。这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而已。”后来,当代书法家谢逢松以“二”二字为上联,并题写了下联。他的下联是“年华”,并在“年”和“华”两个字上各加了一个方框,其意思是“有限年华”。这种文字游戏确实玩得很有水平。

【汉字小故事】相关文章:

汉字小故事08-27

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03-11

(精选)有趣的汉字故事12-20

有趣的汉字故事08-27

汉字谐音笑话故事04-29

我和汉字的故事03-09

(优选)有趣的汉字故事03-09

有趣的汉字故事【优秀】03-11

我和汉字的故事[精华]03-09

经典小故事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