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祝福》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祝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祝福》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
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
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
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概括故事情节
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调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1)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时间和年龄的词语。二十六七岁,明确两个信息,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2)快速浏览。(扫描式阅读,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
由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查找关键信息,探寻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祥林嫂所经历的事件。
明确: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结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本篇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对祥林嫂的几个人生阶段进行了概括,从我们的概括中知道了祥林嫂有三次到了鲁镇。那么每一次祥林嫂到鲁镇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是怎样对的外貌进行描绘的呢?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在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画出李祥林嫂三次到鲁镇时对其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从这些句子当中你读出了祥林嫂的哪些信息。(教师根据时间可以布置可以不布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外貌描写进行赏析
2、能找出文章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并分析出其心理特点。
3、能说出题目祝福的妙用
4、能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重点)
2、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重点)
3、祝福的作用(重点、难点)
4、三次祝福时对雪的描写及作用(重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每次来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命运处境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她的面貌气质和言行举止上的。现在我们去寻找一下祥林嫂三次来鲁镇,因为处境不同,表现在精神面貌和言行举止上的三处不同表现,找出来之后,我们来分析对比,不同的生命状态,进而向鲁迅先生去学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的写作方法。这对我们写作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现在我们去寻找三个部分,勾画每一处描写祥林嫂生命特征的外貌描写。
(三)学习细节描写
1、肖像描写
提问:分别找出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不同的肖像描写,对比中分析其生命状态的变化。
(1)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需要明确几点:
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手脚都壮大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
C、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D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总体明确: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
(2) 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第一次进行对比:
1. 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2. 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总体明确: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3)最后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总体明确: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人生尽头、垂死之相。
2、第三次来到鲁镇的动作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对比以上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将空的单独进行强调,说明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并没有乞讨到什么东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已经没有力气了。
明确:变式句描写的功能,让强调的部分得以强化和渲染,给写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练习:隋朝的大运河千年不变的拍打着江岸。将这一句子进行一下变化,你觉得这个句子里面哪个可以得到单独的强化,就把它作为单独强化的成分,单独提出来。
(一个句子我们可以通过分解的方式,可以通过语序颠倒的方式来尽情渲染和强化,这也是这处描写带给学生写作上的启示。)
细心的同学发现前两次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都有衣着方面的描写,但第三次为什么省略了呢?(长期的乞丐生活,肯定是衣衫褴褛,辨不出样式和颜色了)但是三次都写了祥林嫂的眼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是的,鲁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可是花了大功夫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请同学找出,然后分析)
找眼睛 析心理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受打击,内心痛苦
将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绝望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魂灵有无: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四)题目祝福的用意,分析环境描写
1、我们通过对整篇文章的了解,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但为什么作者将题目命名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呢?针对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最先感到痛苦, 最多地承受了痛苦因为要解决痛苦而最多地思考了痛苦最后也为此痛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 《祝福》的主题, 应该是鲁迅先生对所有那些先知先觉者( 也包括他自己) 的深深祝福这正好也是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篇名祝福二字的真义。
2、对祝福的描写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环境的描写,比如社会环境:祝福时的场景的描写;自然环境:雪花的飞舞。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祝福》的环境描写很多,其中关于祝福的三次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一开头,描绘了一幅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准备祝福的景象: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段描写属自然环境,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暗、低沉的景象,为悲剧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出祥林嫂的悲苦命运。准备福礼的基本上是女人,她们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是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是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伏下了一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也是社会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变化,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仍然统治着中国的农村。作者通过这些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而且还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是为了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因此,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为了争得能够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以为如愿以偿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令,彻底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从此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鲁四老爷为了将来的好运气,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这一次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清楚地告诉我们,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小说的结尾写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作者由近及远,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五更将近时候祝福的场景,在结构上和开头照应,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感受的角度描写祝福的景象,四叔家极响的爆竹声和远处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显然,这些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这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封建礼教的大网,是残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我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是愤激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最后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封建礼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祝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自然环境:
小说中四处写到雪,看似轻轻点染,实则颇具意蕴。第一处出现于序幕,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人间的冷酷渲染了气氛。第二处在结局处,祥林嫂已百无聊赖地死去。这时着色,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第三处写雪,是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一方面过去的短暂美好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暗示柳妈的言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处。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法抗拒。
结语:
我们这一节课主要就是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和眼睛的刻画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同学们下来之后一定要细细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在细节描写方面的方法。
布置作业:
祥林嫂就这样在祝福之夜死去了,那么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呢?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有可能,下一节课我们就模拟法庭的形式,对鲁四老爷、婆婆和大伯、柳妈、鲁镇的人们还有我进行道德审判。(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组同学担任原告祥林嫂和她的辩护律师,向上述五个群体提起控诉,要求:有理有据。一组同学担任被告及其辩护律师,说出不是凶手的理由。再在全班选出四个同学担任审判长,根据同学的陈述理由给予审判结果)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能了解鲁迅作品的意义和思想,能对其作品感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文中人物形象分析(重点)
2、各类人物对祥林嫂的死的影响(重点、难点)
3、鲁迅作品内容介绍
三、教学过程
(五)模拟法庭:谁是杀人凶手
(由同学展开辩论,教师根据同学的论辩内容进行总结)
鲁四老爷:
大骂新党 (迂腐保守)
书房摆设:脱落的对联,未必完全的字典,理学入门书 (虚伪)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柳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鲁镇的人们: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我: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祥林嫂自己:
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得出结论:导致祥林嫂死亡的原因
祥林嫂自己:
1、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
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社会原因:
1、封建礼教
2、封建迷信思想
人性的弱点:
冷漠,自私、虚伪
(六)鲁迅和其作品介绍
自己读后感受:悲哀中带着愤怒
鲁迅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为什么会将这个时候写的小说集命名为彷徨呢?其实当时的知识分子跟文中的 我非常相似反对封建思想,同情弱者,但同时又不敢起来反抗他们不满的,他们所反对的。当时是处于犹豫彷徨的一个状态。于是命名为《彷徨》。但是鲁迅呢,毕竟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他用他的笔,写出了他对整个社会强烈的控诉。结合我们所学过的几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文章非常的犀利深刻。基本上都有以下特点:
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
对于卑怯者的恃强凌弱更为痛恨
对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恶
结语:
通过对祝福的学习,不知道同学们对鲁迅有没有更多的认识。但我希望通过我们对其作品的解读,我们能够理解这样一个处于 同时呢,我们更应该反思,其实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东西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是屡见不鲜的,希望大家不会是一个纯粹的看客,不会是小说里欺负弱者的冷漠的鲁镇人。
最新《祝福》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
二、教学重点: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
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
老师:还有吗?
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 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没有人关心她?
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 抗争表现 结局
(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 工资被婆婆拿去, 被抓回去强迫改嫁,
(2)第二次丧夫:勤劳 养育儿子 儿子死了,被赶出屋
(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 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 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
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
(1) 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
(2) 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
(3) 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
(4) 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 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 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6.拓展思考:祥林嫂又没有反抗封建礼教呢?
明确:祥林嫂的反抗,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礼教本身。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这更能揭露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极极端残酷的本质。
最新《祝福》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最新《祝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根据情节和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
4、训练学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概括小说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五四运动1919
二、小说情节概括
(一)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二)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二)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挖掘其社会根源。)
(三)讨论:(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板书)
四、布置作业
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课堂练习﹙一﹚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钝响﹙dùn﹚幽微﹙wēi﹚镯子﹙zhuó﹚桌帏﹙wěi﹚
B.夹袄﹙jiā﹚负疚﹙jiù﹚烟霭﹙ǎi﹚彷徨﹙páng﹚
C.胆怯﹙què﹚监生﹙jiān﹚咀嚼﹙jiáo﹚讪笑﹙shàn﹚
D.门槛﹙kǎn﹚驯服﹙xùn﹚惴惴﹙zhuì﹚草窠﹙k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踌躇怨府寒喧少不更事
B.利害缪种俨然话不投机
C.呜咽鄙薄诡秘沸反盈天
D.惊惶窈陷拆罪瘦消不堪
3.下列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四婶,﹙﹚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懒﹙﹚馋,﹙﹚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因为非即或者所以
B.只是由于非就而且因此
C.只有因为或还或者所以
D.只是由于或或而且因此
4.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A.“太太,我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
B.看她模样还周正,又只是顺着眼,手脚都壮大,不开一句口,很象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C.“就是——”她放低了声音,走近两步,极秘密似地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说是刚刚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很像夫家的堂伯。
6.下面句子横线处应填的一句话是﹙﹚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
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
A.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B.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
D.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
7.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B.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
C.作者深深同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祝福》这个标题,寄托了作者对祥林嫂的悼念和祝福之意
D.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使“凶人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小说借“祝福”活动为背景,揭示了农村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和人物之间的阶级属性。
8.祥林嫂被绑架回去后,“可恶!”“然而……”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可恶的是,暗地里拖走了祥林嫂,有失鲁家体面,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B.卫老婆子可恶,她不该介绍祥林嫂到鲁家做工,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C.可恶的是祥林嫂被拖走了,四婶只得自己作饭,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D.可恶的是祥林嫂,她不该出来做工,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一、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二、分析小说的环境
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1、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房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A沉闷压抑的气氛
B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C保守、虚伪、反动
4、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A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B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C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三、主题探讨: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四、作业布置:
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课堂练习﹙二﹚
﹙一﹚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牺醴和香烟,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9.解释加点的词语。
﹙1﹚初夜:
﹙2﹚歆:
﹙3﹚香烟:
﹙4﹚蹒跚:
10.“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是指什么?
11.这段话最后画横线的语句说明了什么?
﹙二﹚
我因为常见些⑴但愿不如所料,,⑵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⑶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上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起来。
12.文中画横线的(1)(2)(3)三处按顺序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说的,选出正确的选项()
A.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我”的爱憎情感正常的逻辑推理。
B.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正常的逻辑推理“我”的爱憎情感。
C.“我”的爱憎情感正常的逻辑推理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
D.正常的逻辑推理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我”的爱憎情感。
13.鲁四老爷听到祥林嫂的死讯,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里的语言描写体现鲁四老爷的性格特点是。
14.从这段文字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5.根据鲁四老爷的短工和“我”的对话,可以看出短工对于祥林嫂的死是怎样的态度?
16.最后一段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A.寂静沉寂舒畅B.安静沉静畅快
C.寂静孤寂畅快D.安静寂静舒畅
17.“陈旧的玩物”是指。
18.“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19.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义是
课堂练习答案:
1.D(A.桌帏wéi;B.夹袄jiá;C.胆怯qiè监生jiàn,咀嚼jué)
2.C(A.喧—暄;B.缪—谬;D.拆—折,消—削)
3.A
4.C
5.A(要注意人物描写的特点及观察描写的顺序)
6.C
7.C
8.A
9.(1)上半夜。(2)这里指神享用祭品。(3)香烛的烟火。(4)形容走路不稳
10.指文章开头的“我”的“不祥预感”、“负疚”和“责任”。
11..这段话既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的愤懑之情,也通过“我”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在社会斗争面前,“我”是个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苟活的知识分子。
12.C
13.毫无同情心,自私冷酷
14.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憎恨封建势力,同情劳动人民,但又缺乏斗争的勇气,面对黑暗的现实,无能为力。
15.虽然同为下层劳动人民,但短工的言语和神态表明他对祥林嫂的死毫无同情心,代表了鲁镇人的愚昧、麻木、冷漠。
16.A
17.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贫穷受辱的人
18.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19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她的人不再见到她,这对于别人和自己,都还不错。这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但同时又无能为力的思想。
最新《祝福》教案 篇5
一、教材简析
《祝福》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中外小说,小说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学习小说,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鲁迅先生的《祝福》是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可以说是现代小说中的经典形象之一,研读这篇文章,有助于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有助于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祝福》写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而且是其中的第一篇。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之一,他写了很多具有反封建意义的小说,如学生熟知的《孔已己》。这篇小说把笔端指向了妇女,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深刻地揭露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的反封建精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高中学生对小说并不陌生,相对也比较喜欢读小说,但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没有上升到鉴赏的层面,所以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第一感知入手,从情节出发,让学生深入小说文本内部,学会人物形象分析,把握文章主题,总结出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原有基础、现存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根据教材上的单元提示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2、学会鉴赏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而且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我采用以下教法: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讲授法——归纳总结,明确要点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老师会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新知的思路方法、积极讨论交流、思想碰撞的必要,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有:
预习法——自觉阅读,主动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圈点勾画法—翻动笔墨,有效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的习惯)
讨论法——积极参与,思想碰撞(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交流碰撞)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考虑到教材和文本特点,再联系学生实际,我将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为重点,将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人物语言作为难点,采用多媒体,将本课分三个课时来进行:
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除了完成常规的字、词外,进行信息整合、筛选,归纳、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精读细读,重点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探讨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三课时——选点探究,品味语言,讨论、合作学习,深化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重点说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利于学生对小说的整体把握,利于细节问题的进一步展开。因此,从回顾上节课的情节梳理开始,进入新课的内容,能够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我采用点拨法,由《孔已己》中作者对孔已己“手”的分析,启发学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关注。然后采用提问法,通过预设问题,让同学们圈点勾画出祥林嫂的“肖像要点”(眼睛),进而归纳出小说对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画。这一个小环节为学生自己课下分析祥林嫂的脸色、服饰,为下面对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的考察,搭建了知识平台、方法示范。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后,从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方面来考察,让学生讨论、探究,老师点拨,归纳总结祥林嫂的“三不成”: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的悲剧一生。
设置话题:鲁迅是如何刻画祥林嫂的?找出描写她眼睛的句子,看看祥林嫂眼神有怎样变化?
1、肖像描写(眼睛,脸色,服饰等)
让学生重点研读祥林嫂初到鲁镇——再次来到鲁镇——临终前的肖像描写极其变化,自己归纳出来。
第一次来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们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第二次来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表现: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不厌其烦的向周围人说阿毛的故事。
临终前:
肖像: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表现: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讨论:作者肖像描写的特点,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效果怎样?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2、找出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说说他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心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人物语言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下的矛盾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恐惧
3、动作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祭祀时不让拿东西——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4、其他细节描写:运用了反复的描写手法。
让学生讨论四次“我真傻”,三次“你放着罢”的表达作用。
明确:这是写作手法中的“复笔”技巧,形式特点就像音乐中的三重奏或四重唱,反复出现,浓重的表现人物命运中的无限悲哀。
三次“你放着罢”不仅仅是表现四嫂,更是从侧面表现祥林嫂的命运已经临近死亡了,她的精神已经一步步的被扼杀了。
三、寻找“凶手”—祥林嫂悲剧原因探究
上一环节围绕人物形象展开,这一环节则从亲人、主人、众人三类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方面进行探究,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圈点勾画读书、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逻辑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拨开,透过现象看本质——鲁四、四婶、柳妈、婆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化身),找出祥林嫂“非死不可”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四、布置作业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学会借鉴运用。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反思
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在教学中,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把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方法,学会归纳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篇目,几经版本修改,依然保留着,可讲的内容非常多。学生对这篇文章也很感兴趣,我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讲给学生,但由于时间所限,我只能想法子“忍痛割爱”,把教学重难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势必要分析祥林嫂的遭遇,串联起故事情节,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分析鲁镇的众人形象,则会由“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引起,涉及到社会背景,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劳动人民的毒害;最后分析“祝福”这一标题的含义,串起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安排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完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现将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总结如下∶
第一、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这与宽松的课堂氛围离不开,平日里我就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提自己的见解。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回顾基础模块上、下册中小说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并培育按他们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通过“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五张账单”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对祥林嫂的无情压榨,小说主题呼之欲告。学生感触深刻,多为祥林嫂的遭遇抱打不平。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对文本中第一段,第二段中反复出现的‘‘没有大改变’不是很理解,这里涉及到社会背景-----1911年的辛亥革命,由于我对历史不太熟悉,导致无法给学生做详细讲解。本来想让学生用手机上网查找,当堂解决,但又担心违犯课堂纪律,最终作罢。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自己仍需努力,打好文史知识的基础。
其次,由于内容较多,部分学生预习的不到位,对文本不熟练,分析时为了节省时间只能让个别学生提示文本内容的位置,比利于下一步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检收学生的预习效果。
再次,学完本课后,学生强烈要求观看电影《祝福》,但由于担心影片过于老旧,学生不能观看到最后,破坏学生原本对课文文本的感受,所以没有安排观看。但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我,担心有些多余,学生己是高二,应该有自己的鉴赏能力,如果他们觉得电影拍的不好,还可乘机让他们谈谈哪里不好,应该如何拍,这样又是对文本的不理读。
总之,教学时间越长,越感觉教学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路漫漫其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新《祝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 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 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 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 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 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最新《祝福》教案 篇7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理解封建礼教的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难点
1、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2、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课文知识点分析(一)字词辨析
寒暄:寒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太阳的温暖。
百无聊赖: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俨然:十分庄重的样子。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窈陷:深陷。窈、幽深。
惴惴:忧惧不安的样子。
(二)《祝福》的情节结构
把握情节结构是鉴赏小说的第一环节。
1、辨清人物身份及其关系
“我”——祥林嫂眼中的有文化的读书人形象,祥林嫂曾向我探问过“灵魂”有无的问题。鲁四老爷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称为四叔,但二人谈话“总不投机”。实际上“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型人物,由“我”串连起祥林嫂的整个命运,可以说祥林嫂的故事是“我”耳闻目睹的。
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对新党极其不满、是对祥林嫂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人物。
四婶:因为觉得祥林嫂是个“安分耐劳”的人而留下她,祥林嫂被婆家抢了回去,又时时叨念,但祭祀时却不准祥林嫂沾手。
柳妈:鼓动祥林嫂去捐门槛,地位与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嫁过两个丈夫,生过一个儿子,丈夫、儿子先后死掉,最后沦落为乞丐,惨死街头。
2、把握情节脉络
《祝福》情节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来安排的。具备小说的情节要素。
序幕:小说开头交待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灰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为主人公祥林嫂悲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背景。
结局: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在序幕之后,首先交待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其的关注及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
发展:祥林嫂被卖到再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再次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终被赶出鲁家大门。这部分情节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体”,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
尾声:结尾一段再次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着深化作用。
(三)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1)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等于买卖婚姻,妇女成了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来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认为无话可说,雇主也不保护女工,祥林嫂只能听人摆布,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
(2)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这一下赎了一世“罪名”,不料,四婶照样不准她沾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是封建贞节观念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3)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4)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封建贞操观念使她丧失劳动机会,精神崩毁,信神信鬼,又使她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
以上内容图示说明如下: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四)文学常识
鲁迅的作品以杂文为主,小说只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中《呐喊》中很多作品都学过或将要学到,如《孔乙己》《药》《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三、基础能力训练
(一)选择
1、选出对下句话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A、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的思想性格。
B、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
C、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亲切、保守。
D、肖像、言行描写。表现了人物对革命的痛恨情绪和保守反动。
2、选出下面画线部分停顿正确的一项()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3、对上题题干中的那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现世是如此,希望在于将来。
B、祥林嫂活不如死。死对祥林嫂是一种解脱;对周围的人来说,也可卸下精神重压。
C、反语。愤激而沉痛,对现世社会极端憎恨。
D、反语。委婉而曲折,对祥林嫂深切同情。
4、下列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早期的小说集有两部,即《呐喊》和《彷徨》,从写作时间上看,《呐喊》在前,《彷徨》在后。
B、《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药》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C、明朝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D、《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字典。
5、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祝福》中的“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鲁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连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7、小说结尾再次写到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B、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
D、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二)语段练习(A)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竞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揽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文段中的“大约”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2、文段中两个“俨然”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是“庄严”的意思,后者是“很像”的意思。
B、两个都是“整齐威严”的意思。
C、两个都是“庄重严肃”的意思。
D、前者是“整齐”的意思,后者是“庄严”的意思。
3、写出文段中使用“隐语”的一个例子。
答:。
4、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持什么态度?
答:。
5、对作品中的“我”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作者本人,即鲁迅先生。
B、“我”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同情祥林嫂。
C、“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D、“我”要离开鲁四老爷家,表明对鲁四老爷的憎恶。
(三)语段练习(B)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作者:屠格涅夫
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
号处。
答:①②③
2、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
答: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3、“我”和乞丐互相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答:。
4、“这也是恩惠啊”、“这”指的是什么?
答:。
5、“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选出正确的若干项()
A、自己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
B、自己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推己及人,同病相怜,为囊中羞涩而深
感尴尬。
C、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渴
求得到老人的理解。
D、“我”在内心里把“乞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未能在物质上帮
助自己的“兄弟”而深感不安。
6、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
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答:“我”从那位“乞丐老人”那里得到了□□□□□□□□□□□□□□
□□□□□□□□□□□□□□□□。
7、从第二段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我”的思想感情是。
8、本文最恰当的题目是
A、《乞丐》B、《握手》
C、《路遇》D、《两个乞丐》
基训能力训练答案选择答案:
1、A2、C3、C4、C5、B6、D7、B
语段练习(A)、(B)答案:
(A)
1、不能。因为“脸上变了色”,自己并不能看到,只有凭自己的感觉体会,只能是一种估计
2、C
3、用“老了”代替“死了”
4、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还是冷酷无情,大骂她是“谬种”
5、A
(B)
1、①红肿②战栗③冰冷2、兄弟恩惠3、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4、“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5、ACD/B错在“一贫如洗”
6、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和坚持“我”的生活信念的力量
7、深切同情
8、A
最新《祝福》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预习指导
(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 间或 捺上 不更事
(2)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
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
暂寓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烟霭(蔼) 走投无路(头) 形骸(骇) 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书 送灶 祝福 国子监(监生)
(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 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作家作品
课文题解
情节结构
序幕 —— 写祝福景象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 再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人物形象
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 能干 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
生活悲惨 命运不公
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
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每况愈下
3、讨论: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 ”: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小说环境
【最新《祝福》教案】相关文章:
《祝福》最新教案11-16
最新祝福短语精选03-26
最新的新婚祝福03-23
最新祝福短信03-31
经典最新的生日祝福03-17
精选最新祝福短信05-29
最新祝福短信精选06-07
圣诞祝福 最新01-25
最新冬至祝福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