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答案

时间:2024-10-08 15:35:07 资格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试题的情况非常的多,试题有助于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还在为找参考试题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答案

  2023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出版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舒新城《教育通论》 B.庄泽宣《教育概论》

  C.孟宪承《教育概论》 D.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人物教育思想。中国的杨贤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D项正确。

  A、B、C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运用现代系统论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维果斯基 C.赞可夫 D.巴班斯基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人物教育思想。巴班斯基的著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其教育思想是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D项正确。

  A项: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新中国成立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现有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他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其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李老师在初二选择了人数、性别比例、学习成绩、教材各方面情况相同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对其中一班采用讲授法,对另一个采用自学辅导法,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后进行测验,以比较两种方法教学效果,李老师采用的方法属于( )。

  A.个案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调查研究法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是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题干中,李老师通过控制无关变量,研究自变量(讲授法、自学辅导法)与因变量(教学效果)的因果关系,属于实验研究法。B项正确。

  A项: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进行连续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变化发展全过程的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行动研究法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调查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有许多不同形态,其中组织最严密、内容最系统的是(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终身教育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基本形态。学校教育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A项正确。

  B项: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先导性、感染性、密切性、终身性、深刻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教育的特点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终身教育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来对待学生的教学,主要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征?( )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阶段性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无论是对外界环境还是对自身的任何矛盾,总会有一个主要矛盾,同时也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能“一刀切”、“一锅煮”。D项正确。

  A项:顺序性是指儿童的身心发展在正常的条件下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也是不可逾越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唯一的方法和根本途径是( )。

  A.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B.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项正确。

  A、B、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7.由政府提出,并反映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规定着学校培养人的根本质量规格,对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的实施具有定向、调控、评价作用的是( )。

  A.培养目标 B.国家课程 C.教育目的 D.课程标准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和实现的总要求,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人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C项正确。

  A项: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依据学校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等形成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国家课程是指国家根据公民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组织实施的课程,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8.泰勒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其中运用的课程设计原理是什么?( )

  A.过程模式 B.经验模式 C.情景模式 D.目标模式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目标模式的理解情况。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编制要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故D项正确。

  A项:过程模式由英国教育家斯腾豪斯提出,是指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所要遵循的标准。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情境模式被视为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9.在教学中,刘老师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学的事物的图像,或用语言形象地描绘所学事物,帮助学生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理解所学知识。刘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掌握知识。题干中,刘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A项正确。

  B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提取出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努力才能掌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0.生物课上,程老师用几条鱼做解剖,边解剖边讲解,学生兴趣盎然,很快掌握了知识。程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

  A.演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验法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老师解剖,学生观看属于演示法。A项正确。

  B项:谈话法是指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1.班主任张老师鼓励小刚通过立志、学习、反思和慎独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品质,这种德育方式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个人修养法 D.情感陶冶法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个人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个人修养法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慎独等形式,因此题干属于个人修养法。C项正确。

  A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情感陶冶法是指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2.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学生不仅能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用“假设-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表示其认知阶段处于( )。

  A.前运算阶段 B.后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特征有:①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不仅能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推理,而且能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D项正确。

  A项: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点如下:①具体形象思维;②泛灵论;③自我中心主义;④思维的不可逆性;⑤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点如下:①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②去自我中心主义;③思维具有可逆性;④获得物体守恒。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3.当学生刘敏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时,他头脑会浮现出草原的美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不随意想象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的分类。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片、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浮现出草原的美景,就是根据作者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B项正确。

  A、D项: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4.小军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孤僻离群,整天忧心忡忡,即使遇到别人毫不在意的小事情,也会多愁善感,小军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气质类型。抑郁质的人以观察细致、意志坚定、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为特征。题干中,小军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孤僻离群,整天忧心忡忡,即使遇到别人毫不在意的小事情,也会多愁善感,属于抑郁质。C项正确。

  A项: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张飞的性格属于胆汁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粘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5.刘文经常思考“自己是谁”“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一类问题,在兴趣爱好、职业选择等方面常出现冲突,令他倍感困惑。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他处于( )。

  A.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B.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

  C.信任感对怀疑感阶段 D.亲密感对孤独感阶段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2-18岁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题干中,刘文经常思考“自己是谁”“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一类问题,在兴趣爱好、职业选择等方面常出现冲突,说明他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A项正确。

  B项: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怀疑)(0-1.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而克服孤独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6.韩老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韩老师这种能力是( )。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教学监控能力 D.教学反思能力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其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这一能力的侧重于实际操作。B项正确。

  A项: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学反思能力作为教师对自己教学决策、教学过程以及结果的觉察,是教学监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7.杨莉做任何事情都以目标为导向,并力求成功。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她最有可能选择的任务成功概率大约为( )。

  A.25% B.50% C.75% D.100%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力。阿特金森将个体成就动机分为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其中,趋向成功的倾向会愿意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50%)。B项正确。

  A、C、D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8.张华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试图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张华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处于( )。

  A.依从阶段 B.接受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形成的过程。认同是指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其实质是与榜样保持一致。题干中,张华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试图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说明张华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处于认同阶段。C项正确。

  A项:依从是指个体在表面上根据规范的要求行动,但缺乏对规范必要性的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内化是指个体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一致,并有自己的行为表现,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9.方义的各门功课学习成绩优异,他认为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属于( )。

  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B.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C.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D.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其中,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D项正确。

  A项: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B、C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0.根据福勒等人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教师成长为成熟阶段的标志是( )。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教材 D.关注学生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福勒布朗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

  A项:在关注生存阶段,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在关注情境阶段,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成绩,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1.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未来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不会给差生贴标签。这说明心理辅导应遵循( )。

  A.理解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主体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其中,预防与发展性原则即发展性原则,主要指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主要是处在身心迅速成长中的青少年,这就决定了学校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大多数学生的成长问题而不是心理障碍的治疗问题。心理辅导应该对学生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成长、发掘学生的潜力,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丧失学生的信心。D项正确。

  A项:干扰项。

  B项:整体性原则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学校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二是指学校心理辅导要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知、情、意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与全面提高;三是指学校心理辅导的开展要注意综合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把客观条件和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C项: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故正确答案为D。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为高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

  22.【参考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

  (1)从纵向层次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中等教育的机构是全日制普通中学,分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3)综上所述,普通中学教育肩负着升学或就业的双重任务,题干说法过于片面。

  23.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23.【参考答案】

  该说法是正确的。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这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3)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4.定势对知识迁移起促进作用。

  24.【参考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

  (1)定势是指先前活动影响后继活动的心理状态,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2)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能够使人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如果先行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使后继学习处于准备状态,这时定势对知识迁移起促进作用。

  (3)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又往往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定势对知识迁移起阻碍作用。

  25.教师职业倦怠即教师的工作热情丧失。

  25.【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教师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2)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

  (3)教师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丧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同义词或相等的概念,题干说法过于片面。

  三、简答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26.【参考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如下:

  (1)综合性(整体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

  27.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27.【参考答案】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其基本要求如下: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指导阅读的作业;

  (2)指导学生读书的具体方法;

  (3)加强辅导,引导学生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8.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的主要观点。

  28.【参考答案】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其主要观点如下: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3)学习方法:提倡发现学习。

  29.简述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29.【参考答案】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主要内容如下:

  (1)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等);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等)。

  (3)努力管理策略: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4)资源利用管理策略: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

  四、材料分析题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一次偶然……贴吧,班上学生的帖子语言粗俗、张扬、不文明,老师气急了,但是冷静一想,谈论班上一些情况,沉思片刻。班会,严肃说,时机到了,故意板着脸说要给大家一个“惩罚”,建立“说吧”,(大意是老师看到贴吧里学生有些不文明,有的甚至还是班里平时很文静的学生,但是没有发脾气,而是引导建立“说吧”引导学生对不合理班规提出建议、或者进行求助,最后营造了良好氛围)。

  注:来自学生回忆版。

  问题:该老师的做法主要贯彻了哪一德育原则?(5分)

  请结合案例分析。(13分)

  30.【参考答案】

  (1)该老师的做法主要贯彻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5分)材料中,教师面对班级中学生在贴吧中出现的不文明话语没有发脾气,并且肯定学生们对于班集体的关心表现。说明这位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同时,老师也对学生施以惩罚,建立“说吧”引导学生对于班级的不合理规则提出建议,这一做法体现了规范了学生的言行,说明这位老师做到了严格要求学生。

  31.材料:

  初中生林强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从小对他寄予厚望,在他们看来,只有严加管教,孩子才能有出息。于是,他们对林强从学习到生活作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有丝毫的通融或改变,也不允许他出现任何细碎的差错,久而久之,林强养成了谨小慎微,凡事都怕出错的行为习惯。他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反复权衡,慎之又慎,生怕做不好留下遗憾,迟迟下不了决心,哪怕是在课上对老师讲的知识没有听懂,需要问老师,他也要权衡再三,林强在学习和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犹豫不决,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活性。

  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9分)

  (2)如果你是老师,对林强的性格培养有何建议?(9分)

  31.【参考答案】

  (1)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如下:

  ①生理因素。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家庭教育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气氛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材料中,初中生林强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他寄予厚望、严格要求,所以林强养成了谨小慎微,凡事都怕出错的性格。

  ③学校教育影响。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材料中,学校老师没有及时给他干预,从而没让孩子克服犹豫不决、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活性的性格。

  ④社会教育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还取决于其社会生活,取决于其社会经历,即社会化过程。

  ⑤自我教育影响。任何一种性格特征的形成,都是把所接受的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步转变为自己内部需要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中,林强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反复权衡,慎之又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犹豫不决。

  (2)对林强的性格培养的建议如下:(言之有理,任答4点即可)

  ①引导林强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法。我会建议林强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给孩子无条件的关注和爱,积极地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培养其独立自主、自信的性格。

  ②树立效仿的榜样。我会向林强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引导林强向这些优秀人物学习。

  ③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我会针对林强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④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性格是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的,我会通过实际锻炼,使林强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⑤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我会培养良好的班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使林强的性格得到良性的发展。

  ⑥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会鼓励林强并具体指导林强进行性格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

  2023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我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论”,主张“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蔡元培

  B.黄炎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D参考解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2.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的。这说明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阶级性

  C.永恒性

  D.独立性

  C参考解析:教育永恒性是教育的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永远存在。列宁称之为"永恒的范畴"。自人类社会产生开始,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生产关系,积累了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生产经验、生活经验、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文化形态都要依靠教育世代相传,故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点是( )

  A.将教育视为本能模仿

  B.忽视教育的社会属性

  C.否认动物界存在教育

  D.强调教育的目的性

  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教育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此,二者的共同点是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本题选B。

  4.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

  A.生产力水平

  B.政府重视

  C.人口数量

  D.文化传统

  A参考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其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这种剩余劳动数量与社会中可能受教育和办教育的人口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实体和可能,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需要。

  5.“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中,荀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遗传的先天制约

  B.教育的主导作用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环境的潜移默化

  D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是蓬草长在意思是蓬草长在麻丛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荀况的这段话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本题答案选D。

  6.任何时代、任何形态的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技术

  C.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D.教师、学生、教学计划

  A参考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故选项A符合题意。

  7.2001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行( )

  A.六三分段

  B.五四分段

  C.四二三分段

  D.九年一贯

  D参考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故本题答案选D项。

  8.强调教学重视学科基本结构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罗杰斯

  C参考解析: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9.备课是上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应该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

  A.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

  B.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准备教具

  C.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和考虑教法

  D.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和了解学生

  A本题考查备课的要求。一般备课要做的三项工作,就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即我们常说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故本题答案选A项。

  10.美国学者20 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道尔顿制

  C参考解析: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指20 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实验中学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首先是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研究,每个小班 20 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的材料;最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1.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周,班主任李老师每天早上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周后,李老师安排学生值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负责,出色地完成了值日任务。李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自我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C本题考查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题干中,李老师作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体现了榜样示范法的运用,故本题选C。

  12.苏菲想给王老师打电话,却没有电话号码,询问同学后随即拨通电话。通话结束后,她便忘了电话号码。苏菲对电话号码的记忆属于( )

  A.内隐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C参考解析: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长划分:瞬时、短时、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本题中苏菲询问号码后随即拨通然后通话之后又忘记,是电话号码在短时记忆中保存的现象。故选项C符合题意。

  13.丁老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人敲门,这时学生都不由自主将目光转向门口。学生的这种注意属于(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2)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题干中,学生被突然的敲门声吸引,是无意注意的体现,不需要意志努力,也没有预定目的。故本题选B。

  14.曹虹确信自己能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这反映了她的哪一心理品质?( )

  A.自我效能

  B.自我促进

  C.自我监控

  D.自我强化

  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题干,曹虹确信自己能出色完成各科作业,是相信自己的表现,因此本题选A。

  15.杨亮常制定学习计划,但执行计划时总是半途而废。这主要反映了他意志品质的哪一特性?

  A.果断性

  B.坚韧性

  C.理智性

  D.独立性

  B本题考查意志的品质。意志具有四种品质: (1) 独立性(2) 果断性(3)自制性(4) 坚韧性(坚持性)。题干杨亮总是半途而废,说明他对学习计划的执行不能长时间坚持,体现了坚韧性的缺乏。故本题选B。

  16.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成人感及幼稚感并存。这主要体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哪种特点? ( )

  A.动荡性

  B.自主性

  C.前瞻性

  D.失衡性

  A参考解析:动荡性。由于受到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整个心理面貌表现出很不稳定、动荡不安的特点。

  中学生易出现的表现:跳楼;和父母或老师对着干;一点小事就火冒三丈;看不惯就动手;很在乎别人的看法等。

  17.白雪自小受到母亲细心照料,从未离家独立生活。她初中入学刚住校就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哭泣、无力、心疼与食欲不振。为此,母亲到学校陪她住了几天,白雪的症状消失,恢复正常。但母亲返家,其症状再现。白雪的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

  A.学习问题

  B.适应问题

  C.气质问题

  D,认知问题

  B参考解析:白雪从不曾独立生活到初中住校生活,属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出现一系列症状,属于适应问题,故选项B符合题意。

  18.初中生海博考试不及格,便到老师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表现得像一个小孩儿。他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

  A.否认

  B.压抑

  C.退行

  D.补偿

  C本题考查心理防御机制。退行是指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放弃已学到的比较成熟的应对技巧和方式,而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题干初中生海博考试不及格后,以小孩子的哭哭啼啼方式应对失败,是退行的体现;因此本题选C。

  19.张铭非常喜欢王老师,愿意接受王老师的教导,并在观点、行动方面与王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这说明张铭的品德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 ( )

  A.认同阶段

  B.服从阶段

  C.依恋阶段

  D.内化阶段

  A参考解析: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过程: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阶段态度与品德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题干,张铭愿意接受并与王老师保持一致,是处于认同阶段;因此本题选A。

  20.张老师在工作中对学生非常严厉,且要求学生必须服从。他的班级管理风格属于( )

  A.仁慈型

  B.民主型

  C.专断型

  D.放任型

  C参考解析:勒温等人把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题干说对学生非常严厉、要求学生必须服从,属于专断型,本题选C。

  21.在课堂上,学生能准确识别班级行为准则和个人行为准则,并以这些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课堂纪律类型属于( )

  A.教师促成纪律

  B.群体促成纪律

  C.任务促成纪律

  D.自我促成纪律

  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纪律的分类,分为以下四种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由题干所述“以班级和个人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可知符合自我促成纪律的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 共32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22、参考解析:此说法正确。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历史继承性主要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继承和教育方法的继承。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23.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

  23、参考解析:此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24.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本质上是不同的。

  24、参考解析:此说法正确。

  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的本质区别是:第一,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5.学校心理辅导只面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25、参考解析:此说法错误。

  学校心理辅导要遵循全员参与,全方位考虑,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其主要对象是全体正常学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请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6、参考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关键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专门的人才。这些人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能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知识从原来为少数人掌握到为更多人所掌握,并且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能承担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新的研究成果和发明一旦在生产中被应用,就能提高社会生产力。

  27.请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

  27、参考解析:校本课程的四个突出特征:

  (1)实践性: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而不属于学科类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2)探索性。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

  各门校本课程应是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的,学生便按照一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书面材料和实际材料,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或提交作品。

  (3)综合性。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和多种现代媒体中收集组织的。

  (4)以学生为主体。各门校本课程的构建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

  28.简述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28、参考解析:发散思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流畅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即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

  29.简述良好的性格培养途径。

  29、参考解析:

  (1)树立效仿的榜样

  (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

  初中地理课上,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经纬线的概念和意义,刘老师提问道:“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远洋轮船出现了严重的故障,在自救无果的情况下,船长拿起电话向总部求救,如果你是船长,你怎么说呢?”

  一学生作打电话状:“喂,总部,我们出事了,快来救我们。”

  “我是总部,请报告你们的位置。”刘老师追问,

  该生迟疑了一下,小声回答:“我们在太平洋上,”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

  刘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笑呢?"

  “太平洋那么大,到哪里找呢?”学生回答道。

  “是呀,救援人员怎样才能找到在太平洋上出事的船呢?"

  学生回答:“应该报告船的准确位置!”

  于是,刘老师把“如何在地球上确定某一位置”的问题抛给学生来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们从探讨如何描述自己的座位,到街道门牌号;从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到平面直角坐标系.....

  就这样,关于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被学生们理解了。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刘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种教学原则? (8分)

  (2)阐述贯彻该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10 分)

  30、参考解析:

  1、刘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材料中,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并且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理解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这些举措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3)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创造性学习

  (4)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5)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

  31.材料:

  情境 1:林强上课捣乱,受到同学责怪和老师批评,可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频繁出现。后来,为了消除他的捣乱行为,当他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

  情境 2:杰明上课时总是不遵守纪律,干扰同学的学习。老师找他谈话,他多次承诺予以改正,但很快又重犯。今天上课时,他趁陈军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抽掉陈军的椅子使其重重地摔了一跤。于是,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

  情境 3:兴华平时课上喜欢讲闲话,老师为了改变他的这种不良习惯,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批评,而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

  问题:

  (1)试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三种情境中教师做法的依据。(12 分)

  (2)该材料对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有何启示?(6 分)

  31、参考解析:

  (1)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连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正强化、惩罚、消退等概念。

  情境1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消退原理,消退即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材料中当林强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正是依据了消退的原理。

  情境2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惩罚,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材料中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属于惩罚的运用。

  情境3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强化中的正强化。正强化即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材料中,老师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正是正强化的运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有如下教育启示:

  ①正确运用强化理论,及时给予适当表扬,避免。例如情境3 中,老师在学生上课不讲闲话时给予强化,反而能够使兴华改变讲闲话的不良习惯。

  ②合理运用消退作用,降低不良习惯发生概率。消退是指某行为被强化过,如果该行为之后不再被强化,该行为频率会降低。例如情境1 中,学生上课捣乱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③慎重使用惩罚。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例如情境2中,老师对杰明抽走同学椅子这一严重行为,进行了慎重的惩罚。

  总之,教师可以采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教师应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灵活掌握,并将其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022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言论的著作是( )。

  A. 论语

  B. 学记

  C. 大学

  D. 中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著作的是《论语》。

  2.在教育多样化发展阶段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创立的是( )。

  A. 实验教育学

  B. 批判教育学

  C. 文化教育学

  D. 实用主义教育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提出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3.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其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表明教育具有( )。

  A. 独立性

  B. 历史性

  C. 阶段性

  D. 永恒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体现的是教育的历史性。

  4.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十个月会喊爸爸反映了哪一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能动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影响因素。

  5.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着力施以相应的教育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反映了教育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征? ( )。

  A. 顺序性

  B. 稳定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答案】C

  【解折】

  6.教育制度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主观愿望和价值需求,但是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随心所欲的,每种教育制度都有它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规律。这表明教育制度具有( )。

  A. 客观性

  B. 规范性

  C. 历史性

  D. 强制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制度。题干中教育制度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们要遵循教育制度发展的客观性规律。

  7.“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发展,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观点属于( )。

  A. 实质教育论

  B. 形式教育论

  C. 传统教育论

  D. 现代教育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形式教育论。形式教育论重视能力的发展,实质教育论重视知识的培养。

  8.某中学地处“杂技之乡”,在专家指导下开设了初级杂技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 国家课程

  B. 课本课程

  C. 校本课程

  D. 潜在课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校本课程。由学校开发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

  9.赵老师在新学期开始,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测验,弄清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据此对已有的学期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赵老师的这种摸底测验属于( )。

  A. 形成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相对性评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对待。

  10.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指的是( )。

  A.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用的工作方法

  B. 学生为完成学任务使用的学方法

  C. 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总和

  D. 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 实际锻炼法

  B. 个人评价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品德评价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榜样示范法。题干的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1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冲突和矛盾主要出现在哪个年龄阶段?( )。

  A. 3--6岁

  B. 7--12岁

  C. 13-18岁

  D. 19--25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和角色混乱。故正确答案为 C. 。

  13.根据奥尔波特人格理论,中国人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实等特征属于( )。

  A. 共同特质

  B. 首要特质

  C. 中心特质

  D. 次要特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尔皮特人格理论。勤劳朴实等属于渗透性稍差但仍然有概括性的核心特征,也叫中心特质。

  14.吴北即将高中毕业,他既想读国外大学,又想读国内高校,迟迟不能做出选择。他的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

  A. 双避型

  B. 趋避型

  C. 双趋冲突型

  D. 多重趋避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志冲突,既想又想就是双趋冲突。故正确答案为 C. 。

  15.张老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带有“口”的字。李强不仅写出了与口的活动有关的字,如“吃、喊、吐、叫”,还写出其他类别的字,如“邑、困、照、赢”等。这主要反映的是李强的哪一种思维能力?( )

  A. 发散思维

  B. 聚合思维

  C. 抽象思维

  D. 动作思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分类。发散思维指的是由一到多,寻求多种答案。题干中写出了其他类别,体现了发散思维。故正确答案为 A. 。

  16.王琳不知不觉就会唱许多流行歌曲,她的这种学习属于( )。

  A. 发现学习

  B. 替代学习

  C. 内隐学习;

  D. 外显学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隐学习。不知不觉的学习就是内隐学习。故正确答案为 C. 。

  17.张明近期变得不敢出门,不敢见人,尤其是一见到老师和同学就冒冷汗、手脚冰凉,甚至有些呼吸困难。他的这些表现属于哪种心理问题?( )

  A. 抑郁

  B. 癔症

  C. 焦虑

  D. 社交恐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交恐惧症。不敢见人,不敢出门是社交恐惧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 D。

  18.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取得突出的教学成果,这主要反映了王老师的哪种职业心理素质? ( )。

  A. 角色自主感

  B. 角色期待感

  C. 教学效能感

  D. 教学责任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有自信。故正确答案为 C。

  19.鉴于何雷这学期各方面有明显进步,学校撤销了对他原有的警告处分,学校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属于(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撤销厌恶以增加行为是负强化表现。故正确答案为B 。

  20.孙琳认为自己应该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尊师爱幼。这反映了品德心理结构的哪一方面?( )

  A. 道德情感

  B. 道德认识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心理结构。其中认识是对于道德的认识,题干所述体现了认识。故正确答案为B。

  21.王老师讲课时发现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提问:“我刚才讲的问题大家是怎么理解的?”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王老师采用的这种课堂管理方法( )。

  A. 个人问责

  B. 团体警觉

  C. 转换管理

  D. 全体责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方法。如王老师上课时经常先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叫学生回答,以使学生的心更好地维持在教学活动中,王老师所采用的课堂管理方式是团体警觉。故正确答案为 B。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错误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综上所述,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平均发展,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

  【参考答案】错误

  此说法是不正确的。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课外活动、团队、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它与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教育途径互相配合,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4.气质无好坏之分

  【参考答案】正确

  此说法是正确的。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气质类型包括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能说某种气质好某种气质不好。因此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25.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引起的

  【参考答案】错误

  此说法错误。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引起,由药物、疲劳等引起的短暂的行为变化不属于学习。故题目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

  学科课程特点: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完整性学科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1)逻辑性和系统性。我们在学校学的每门课程就是学科课程的体现,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知识就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2)完整性在学的过程中每一门学科是完整性,并不是片面的形式存在。

  (3)简约性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以间接经验为主,所以学科课程具有简约性。

  27.简述中学教师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作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要符合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

  (2)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必要时要向学生做示范性指导。

  (3)在设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学水平的层次和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设计一些有弹性、有层次性的作业,或布置作业时,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即让优秀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又要让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中得到发展。

  (4)教师要及时批改、评价、反馈学生的作业。

  (5)作业份量要适当、难易适度;合理布置作业要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质是精华,量是多少。在作业布置中,题目要精,量要适当。

  28.简述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学生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会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绪情感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情绪。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

  (3)外露性和内隐性。青少年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的反应,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带有很大的掩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心境化和持久性。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情绪体验延长,表现为积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败会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表现为不良的心境,青少年的许多不良情绪往往具有情绪心境化色彩。

  29.简述人格的特点

  【参考答案】

  人格有以下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意志、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人们在人格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

  (4)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人特有的。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使人格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 材料:

  初中生王力擅长绘画,也是个要求上进的学生。但他行为散漫,目无纪律,常画些小动物,写上同学的名字来取笑,当班主任李老师批评他时,他低着头,声音颤颤地说:“老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李老师温和地说:“喜欢画画没错啊,可画家是用画笔来表现思想情感的,应歌颂美的事物。”说到这儿,王力的头又低了下去。李老师接着说:“咱班想请你负责板报,你要把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他一听,高兴地说:“老师,我保证把板报办好!”此后,王力发生了不小变化,办板报也很认真负责。

  有一天,宣传委员找到李老师,气呼呼地说:“李老师,王力把板报全擦了还说我们是

  笨蛋,我们的字配不上他的画,他画得再好,我们也得不了奖。”李老师一进教室便看见王力也在生气,他说他担心班级板报取不上名次。李老师肯定了他热爱集体、精心设计的工作态度,接着又帮助他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他尊重别人的劳动,树立正确的荣誉现,他频频点头,虚心承认了错误,并保证重新设计,完善板报。结果板报在全校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

  王力的进步是可喜的,但有时还是比较散漫,以为只要笔下有功夫,其他无关紧要。在学校举办的“新风画展”评比中,他以为夺魁稳操胜券,结果只得了第四,便非常失望。李老师问他对评选结果有何感想,他振振有词:“李老师,我认为被评为第四的原因有两条,一是我的画位置摆的不好;二是同学们不会欣赏水墨画。”李老师严肃地说:“你的画立意不够深,境界不够高。从你画上题的诗句来看,语言比较贫乏,文法也不很通顺。如果你想当画家,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打好文化基础。听完李老师的话,王力脸红了,额头渗出了汗珠。后来,王力像变了一个人,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问题:材料中班主任李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6分)?请结合案例加以分析(12分)。

  30.【参考答案】

  ①因材施教原则

  ②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③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④严慈相济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⑤平行教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31.材料:

  一个学生小学的时候成绩好,上中学之后因为考试失败,所以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放弃努力了。

  (1)请用动机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晓奇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12 分)。

  (2)张老师应该向家长提出哪些教育建议?

  31.【参考答案】

  (1)晓奇的问题是出现了得性无助,原因他将失败归于自身能力,能力属于内部、稳定、可控归因。

  (2)张老师应该指导家长帮助晓琪对失败做正确归因、关心鼓励晓琪、调整动机强度等。

  2022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我国第一位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并出版《新教育大纲》的教育理论家是( )。

  A.杨贤江

  B.陶行知

  D.李大钊

  C.黄炎培

  【答案】A

  【解析】杨贤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发表的系统阐述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

  A.《巨人传》

  B.《理想国》

  C.《太阳城》

  D.《爱弥儿》

  【答案】D

  【解析】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3.有的人在逆境中奋起,有的人在逆境中消沉;有的人在顺境中如鱼得水;有的人在顺境中却虚度光阴。这种现象说明( )。

  A.顺境有利于人的发展

  B.环境好坏决定人的发展

  C.逆境有利于人的发展

  D.人对环境影响有能动性

  【答案】D

  【解析】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能够战胜不利的环境,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相反,则会错失良机,失去发展的可能。

  4.教师以自身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改进教育实践,而不在于理论构建的研究属于( )。

  A.实验研究

  B.行动研究

  C.调查研究

  D.个案研究

  【答案】B

  【解析】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5.“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这说明教育具有( )。

  A.科学性

  B.阶段性

  C.生产性

  D.独立性

  【答案】C

  【解析】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越来越紧密,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标杆。

  6.“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的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具有( )。

  A.顺序性

  B.稳定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 )。

  A.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B.强制性、基础性、普及性

  C.基础性、普及性、免费性

  D.基础性、强制性、免费性

  【答案】A

  【解析】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8.目前,我国中学实行的课程管理体制是( )。

  A.国家统一管理

  B.地方与学校共同管理

  C.学校自主管理

  D.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共同管理

  【答案】D

  【解析】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9.由教育家洛扎诺夫创立,注重强化联想,坚持理智与情感、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效地接收更多信息的教学方法是( )。

  A.范例教学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

  D.非制导教学

  【答案】C

  【解析】暗示教学是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潜在的心理能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医学博士洛扎诺夫所创立。

  10.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年级,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合作学习

  B.复式学习

  C.小班教学

  D.分层教学

  【答案】B

  【解析】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11.在学习文化建设中,让学校里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B.实际锻炼法

  A.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自我修养法

  【答案】C

  【解析】情感陶冶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让学校里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强调的是学校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2.李红看到王强经常帮助同学而受老师的表扬,因此她也愿意帮助同学,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哪种强化方式( )。

  A.负向强化

  B.间隔强化

  C.自我强化

  D.代替强化

  【答案】D

  【解析】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王强被老师表扬对李红来说就是一种替代性强化。

  13.刘杰学过物理平衡的概念,促进了他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这种迁移属于( )。

  A.负向迁移

  B.顺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逆向迁移

  【答案】B。本题是顺向正迁移。

  【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之前学过的物理平衡对后续学习的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就是顺向迁移。

  14.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 )。

  A.注意的稳定

  B.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范围

  【答案】B.注意的分配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即同时将注意分配在不同的活动,属于注意的分配。

  15.进入初中后,赵东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常无故的兴奋不已,转而又哀伤忧愁,这反应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 )。

  A.弥散性

  B.闭锁性

  C.波动性

  D.感染性

  【答案】C.波动性

  【解析】青少年情绪不仅兴奋性高,而且波动性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青少年往往会因一时成功,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又会因一点挫折,垂头丧气、懊恼不已,表现为情绪在两极间的明显跌宕。二是青少年还常出现莫明其妙的情绪波动、交替。

  16.李玲遇事常拿不定主意,错失良机。这主要反映了她意志品质的那一特点( )。

  A.果断性

  B.独立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答案】A.果断性

  【解析】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在认识上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斗争时间过长,即使执行决定也是三心二意。草率的人则相反,在没有辨明是非之前,不负责任地做出决断,凭一时冲动,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和行动的后果。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17.廖老师在心理辅导课上经常使用文具等物品作为奖励替代物的改变学生的行为,这种做法属于( )。

  A.认真法

  B.代币法

  C.脱敏法

  D.消退法

  【答案】B.代币法

  【解析】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18.陈亮一想到明天要在课堂上就坐立不安,感到心跳加快,脸红,出冷汗。这种表现属于( )。

  A.抑郁

  B.妄想

  C.强迫

  D.焦虑

  【答案】D.焦虑

  【解析】焦虑症是个体不能达成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症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作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19.郑老师通过让全班同学观看“某中学生为了减轻妈妈的辛劳,时常为加班晚归的妈妈做好饭的视频”,让学生学会孝敬长辈,这种品德修养方式属于( )。

  A.树立榜样

  B.有效说服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答案】A.树立榜样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题目中视频中的某中学生就是老师树立的榜样。

  20.语文课上,张老师非常注重营造宽松的气愤,鼓励每个学生自由表达,并建设性地吸引学生地观点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这种课堂管理方式属于( )。

  A.民主式

  B.权威式

  C.放任式

  D.专制式

  【答案】A.民主式

  【解析】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不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

  21.决定一位教师能否成功地扮演教师角色的首要条件是( )。

  A.角色意志

  B.角色体验

  D.角色期待

  C.角色认知

  【答案】C.角色认知

  【解析】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取决于他对这一角色的认知程度。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教育必然促进社会的发展。

  【答案】本题说法错误。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教育包括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因此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总是积极的,题干说法错误。

  23.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参考答案】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要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综上,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24.机动强度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参考答案】本题说法错误。

  总体上说,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佳。但是对于具体的活动,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因此题干说法错误,学习强度和学习效果并不是成正比关系。

  25.情绪与认知是互不影响的。

  【答案】本题说法错误。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响应的行为反应。认知过程是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或信息加工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情绪产生的前提与基础。情绪对人的认识产生动力或阻力性作用。

  因此情绪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答案】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包括:

  (1)社会需求。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等。

  (2)学科知识水平。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

  27.简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案】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的贯彻要求如下:

  第一,明确学习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教师的讲授应该强调重点、难点、关键点;

  第三,设置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8.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参考答案】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主要的思维特点:“客体永久性”。

  第二,前运算阶段(2-7岁),其主要的思维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性等等。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其主要的思维特点:去自我中心性、守恒、可逆性等等。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其主要的思维特点: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29.简述教师自我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参考答案】教师自我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同时能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

  第二,掌握自我调节策略。教师一方面可以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适度;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取合理手段疏导情绪。

  第三,加强锻炼,保持健康。教师要妥善安排时间,加强身体锻炼,合理分配精力,科学安排工作。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在我担任初二(5)班班主任的时候,有次家校联系日,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到我的办公室找我谈话。期间,家长不停数落孩子,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孩子一直低着头。由于我在班上对这个学生也比较关注,尽管他成绩靠后,但是有一些长处,所以待家长说完后,我马上说道∶这孩子最近在学校表现应还不错,学习的劲头也有,也能认真听课,我想以后成绩肯是会有进步的"。说完,那孩子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他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在那以前,我很少正面表扬过他。这个孩子平时挺踏实。乐于帮助同学,也有一定上进心。经过这次当着家长面表扬他,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学习成绩提高到了班级的中上游。所以,无论是怎样的学生,都还是个孩子,需要鼓励和帮助,必要的时候夸一夸学生,能给他们打不少气。为学习增加动力。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贯彻哪一德育原则

  (2)阐述贯彻该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第一,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家长眼中的孩子是一无是处的,但是在老师眼中尽管该生成绩靠后,但是其身上也存在一些优点,如有学习劲头,认真听课,乐于助人等等,因此老师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该生的积极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从而促进了成绩的提升。

  第二,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材料中老师并没有和家长的立场一致,全盘否定学生,而是既看到了学生成绩靠后的一面,又注意到了其拥有的优点,做到了辩证地看待学生。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材料中老师针对该生乐于帮助同学,也有一定上进心的优点,有意识地在其家长面表扬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的学习成绩提高到了班级的中上游。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因势利导。材料中老师认为无论是怎样的学生,都还是个孩子,需要鼓励和帮助,必要的时候夸一夸学生,能给他们打不少气,为学习增加动力,老师的这种做法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了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使他们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1.材料∶王老师是一名新入职的高中数学教师,刚刚上了一周多课,就发现班上学生对她的课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上课“开小差”,有些学生一脸困意。她原以为是这些学生对学习不积极,经深入解,发现她讲的知识很多学生都已经在课下学习中掌握了,所以对自己目前讲的教学内容感到太容易,觉得无聊。于是王老师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家庭作业的程度,以为这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果这回学生们却反映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王老师苦思冥想,为什么自己教学效果不好?

  随后她向教学经验丰富的张老师请教,如何才能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张老师跟王老师说:“你要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

  问题:

  (1)请用维果斯基的理论,分析王老师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

  (2)结合案例,指出如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参考答案】

  第一,王老师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没有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边。其意义在于:指导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材料中的王老师,在没有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了内容简单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导致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太容易,太过无聊”;而后又在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毫无理由的将教学内容和家庭作业的难度“大幅提升”,又导致了学生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的结果。教学没有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二,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可以从以前几个方面做起:

  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知识水平,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阶段性要求教学要有针对性。材料中,王老师作为一个新手老师,没有先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

  ②教学要遵循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材料中,王老师设置的难度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

  ③采用支架式教学。为了促进教学的发展,应该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在材料里,王老师在学生掌握不了时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指导。

  2021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有教无类是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不分贤愚贵贱都进行教育,该词语出自( )。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劝学》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人物。孔子最早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中。故本题选B。

  2.在当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 )。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教学与发展

  D.教学特殊认识理论

  2.【答案】A。解析:《教学目标分类学》是布卢姆的代表作。教学过程最优化由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教学与发展由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提出。

  3.古代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鄙视生产劳动,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人口构成

  D.民族文化传统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教育的特征。显著的阶级性是古代教育的特征,古代教育是为少数的统治阶级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故本题选A。

  4.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问题,曾出现过“生而知之”的“天才论”这种理论属于( )。

  A.教育万能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主观决定论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天才论是遗传决定论,认为人后天发展得怎样先天就已经决定了。教育万能论是认为教育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决定论是认为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人的发展。主观决定论是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发展。故本题选C。

  5.反映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具体质量规格要求的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目标

  5.【答案】C。解析: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6.标志着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是( )。

  A.斯宾塞《教育论》

  B.杜威《儿童与课程》

  C.博比特《课程》

  D.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由来。一般认为 ,国学者博比特(“现代课程理论开拓者”)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C项正确。故本题选C。

  7.在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这是对哪一关系的争论?( )。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区别。形式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故本题选B。

  8.学完“压强”概念,学生理解了“在同等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道理,田老师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个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田老师贯彻的主要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循序渐进

  C.直观性

  D.启发性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包括了直观性原则、顺序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量力性原则。老师讲了压强这个知识点,并且跟日常生活结合进行举例,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故本题选B。

  9.于老师在讲台上把一张纸揉成团,把另一张纸烧成灰,由此让学生来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于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参观法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干中老师通过示范性实验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属于演示法。题干中于老师在做示范,这是演示法,演示给同学们看。练习法是让同学们反复练习某一行为或知识点。实验法是让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设备仪器进行实验获得知识。参观法是导现场实地观察。故本题选B。

  10.在一次志愿者活动结束后,马老师要求同学们对自己这一天的表现进行反思,并写出心得体会,马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10.【答案】D。解析:个人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这是一种以学生自我修养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马老师要求学生反思写心得体会,是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修养。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故本题选D。

  11.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班主任工作

  B.课外校外活动

  C.团队活动

  D.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途径。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故本题选D。

  12.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室内和阳光明媚的户外,其亮度差别很大,但是人们都能将色知觉为白色衬衫,这反映了知觉具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特点。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题干白衬衫在光线亮度变化的情况下依然知觉为白衬衫是知觉的恒常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故本题选D。

  13.教师:“面粉可以做什么”?学生甲:“可以做面包、蛋糕、馒头、花卷、油条、面条”。学生乙:可以做馒头、调磁针水、捏面人。上述对话说明学生乙比学生甲的思维更具有( )。

  A.精细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反思性

  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学生乙对面粉可以做什么想到馒头,捏面人等不同类型,学生甲则都是食品,说明乙的变通性好。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故本题选C。

  14.学生对“遗传与变异”之间关系的学习属于( )。

  A.组合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归属学习

  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类型。并列组合学习是指新概念与已有的观念没有上位和下位的关系。遗传与变异没有上下位关系。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更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奥苏伯尔把概念同化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基本形式。 归属学习、类属学习是下位学习的别称。故本题选A。

  15.晓杰在阅读课文时常常自我提问:“我对课文表达的内容清楚了吗?我抓住课文的重点了吗”,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计划策略

  D.监控策略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认知策略的分类。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监控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之中,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晓杰在阅读课文时常常自我提问属于监控策略。故本题选D。

  16.民辉在解答难题时产生的疑惑、惊讶、焦躁等情感体验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荣誉感

  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的分类。道德感是指用道德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行为。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解答难题属于智力活动,追求真题。美感是指对大自然或人为艺术上的赞美与感叹。故本题选B。

  17.当志君看到他喜欢的中国乒乓球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夺冠获胜时欣喜若狂,这种情感状态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的分类。激情是爆发强烈、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题干看到奥运会夺冠获胜时欣喜若狂属于激情。心境指的是相对比较微弱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心理状态。应激指的是应对突发事件时内心所产生的高度紧张感。故本题选B。

  18.晓颖是个诚实勤奋好学的好学生,这些特征属于( )。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认知

  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性格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诚实勤奋是对性格特征的描述。气质类型只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故本题选A。

  19.雨晴通过写诗作画让自己走出困扰,让自己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情绪调节方法是( )。

  A.脱敏法

  B.强化法

  C.幽默法

  D.升华法

  19.【答案】D。解析:失去亲人是悲痛的,通过写诗作画走出了是化悲痛为力量。所以是升华。故本题选D。

  20.国强认为欺负弱小是不可取的,不道德的,因此他在生活中总是能自觉杜绝这样的行为,这说明其品德发展处于( )。

  A.依从阶段

  B.内化阶段

  C.自主阶段

  D.外化阶段

  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发展的过程。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并具有坚定性,“在生活中总是能自觉杜绝这样的行为”已经不需要外在的约束,属于内化阶段。品德发展的过程是依从、认同、内化的过程。故本题选B。

  21.“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等词语,描述的是哪一类课堂气氛的表现?( )。

  A.积极型

  B.消极型

  C.对抗型

  D.顺从型

  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氛围的类型。对抗型课堂气氛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题干表述属于对抗型。积极性的课堂氛围是一呼百应型的。消极性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情绪低落,不配合老师。顺从型的课堂氛围是言听计从。故本题选C。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22.【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阔很多。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因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3.学校教学应以间接经验为主。

  23.【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时间、精力十分有限,仅依靠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校教学应该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认识具有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学校教学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而,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4.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者旨在获取成就,他们倾向于选择稳操胜券的任务。

  24.【参考答案】此说法是错误的。

  力求成功者力求追求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 50%的任务。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一种是避免失败的意向。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其中,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 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因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5.场独立型的学生比场依存型的学生更加优秀。

  25.【参考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性无好坏之分。根据信息加工时对外界的依赖程度上,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依赖倾向, 场依存型的人在信息加工时对内在参照有较大依赖倾向。独立型的学生偏好理科、自然科学,场依存型的学生偏好文科、社会科学。这两类学生各有优缺点。场独立型的学生优点是不易受外接信息干扰,自己有非常强的主见性。但缺点是倾向于冲动,听不进别人的劝说。场依存型的学生优点是能虚心接受外界的声音,缺点是自主性不够,做事比较犹豫。

  所以这两类学生各有优劣,不能说场独立性的学生就比场依存性的学生优秀。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6.【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7.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

  27.【参考答案】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是: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第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主要手段,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

  28.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28.【参考答案】

  (1)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地觉察到或认识到客体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刺激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注意的稳定性分为注意的起伏和注意的分散。

  (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人能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对象。

  (5)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对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和活动缺少充分指向和集中的一种状态。

  (6)注意的起伏。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经常出现短时间内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29.简述福勒的教师成长三阶段论。

  29.【参考答案】

  (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比如:“学生喜欢我吗”?

  (2)关注情境阶段,该阶段老师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比如:“这节课备课充分吗”?

  (3)关注学生阶段,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会因材施教。比如:“每节课学生都喜欢吗”?此阶段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新学期班主任李老师接了一个新班,李老师第一天走进教室,发现卫生状况非常差,桌仰椅翻,污物满地。看到这种情景,李老师一声不吭地拿起扫帚把地面打扫干净,然后又把桌椅重新摆好,一切都收拾好了,才请同学们进教室上课。坐在老师打扫过的教室,全班同学一个个出奇地规矩。第二天,李老师依旧如此。有一些同学说:“李老师让我们打扫吧。”李老师微笑着说:“不,这一周我做值日。”一周后,李老师,安排了值日表,每天值日的学生都非常认真负责,就连卫生角也打扫得干干净净。教室卫生向来由学生轮流打扫,很少见过老师也做值日的。李老师不仅这样做了,而且做在学生之前,做的一丝不苟,学生由起初的费解,到后来的愧疚,以致最后肃然起敬。在李老师的带动下,这个有名的卫生差班,周周都能得到卫生流动红旗,还不时得到学校的表扬。

  问题:

  (1)李老师主要运用了哪种德育方法?(4分)

  (2)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德育方法的含义和运用要求(14分)

  30.【参考答案】

  (1)李老师主要运用了榜样示范法这种德育方法。

  (2)榜样示范法的含义: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材料中的教师以身作则,主动打扫卫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们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改变了学生的行为,这体现了榜样示范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的要求有: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1.材料:王老师是初中语文老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最近他开始讲授古代诗歌单元,在教学时,他先是引导学生探索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刚开始学生总结不准确,经过多次讲解和引导,学生掌握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随后王老师发现,当学生又学习五言律诗时,他们很快就能总结出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再后来,当学生学习七言律诗时,也很快总结出了其平仄规律。本单元结束后,王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学生之所以能很容易地总结出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是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他们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分析,很快就能总结出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

  问题:

  (1)请用迁移相关理论分析上述学习现象。(10分)

  (2)该迁移理论对教学有何启示?(8分)

  31.【参考答案】

  (1)经验类化说又称为“概括说理论”,是指对已有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对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材料中,王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学生很快总结出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体现了理论方法的迁移。

  (2)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

  第一,根据概括化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与掌握。

  第二,通过注意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改进教材呈现方式,这些原理掌握得程度越高,迁移到类似问题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第三,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或技能的培养。

  2020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理想国

  1.参考答案:A

  解析:《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2.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个体

  2.参考答案:C

  解析:教育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3.我国当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举措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A.生产力 B.政治 C.文化 D.人口

  3.参考答案:A

  解析: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学制发展进程中,有些国家规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收统一的基础教育,初中以后可以接受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这些国家的学制类型属于()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多轨学制 D.分支型学制

  4.参考答案:D

  解析:分支型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题干所述符合分支型学制。

  5.卢梭从自然教育观出发,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自然本位论

  5.参考答案:B

  解析:卢梭属于个人本位论。

  6.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方面的重大改革,作为一门必修课,其开设的范围是()

  A.从幼儿园到初中 B.从小学到初中 C.从初中到高中 D.从小学到高中

  6.参考答案:D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是从小学到高中。

  7.要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编制的三个文本。这三个文本是()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7.参考答案:B

  解析:三项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8.20世纪后半叶美国出现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国产生较大影响,其特点是把大到上课,小到讨论和个人自学按一定比例结合起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特朗普 B.道尔顿 C.文纳特 D.贝尔兰卡

  8.参考答案:A

  解析:题干所述体现了特朗普制的内涵。

  9.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中学吧“档案袋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方式之一。这种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9.参考答案:B

  解析:档案袋评价强调过程,属于形成性评价。

  10.班主任王老师在“每月一星”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以示奖励。王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10.参考答案:C

  解析:“每月一星” 活动的开展属于品德评价法。

  11.子路对教育的作用不以为然说:南山有竹,人不去管它照样长得直;砍来当箭,照样能穿透犀牛皮。孔子对他说若是将砍来的竹子刮光装上箭头,磨得很利,岂不射的更深吗?子路接受了孔子的教诲成为孔门的学生。孔子做法体现哪一德育原则()

  A.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疏导原则

  11.参考答案:D

  解析:孔子针对子路对教育作用的不以为然,提出经过加工后的竹子能够射的更远,意为经过教育的人能取得更好的成就,由此改变子路的观点。这符合疏导原则的内涵。

  12.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集中 B.注意分心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12.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相关内容。注意分心是指离开了当前任务,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13.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奖励来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张老师的这种做法符合()

  A.人本主义学观 B.行为主义学观 C.认知主义学观 D.建构主义学观

  13.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用“奖励”激发学习动机,是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4.晓磊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而努力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晓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14.参考答案:C

  解析:附属内驱力是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题干中为晓磊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体现的是附属内驱力,故选C。

  15.梦佳理解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涵义。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梦佳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参考答案:D

  解析:能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体现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辩证思维的出现,符合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16.晓军上中学后,自尊心越来越强,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全面,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反应的是晓军自我意识哪一方面的发展()

  A.生理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物质自我

  16.参考答案:B

  解析:心理自我阶段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处于该阶段的青年,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且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题干的描述符合该阶段的特点,故选B。

  17.高三学生志强认为,做事应达到尽善尽美,因此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常常因偶尔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心理辅导教师通过纠正其不合理信念来调整他的情绪,该教师采用的合理辅导方法是()

  A.理性情绪疗法 B.系统脱敏法 C.阳强化反应 D.来访者中心疗法。

  17.参考答案:A

  解析:理性情绪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所以要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调整自己的情绪。题干中老师所用的方法正是理性情绪疗法,故选A。

  18.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玩儿游戏来强化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理的安排应该是该孩子()

  A.玩儿完游戏后做作业 B.自己规定游戏时间 C.边玩游戏边做作业 D.完成作业后玩游戏

  18.参考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正确的做法是用玩游戏这个高频活动来强化作业这一低频活动,因此正确选项为D。

  19.小旭认为,服从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于是它对老师和家长绝对遵从希望,得到他们的赞许,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他的道德发展处于

  A.社会契约阶段 B.相对功利阶段 C.寻求认可阶段 D.遵守法规阶段

  19.参考答案:C

  解析:寻求认可取向,又叫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题干的描述符合阶段,故选C。

  20.教学课上,学生由于惧怕教师而出现紧张拘谨、反应被动、心不在焉等现象,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A.积极型 B.对抗型 C.消极型 D.失控型

  20.参考答案:C

  解析:消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教师的状态;不少学生做小动作,情绪压抑等。

  21.王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善于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反应了王老师的哪一方面能力突出()

  A.教学操作 B.教学归因 C.教学迁移 D.教学反思

  21.参考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教学操作能力的概念。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2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地社会活动,教育与其他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育具有育人性,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现象只存在人与人之间,动物界之间不存在教育现象,所以题干说老猴带小猴爬树是教育说法是错误的。

  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工作。

  2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多重种途径,比如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课外校外活动、劳动等,而且任何学科都应具有教育性,所以进行德育教育不仅靠思想品德课老师,还需要各种其他学科老师的努力。

  所以题干说思想工作仅靠德育老师说法是错误的。

  24.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

  24.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顺向迁移和正迁移是不同的概念。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而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不能说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

  因此款干说法错误。

  25.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25.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它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26.参考答案: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2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27.参考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进行个别教育工作

  (5)组织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活动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等

  28.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28.参考答案:

  (1)智力类型的差异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特殊能力的差异

  (5)智力的性别差异

  29.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有那些?

  29.参考答案:

  (1)情绪耗竭,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去个性化,刻意与工作对象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3)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周老师教高一五班数学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他决定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任务和要求。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六位学生,周老师特别要求他们到图书馆查找和阅读相关书籍。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作业,还选做了一些难度更大的习题,对于其他学生,周老师分别给他们布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在课堂教学中,周老师通过创设情景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周老师耐心地加以辅导,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们通过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问题:

  (1)周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8)

  (2)请结合材料对这些教学原则加以分析。(10)

  30.参考答案:

  (1)周老师贯彻了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直观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

  (2)分析如下:

  ①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周老师在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思考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堂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②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差别性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要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材料中周老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任务和要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掌握知识。材料中周老师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属于模象直观,使学生对于知识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④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进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材料中周老师对于不同程度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稍作拔高,学生完成状况良好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31.下面是一位学生给老师的求助信。

  许老师,您好!我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上高中以来学习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尤其是近几次考试都没考好,这让我很沮丧,越来越不自信,现在一提到考试,我就浑身不自在,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把成绩提高?在平时学习中,我都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完成作业,老师和同学们也认为我的能力较强,常常推荐我参加一些学习竞赛,但我都推辞了,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不能胜任,有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想我能行吗?我能考好吗?我是不是再也考不出好成绩了?

  老师,我特别希望改变我目前的状态,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因此希望得到您的帮助,谢谢!

  学生:海波

  3月31日

  问题:

  (1)请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这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0)

  (2)如果你是许老师应该如何帮助这位学生。(8)

  31.参考答案:

  (1)

  ①存在问题: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做成某件事情的主观判断。该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近几次考试的连续失败,对于自己能力产生怀疑,自我效能感减低。

  ②产生原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有个体自身成败经验、言语暗示、替代经验、情绪 唤醒。该生主要原因为成败经验和言语暗示。首先该生近几次考试没有考好,由于连续的失败经验是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减低,这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其次该生多次认为考试失败是自身能力不行,多次消极的言语暗示减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

  ①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成功性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②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这几次考试进行正确的归因,并据此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③教师观认为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学习,材料中对于学生的消极的学习动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和引导学生进步,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④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需要老师对该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指导。

  2019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

  1.答案:A。学记。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活动

  2.答案:B。环境。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人口变化D.文化传统

  3.答案:C。人口变化。

  4.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 )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

  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4.答案: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 )

  A.继承性B.等级性C.历史性D.民族性

  5.答案:B。等级性。

  6.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6.答案:A。学科课程

  7.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 )

  A.国家一级管理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7.答案: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8.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 )

  A.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实践教学为主

  C.以学科教学为主还是以活动教学为主

  D.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

  8.答案:D。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

  9.班主任王老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学生学习、品德、体育锻炼等各方面的日常表现,较客规地反映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王老师的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标准性评价

  9.答案:A。形成性评价

  10.某中学在“每月一星” 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以示奖励,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这种做法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救育B.情感陶冶C.实际锻炼D.榜样示范

  10.答案:D。榜样示范

  1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做法主要反映了哪一德育过程规律?( )

  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1.答案: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2.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被突然飞进教室的一只小鸟所吸引。这种注意属于( )

  A.无意注意B.无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

  12.答案:A。无意注意

  13.晓斌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全是刻苦努力的结果。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晓斌的归因属于( )

  A.稳定的内部归因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D.可控的外部归因

  13.答案:C。可控的内部归因

  14.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生解决困难和复杂的任务时,哪种动机水平最有利?( )

  A.中等偏下水平B.中等水平

  C.中等偏上水平D.高水平

  14.答案:A。中等偏下水平

  15.林菁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表明他的哪种记忆好?( )

  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逻辑记忆D.动作记忆

  15.答案:C。逻辑记忆

  16.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

  A.社会契约B.相对功利C.遵守法规D.普遍伦理

  16.答案:D。普遍伦理

  17.韩老师常常说方琼勤奋努力,孙彤细致严谨,李冰诚实可信。韩老师描述的这些心理特征属于( )

  A.能力B.性格C.气质D.情绪

  17.答案:B。性格

  18.刚进入高一,赵峰就总想“我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他明知离高考还远着呢,这么早想这个事根本没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学习,他的主要心理问题是( )

  A.强迫观念B.强迫行为C.恐惧观念D.恐惧行为

  18.答案:A。强迫观念

  19.谢晶在全校大会上受到表扬,兴奋不已;会议结束后,当听到几个同学议论“她有什么了不起,你看她长得那个样”时,她又很快陷入极度苦恼之中。谢晶的表现典型地反映了中学生情绪的哪种特点?( )

  A.两极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爆发性

  19.答案:A。两极性

  20.根据富勒等人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衡量教师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觉关注( )

  A.生存B.情境C.未来D.学生

  20.答案:D。学生

  21.王健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没有直接提出批评,而是表扬了认真听讲的冯军,王健看了看冯军,也开始认真听讲了。该老师使用的课堂管理方法是( )

  A.直接干预B.替代强化C.团体警觉D.处理转换

  21.答案:B。替代强化

  二、辩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22.【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因此,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计划,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2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3.【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但并不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是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具体地讲: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同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说法是错误的。

  24.问题解决不受情绪影响。

  24.【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迁移、原型启发、动机强度以及情绪等等。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往往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等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所以说,情绪影响着问题解决,故题干这种说法错误。

  25.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25.【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健康与疾病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并不是某种固定、永恒不变的状态,它会因为社会、生物等方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故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26.参考答案: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清楚、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是指课堂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

  (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27.简述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27.参考答案:

  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掌握有关美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3)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8.简述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28.参考答案: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29.参考答案:

  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1)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王晓是我班一名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当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求知若渴地学习时,他却经常开小差,时而做出古怪的动作,发出干扰的声音,时而在教材上临摹插图,毫不在乎老师的批评。在多次苦口婆心劝说无效后,我决定换个思路。

  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谁也不爱理他。课间,他四处溜达无所事事,偶尔趁人不备拍打一个同学的背后迅速逃离。透过这一幕,我看到了他自暴自弃的背后对友情的渴望。

  为了转变他在同学心中的不良形象,我创造时机对他表扬。这种积极的评价果然有效。他的书写从“狂草”变“潦草”,作文从数行到一页,学习有了较明显的进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一篇作文有些新意,就帮他输入电脑并加以润色,在班级网页上展示,结果被同学们热烈“点赞”;他绘画有基础,我请美术老师私下指点,他的画也上了学校的展板。同学们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他也找回了一些自信。

  在此基础上,我策划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班级活动,先在班干部中讨论了与王晓交友的行动计划。班干部动起来了,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关注他、帮助他、跟他交流、找他玩的同学渐渐多起来了,被他欺负而打小报告的同学逐渐少了,他为引发他人关注的恶作剧也逐渐没有了,他终于融入了这个班集体,成为班上积极的一员,我们班也因此获得了“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问题:

  材料中这位老师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8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

  30.【参考答案:】

  第一问:

  材料中的“我”贯彻了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问:

  (1)疏导原则,要求教师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材料中,“我”在面对王晓经常开小差、捣乱等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发现他的优点,对他进行表扬鼓励,体现了疏导原则。

  (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优点,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缺点和不足。材料中,“我”创造时机对他表扬,对创新性作文进行鼓励,发扬他绘画的优势,帮助他找回自信,正是在依靠王晓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转变。

  (3)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材料中,“我”对王晓的教育从最开始苦口婆心劝说却无效果到通过观察了解王晓的内心需求,再到根据王晓的特点用各种方式对王晓进行教育逐渐收到良好的效果,正是因为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具有针对性,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这要求教师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间接地影响个人,同时利用个人力量影响集体的发展。材料中,“我”通过班干部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活动,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帮助王晓,这正是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个别人的体现。在帮助王晓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积极努力,班级凝集力得到提升,最终获得“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这是通过个人影响集体的体现。

  总之,材料中的“我”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坚决不放弃任何一名同学,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方法,促进全班同学的进步。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也应该向材料中的老师学习,灵活、合理的运用各种德育原则。

  31.材料:

  晓宁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还有一周就要期末考试了,他开始着急起来,并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他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反复背诵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就去背——背外语单词,背课文,背语法,背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等,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从晚上背到深夜,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接着背,以致到了头昏脑胀的地步。他从没有哪次考试像这次考试下这么大的功夫,自以为一定能考出好成绩。然而,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各门功课成绩都很不理想。他很失望,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问题:

  (1)简述学生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复习。(12分)

  (2)请指出晓宁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分)

  31.【参考答案:】

  (1)学生有效复习的方法如下:

  第一,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当天学过的内容要在当天之内进行复习。

  第二,合理分配时间。高效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减少抑制干扰。

  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

  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机械识记,可以有效结合意义复习。

  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第七,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

  (2)晓宁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做到及时复习和经常复习。及时复习是指学完知识之后马上进行复习。材料中,临近考试前一周,晓宁才开始着急复习,表明他在平常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复习和经常复习。

  第二,未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合理的计划。材料中,晓宁只要有时间就开始背诵,而且各种内容都背诵,表明其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都未合理安排。

  第三,复习方法单一,机械背诵。材料中,晓宁认为只要反复背诵就能取得好成绩,而且仅使用这一种方法,说明他复习方法单一,只是机械背诵。

  第四,没有做到将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材料中,晓宁从早上背到深夜,而且只要有时间就去背诵,连课间都不放过。

  第五,未排除抑制干扰。材料中,晓宁背诵内容时,是将所有学科的内容都放在一起背诵,容易造成学科之间以及相似内容的干扰,所以导致背诵和复习的效果不佳。

  第六,学习动机过高。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材料中,离考试只有一周,晓宁又发誓要取得优异成绩,动机过强,造成头昏脑胀,复习效果不佳。

【历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历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综合素质》(中学)及答案10-08

2024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及答案10-08

2024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综合素质》(中学)及答案10-08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10-08

自考英语历年真题答案(通用10篇)09-27

历年高考真题: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13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10-08

2024年上半年教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10-08

2024下半年教资笔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