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教案

时间:2023-04-17 02:57:40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说课教案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下面是桃花源记说课教案,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桃花源记说课教案

  【教学步骤】

  一、理读:桃源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交流生字及难句读法。

  2、指名朗读,教师听读。

  3、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邑人(yì)

  4、教学生读好下列句子: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己试译课文。

  6、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用句子接力方式译读课文,勾画出易出错的词句。

  7、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翻译。

  古今异义词:

  阡陌交通妻子邑人绝境叹惋无论不足

  重点词:

  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延至其家便扶向路诣太守

  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二、赏读:“桃源”之美

  1、远观桃源:

  ⑴教师出示话题:“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一个理想社会,请结合课文说说桃花源的美。

  ⑵教师示范:桃花源的环境是美的。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房子修建得整整齐齐的,房前屋后像花园一般,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

  ⑶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美的。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孩子都生活得愉快高兴,可见人们的生活一定富足、安定。

  桃花源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美的。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人们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间融洽和谐。

  桃花源中的人情是美的。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一家的客人便是全村的客人,他们是那样热情、慷慨。

  2、亲历桃源:

  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你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⑴教师示范:

  桃源漫步:

  烟花三月,阳光暖暖和和的,我漫步在桃源仙境。这儿真美呀,高大的树木郁郁郁葱葱,各种花儿也都竞相开放,柔和的风儿带来了泥土的清香。我放眼望去,哦,勤劳的人们正在田里挥鞭犁地呢!旁边的秧田里,一群人正在那儿插着秧苗,笑语喧天,时不时还有高亢的插秧歌响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看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想要上前去一展歌喉了。

  ⑵教师提供其它角度,如“桃源送饭”“桃源耕田”“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等,学生也可自选角度。

  ⑶学生活动,并交流,内容可能有:

  桃源作客:在桃花源,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刚进村口,就有一位青年男子前来问候,并热情相邀到他家吃午饭。说是没有什么好招待,但桌上摆满了大碗小碟,鸡、鸭、鱼、肉样样俱全,香味扑鼻而来;还有他家自酿的高粱酒,醇厚香浓。村里的人听说来了客人,全都聚到他家,围着我问这问那,那股子热情能把人融化!

  桃源送饭:哦,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怪不得爸爸妈妈都不肯回家吃饭呢,原来人们都在可着劲儿比赛哪!柳枝轻拂、百花吐艳,这样的大好春光中,谁会不努力劳作呢!嗯,看来,今晚的晚饭我还得再加两个菜,好好地犒劳犒劳他们!

  ……

  三、评读:桃源情结

  1、评情节的虚与实。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从哪些地方要以看出来?

  ⑴示范:这的确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在叙述中给我们留下了多处疑问:比如,故事模糊,文章从不交代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姓名。

  ⑵学生自己读课文,自由发现。

  ⑶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形成下列结论:

  第二,神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但立即原路去找就再也找不着了,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第三,矛盾,“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却又不知历史时事;

  第四,完美,这里风景秀丽、宁静和谐、民风淳朴,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和平安定,这样一个温暖自足的完美胜地只应天上才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

  以上种种,给桃花源蒙上了一层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神秘面纱,作者似乎是有意给读者留下这些破绽,来告诉人们,这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罢了。

  2、认识主题:

  ⑴陶渊明用诗样的笔触倾情描给了他理想中的社会,为什么又处处留疑?他想告诉人们什么?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作答。

  ⑵学生交流,形成以下内容。

  桃花源只是陶渊明不满东晋统治和刘裕政权却又无力改变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设计而已。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由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发展到封建社会的私有制,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样看来,陶渊明“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对于生当乱世的陶渊明们而言,这理想又何尝不是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呢?

  ⑶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文言文的教学应着眼于一个“读”字,读得字正腔圆了,读得婉转流畅了,读得情景俱出了,字词也就清清楚楚了,文意也就明明白白了。本课就是以“朗读”作为主要学习手段而设计的一节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介绍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二、读

  读得抑扬顺畅,读准下列字音,读顺下列句子。

  检查生字: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邑人(yì)

  教读句子: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三、读

  读得文意清楚,读注释,读译文。

  1、学生自己读课下注释。

  2、师生合作,教师读课文,学生读译文;遇到难句,则学生读课文,教师读译文。

  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语:

  古今异义词:

  阡陌交通妻子邑人绝境叹惋无论不足

  重点词:

  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延至其家便扶向路诣太守

  四、读

  读得情景俱出,一边朗读一边讲析这样朗读的理由。

  教师示范:桃花源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如“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要读得舒缓轻柔,令人向往,因为这句话描绘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清澈的溪水,嫩绿的鲜草,粉红的桃花,微风拂过,花瓣从树上一片片洒落下来,那么纯净,那么浪漫,犹如人间仙境。

  学生边读边说。

  五、读

  读得神采飞扬,假设自己就是陶渊明,边讲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边读课文句子来印证。

  六、收束课文

  《桃花源记》背景知识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憎恶趋膻逐臭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 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诗人这一理想的产生, 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汉末以来,国内战乱不止,人民往往自动结集起来归附于某一有威望的大姓,筑坞壁以自保。诗人在<<拟古>>诗中所称颂的田子泰,就是汉末魏初的一个著名坞主。当前西北人民为逃避苻 秦的暴虐统治,也有此种形式的组织。

  《桃花源记》赏读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桃花源记》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与主人公(渔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实性,暗示读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披文之时应不忘客观现实。渔人既以捕鱼为生,长期披星戴月,风来雨往,周围一带山川河流之形胜当会了然于心,然此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既有现实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虚幻。或许是因为此溪鱼儿既多且肥,良机难再,渔人迟迟不肯收手;或许是因为渔人一无所获,若空手而返,难向家中饥儿饿妇交差,因而不甘死心,仍是一路撒下渔网去。渔人艰辛的生活,惨淡的家境于此当可想见。不惟“忘路之远近”,渔船进入桃花林也是猛然之间才惊觉的。“忽逢”二字既写出了渔人撒网之专注用心,又将桃花林点染得虚幻迷离,神秘飘忽。抬眼展望两岸,渔人不禁惊奇于清一色的桃林,陶醉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多姿多彩的优美环境中,渔人之“甚异之”、“欲穷其林”,固然是极写此处桃花林芳香与色彩的神异,又何尝不能传达出渔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慨叹,进而折射出现实环境之萧瑟、凄凉呢?

  与外界联结的通道之幽深将桃花源渲染得更为神秘。不为人知的无名山洞竟闪烁出忽明忽暗之微光,勉强能通过一个人的小山洞延伸数十步之后竟然另有洞天,确乎神极!作者有意将桃花源涂上神秘的浪漫色彩,显然是在暗示读者:桃花源乃理想境界,并非客观现实社会。渔人进得洞来,但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其间恰当地点缀着良田、美池、桑竹之类,好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这幅静美的画面竟有“鸡犬相闻”之声飘来,撩人情怀。更有那“衣着悉如外人”之男女从从容容“往来种作”,老人们倚墙静坐于阳光下闭目养神,间或悠然地拉扯家常,小孩们则或团坐说笑或追跑嬉戏,好一幅逍遥自在、恬静安乐的生活图景!渔人见此,不免将思维触觉观照士族势力猖獗、战乱不已、百姓涂炭之黑暗现实,于是禁不住艳羡起来,神思悠悠:来到这样一个绮丽、和平的去处,莫非是在做梦吧。诚如清人刘熙载所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艺概·书概》)这幅令渔人陶醉的生活画面曲致地折射出现实的丑恶情形,充分传达出作者彻底失望于丑恶现实,毅然归耕田舍之后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惊喜于眼前胜境的渔人还未缓过神来,桃花源人已经发现了他这个不速之客。桃花源人始而“大惊,问所从来”,继而热情相邀,“设酒杀鸡作食”以待。“闻有此人”到来,一村人喜气洋洋,奔走相告,纷纷涌来探询消息。听了渔人的一番介绍,桃源人不由得“皆叹惋”起来。叹甚惋啥?何以如此深沉叹惋呢?自秦以来,外界朝代更替之频繁,令他们惊讶莫名;“自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之后“遂与外人间隔”,外界发生了多少大事小事奇事怪事,竟闻所未闻,令他们叹息不止。桃源人在这里流露出来的,既有对自己能够远避动乱之时代、频繁之战乱的庆幸,又有对外界百姓惨遭战争之苦、饱受阶级压迫剥削之深的同情。庆幸也好,同情也罢,桃源人依然视渔人为嘉宾贵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桃源人依然深爱自已这个平等劳动、和平自由、充满真诚的温馨社会。他们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与外人道”,他们谁都不希望因为渔人的到来而破坏自己的平静生活。如此淳朴敦厚的民风该是多么美好,这正是作者虔诚思慕的,热切追求的,而狡诈凶险、贫富悬殊之丑恶现实是与之格格不入的。作者将深厚的现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对桃花源神妙美丽生活的描写之中。

  对渔人来说,在桃花源那些天的生活正赛如天堂神仙的快乐逍遥生活,因此桃源人对他的的叮嘱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他在归途中“处处志之”,以期能重返桃源。不仅渔人如此,堂堂太守在闻知渔人这番经历之时,也“即遣人随其往”,高尚之士刘子骥“闻之”,也“欣然规往”。他们对桃花源也是感慨系之,心向往之,也是迫不及待地想寻到桃源去。现实社会之令人失望,遭人厌弃的程度昭然于此,自不待言。只可惜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故事写到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读者以深长的回味。

  陶渊明将桃花源描绘得如此神奇美丽而又飘忽迷离,深深感染读者情绪,强烈振撼读者心灵,关键在于“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它融入了作者全部的人生体验,全部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他对黑暗丑恶现实的强烈不满,对自己济世壮志难酬的深沉愤慨,对诚实劳动、和平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对“抱朴含真”美好社会的热情向往。他以饱蘸现实色素的笔墨描绘出桃林去处之神秘,桃林景色之神异,桃源环境之神奇,桃源民风之神美,桃源出而不可复得之神怪,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活印象,令人好生陶醉。正如钟嵘所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诗品》)陶渊明以饱蘸陶醉喜悦之情的简约文笔真切描绘出蕴含着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的优美画面,确令人深为感佩。

【桃花源记说课教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微课教案08-25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08-25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08-25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精选10篇)10-28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通用3篇)02-15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集合3篇02-14

《桃花源记》教案08-26

桃花源记的教案08-26

桃花源记教案08-28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