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雪夜来客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4-10-08 13:30:3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现代文雪夜来客阅读训练及答案

现代文雪夜来客阅读训练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现代文雪夜来客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

  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5分)

  【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解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根据文中作者的介绍,王石匠是一个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农村手艺人。文中罗永才认为他手艺很好,下文两次石匠的劳动场景描写确实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罗永才与王石匠的对话及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为人真诚质朴,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匠指点罗永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心理淡定的人,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有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

  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解析】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其哪个一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文中划线句中,那山是春时的;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春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所以这些景物共同的特征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的看待世事,要乐观的看待生活。

  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示例:(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解析】

  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是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如本题根据情节取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取题,如从王石匠角度取淡定的洗碑人,该词从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度取题,如洗碑之悟,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分)

  【答案】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同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解析】

  文学作品的意蕴一般分为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发掘;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通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只把自己的观点定位在平常人的寻常事,虽也探究,可能得分不高,因为这种答案本身就说明了该生的阅读鉴赏和探究水平的低下。

现代文雪夜来客阅读训练及答案2

  雪夜来客

  冯骥才

  “听,有人敲门。”我说。

  “这时候哪会有人来,是风吹得门响。”妻子在灯下做针线活,连头也没抬。

  我细听,外边阵阵寒风呼呼穿过小院,只有风儿把雪粒抛打在窗玻璃上的沙沙声,掀动蒙盖煤筐的冻硬的塑料布的哗哗啦啦声,再有便是屋顶上那几株老槐树枝丫穿插的树冠,在高高的空间摇曳时发出的嘎嘎欲折的磨擦声了……谁会来呢?在这个人们很少往来的岁月里,又是暴风雪之夜,我这两间低矮的小屋,快给四外渐渐加厚的冰冷的积雪埋没了。此刻,几乎绝对只有我和妻子默默相对。

  咚!咚!咚!

  “不——”我要说确实有人敲门。

  妻子已撂下活计,到院里去开门。我跟出去。在那个充满意外的时代,我担心意外。

  大门打开。竟是我的老朋友!

  我同他紧紧拥抱一起。我的下巴在他的肩膀上颤抖着:

  “你……怎么会……你给放出来了?”

  他没答话。我松开臂膀,望着他。只见他嘴角痉挛似的抽动,眼里射出一种强烈的情绪。看来,这个粗豪爽直、一向心里搁不住话的人,一准要把他的事全倒出来了。谁料到,他忽然停顿一下,竟把这情绪收敛住,手一摆:

  “先给我弄点吃的,我好冷,好饿!”

  “呵——好!”我和妻子真是异口同声,同时说出这个“好”字,跟着我们就忙开了——

  家里只有晚饭剩下的两个馍馍和一点白菜丝儿,赶紧热好端上来。妻子从床下的纸盒里翻出久存而没舍得吃掉的一听沙丁鱼罐头,打开放在桌上。我拉开所有抽屉柜门,恨不得搜出山珍海味来,但被抄过的家像战后一样艰难!经过一番紧张的搜索,只找到一个松花蛋,一点木耳的碎屑,一小束发黄并变脆的粉丝,再有便是从一个瓶底“磕”下来的几颗黏乎乎的小虾干了……

  眼瞪着凑合起来的五颜六色的饭菜,老朋友真诚道谢后便急不可待地抓起碗筷,狼吞虎咽起来……

  “听说你爱人曾经……”我急着要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出来。

  发现他的眼神不对劲,妻子忙把话岔开:

  “年前,我在百货大楼前还看见嫂子呢!”

  谁知老朋友听了,毫无所动。他带着苦笑和凄情摇了摇头,声调降到最低:

  “不,你不会看见她了……”

  怎么?他爱人死了,还是同他离婚而远走高飞了?反正他的家庭已经破碎,剩下孤单单的自己,那么他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一时,我和妻子不知该说什么,茫然无措地望着他,仿佛等待他把自己那非同寻常的遭遇说出来。

  然而,他只是把大手一摆,好像把聚拢在面上的愁云拨开,提高声调问是否有酒,话里有种大口痛饮、一醉方休的渴望。

  接过妻子取来的酒,他邀我与妻子一起喝酒。当酒杯一拿起来,我感觉,我们三人心中都涌起一种患难中老友相逢热烘烘、说不出是甜是苦的情感。碰杯前的刹那,我止不住说:

  “祝你什么呢?一切都还不知道……”

  他这张宽大的脸“腾”地变红,忽闪闪的眸子像在燃烧,看来他要依从自己的性格,倾吐真情了。然而当他看到我这被洗劫过而异常清贫的小屋,四壁凄凉,又把千言万语给强咽下去了,只是多愁善感地道出一句:

  “不说那些,好吧!今儿,这里,我,你们,这一切就足够了。还有什么比这一切更好?就为眼前这一切干杯吧!”

  一下子,我和妻子理解了他此时的心情。

  酒不是水。老朋友心中的苦楚被这辛辣的液体一激,仿佛再也遏止不住而要急雨般倾泻出来……

  我和妻子不约而同地赶忙劝他吃菜、饮酒,不给他说话的机会。

  他,忽然用心地瞧我们一眼。这一眼肯定对我们的意图心领神会了。他便只是吃呀、饮呀,连连重复着一个“好”字……随后就乐陶陶地摇头晃脑。我知道他的酒量,他没醉,而是尽享着阔别已久的人间气息,尽享着洋溢在我们中间纤尘皆无的透明的挚诚……不用说,我们从生活的虚伪和冷酷的荆棘中穿过,当然懂得什么是最宝贵的'。生活是不会亏待人的。它往往在苦涩难当的时候,叫你尝到最甜的蜜。这时,我们已经互相理解,完全默契了。

  外边依旧大风大雪,冰天冻地。

  老朋友拿起帽子扣在头上,起身告辞了。带着一种真正的满足,他拉高衣领,穿过冰风冷雪去了。

  他至走什么也没说。

  大风雪很快盖住他的脚印。一片白茫茫,好像他根本没来过。这却是他,留给我的一块最充实的空白……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不愿重提自己悲惨的遭遇,雪夜来客多次压制住自己的情绪,把已到嘴边的心中苦楚强咽下去。

  B.小说详细描写了夫妇二人为雪夜来客准备晚饭的过程,这一方面体现了夫妇二人生活的拮据,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夫妇二人真心待客,对朋友倾心照顾。

  C.小说的结尾,雪夜来客带着一种真正的满足,拉高衣领,穿过冰风冷雪去了,他的满足是因为尝到了已许久没吃到的可口的人间饭食,并看望了久违的朋友。

  D.夫妇二人与雪夜来客都曾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因此他们更能懂得真挚友情的珍贵,正如文中所说“生活是不会亏待人的。它往往在苦涩难当的时候,叫你尝到最甜的蜜”,这也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E.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读来让人深受感动,这都应归功于其成功的语言描写。

  (2)小说以“我”听到敲门声开篇,继而不吝笔墨地对环境进行了细腻的描写,用意何在?请作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夫妇二人与雪夜来客是能够互相理解、具有十足默契的朋友,试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种理解与默契的地方并加以分析。(6分)

  (4)在小说的最后一段,“我”认为雪夜来客留给“我”自己一块最充实的空白,这里用“充实”来形容“空白”是否恰当?请结合整篇小说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选D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 (A项分析不全面,雪夜来客多次压制住自己的情绪,把已到嘴边的心中苦楚强咽下去,除了因为不愿重提悲惨的遭遇,更因为不愿同样经历过苦难的夫妇二人为他担心。B项更主要是凸显夫妇二人的真诚待友之情。C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雪夜来客真正的满足是因为朋友间那份纤尘无染的、默契的友谊。E项“都应归功于其成功的语言描写”不恰当,生动细致的心理、神态、细节描写等同样为小说增色不少。)

  (2)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环境特点。

  ③开篇点题,照应“雪夜来客”这个题目。

  ④通过对暴风雪之夜屋外各种声音的细致描写,凸显了暴风雪之夜的凄冷,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烘托了“我”和妻子内心的寂寞。

  ⑤恶劣的环境中老朋友的到来,体现了友情的可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夫妇二人与雪夜来客的理解与默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雪夜来客本是粗豪爽直、心里搁不住话的人,在相聚的过程中,他好几次都将要依从自己的性格,倾吐真情,但他最终什么也没说,因为他不愿重提自己的悲惨遭遇,更不愿同样经历过苦难的夫妻二人为他担心。他的心情,夫妇二人都能理解。②关心着朋友的夫妇二人本来一直等待着雪夜来客把自己那非同寻常的经历说出来,但当他因受到酒精的刺激而仿佛再也忍不住要道出自己的悲痛时,却又赶忙劝他吃菜、饮酒,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因为不希望他再次触痛自己心灵的伤痕。夫妻二人的意图,雪夜来客心领神会。

  (4)用充实来形容空白是恰当的。之所以说雪夜来客留下了一块空白,是因为关于他两年来的遭遇,关于他的妻子、他破碎的家庭,他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所有的“我”关心的一切,他至走什么也没说。但也正是这空白,让“我”感受到了朋友间纤尘无染的透明的挚诚,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关切、痛惜、抚慰和鼓励,这份宝贵的满含理解与默契的友谊,填充着“我”久经磨难后空虚寂寞的心灵,所以是最充实的空白。

【现代文雪夜来客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雪夜》现代文阅读及参考答案08-13

现代文父亲阅读训练及答案04-24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03-29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03-31

风雪夜阅读答案01-15

雪夜的老人阅读答案03-30

《雪夜访戴》阅读答案07-26

《十一支康乃馨》现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08-15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放风筝03-28

《一面》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