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诗歌研究

时间:2023-04-19 12:29:31 韦应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韦应物诗歌研究

  韦应物是唐代大历、贞元间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常写田园山水诗。

韦应物诗歌研究

  摘要:语言是诗歌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主要研究了韦应物诗歌语言的古朴清丽的艺术特性,把语言研究细化,主要是针对诗歌语言中某些特殊的字词来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等来说明韦应物诗歌的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韦应物 语言艺术 古朴清丽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后人对他推崇备至。王世贞在《艺苑厄言》中称赞“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慨叹“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敬崇景仰之情无不溢于言表。由此可见,韦应物诗歌的独特性,以及韦应物诗歌在诗歌史上的成就。因此,韦应物在唐代诗歌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今中外伟大的语言艺术家们,对文字的运用十分重视。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锤字炼句,使有限的字在他们笔下,花样翻新,变化无穷,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作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就是那种为了表现出美的意境而选择恰当的字眼,苦苦推敲琢磨的生动写照。

  韦诗“众体皆备”,在学古的基础上学会变通,所以他的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古朴与清丽并存。

  古朴在诗歌语言上表现为简洁朴实,不加雕琢。在韦应物的各种诗体中,以古体诗最为世人所推重。韦应物的古体诗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六十;近体诗亦有古诗的风调;从艺术质量上看,韦应物古诗胜于律诗,大部分优秀作品集中在古诗,特别是五言古诗上,并且具有盛唐气象。而古体诗的语言大多朴实自然,少修饰,如话家常。如《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宴,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首诗在韦集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历代评论家都注重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觉得这首诗的重点在“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但这首诗除了有思想性之外,它的语言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此诗的语言简洁朴实,没有任何雕琢之处。一场春雨,树木花草都充满生机。一声春雷,“惊蛰”季节从此开始。简短的两句交待出春耕到了。接下来写了春耕时农民的忙碌,“丁壮俱在野“。农民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精神在诗歌中得以隐约的体现。这些劳苦对农民来说算不上什么,一场春雨就让他们非常开心,“膏泽且为喜”。但这种幸福只是短暂的,因为粮仓里己经没有了粮食,摇役也没完没了······一切都浓缩在这朴实无华的言语之中。

  方回在《派奎律髓汇评》中说:“不事雕凿和色彩,平淡质直,接近生活日常用语。平淡纤徐,优游善人“,也是对韦应物诗歌语言古朴特点的准确认识。他用字平常,即使集中名句名篇也不以刻画取胜。如《采玉行》: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在这首短诗中并没有工巧的语言,也决无高雅的意趣,

  但这却是韦集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好诗。好就好在它以质朴平淡的语言,含蓄蕴藉的表现方法反映了中唐时期残酷腐朽的封建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诗人寓自己的感情于他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之中。起首二句很平顺,但它却也不单是对事件的一般交代。“官府征白丁”,他们征调老百姓来既不是要防边御寇,也不是去修堤治水,而是“言采蓝溪玉”,“蓝溪玉”既不能吃,也不能穿。“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李贺在《老夫采玉歌》中把它的用途写出来了。以下四句,分别描写被征的“白丁”和留在家里的“独妇”的痛苦。在这平淡的语言中蕴涵着诗人深刻的情感。

  清丽也是韦应物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清丽主要指清新、秀丽,诗人很好地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语言风格统一起来。在韦集中存在着大量的清新淡雅,自然特秀之语,如蕙如霭。如“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散“(《禅静师院》)),其中的“青苔”、“新林”这些词语让人感觉特别清新,有一种明亮感:“野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游溪》),其中“清”、“绿”无不透露出一种清新感;“果园新雨后,香台照日初”(《游开元精舍》),雨过天晴,处处呈现出一派新兴的景象??清新之语比比皆是。在自己的创作中,韦应物也有意识地追求秀丽。“韦公亦能作秀语”(施补华《岘佣说诗》)。如他以“艳”来形容雪,“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答徐秀才》)、“艳雪凌空散,舞罗起徘徊”(《乐燕行》)、“如伴流风萦艳雪,更逐落花飘御园“(《五弦行》))。这样本来朴素无华的事物,经他有意识地冠以清丽、秀美的形容词,便也带上了清丽的色彩。韦诗语言中的这种清丽倾向,在当时己为他的朋友们指出。如孟郊《赠苏州韦郎中使君》云:“谢客吟一声,霜落群听清”;如《答韩库部》:“良玉表贞度,丽藻颇为工“、《答长宁令杨撤》:“瑰文溢众宝,雅正得吾师”等。可见,韦应物无论在自己的实际创作中还是在对友人诗作的评价中,都是比较注重语言的秀丽这一特点的。虽然韦应物学谢,诗歌语言亦有清丽的一个方面,但他并没有走上谢灵运那样的富艳精工、错彩镂金之途。

  我们所说的平淡古朴,这平淡是指“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平淡,而不是平庸浅易,平得无力,淡得没味。恰恰相反,他是以极质朴的语言,表现出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意在言外,耐人寻味。而清丽主要是一种清新、秀丽的语言。由此可见,韦应物不愧是一位大家,他能把各种语言形式应用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诗作。

  参考文献:

  【1】 王锡九 《略论韦应物诗歌的艺术渊源》 东南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

  【2】 马自力 《韦柳诗歌与中唐诗变》 学术论坛 1990年第5期

  【3】 韩经太 《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 陶文鹏 《唐宋诗美学与意象论》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 胥云 《论韦应物诗歌的淡美风格》 陕西师大学报 1992年第4期

  拓展阅读:读韦应物诗札记

  韦应物诗中屡见的李儋元锡,究竟是一人抑二人,今人的说法亦不一致。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及韦诗的辨析,李儋元锡应为二人。李儋字幼遐,元锡字君贶,皆为应物的诗交好友。

  韦应物的七律《寄李儋元锡》云:“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是韦诗的名篇之一,各种唐诗选本大抵都加选录。但李儋元锡究竟是一人,抑二人,姓字是什么,何如人也,各本的注解却很不一致。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云:“李儋,字元锡,曾官殿中侍御史(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韦应物和他酬唱的作品很多,如《赠李儋》、《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赠李儋侍御》、《同元锡题琅邪寺》等。”

  沈祖菜、程千帆《古诗今选》云:“李儋,唐朝的宗室。元锡,字君贶。”

  《唐诗鉴赏辞典》云:“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至于这首诗写于何时、何地,说法亦各不同。《唐诗选》与《古诗今选》认为写于韦任苏州刺史时,《唐诗鉴赏辞典》则以为写于韦刺滁州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始自德宗建中四年,任苏州刺史则始自贞元四年(参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廖仲安《反刍集·韦应物评传》),前后相去四、五年。而上述认为写于任苏州刺史时的说法,均未申述理由,不知何所据而云然。更早持这种说法的,是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其注诗中的“西楼”云:

  《清统志》曰:“江苏苏州府: 观风楼在长洲子城西。龚明之《中吴纪闻》: 唐时谓之西楼,白居易有《西楼命宴诗》。虽未明说,其认为诗作于刺苏州时当无疑义。前引二说,或受高注的影响。

  本诗作于何时、何地,与李儋元锡其人颇有一些关系,因此不妨先简略谈谈这个问题。

  西楼,苏州有,滁州也有。韦应物有小诗《西楼》一首(《韦苏州集》卷7,以下凡引韦诗,只注卷数)云: 高阁一长望,故园何日归?烟尘拥函谷,秋雁过来稀。后二句指建中四年冬泾原兵变,朱 据长安称帝,德宗出奔奉天,次年(兴元元年)二月,又奔梁州事。曰“秋雁过来稀”,诗当作于兴元元年秋。其时应物正在滁州任上,此“西楼”在滁州衙内,自可肯定。因而以苏州有西楼,定此诗为苏州作,不足为据。此其一。

  其次,诗曰“世事茫茫难自料”、“邑有流亡愧俸钱”,亦不似刺苏州时口吻。《旧唐书·德宗纪下》,贞元四年秋七月乙亥,“以苏州刺史孙晟为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韦之刺苏,当是接替孙晟。此后数年间,据两《唐书》及《资治通鉴》,确无较大的战乱。建中、兴元之际姚令言、朱眦、李怀光、李希烈的相继叛乱,已次第平息,应物似不当有“世事茫茫难自料”之叹。又苏州虽经安史之乱与建中、兴元间的平叛战争,其供输之困,不难想见,但它毕竟是江南最为丰饶富庶的地区之一,与贫瘠的滁州,显然有别,何况又是时过数年之后呢?所以应物在苏州写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中,虽说“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这样的话,但他毕竟感到:“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与此相反,他在滁州时却屡屡感叹:“风物殊京国,邑里但荒榛。赋繁属军兴,政拙愧斯人。”(卷5《答王郎中》)“物累诚可遣,疲氓终未忘。”(卷7《游琅琊山寺》)“为郡访凋瘵,守程难损益。聊假一杯欢,暂忘终日迫。”(卷“郡楼春燕》)“氓税况重叠,公门极熬煎。责逋甘首免,岁晏当归田。”(卷5《答崔都水》)“时事方扰扰,幽赏独悠悠。”(卷7《游西山》)“无术谬称简,素餐空自嗟。”(卷3《郡斋赠王卿》)“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 。”(卷3《新秋夜寄诸弟》)这种感慨、心态,与“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正同,故知此诗当作于应物任滁州刺史期间。

  “首夏辞旧国,穷秋卧滁城。”(卷3《郡斋感秋寄诸弟》)应物离开长安、赴滁州刺史任是在建中四年首夏。又同卷《岁日寄京师诸季端武等》诗曰:“献岁抱深恻,侨居念归缘。……昨日罢符竹,家贫遂留连。”诗作于贞元元年岁日,知此时应物已罢郡闲居滁州。《寄李儋元锡》诗曰“邑有流亡愧俸钱”,是写此诗时应物尚未罢郡。又曰“今日花开已一年”,诗乃写于春日。而应物在滁州任上逢春,唯有兴元元年,故此诗当作于本年春日。

【韦应物诗歌研究】相关文章:

韦应物的诗歌朗读03-26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02-02

韦应物《送杨氏女》诗歌原文06-10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的诗歌原文及答案08-24

苏轼的诗歌研究10-08

韦应物的生平06-14

韦应物作品10-27

孤花表春余韦应物诗歌的盛唐余韵论文05-11

韦应物《闻雁》11-04

韦应物《题石桥》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