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03 10:03:01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

  一。力学中的物理学史知识点

  1、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最早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发明了空气温度计;理论上验证了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的规律;还制成了第一架观察天体的望远镜;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打开了人们的新思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等。

  3、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创立了微积分、发明了二项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并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4、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1-11n·m2/kg2(微小形变放大思想)。

  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即“宏观”、“低速”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二。热学中的物理学史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1661年英国物理学家玻意耳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它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即为玻意耳定律。

  3、1787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为查理定律。

  4、1802年法国物理学家盖·吕萨克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它的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为盖·吕萨克定律。

  三。电、磁学中的物理学史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借助卡文迪许扭秤装置并类比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3、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从理论上得出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7、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莱顿瓶所做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并率先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电磁感应

  1.两个人物:

  a.法拉第:磁生电

  b.奥期特:电生磁

  2.产生条件:

  a.闭合电路

  b.磁通量发生变化注意:

  ①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只具备b

  ②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③电源内部的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感应电流方向的叛定:

  (1).方法一:右手定则

  (2).方法二:楞次定律:(理解四种阻碍)

  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

  ②阻碍导体间的相对运动(来拒去留)

  ③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增反减同)

  ④面积有扩大与缩小的趋势(增缩减扩)

  4.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a.内容:

  b.表达式:Ent

  (2).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公式x

  ①求平均值:Ent

  ②求瞬时值:E=BLV(导线切割类)

  ③法拉第电机:E12BL2

  ④闭合电路殴姆定律:EI感(Rr)

  5.感应电流的计算:x平均电流:IERr(Rr)t瞬时电流:IERrBLVRr

  6.安培力计算:

  (1)平均值:

  FxBIxLBLBLq(Rr)tt

  (2).瞬时值:FBILB2L2VRr

  7.通过的电荷量:qItRr注意:求电荷量只能用平均值,而不能用瞬时值。

  8.互感:由于线圈A中电流的变化,它产生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磁通量的变化在线圈B中激发了感应电动势。这种现象叫互感。

  9.自感现象:

  (1)定义:是指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决定因素:线圈越长,单位长度上的匝数越多,截面积越大,它的自感系数就越大。另外,有铁心的线圈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心时要大得多。

  (3)类型: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

  (4)单位:亨利(H)、毫亨(mH),微亨(H)。

  10.涡流及其应用

  (1)定义:变压器在工作时,除了在原、副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外,变化的磁通量也会在铁芯中产生感应电流。一般来说,只要空间有变化的磁通量,其中的导体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我们把这种感应电流叫做涡流

  (2)应用:

  a.新型炉灶电磁炉。

  b.金属探测器:飞机场、火车站安全检查、扫雷、探矿。

  第二章交变电流

  一.正弦交变电流

  1.两个特殊的位置

  a.中性面位置:磁通量ф最大,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即感应电动势零。

  b.垂直中性面位置磁通量ф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即感应电动势最大。

  2.正弦交变电流的表达式:

  a.从中性面位置记时:

  瞬时电动势:e=Emsinωt

  瞬时电流:iImsintb.从垂直中性面位置记时

  瞬时电动势:e=Emcosωt

  瞬时电流:iImcost

  3.正弦交变电流的四值:

  a.最大值:Em=nBSω=nΦmω

  b.瞬时值:

  ①中性面位置记时:e=Emsinωt

  ②垂直中性面位置记时:e=Emcosωtx

  c.平均值:Entd.有效值: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规定。注意:

  ⑴只有正弦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才一定是最大值的22倍。

  a.动势有效值:m20.707m

  b,电压有效值:Uum20.707Um

  c.电流有效值:IIm20.707Im。

  (2)通常所说的交变电流的电流、电压;交流电表的读数;交流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都指有效值。(电容器的耐压值是交流的最大值。)

  (3)生活中用的市电电压为220V,其最大值为Um=2202V=311V,频率为50HZ,所以其电压瞬时值的表达式为u=311sin314tV。

  4、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

  (1)瞬时值、最大值和有效值:

  (2)周期、频率

  a.周期: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叫周期。以T表示,单位是秒。

  b.频率:交流电在1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频率。以f表示,单位是Hz。

  c.二者关系:周期和频率互为倒数,即T1f。

  d.我国市电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5.交流电的图象:emsint图象如图53所示。emcost图象如图54所示。

  二.变压器

  1.理想变压器:

  2.原理:互感

  3.类型:

  ⑴升压变器:副线圈用细线绕

  ⑵降压变器:副线圈用粗线绕

  ⑶1:1隔离变压器:两边一样

  4.基本公式:

  ⑴电压:(原决定副)U1Un1正比

  2n2(2)电流:(副决定原)

  一个副线圈:I1n2In反比21多个副线圈:U1I1=U2I2+U3I3

  (3)功率:(输出决定输入)P出=P入

  5.互感器

  ⑴电压互感器:降压变压器、并联⑵电流互感器:升压变压器、火线串联

  三.远距离输电

  1.高压输电的原因:

  在输送的'电功率和送电导线电阻一定的条件下,提高送电电压,减小送电电流强度可以达到减少线路上电能损失的目的。

  2.远距离输电的结构图:

  表示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2)特点:

  “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

  D1r

  低频”。

  I1D2I1IrI2I2五.传感器的及其工作原理Ⅰ

  1.定义:~n1n1n2n2

  (1)功率之间的关系是:

  a.P1=P1

  b.P2=P2

  c.P1=Pr+P2;

  (2)电压之间的关系是:

  a.U1Un1

  1n1b.U2Un22n2c.U1UrU2

  (3)电流之间的关系是:

  a.I1nI11n1b.I2In22n

  2c.I1IrI23.输电电流I的计算式:

  "IP输Up1U"

  出14.损失功率、损失电压的计算:

  (1)Pr=Ir2r,

  (2)Ur=Irr,

  四.感抗和容抗(统称电抗)

  1.感抗:

  (1)意义:表示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2)特点:“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

  2.容抗:

  (1)意义:有一些元件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

  2.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

  3.应用:

  (1).几种特殊的电阻

  a.光敏电阻:光照越强,光敏电阻阻值越小。

  b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阻值随温度变化非常明显。

  c.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霍尔元件:是将电磁感应这个磁学量转化为电压这个电学量的元件。

  (2).传感器应用:

  a.力传感器的应用电子秤

  b.声传感器的应用话筒

  c.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电熨斗、电饭锅、测温仪

  d.光传感器的应用鼠标器、火灾报警器

  (3).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a.光控开关

  b.温度报警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3

  一.时间和时刻:

  ①时刻的定义: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相对于位置、瞬时速度、等状态量,一般说的“2秒末”,“速度2m/s”都是指时刻。

  ②时间的定义: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都是指的时间。

  二.位移和路程:

  ①位移的定义: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变化,是矢量。位移用又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又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②路程的定义:路程是物体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在确定的两点间路程不是确定的,它与物体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三.位移与路程的关系:

  位移和路程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两者都和参考系的选取有关系。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的大小。只有当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是两者才相等。

  1、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时间轴上一段线段表示的是一段时间间隔(画出一个时间轴加以说明)。

  (2)在学校实验室里常用秒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的方法测量时间。

  2、路程和位移

  (1)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2)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3)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4)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无往返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3、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在直线运动中,两点的位置坐标之差值就表示物体的位移。

  要想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课后的练习要到位,多做题才能丰富自己的解题经验.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4

  知识点总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于每一颗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Gr2m1m2,其中G=6.67×10-11 N·m2/kg2,称为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Gr2Mm=mrv2=mω2r=mT2π2r.

  (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R2Mm,gR2=GM.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轨道半径r,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r2Mm=mT24π2r,得出天体质量M=GT24π2r3.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则天体的密度ρ=VM=πR34=GT2R33πr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ρ=GT23π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3、人造卫星

  (1)研究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法: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Gr2Mm=mrv2=mrω2=mrT24π2=ma向、

  (2)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①由Gr2Mm=mrv2得v=rGM,故r越大,v越小、

  ②由Gr2Mm=mrω2得ω=r3GM,故r越大,ω越小、

  ③由Gr2Mm=mrT24π2得T=GM4π2r3,故r越大,T越大

  (3)人造卫星的超重与失重

  ①人造卫星在发射升空时,有一段加速运动;在返回地面时,有一段减速运动,这两个过程加速度方向均向上,因而都是超重状态、

  ②人造卫星在沿圆轨道运动时,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力学现象都会停止发生、

  (4)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7.9 km/s.这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若7.9 km/s≤v<11.2 km/s,物体绕地球运行、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 km/s.这是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11.2 km/s≤v<16.7 km/s,物体绕太阳运行、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 km/s这是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v≥16.7 km/s,物体将脱离太阳系在宇宙空间运行、

  题型:

  1、求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星球表面处万有引力等于或近似等于重力,则:GR2Mm=mg,所以g=R2GM(R为星球半径,M为星球质量)、由此推得两个不同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为:g2g1=R12R22·M2M1.

  2、求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若设离星球表面高h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h,则:G(R+h)2Mm=mgh,所以gh=(R+h)2GM,可见随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ggh=(R+h)2R2.

  3、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

  (1)近地卫星其轨道半径r近似地等于地球半径R,其运动速度v=RGM==7.9 km/s,是所有卫星的最大绕行速度;运行周期T=85 min,是所有卫星的最小周期;向心加速度a=g=9.8 m/s2是所有卫星的最大加速度、

  (2)地球同步卫星的五个“一定”

  ①周期一定T=24 h. ②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h)一定③线速度(v)一定④角速度(ω)一定

  ⑤向心加速度(a)一定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5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三、热学

  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29、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四、波动学

  2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23、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2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五、光学

  2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26、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7、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2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30、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2、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六、波粒二象性

  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3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七、相对论

  38、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39、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40、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41、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八、原子物理学

  42、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4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4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m。

  4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4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47、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4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0、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51、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6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如下:

  1.物理现象(声、光、热、力、电)和物理概念(质量、压强、匀速运动、力学单位、电路结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等)的介绍。

  2.各个物理定律(包括定义、公式、现象、举例等)和原理的介绍。

  3.实验操作和相关练习。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7

  功、功率、机械能和能源

  1.做功两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2.功: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单位为焦耳(J)

  3.物体做正功负功问题(将α理解为F与V所成的角,更为简单)

  (1)当α=90度时,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桌面对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2)当α<90度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如人用力推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正功。

  (3)当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如人用力阻碍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负功。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经常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

  例如,竖直向上抛出的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对球做了-6J的功,可以说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说了“克服”,就不能再说做了负功

  4.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表达式

  5.重力势能是标量,表达式

  (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选取的参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计算重力势能时,应该明确选取零势面。

  (2)重力势能可正可负,在零势面上方重力势能为正值,在零势面下方重力势能为负值。

  6.动能定理:

  W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m为物体质量,v为末速度,为初速度

  解答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③明确物体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和。

  ④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

  7.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没有任何外力做功。)

  解题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物体系或物体

  ②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态时的机械能。

  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

  8.功率的表达式:,或者P=FV功率: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是标量,有正负

  9.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10、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耗散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8

  力学部分:

  1、基本概念:

  力、合力、分力、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种常见类型的力、力的三要素、时间、时刻、位移、路程、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加速度、共点力平衡(平衡条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动量、冲量、动量变化、功、功率、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简谐运动的位移、回复力、受迫振动、共振、机械波、振幅、波长、波速

  2、基本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

  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

  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

  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

  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3、基本运动类型:

  运动类型受力特点备注

  直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一般变速直线运动的受力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同上且所受合外力为恒力1.匀加速直线运动

  2.匀减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

  合外力指向轨迹内侧

  (类)平抛运动所受合外力为恒力且与物体初速度方向垂直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匀速圆周运动所受合外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沿半径指向圆心

  (合外力充当向心力)一般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

  向心力的受力分析

  简谐运动所受合外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回复力的受力分析

  4、基本: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正交分解);

  三力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封闭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多力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体法、依据: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注意静摩擦力的分析方法—假设法);

  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析法(解方程或方程组)、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t图像);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类方法: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方程(恒力作用下的宏观低速运动问题)、动量、能量(可处理变力作用的问题、不需考虑中间过程、注意运用守恒观点);

  针对简谐运动的对称法、针对简谐波图像的描点法、平移法

  5、常见题型: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大小、方向六个量中已知其中四个量求另外两个量。

  斜面类问题:(1)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分析;(2)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包括物体除受常规力之外多一个某方向的'力的分析);(3)整体(斜面和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分析(整体法、个体法)。

  动力学的两大类问题:(1)已知运动求受力;(2)已知受力求运动。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注意向心力的分析;绳拉物体、杆拉物体、轨道内侧外侧问题;最高点、最低点的特点)。

  人造地球卫星问题:(几个近似;黄金变换;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动量机械能的综合题:

  (1)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的题型;

  (2)系统应用动量定理的题型;

  (3)系统综合运用动量、能量观点的题型:

  ①碰撞问题;

  ②爆炸(反冲)问题(包括静止原子核衰变问题);

  ③滑块长木板问题(注意不同的初始条件、滑离和不滑离两种情况、四个方程);

  ④子弹射木块问题 高中英语;

  ⑤弹簧类问题(竖直方向弹簧、水平弹簧振子、系统内物体间通过弹簧相互作用等);

  ⑥单摆类问题:

  ⑦工件皮带问题(水平传送带,倾斜传送带);

  ⑧人车问题;人船问题;人气球问题(某方向动量守恒、平均动量守恒);

  机械波的图像应用题:

  (1)机械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互推;

  (2)依据给定状态能够画出两点间的基本波形图;

  (3)根据某时刻波形图及相关物理量推断下一时刻波形图或根据两时刻波形图求解相关物理量;

  (4)机械波的干涉、衍射问题及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电磁学部分:

  1、基本概念:

  电场、电荷、点电荷、电荷量、电场力(静电力、库仑力)、电场强度、电场线、匀强电场、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功、等势面、静电屏蔽、电容器、电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阻率、电热、电功率、热功率、纯电阻电路、非纯电阻电路、电动势、内电压、路端电压、内电阻、磁场、磁感应强度、安培力、洛伦兹力、磁感线、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感应电动势、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感抗、容抗、电磁场、电磁波的周期、频率、波长、波速

  2、基本规律:

  电量平分原理(电荷守恒)

  库伦定律(注意条件、比较-两个近距离的带电球体间的电场力)

  电场强度的三个表达式及其适用条件(定义式、点电荷电场、匀强电场)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及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电容的定义式及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适用条件)

  电阻定律

  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总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率及其分配关系)

  焦耳定律、电功(电功率)三个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基本电路的动态分析(串反并同)

  电场线(磁感线)的特点

  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及中垂线上的场强和电势的分布特点

  常见电场(磁场)的电场线(磁感线)形状(点电荷电场、等量同种电荷电场、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点电荷与带电金属板间的电场、匀强电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

  电源的三个功率(总功率、损耗功率、输出功率;电源输出功率的最大值、)

  电动机的三个功率(输入功率、损耗功率、输出功率)

  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图像及其应用;注意点、线、面、斜率、截距的物理意义)

  安培定则、左手定则、楞次定律(三条表述)、右手定则

  电磁感应的判定条件

  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线垂直切割磁感线

  通电自感现象和断电自感现象

  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原理

  电阻、感抗、容抗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变压器原理(变压比、变流比、功率关系、多股线圈问题、原线圈串、并联用电器问题)

  3、常见仪器:

  示波器、示波管、电流计、电流表(磁电式电流表的原理)、电压表、定值电阻、电阻箱、滑动变阻器、电动机、电解槽、多用电表、速度选择器、质普仪、回旋加速器、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日光灯、变压器、自耦变压器。

  4、实验部分:

  (1)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各种静电场的模拟;各点电势高低的判定;

  (2)电阻的测量:①分类:定值电阻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测量;电表内阻的测量;②方法:伏安法(电流表的内接、外接;接法的判定;误差分析);欧姆表测电阻(欧姆表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读数);半偏法(并联半偏、串联半偏、误差分析);替代法;*电桥法(桥为电阻、灵敏电流计、电容器的情况分析);

  (3)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电流表外接、滑动变阻器限流式接法、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读数);

  (4)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测定(电流表外接、滑动变阻器分压式接法、注意曲线的变化);

  (5)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电流表内接、数据处理:解析法、图像法);

  (6)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分流电阻、分压电阻阻值的计算、刻度的修改);

  (7)用多用电表测电阻及黑箱问题;

  (8)练习使用示波器;

  (9)仪器及连接方式的选择:①电流表、电压表:主要看量程(电路中可能提供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②滑动变阻器:没特殊要求按限流式接法,如有下列情况则用分压式接法:要求测量范围大、多测几组数据、滑动变阻器总阻值太小、测伏安特性曲线;

  (10)传感器的应用(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而减小、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5、常见题型:

  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的功能关系;

  一条直线上三个点电荷的平衡问题;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示波器问题);

  全电路中一部分电路电阻发生变化时的电路分析(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或应用“串反并同”;若两部分电路阻值发生变化,可考虑用极值法);

  电路中连接有电容器的问题(注意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电路变化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通电导线在各种磁场中在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注意磁感线的分布及磁场力的变化);

  通电导线在匀强磁场中的平衡问题;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的一段圆弧运动:找圆心-画轨迹-确定半径-作辅助线-应用几何求解;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时间);

  闭合电路中的金属棒在水平导轨或斜面导轨上切割磁感线时的运动问题;

  两根金属棒在导轨上垂直切割磁感线的情况(左右手定则及楞次定律的应用、动量观点的应用);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正交、平行两种情况):

  ①.重力场、匀强电场的复合场;

  ②.重力场、匀强磁场的复合场;

  ③.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的复合场;

  ④.三场合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9

  重力势能

  1.电势能的概念

  (1)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2)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在数值上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减少量,即WAB=εA-εB。

  ①当电场力做正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减少,电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电场力所做的功,即Δε减=WAB。

  ②当电场力做负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在增加,增加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做功的绝对值,即Δε增=εB-εA=-WAB=|WAB|,但仍可以说电势能在减少,只不过电势能的减少量为负值,即ε减=εA-εB=WAB。

  说明:某一物理过程中其物理量的增加量一定是该物理量的末状态值减去其初状态值,减少量一定是初状态值减去末状态值。

  (3)零电势能点

  在电场中规定的任何电荷在该点电势能为零的点。理论研究中通常取无限远点为零电势能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能点。

  说明:①零电势能点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②电势能的数值具有相对性。

  ③某一电荷在电场中确定两点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电势能点的选取无关。

  2.电势的概念

  (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8)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ε=qU。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0

  一、第一章静电场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用字母Q或q表示。(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e=1.6×10-19C)。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号电荷相互排斥,异号电荷相互吸引。

  2、点电荷:当本身线度比电荷间的距离小很多,研究相互作用时,该带电体的形状可忽略,相当于一个带电的点,叫点电荷。

  3、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这两个电荷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这两个点电荷的连线。公式:,N﹒m2/C2。

  4、电场力(静电力):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的作用力称为电场力。

  5、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一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跟电荷量的比值。

  (1)公式:(N/C)

  (2)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3)场强的方向:正电荷(负电荷)受的电场力方向与该点场强方向相同(相反)。

  6、电场线:用来描述电场的可以模拟但不真实存在的线。

  7、电场线的性质:

  (1)电场线起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终止于无穷远或负电荷;

  (2)任何两条电场线不会相交;

  (3)静电场中,电场线不形成闭合线;

  (4)电场线的疏密代表场强强弱。

  8、匀强电场:场强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电场叫匀强电场。电场线相互平行且均匀分布时表明是匀强电场。

  9、电势: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电荷量的比值。

  公式:,10、等势面特点:

  (1)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2)沿等势面移动电荷,静电力不做功。

  11、电势差:,(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两点间电势的高低)

  12、电势差与静电力做功:

  表示A、B两点的电势差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所做的功。

  1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当电场力做正功时,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时,电势能增加。

  14、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在匀强电场中,沿电场线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间距离的乘积;场强的大小等于沿场强方向每单位距离上的电势差;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15、

  (1)(定义式),(决定式)电容的单位是法拉(F)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是两极板的正对面积、两极板的距离以及两极板间的电介质。

  (2)对于平行板电容器有关的Q、E、U、C的讨论时要注意两种情况:Ⅰ、保持两板与电源相连,则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U不变。Ⅱ、充电后断开电源,则带电量Q不变

  16、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平衡。(二力平衡)

  (2)带电粒子的加速:动力学分析及功能关系分析:经常用

  (3)带电粒子的偏转:动力学分析:带电粒子以速度V0垂直于电场线方向飞入两带电平行板产生的.匀强电场中,受到恒定的与初速度方向成900角的电场力作用而做匀变速曲线运动(类平抛运动)。

  常用到的公式:,,  二、第二章恒定电流

  1、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元电荷)电流强度的定义:

  2、电源电动势:,(非静电力把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功跟被移送的电荷量的比值)

  3、电阻串联、并联:

  串联特点:

  并联电路特点:

  4、

  (1)欧姆定律:

  (2)电功率:

  (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上图中R=R1+R2)路端电压:

  5、电源热功率:

  电源效率:

  电功:

  电热:

  电功率:

  (1)对于纯电阻电路:

  (2)对于非纯电阻电路:

  6、电阻定律:(ρ为导体的电阻率,R与导体材料性质、、导体横截面积、长度有关)

  三、第三章磁场

  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2、磁感应强度: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到的磁场力F与导线长度L、导线中电流I的乘积IL的比值,叫做通电导线所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条件:磁感应单位是特斯拉(T)

  3、洛仑兹力:

  (1)洛伦兹力对带电粒子永远不做功,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2)B与方向垂直时,方向:左手定则,处理方法: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

  4、磁通量:(适用),单位是韦伯(Wb)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1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如下:

  1.力学:力学有六大自然学现象,分别是: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

  2.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的是物体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3.电磁学:电磁学包括电学和磁学两个部分。

  4.光学:光学是光学理论,包括光和色的特性、光的'波动性、光的衍射、折射和干涉等等。

  5.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

  以上是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2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行。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留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说明: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N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其次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静摩擦力的详细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依据平衡条件,二是依据牛顿其次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留意事项: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肯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

  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高一物理)必修1摩擦力基本要求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推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试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把握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推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推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爱好

  爱好是较好的老师,有了爱好,才情愿学习。情愿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爱好—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行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把握学习策略,擅长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之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规律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把握各自学问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同学们的学问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学问网络。

  较后再从整体的角度端详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学问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序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名目到各章内容、支配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支配的。然后再说“序言”的内容,我们仍旧是先找出“序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之后盼望同学们通过序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共识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好玩性;有信念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把握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

  物理学习同其他学问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仔细研读,明确思路,乐观思索、辩析概念,把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

  对待复习,要做到准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举一反三、纵横联系,留意学问结构的充实,留意技能、技巧的把握。在学习过程,留意合作学习,强调与老师、与同学的合作和沟通,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老师、同学共同理解、共同进步。

  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端详,在情景之中培育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试验、细观看、善(总结),获得直接(阅历),培育实践力量。

  还要留意物理学问和方法与(其它)学科学问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微小处加以比较和思索,发觉别人所没有发觉的方法,增加创新力量。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树立学习信念,增加耐挫力量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盼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念,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预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确定有困难,确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久追求,增加耐挫力量。

  要熟悉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乐观投入,你的学问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乐观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学问把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加信念;和其他同学比,我有肯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精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观赏但不自我沉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3

  第二章、相互作用力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4

  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最基本,同时也是考察做多的一种运动形式。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应着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应着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前提条件

  物体到底在满足什么前提下才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这个前提条件,主要是对比曲线运动的前提条件来说的。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1,受恒外力作用(保证加速度方向大小不变);

  2,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保证物体运动方向不变)。

  当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时,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总结

  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四个最基本公式,分别如下:

  (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

  vt=v0+at

  (2)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

  x=v0t+1/2at2

  (3)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公式

  vt2-v02=2ax

  (4)位移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公式

  x=(vt+v0)·t/2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使用与选择

  一般来说,题目中含有t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第一个、第二个方程。

  题目没有时间t时,优先考虑的是第三个方程(位移和速度关系)。

  从上述的四个公式中不难看出,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主要是研究五个物理量:s、t、a、v0、vt,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

  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确定了。

  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

  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例如: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竖直上抛物体的上升、回落过程对照:最小速度、加速度大小、位移大小相同,因此经历时间和速度大小一定相同。

  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外,s、v0、vt、a这四个量都是矢量。

  一般做题的过程中选定v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vt和a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当然,这是王尚个人的意见,有的老师喜欢规定a的方向为正方向,这也是可以的。正方向的规定并不严格,但是我们在运用上述四个公式的时候,必须带入矢量进行运算,否则就很容易导致计算错误。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推论

  在打点计时器及其纸带数据处理的实验中,我们用公式Δs=aT2来求加速度。

  这说明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这个结论可以推广位:sm-sn=(m-n)aT2;

  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个问题也总是出现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题中,大家要注意。

  提醒大家的是,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不小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且常考的运动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这种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运动模式。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恒等于重力加速度g。

  虽然地球的引力和物体到地球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地球的半径远大于自由落体所经过的路程,所以引力在地面附近可看作是不变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即是一个不变的常量.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1:3:5:……:(2n-1)。

  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t1:t2:……:tn=1:√2:√3……:√n。

  对末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样也可以类比运用这些规律。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5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3、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4、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5、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6、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7、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8、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9、"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0、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11、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2、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3、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4、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5、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6、加速度的正、负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17、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18、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

  19、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20、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21、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22、解题前先搞清两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混淆。

  23、图象是曲线的不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24、人们得出"重的物体下落快"的错误结论主要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25、严格地讲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在空气阻力影响较小时,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近似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26、自由落体实验实验记录自由落体轨迹时,对重物的要求是"质量大、体积小",只强调"质量大"或"体积小"都是不确切的。

  27、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g是已知的,但有时题目中不点明这一点,我们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一隐含条件。

  28、自由落体运动是无空气阻力的理想情况,实际物体的运动有时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过大,这时就不能忽略空气阻力了,如雨滴下落的最后阶段,阻力很大,不能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29、自由落体加速度通常可取9.8m/s?或10m/s?,但并不是不变的,它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30、四个重要比例式都是从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时,即初速度v0=0是成立条件,如果v0≠0则这四个比例式不成立。

  31、匀变速运动的各公式都是矢量式,列方程解题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32、常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但这并不是一定的,也可取与v0相反的方向为正方向。

  33、汽车刹车问题应先判断汽车何时停止运动,不要盲目套用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求解。

  34、找准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如位移关系、速度相等等。

  35、用速度图象解题时要注意图线相交的点是速度相等的点而不是相遇处。

  36、产生弹力的条件之一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但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弹力。

  37、某个物体受到弹力作用,不是由于这个物体的形变产生的,而是由于施加这个弹力的物体的形变产生的。

  38、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与物体的重心位置无关。

  39、胡克定律公式F=kx中的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不是弹簧的总长度,更不是弹簧原长。

  40、弹簧弹力的大小等于它一端受力的大小,而不是两端受力之和,更不是两端受力之差。

  41、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42、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当阻力,也可充当动力。

  43、滑动摩擦力只以μ和N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44、各种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45、静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变性,在分析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容易出错。

  46、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和正压力有关,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

  47、画力的图示时要选择合适的标度。

  48、实验中的两个细绳套不要太短。

  49、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零。

  50、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伸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51、使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细绳套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与木板面平行,避免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弹簧测力计限位卡之间有摩擦。

  52、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时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使用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53、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分力不一定小于合力。

  54、三个力的合力最大值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和,最小值不一定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差,要先判断能否为零。

  55、两个力合成一个力的结果是惟一的,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情况不惟一,可以有多种分解方式。

  56、一个力分解成的两个分力,与原来的这个力一定是同性质的,一定是同一个受力物体,如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静止,其重力可分解为使物体下滑的力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不能说成下滑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57、物体在粗糙斜面上向前运动,并不一定受到向前的力,认为物体向前运动会存在一种向前的"冲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58、所有认为惯性与运动状态有关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

  59、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是一种力,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克服惯性。

  60、物体受力为零时速度不一定为零,速度为零时受力不一定为零。

  61、牛顿第二定律 F=ma中的F通常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对应的加速度a就是合加速度,也就是各个独自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当只研究某个力产生加速度时牛顿第二定律仍成立。

  62、力与加速度的对应关系,无先后之分,力改变的同时加速度相应改变。

  63、虽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出,当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但不能说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因为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在牛顿第二定律中没有体现。

  64、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应用广泛,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有局限性,对于微观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不适用,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

  65、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地求出加速度a,计算合外力时要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不要漏力或添力。

  66、用正交分解法列方程时注意合力与分力不能重复计算。

  67、注意F合=ma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选择正方向,一般我们选择合外力的方向即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68、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也不是失去了重力,超重、失重只是视重的变化,物体的实重没有改变。

  69、判断超重、失重时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70、有时加速度方向不在竖直方向上,但只要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也处于超、失重状态。

  71、两个相关联的物体,其中一个处于超(失)重状态,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也会比重力大(小)。

  72、国际单位制是单位制的一种,不要把单位制理解成国际单位制。

  73、力的单位牛顿不是基本单位而是导出单位。

  74、有些单位是常用单位而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如:小时、斤等。

  75、进行物理计算时常需要统一单位。

  76、只要存在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合外力,物体就做曲线运动,与所受力是否为恒力无关。

  77、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沿该点所在的轨迹的切线,而不是合外力沿轨迹的切线。请注意区别。

  78、合运动是指物体相对地面的实际运动,不一定是人感觉到的运动。

  79、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80、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际上就是描述运动的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如速度、位移、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81、运动的分解并不是把运动分开,物体先参与一个运动,然后再参与另一运动,而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从两个方向上分析物体的运动,分运动间具有等时性,不存在先后关系。

  82、竖直上抛运动整体法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方向问题,初速度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下,列方程时可以先假设一个正方向,再用正、负号表示各物理量的方向,尤其是位移的正、负,容易弄错,要特别注意。

  83、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不变,故其v-t图象的斜率不变,应为一条直线。

  84、要注意题目描述中的隐蔽性,如"物体到达离抛出点5m处",不一定是由抛出点上升5m,有可能在下降阶段到达该处,也有可能在抛出点下方5m处。

  85、平抛运动公式中的时间t是从抛出点开始计时的,否则公式不成立。

  86、求平抛运动物体某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时要注意应该用矢量相减的方法。用平抛竖落仪研究平抛运动时结果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与同时平抛的小球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但此实验不能说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87、并不是水平速度越大斜抛物体的射程就越远,射程的大小由初速度和抛射角度两因素共同决定。

  88、斜抛运动最高点的物体速度不等于零,而等于其水平分速度。

  89、斜抛运动轨迹具有对称性,但弹道曲线不具有对称性。

  90、在半径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能由角速度大小判断线速度大小,也不能由线速度大小判断角速度大小。

  91、地球上的各点均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周期及角速度均相等,各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故各点线速度大小不相等。

  92、同一轮子上各质点的角速度关系:由于同一轮子上的各质点与转轴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同,因此各质点角速度相同。各质点具有相同的ω、T和n。

  93、在齿轮传动或皮带传动(皮带不打滑,摩擦传动中接触面不打滑)装置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皮带上各点及轮边缘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94、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就是物体的合外力,但变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不一定是合外力。

  95、当向心力有静摩擦力提供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运动状态决定的。

  96、绳只能产生拉力,杆对球既可以产生拉力又可以产生压力,所以求作用力时,应先利用临界条件判断杆对球施力的方向,或先假设力朝某一方向,然后根据所求结果进行判断。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06-13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7-24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4-02

高中物理的知识点总结02-07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4-19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合集]07-21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优选)07-31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优秀05-25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备]07-19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