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通释》阅读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4-10-17 18:55:24 飞宇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文化史通释》阅读习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练习题,做习题可以检查我们学习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由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知识,什么样的习题才是好习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化史通释》阅读习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文化史通释》阅读习题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突破发生在唐、宋之际,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士在宋代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正是唐、宋之间一系列变动的结果。士的政治地位的文化使得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

  第一,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势力割据地方,武人横行中国。所以五代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已感到必须制裁武将的跋扈,因此开始延儒学文章之士讲求文治。宋太祖继周而起,更是有计划地偃武修文。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愈来愈高。

  第二,六朝、隋、唐的门第传统至五代已差不多完全断绝了。宋代的士绝大多数都从四民中产生,1069年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条铁证足以说明宋代士即从民来,而且人数激增。

  第三,民变成士的关键在科举考试,而宋代制度则是重新创建的,与唐代科举仍受门第的控制不同。五代科举则在武人手中,考试由兵部执行。周世宗才开始重视进士,考试严格,中进士后如才学不称,还会斥退。宋代重建科举,考卷是糊名的,极难作弊,进士人数则大增,唐代每科不到二、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则每科增至数百名。宋代朝廷对进士又特别尊重,故有焚香礼进士之说。民成进士之后自然会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代出现士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他们已自认为是政治主体,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而已。

  宋代儒学一开始便提出回向三代,即重建政治秩序。这不但与朝廷的意图相合,而且也是一般人民的愿望。唐末五代的县令多出身武人,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地方吏治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老百姓希望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他们第一次看到宋代重开科举,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出现在道路上,都非常兴奋,父老指着他们说: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必须认识这一背景,然后才懂得为什么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也是孔子的原意,即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回向三代便是强调政治秩序(治道)是第一优先。庆历和熙宁变法是把治道从理论推到实践。张载、程颢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张载说道学与政事不可分开,程颐也认为以道学辅人主是最大的光荣。不但儒学如此,佛教徒也同样推动儒学的政治革新,他们认为政治秩序如果不重建,佛教也不可能有发展的前途。《中庸》和《大学》同样是佛教高僧如智圆、契嵩等所推崇。因此佛教在宋代的入世转向首先也集中在治道。

  宋代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他们虽然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却并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而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最后的权源虽在皇帝手上,但治天下之权并非皇帝所能独占,而是与士共同享有的。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实际政权则应由懂得道的士来运用。在这一心态下,所谓道学(或理学),第一重点是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一、选择题

  1. 《中国文化史通释》的作者是谁?

  A. 钱穆 B. 余英时 C. 陈寅恪 D. 王国维

  答案:B。余英时著有《中国文化史通释》。

  2.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

  A. 哲学思想 B. 文学艺术 C. 社会制度 D. 以上全是

  答案:D。《中国文化史通释》对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简答题

  1. 请简述《中国文化史通释》的重要价值。

  答案:《中国文化史通释》的重要价值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书中的观点和分析方法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史通释》中提到的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答案:例如,书中提到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古典诗词、书法、绘画等形式独特,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在社会制度方面,中国古代的家族观念、科举制度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三、论述题

  结合《中国文化史通释》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看法。

  答案:《中国文化史通释》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在当今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传统习俗、艺术形式、思想观念等。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等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总之,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节选自《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宋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周世宗有感于唐未五代藩镇割据,武人横行,开始讲求文治,宋太祖更是有计划偃武修文,宋士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

  B.五代时,六朝、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门第传统差不多已完全断绝,宋士绝大多数由四民中产生,且人数大大增加。

  C.宋代重建科举,且对进士特别尊重,使得宋士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根本原因。

  D.宋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他们理想中君是无为得盛名。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l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①段先提出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这一时代变化使得宋士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得宋代儒学复兴重点放在治道上。

  B.②③④段紧承①段,并逐段递进,先指出宋士政治重要性的提高,进而指出其产生来源及其产生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原因,具体阐述宋士政治地位的提升。

  C.⑤段指出宋代儒学提出的重建政治秩序既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一般百姓愿望。正因如此,⑥段举例重点论述张载等宋儒在治道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

  D.⑦段总结全文,并照应文章开头,指出正是因为宋士在政治地位上的变化,政治心态也随之变化,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从而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宋士认为自己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更是政治主体,因此他们相信自己完全有责任有能力治理好天下,皇帝只需要放权就可以了。

  B.宋代儒学强调重建政治秩序,不但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百姓愿望,因为宋代朝廷对唐朝吏治败坏、武人横行中国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

  C.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不仅符合孔子的原意,他们更将理论推向实践,张载和程颐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变法便是明证。

  D.宋士虽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同时也认为权应由君与士共享,正是基于这一心态,道学的重点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参考答案:

  1. (3 分)C (原文是主要原因 ,而非根本原因 )

  2. (3 分)B (逐段递进 错,②③④段应是并列关系)

  3. (3 分)D(A皇帝只需要放权就可以了 错,而是 与士共同享有 。B 强加因果C 原文中指出参加王安石变法的是程颢,而非程颐。张冠李戴。)

【《中国文化史通释》阅读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雨中》阅读习题答案01-03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1-01

春天的心阅读习题及答案06-05

圆明园的毁灭阅读习题及答案10-24

《中国瓷器》阅读答案06-09

《中国瓷器》的阅读答案07-09

《中国的月亮》 阅读答案09-24

《中国的牛》阅读答案12-21

名著阅读《背影》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3-31

《陋室铭》阅读习题及答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