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4-01-23 09:53:09 习俗 我要投稿

习俗的作文范例[9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习俗的作文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俗的作文范例[9篇]

习俗的作文 篇1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习俗的作文 篇2

  在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例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传统风俗,你们想不想了解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别急别急,马上给你们介绍。

  我是江西人,我的家乡每年年三十都会祭拜神位,祭品有鸡猪肉糖果饼干等。寓意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大富大贵,拜完神位村民又争先恐后的去祠堂敬拜,祈祷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财源广进。到了晚上一家人就坐在一块吃团圆饭,吃着的食物,饭后小就可以尽情的在院子里放烟花了,大人就在房间里聊天,打麻将,看电视等。

  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到了大年初一,我们小孩就到村上每家每户去拜年,见到长辈就要单膝下跪和长辈说新年好等一些吉祥的话语,这当然也是我最的一个环节,因为此时我的`腰包已是鼓鼓囊囊的,装满了大小红包,还有各种好吃的花生,瓜子,糖果等。到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的烟花,五彩缤纷,可了

  你喜欢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吗?欢迎大家来我家做客。

习俗的作文 篇3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习俗的作文 篇4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的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习俗的作文 篇5

  过年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习俗。说起过年,必不可少的便是熬年夜。顾名思义,就是在除夕晚上熬个通宵。可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呵呵,您别不信,我就做到了。

  三十晚上,我们一家十多口人,早早地吃完了饭,围坐在电视机旁,吹着空调,磕着瓜子,喝着饮料,热热闹闹地看起了春晚。

  哇,春晚的节目可真多呀!有唱歌的、唱戏的、跳舞的、杂耍的、说相声的、演小品的,可谓是五彩纷呈,样样齐全。大家津津有味地看着,时不时地谈上两句话。房价、物价,是爸爸和舅舅的口头禅;爷爷和外公的嘴边总是挂着国家大事,派头十足;我们这几个小屁孩,永远都是在比着谁的玩具更新奇,更有趣。

  慢慢的,大家的.谈论声淡了下来。春晚的精彩节目渐渐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时不时传出一阵欢笑声。渐渐的笑声也少了。我也完全沉浸到春晚的节目中去。

  五个多小时后,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了,新年的钟声x响起,外面的鞭炮声也断断续续的响起来。我站起身,哈欠连天地扭头看了看大家 :调皮的弟弟妹妹们抱着玩具,歪在客厅的地毯上呼呼大睡。爸爸和姑父头仰在沙发上,打着酣,早已进入了梦乡,妈妈和姑姑歪着头,枕着手臂,酣然入睡了。爷爷和外公双手搭在胸前,头一栽一栽,似睡非睡。唉,大家都已经睡了,只有我一人熬过了年。大家的样子组合在一起好笑极了。真后悔当时没用手机把他们的样子照下来,让他们看看。

  无奈,我叫了叫大家,想让他们去休息。可他们却像钉子一样纹丝不动,“呼呼”的声响还时不时地传来。看来一时半会大家也醒不了,我只能拿薄毯子给他们盖盖。

  没办法,我只能一边看电视,一边照顾大家一边等天亮了。六点了,大家才陆续醒来。爷爷见我这么有毅力,给我的红包装得鼓鼓的。看着这鼓鼓的红包,我的脸上笑开了花!

习俗的作文 篇6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有人千般努力,却终不成功;有人平常庸碌,却好运连连,新的一年已经来到有些事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去,有些人不会因不常见面而忘记,在我心里你是我永远的朋友。...

  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到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晚上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坐在一起吃年饭,桌上有我爱吃的鱼丸子,姐姐爱吃的糖醋排骨,还有哥哥爱吃的红烧鱼。吃完年饭后,我和哥哥、姐姐开始放鞭炮和烟花了。

  家家户户过春节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思。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

  令人期待的元宵节来到了。早晨清脆的.噼里啪啦声将我从梦中吵醒,新的一天又来到了,这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一天。元宵节必须要吃汤圆哦!白白胖胖又香又甜。

  在我一天天的盼望中,新年终于到了,人们顿时忙碌起来。卖烟花爆竹的小摊子也出来做生意了,大街小巷一片沸腾的景象。

  新年到!新年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指间流沙。冬姑娘速速离开,xx年即将向我们微笑地招手!在即将离开的xx年里,拥有过欢声笑语,也拥有过伤心的泪水;拥有过灿烂的阳光,还拥有过清晨的露珠;...

  新春大吉!祝你人气超越圣母,财气敢当比尔盖茨之母,英气胜过萨达姆,帅气直追贝克汉姆,国际超人非你莫属!街街巷巷喜气洋洋,家家户户彩灯明亮,老老少少爽爽朗朗,人间处处华章奏响,你来我往传递祝愿,幸福快乐感受新春。

  今天是大年三十,白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晚上我们全家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我们边吃边聊天,有说有笑。大年初一,我一早起来就对爸爸妈妈说:“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工作顺利,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习俗的作文 篇7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了元宵节的夜晚,家里刚好有一些元宵,我争着去煮,在我的伶牙俐齿下,母亲终于答应啦!

  我揭开锅,放上水,合好电闸,等水烧开,水开啦!,我把元宵轻轻的放下锅,我用勺子轻轻把元宵推开,锅开啦!大功告成。

  “开饭了”我喊,这次我的元宵一个也没破,一个个圆圆胖胖,好可爱!

  吃完元宵后,我又去看花灯,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了点红色,桃底有大叶子,真是漂亮又简单,看那以过时的扇灯,虽然它过了时,但它还是那么青春有风度。有气魄,再看那金牛灯,制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线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今牛就出现啦!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呀!

  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上炸开,好象把天空炸出一个洞,满天的五彩的星星都撒了下来。快来看!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龙山,那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个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呀!

  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对大家的祝福,我对你的祝福,就象天上的星星一般,数也数不过来,在这里,我只说一句,元宵节快乐!!!

习俗的作文 篇8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在那里,他们用水互相泼洒,不论是谁,都会玩的`开开心心;我们这里,得穿的喜庆,贴对联,放鞭炮,走亲戚,拜年。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的色彩。

习俗的作文 篇9

  在中国节俗中,关于“吃”的习俗繁多,而用一个“咬”字领名的节俗,在众多节气中,数来只有立春和立秋了。立春咬春,寓意迎新,而立秋咬秋,则为尝新了。进入秋季,田园瓜果陆续成熟,处处硕果飘香,那值得“咬”的食材要比咬春就多的多了。

  各地习俗不同,比较共性的咬秋食材,是南食西瓜北吃枣。南方人“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见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北方则吃枣,曰“咬秋”。早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

  立秋后,暑气迟迟难去,民间有“晚立秋,热死牛”“秋后一伏热死人”等谚语,所以“咬秋”习俗,就是来表达人们“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愿的。立秋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如有减少,便要吃肉“贴秋膘”,鸡鸭鱼肉等,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补贴暑气带来的损失。当然咬秋补养,富含营养的枣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尤其是大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

  在我的认知里,立秋的“咬”倒像是为加深秋天味道的一种身体记忆。比如南方立秋“咬瓜”,天气转凉,西瓜少了,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了,这个风俗大概是为了让吃了一夏天西瓜解暑的人们,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咬”的行为,对烈日下的瓜农和即将离去的西瓜,表示一种留恋和敬畏。常言“叶落而知秋”,这里可谓“瓜去而知秋”了。比如北方人“咬枣”,似乎又是强化一种向往和等待。俗话说:“七月十五捡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立秋吃枣,正是枣子初红时,也就是青红相间,人们吃着青一半红一半的枣子,慢慢品味着枣的初甜,期待着枣老熟后的甘甜。而耐不住的'是童年的顽皮,正像杜甫诗说的那样:“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在我的感受里,立秋的“咬”更像是咬文嚼字,比如抓一把枣子在手中,放一颗枣子在嘴里,细嚼慢品,嚼着嚼着就品出它的精神来,一种敬仰油然而生。就想起家乡的那些老枣树,它们一棵棵站在房前屋后,站在村头路旁,站成一种记忆,一种标志。它们不像那些娇贵的庄稼和果树,需要种植的人们用日复一日的汗水去跟踪。枣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悄无声息地走过风风雨雨的日子,它们甚至连最灿烂的花季也不事张扬,叶子覆盖着微不足道的不被人注意的黄色小花,静静地走过。只有枣子熟了的时候,人们才想起枣子,开始用长长的杆子打枣。一年就红火这么一次,还是挨“打”。我想为什么别的果子需用手轻轻地摘,而唯独枣子却用杆子打呢?我似乎听到枣子对我说:“杆子敲打不愿落,唯恐果肉不甘甜。”是啊,枣子不愿意落不是迷恋幸福的枝头,枣子那是为了在阳光里多沐浴一些时间,更多的吸收一些大地的养分,将最红亮的成色、最甘美的果肉,感恩地满足种植人的需求。所以,枣子收获需打两三遍,杆到之处,青枣恋枝,只有红枣兴高采烈的跳下来,在大地上蹦跳成一片欢笑。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习俗的作文01-22

(经典)习俗的作文09-19

习俗的作文【精选】09-18

习俗的作文【经典】10-26

(精选)习俗的作文08-06

习俗的作文[经典]08-14

【精选】习俗的作文08-23

[精选]习俗的作文08-31

习俗的作文(精选)08-26

(经典)习俗的作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