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时间:2023-05-25 11:00:54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有关历史典故(集合15篇)

有关历史典故1

  秦桧与油条

有关历史典故(集合15篇)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秦桧一伙卖国贼,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南宋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

  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饮食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一时,买吃早点的`群众心领神会地喊起来:“吃油炸桧!吃油炸桧!”为了发泄心中愤恨,于是人们争相彷效。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秦桧一伙卖国贼,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南宋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

  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饮食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一时,买吃早点的群众心领神会地喊起来:“吃油炸桧!吃油炸桧!”为了发泄心中愤恨,于是人们争相彷效。

有关历史典故2

  一往情深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

  典故 东晋时有个叫桓子野的人,善于吹奏笛子,也很喜欢听别人吹奏笛子。每当听到好听的乐曲他就激动不已。当时住在乌衣巷的.的宰相谢安听说桓子野喜欢音乐到了如此地步,赞赏说:“桓子野对音乐的这份感情应该是发自内深处的,只要一听到好听的音乐就激动的不能控制自己。”

有关历史典故3

  杀机四伏的饭局——鸿门宴

  出席人物: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饭局始末: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酒力,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

  最霸气的饭局——煮酒论英雄

  出席人物: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张辽

  饭局始末: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入府。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望梅止渴”之往事,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到地上。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心刘备了。

  从这次饭局中我们看出刘备是个出色的演员,把英明一世的曹操都忽悠了。其结果是刘备后来趁机开溜,到后来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大败曹操,打破了行将大一统的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三国。

  最坑人的饭局——群英会

  出席人物:庞统、诸葛瑾、黄忠、周瑜、诸葛亮、蒋干、吕蒙、鲁肃

  饭局始末:

  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像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而装出一副非说客样。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只是在座上觥筹交错,大笑畅饮。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饮至天晚,周瑜装醉。蒋干被周瑜刺激得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但为了有所收获,好向曹丞相有个交代,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大功!

  最香艳的饭局——贵妃醉酒

  出席人物:杨贵妃、高力士、裴力士等

  饭局始末:

  贵妃醉酒,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名局。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儿不觉沉醉,边饮边舞,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贵妃醉酒》是一出著名的京戏。《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泄。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

  最鼓舞人心的饭局——东晋新亭会

  出席人物:王导、周顗

  饭局始末: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迁,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四两拨千斤的饭局——杯酒释兵权

  出席人物:赵匡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锋、赵彦徽、王彦超

  饭局始末: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北宋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一直担心手握重兵的部下效仿他当年的作为。于是在961年,赵匡胤安排了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969年,赵匡胤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最不辱使命的饭局——渑池之会

  出席人物:秦襄王、赵文王、蔺相如

  饭局始末:

  赵国得到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襄王得此消息,派人送信给赵文王,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块璧。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并“完璧归赵”。

  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2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国群臣向赵国要15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相当于宰相)。

有关历史典故4

  1、举贤尽忠,死抗皇婚。

  义乌人杨乔是汉朝名臣杨旋的哥哥,他容貌英俊帅气,治事干练,才华出众,深得汉桓帝赏识,官任尚书。他举贤尽忠,7次上书举荐贤士孟尝,但汉桓帝都置之不理,却深爱他的才干和相貌,并下诏将公主许配给他做妻子。杨乔坚决不同意,他开始绝食,以死抗婚,以死诤谏,在第七天的时候饥饿而亡。他不畏强权,凛然正义,以死尽忠明迹。(《后汉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张法腾冯度杨列传》及《孟尝传》等有记载)

  2、施粮救荒,急人所难。

  义乌人骆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濡须都督,当年发生饥荒时,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都很困乏,骆统为此减少了饮食。他姐姐回娘家时见他这样很难过,多次询问原因,骆统说:“连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怎么忍心独自吃饱饭呢!”姐姐深受感动,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骆母也认为骆统很有贤德,于是就分粮施舍救了不少人。骆统很有才干,打仗也很行,他的许多主张孙权都予以采纳。他认为占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应急速停止,孙权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后,家中的田地、童仆、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强人抢掠一空,徐陵的儿子徐平落难。骆统知道后,一面代为申冤,一面亲自上书,请求孙权思贤嘉善,救济徐平。后来孙权安排徐平职位,徐平为吴国立了许多战功。骆统急人所难,关爱百姓,疏财侠义,展示了青年将领的宽阔胸怀。(《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和《会稽典录》等有记载)

  3、致诚孝义,感天动地。

  晋代东阳人许孜是孝义的典范。许孜二十岁时拜豫章太守孔冲为师,后来孔冲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伤,前去吊唁,并送丧到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间一直吃素,在灵前服务,穿孝服。不久,他的父母也去世了,许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着拐杖站起,他把墓地建在县城东山,坚持亲自背土,不受别人的帮助。有人可怜他病弱劳累,苦求他接受帮助,他只好在白天不阻止别人的帮助,但到了夜里,就把别人帮他做好的部分去掉。因为服丧他还休了妻子,整天就住在墓旁,并在墓边种了五、六里的松柏,有只鹿破坏了他的松树,第二天鹿竟被猛兽杀死在那棵树下;许孜为鹿做了坟,猛兽就在许孜面前自杀了,他叹息着把猛兽埋了,从此这片树木不再被破坏。二十多年后,许孜另娶了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请安。皇上听闻后下诏书表扬了全家。这种师生情谊,父子孝义,诚实之心,连猛兽都能被感染。(《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孝友》有载)

  4、民族大义,感化盗寇。

  宋代义乌人宗泽一身正气,一心为民为国。宗泽在任馆陶县尉时,鄜州廷帅吕惠卿传檄给宗泽,命他与县令视察黄河堤防,檄文到达时正赶上宗泽的大儿子去世,但宗泽无任何停留就上路了。吕惠卿听说后感叹道:“真可以说是为国而忘家之人!”秉义郎岳飞因触犯法律要被刑法处置,副元帅宗泽慧眼识英雄,交给岳飞五百骑兵,让他戴罪立功杀金兵,结果岳飞一举大胜,于是他升任岳飞为统制,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

  王善是河东大盗寇,拥有盗众七十万人,一万辆车,想要占据京城。宗泽单人匹马赶到王善大营,哭着劝王善为国出力,宗泽出自肺腑的一番话感动得王善也哭了,于是投靠了朝廷。拥兵三十万的杨进,以及各拥兵数万的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人,在京西等地扰民,宗泽依次将他们招安。后来宗泽死后,杜充任留守,英雄不再被重用,许多人又去当了强盗。

  宗泽性格直爽讲义气,亲友中贫困之人大多靠他活命,而他给自己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死前关于家事未留一言,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十九《宗泽传》有载)

  5、舍身殉国,义薄云天。

  宋代东阳人李诚之是吕祖谦的得意门生,在知蕲州时积极备战,酒库每月发放给守城官员有四百五十钱,他将自己的这份充入公款以帮助部队的粮食供应。嘉定十四年二月,金人进犯淮南,当时李诚之已经过了任期,但代替他的'人还没到,本想先送妻儿回去,但听说有紧急事务就耽搁下了,他与幕僚们说:“我作为一个书生多次担任边远地区的镇守官,现在年纪已经七十,只差一死罢了。必当与同僚们合力守城,不成就战斗到死。”在他的率领下,击退金人无数次的进攻,甚至出城夺了敌军的大印。金兵派人来劝降,他将其杀之明志。后金兵集合十八万人来总攻,李诚之用忠义激励将士。城破后又率兵与敌巷战,敌我死伤相当。他儿子力战而死后,他本人在刎颈自杀前呼叫家眷赶快自杀。于是他的妻子和儿媳、孙子都跳入水中自尽,“取义成仁”。后李诚之被朝廷封为“正节侯”,在蕲州建立祠庙,赐名“褒忠”。(《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十《忠义四》有记载)

  6、不畏强权,孝义双全。

  宋代金华人吕祖俭是吕祖谦的弟弟和学生,正准备奉命赴任去管理明州仓库时,恰逢哥哥吕祖谦去世。按照当时法令半年不上任就算超过了上任期限,但他宁愿冒丢官的风险也一定要为哥哥守

  守满丧期才肯赴任。没想到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并下诏上任过期的时间延长到一年,这个制度就从吕祖俭开始。

  吕祖俭在任太府丞时,外戚韩侂胄开始掌握朝廷大权并陷害忠良。他为受诬陷的右丞相赵汝愚多次直言抗争,因而得罪了韩侂胄,被贬外放吉州等地。吕祖俭在贬谪地一边刻苦读书,一边深入探究理学,靠卖药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每次出门,一定是穿着草鞋徒步而行,为方便翻山越岭。大儒朱熹得知后写信给他说:“论官职我比你高,论皇帝的恩宠我得到的比你多。然而我却坐视朝中小人们胡作非为,不能说一句话来报效朝廷,才致使你独自表达对小人的不满,最终触怒那群小人而惹上灾祸。我真为自己而惭愧,为你的行为而叹服啊。”(《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传第二百十四《忠义十》有载)

  7、一门孝义,和睦大家。

  浦江县郑宅郑氏一家,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从郑绮开始,十五世同居共食长达330余年,鼎盛时有成员3300多人同居一起,整个家族尊老爱幼、和睦团结。被尊称为“义门郑氏”,屡受朝廷旌表,朱元璋亲赐封为“江南第一家”,事迹多次载入史籍。

  郑氏第4代孙郑德珪、郑德璋,十分孝顺友爱。郑德璋刚正直率,宋朝灭亡时仇家以死罪陷害他,将要到扬州接受逮捕。郑德珪哀叹弟弟是被诬陷的,便对弟弟说:“他们要害的是我,我去了就能揭露他们的诡计“,收拾行装后抢着上路。弟弟在诸暨追赶上了哥哥,都哭着争相赴死。哥哥只好假装告诉弟弟自己不去了,半夜时却独自一人抄小路跑了。郑德璋追到广陵,知哥哥已死在狱中后,多次因悲伤得气绝过去。他背着哥哥的尸体回家安葬,并在哥哥墓旁搭了个小房住了两周年。到明代郑濂主事时,他因罪被逮捕。堂弟郑洧效仿前辈代哥去死,自称有罪,在街市被斩首。(《宋史》卷四百五十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元史》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四《孝友一》;《明史》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孝义一》等有载)

有关历史典故5

  我国北方野外的墓地上,人们常常能看到一簇簇柏树,民间俗称坟柏。每当严冬,荒芜的`原野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坟柏,颇有肃穆庄严的感觉。

  据说坟周围种柏树的习俗,源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公元234年,蜀国军师诸葛亮率兵伐魏,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水对峙时,病死军中,诸葛亮以身殉职后,遗体葬在定军山。刘禅亲自下诏,在墓地种了54株柏树,象征诸葛亮享年54岁,以表彰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杜甫的《蜀相》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司城外柏森森。”那些坟柏,至今仍有22株尚存。后人仿效此法,于是坟柏相继在民间流传开来。

有关历史典故6

  千载难逢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齐国大臣庾杲之深受皇帝赏识,在他年老时写了一本《临终上世祖表》给皇帝,请求辞官回家。在这个表中他说,我本是平凡庸俗之人,碰巧运气好得到皇上赏识,这真一千年也难遇到的好运气呀。

有关历史典故7

  【精忠报国】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

  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九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朝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

  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宋朝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

  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样使得士兵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动和逃跑。

  还有牢城兵,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是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标记。

  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尽忠报国”来分析,不可能是他应募当兵的时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朝的规定,宋朝给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开始刺在脸上,人为地把士兵和社会普通阶层分开,这对士兵是一种歧视。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进士出生的人,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严重的社会歧视。因为当时就是一个尚文的时代,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兵了。

  当然也不乏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歧视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而且给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会选择刺在脸上和手心手背这些相对明显的地方。

  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根本没有任何标识作用。所以这也说明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不符合“刺字为兵”的.募兵制度。

  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尽忠报国”写作了“精忠报国”。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关系。岳飞在对抗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

  以后凡是岳飞出征的时候,都会带上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帜。到了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明清人的误解。

  明清时期,把“尽忠报国”变为“精忠报国”,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因为“精忠”这两个字是宋高宗御赐的。想要激励当时的老百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

  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占统治地位,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到了明朝,尽管朱元彰建立起汉人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患仍然很严重,北方的蒙古势力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体老百姓用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汉人的政权。所以“尽忠报国”就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

有关历史典故8

  秦桧受杖

  宋·洪迈《夷坚志》载,宋卖国奸臣秦桧,假托皇帝诏书,害死了岳飞。后来秦桧游西湖,忽得暴疾,“皆闷之际,忽见一人披发?目,厉声责曰:‘汝误国害民,杀害忠良,我已诉于天矣,青春励志。汝当受铁杖于太祖皇帝殿下。’桧自此怏怏以死。”

有关历史典故9

  秦桧怕“施”

  旧时,汤阴县城从岳庙前向东走的那条街叫学街。据说在很早以前,住在这条街里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在临街房屋里的人,每到晚上夜深人静时候,往往被街上一种声音所惊醒。那种声音听起来很有点瘆人:唿啦——唿啦,而且是相同的声音连成一串。先是从西向东走动,又从东向西走动,有的时候是一东一西过去后就消停下来,有时反复多次。渐渐地有人想看个究竟,他们或从窗户上张望,或启开门缝觑看。就这么一看,人们倒被猛吓了一跳。这声音不是别的,原来是在岳飞庙前跪着的那几个铁人像,领头的一个便是秦桧。他们有的带着前铐,有的带着背铐,脚上都带着沉重的脚镣,迈着艰难的'步履蹒跚而过。人们惊异的是:这些铁铸的家伙怎么居然会沿街走动?这不是成了精吗?于是人们聚到一起,将这件事议论开来。后来,这件事很快传到知县和知府衙门。没有多少时间,府里便派张应登推事到县里来。他详细了解了人们诉说的情况。便决定在岳庙山门对面,即秦桧等铁跪像后建了一祠,祠中塑起施全的铜像。

  施全是南宋时期的殿司军士,对秦桧主和误国,谋害岳飞极为仇恨。绍兴二十年(即岳飞被害后九年)正月一天,施全挟刀藏于众安桥下,待秦桧乘轿赴朝路过时,上前刺杀秦桧。因没有刺中,被捕。后被秦桧处以磔刑。施全铜像左手握拳,右手高举利剑,横眉怒目直视面前秦桧等五个铁跪像。说来也奇,自从施全塑像建立以后,学街的百姓,,再也没有听到这伙铁铸罪人沿街趟镣的声音。

  说来更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发现那个被施全镇压住的秦桧居然躲到鸡脑袋里去了。开始,无论公鸡还是草鸡,只要听见喊“施——”的声音,便惊恐地跑开,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后来当人们把煮熟了的鸡头打开,才恍然大悟,那个圆滚的脑仁不就是那个跪缩一团的秦桧吗?

有关历史典故10

  孺子牛

  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 :“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所以,“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有关历史典故11

  楚河汉界

  爱好象棋的都知道,中国象棋棋盘上有“楚河汉界”,这便是由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而来。 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楚军追至荥阳,之后两军互相攻伐长两年之久。楚军对荥阳加紧围攻,刘邦逃至成皋。项羽攻破成皋,刘邦北渡黄河,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又壮大起来,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打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刘邦复取成皋。项羽急忙从商丘回师,刘邦闭城不出。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路由韩信率领,抄楚军后路。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形势促使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后来被人们用于象棋的棋制,极富理念价值,为人们审时度势采取对策提供了借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载,项羽大军进驻鸿门后,有人告诉项羽说沛公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平息这场风波,和谋士张良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设宴待之。席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可项羽不理睬。于是,范增叫来项羽的兄弟项庄说:“你进去假装舞剑助兴,找机会杀了沛公。”项庄进屋,拔出剑在沛公面前起舞。

  项羽的族叔、张良的故友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为保护刘邦,拔剑与项庄对舞。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此情心里着急,出去找到刘邦的部将樊哙说:“沛公现在很危险,项庄表面上舞剑助兴,实际上想杀沛公。”樊哙强行进帐,怒视项羽,指责他听信谣言,要杀有功之臣。

  过了一会儿,刘邦乘上厕所的机会逃回了自己的军营。这则成语故事比喻表面上用正当理由掩盖,实际上却别有用心,启示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防上当。

  桃园结义

  《三国演义》第一回说,刘焉出榜招募义兵,刘备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刘备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玄德见其长相不俗,邀他同坐,其人曰:“吾姓关名羽……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三人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此结为生死兄弟,后来同心协力,誓成大业,至死不渝,为后人留下以义结友的典范,世代效法。

  三顾茅庐

  曹操击败刘备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若得此人帮助,可得天下。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恰遇诸葛亮出游未回。几天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去。诸葛亮的弟弟说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过了新年,刘备选个好日子,又去隆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之策。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得了诸葛亮。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后来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军师,帮了刘备的大忙,于是后人引用这一典故来形容虚心求才的渴望和诚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立下很大功劳,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认为功大才高的韩信最危险。

  韩信感叹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他,改封淮阴侯。被削去了王位的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他在长安响应。 陈稀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吕后想把他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擒住。吕后将其残忍地杀害。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被用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因刘姓形成的历史典故和成语还有很多,有人初步统计达到了100多个。这些典故和成语以深刻的哲理警示后人,提供借鉴,影响深远。

有关历史典故12

  兰陵王高肃(约541—573),字长恭,生于北齐王室。

  北齐是历史上一个奇葩的王朝,仅仅存世28年,历任6朝皇帝,其中有3位是亲兄弟。这个被后世称作“禽兽家族”的高氏皇室,不仅后宫生活淫秽不堪,而且丝毫不体恤骨肉亲情,兄弟叔侄间的血腥虐杀,手段无比野蛮和残酷。在这样黑暗的生存环境中,兰陵王高长恭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灼灼莲花,妖艳绽放,又阖然凋落。

  高家男人从高祖皇帝高欢起,一直保持着美貌的优良基因。当高欢还是个落魄的守城小卒时,在贵族小姐娄昭君眼里却是“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有人杰表”。高欢的长子高澄,十二岁就娶了东魏皇帝的妹妹为妻,是“神情俊爽”之人。

  高澄有六个儿子,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长得“容貌魁伟,精彩雄毅”,而且“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谓才貌双全。老二广宁王高孝珩也颇有才情,“爱赏人物,学涉经史,好缀文,有伎艺”,而且政治头脑高明,北齐的皇帝走马灯式地变换,可他却一直都位居高官,辛苦地支撑着北齐摇摇欲坠的高氏江山。老三河间王高孝琬虽说才干不如两位兄长,也是性格率真,胆识过人。

  虽然祖父兄辈皆伟貌,但到兰陵王高长恭横空出世,余者便不值一提了。高长恭美到什么程度呢?《北齐书》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确实有着不同于一般男子的超凡脱俗的俊美容貌,这大概跟他是汉、鲜卑、胡等多重混血有关。

  这样一个花样美男,上起战场却毫不含糊。传说这位王爷因为太过俊美,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戴上一副狰狞的面具。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载:“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而在段安节《乐府杂录》里,进一步演绎“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据正史记载,公元564年,北周联合突厥共十万大军包围了北齐重镇洛阳,北齐皇帝高湛急忙诏令段韶、斛律光、兰陵王为帅,领精骑1000,解洛阳之围。段韶和斛律光都是北齐最杰出的重臣名将,功勋卓著,战绩赫赫,年轻的兰陵王能与他们一起统率三军,其军事才华自然非同小可。在军事配置上,段韶率200骑为左军,斛律光领300骑为右军,兰陵王独统500骑为中军。这一千“甲骑具装”的重装骑兵,就如“钢铁猛兽”的“古代坦克”一般,具非凡的威慑力和杀伤力。

  北齐采用了诱敌后包抄的战术,冲乱北周军阵脚,使之于慌乱之中“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然后兰陵王趁机率500精骑杀入重重敌阵,以锐不可当之势,直奔洛阳城下。当时北齐军服尚红,北周军服尚黑。试想一下,500红袍金甲的铁骑,如一股红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军重阵里席卷而过,那阵势是怎样的震撼。洛阳城墙上的守兵开始还在发楞,直到“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邙山大捷”使兰陵王一战成名,由并州刺史晋升为尚书令,从此登上北齐的政治舞台。

  这样又貌美又战神的兰陵王,还有着无比的低调、谦逊和宽厚。《北齐书》中说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邙山大捷后,武成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20人,他却不过“唯受其一”,照旧专情于王妃郑氏。《北齐书》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说他某次上朝时,“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不以为意,“无所谴罚”。可见他平时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和的。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在北齐那样动辄杀人砍头的疯狂时代,兰陵王宽厚仁和的风范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纵然如此风华绝代,如此军功显赫,如此仁厚低调,仍然改变不了兰陵的悲剧式宿命,只因他出生在北齐这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他虽没有争王之心,却终因太过出色而逃不脱猜忌。

  其实他已经够低调谨慎的了,甚至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这心思被一个叫相愿的.下属看穿:“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给他出主意,要他装病在家,“勿预事”。从此,长恭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可惜北齐能征善战的将领已经被皇帝渐次杀光,能依靠的也只有他了,因此“未能退”。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一代王将竟畏缩至此,可悲可怜之甚。

  就算如此战战兢兢委屈求全,终难改变悲剧的命运。早在邙山大捷时,后主高纬曾故作关切地问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一听,深受感动,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这句表忠心的话却触到了高纬的忌讳。高纬开始猜忌兰陵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取而代之。573年五月的一天,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送来的礼物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王妃郑氏说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何不求见天颜?”兰陵王心里却很明白,向皇帝讨个说法根本没用。他想起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无缘由地被后主引诱入宫,被人用弓弦残忍地勒死。如果他贸然入宫,还不知是怎么一个死法。横竖都是死,还不如选择有尊严地死去。这样卑鄙残酷的君王,他不想见,也没必要见。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决然离开了这个悲情人世。时年仅32岁。

有关历史典故13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逐日:追赶太阳。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为使光明永驻人间,翻山越岭,跨河涉泽,追赶太阳。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今灵宝秦岭山下),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热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泽里的水。

  夸父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手杖立刻变成一片桃林。死后,他的尸体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商朝灵宝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于今灵宝阳平镇东南十公里处。现夸父山下有一村庄,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铭:夸父村。

有关历史典故14

  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宫涅继承王位。当时差距发生地震,可幽王却不思救火之灾,反而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醉生梦死。幽王三年,褒国为取悦幽王,进献美女褒姒。褒姒可谓名不虚传的绝色佳女。细柳腰,冰肌玉肤、花颜妖娆、色眼微动,便可令人魂不守舍。褒姒进宫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终日在皇宫寻欢作乐,带褒姒和文武百官去骊山温泉游幸,为了游幸的安全,在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上修筑报警设施——烽火台。

  却说褒姒入宫后,幽王集众爱于褒姒一身。不久,褒姒便为幽王生得一子名伯服,幽王倍宠褒姒。可此时的褒姒却整日双眉颦蹙,凤目含忧,幽王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以为褒姒思乡怀旧,遂令乐工弹琴为其解闷,希望得到美人一笑,可幽王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如愿,于是面谕百官,“谁能使王妃一笑,赏黄金万两。”宠臣虢石父说他有妙计可使妃子一笑。幽王大喜,催其快讲:“王妃常忧,是恐大王三年之后,她母子无容身之地,大王若能立伯服为太子,点燃烽火,叫王妃看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褒姒肯定笑颜常开。”幽王听后即令诏书废申皇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即驾幸骊山。

  幽王来到骊山温泉行宫,命令点燃烽火,但见狼烟四起,火光冲天,各路诸候看见烽火,急忙调动三军,直奔骊山。近前却听楼阁里,琴瑟声声,觥筹交错,却不见一兵一卒,可此时的褒姒看见惊恐万状的'各路诸候,却嫣然一笑,幽王见褒姒妩媚百生,不觉欣喜若狂,于是重赏虢石父。之后幽王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有关历史典故15

  【河南省开封朱仙镇岳飞庙】

  朱仙镇岳飞庙是中国三大岳王庙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6年)。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岳飞,为抗击金兵,由其母背剌“精早报国”四字,毅然投身于抗金战争中,岳飞智勇双全,屡建奇功,很快由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抗金主将。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744年)岳飞挥师北伐,在郾城大败金兵,并取得了著名的朱仙镇大捷。

  正当岳飞即将收复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主张卖国的皇帝和秦桧等却在一日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其收兵,岳飞扼腕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后被赵构、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

【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素材02-09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8-02

精选历史典故01-30

历史典故05-20

「历史典故」08-11

经典历史典故09-23

经典历史典故04-07

历史的典故05-22

晁错削地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02-27

历史典故:旱魃拜夜叉-历史典故素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