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时间:2024-08-07 12:04:39 宜欢 陶渊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10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1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 “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2

  【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浅显文言的能力,这篇课文正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大有帮助。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学生应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文言注释的重要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熟读成诵;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法】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将适时采用点拨、提问、评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学与老师对话,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分组讨论来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了使教学手段更加直观、形象,我将运用多媒体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的`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学法上,我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学法指导,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基础,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法读懂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来分析难点,用讨论法来学习文章重点,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认识、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会以“美”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播放《天仙配》的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这样更利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疏通文意。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通过听范读录音、自由朗读、齐读等方式,更好的进入情境,同时对学生的朗读在字音、句读方面提出要求,并指导语调、节奏等。

  2、学生自由阅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疏通文意。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积累文言知识。若仍不懂,则提交全班一同解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了解文章线索,通过这几遍的读,学生能够总结出文章的线索,即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启发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接着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文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创造性的描绘。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再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这样学生既发现了“美”,又创造了“美”。

  在学生讲述之后,我将进一步提问: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激发学生的热情,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接下来,便进入了拓展延伸的环节。我会提出问题: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存在吗?作者为何会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

  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发言,从而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还能将锻炼学生的理解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做补充,充分体现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六、布置作业

  新课改提倡开放性的作业,因此针对本节课我预留了以下两个作业。

  1、学完本文,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2、拓展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陶渊明。

  3、背诵课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结构。

  (2)品味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4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环节、说重难点、说效果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散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种隐逸的情怀。

  另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说学生

  该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其针对的是一群刚升入中学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等还不成体系,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老师刻板的教学,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图像与画面的质感。

  三、说教学手段

  因为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中学生,所以本堂课采取的教学手段有:

  1、诵读法,通过熟练的诵读,达到背诵的效果。

  2、想象法,所谓“想象是最好的老师”,单是文字上的诵读,并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过想象,让同学们感受桃花源的美与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体会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

  四、说教学环节

  对本篇课文的讲解,我将会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基础字词的解释和翻译;第二课时则主要讲解陶渊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课前导入,截取《中华好诗词》中杨雨老师和喻恩泰争论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还是江西的争论,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第二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先做笔记,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便于其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体诵读,先播放名家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让同学们体会其中饱满的感情,然后再集体朗读。

  第四步:带领学生介绍陶渊明,标出重点字词,划分段落,然后进行翻译。

  第二课时

  第一步:找同学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结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说出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

  第四步:课外延展,陶渊明的其他诗篇,如《饮酒》、《归园田居》等,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陶渊明,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五、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理解稳重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对于这二者的处理方法,依照上面课堂教学的方式,结组讨论,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六、说效果

  通过两课时的讲解与学习,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词和翻译,较多的同学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内省自己,想象、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为个人水平的差异,肯定有极少数的同学跟不上进度,而对这一点,可以采取写作文或读后感的方式,然后,再针对其中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谈话,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学会知识,理解作者,明白诗歌“缘事而发”的道理。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4、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教师导: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学生学: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2分钟)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约10分钟)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约法20分钟)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首领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自然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间

  花

  源社会美:和平恬静怡然自乐乐园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情绪的含义与分类,包括基本情绪如喜、怒、哀、惧等。

  认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并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影响。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简单的人物动态或绘画形式表现出自己的情绪。

  掌握并运用多种方法调节情绪,如理性情绪疗法(ABC疗法)、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等,以有效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心态来透视和欣赏情绪世界,感受到情绪世界的多姿多彩。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情绪的不同表现及分类。

  理解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作用及影响。

  引导学生学会多种方法正确对待和转化消极情绪。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可控性,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主动调节情绪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绪管理习惯。

  三、教学方法

  游戏引入法: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不同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阅读法:通过讲解情绪相关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情绪的概念和分类。

  自主思考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情绪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情绪问题,促进交流与合作。

  绘画表达法: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情绪脸谱、爱心包、手鼓、大表情卡、心形颜色卡及小表情卡等。

  环境布置:创设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如半圆型座位、轻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踩气球”游戏或“击鼓传心包”游戏引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不同情绪,并总结出本节课的主题——情绪。

  学习新知:

  情绪的概念与分类: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情绪的图片和描述,引导学生了解情绪的含义与分类。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通过故事阅读法,讲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活动体验:

  情绪表达:请学生在集体面前做表情动作,教师示范绘画,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

  心情配色: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情绪应配什么颜色卡,并动手操作,加深对情绪色彩的`理解。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调节不良情绪,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情绪管理计划,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延伸活动:

  鼓励学生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办?”并尝试用绘画形式记录自己的心情故事。

  六、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绪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通常位于八年级上册或下册的某一单元中,具体位置可能因不同版本的教材而有所差异。本文选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散文,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文章通过虚构的桃花源故事,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翻译全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理解并认同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认识到这种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无法实现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托在“桃花源”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等,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如翻译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可以通过投影显示陶渊明的另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从而引出新课《桃花源记》。

  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

  再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逐句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读课文:

  通过“时空连线”的情景创设方法,教师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桃花源的世界,进行现场采访。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读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桃花源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但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左右分栏的形式,左边是故事的梗概或主要情节,右边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通常出现在八年级上册或下册的单元中,具体位置可能因不同版本的教材而有所差异。本文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虚构的故事展现了一个风景秀丽、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本文的文体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准确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珍惜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时空连线”电视采访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投影显示陶渊明的《饮酒》诗,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诗人所表达的志趣,进而自然导入新课《桃花源记》。

  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字音、断句和感情表达。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行翻译课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小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情况,并予以点评和指导。

  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教师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来到东晋时代的桃花源,进行现场采访。

  通过采访活动,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

  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理解世外桃源的虚实相生及其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关于“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通常位于八年级上册或下册的某个单元中,具体版本可能有所不同。本文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文章语言优美,意蕴深远,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了解古代文学思想的重要篇目。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理解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托在“世外桃源”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何无法实现。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色彩。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投影显示陶渊明的另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从而引出新课《桃花源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错误。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三读课文,深化理解: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如“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如何?”“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等。

  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解答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

  四读课文,主题探究:

  组织学生就“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行主题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等问题。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进行思考和交流。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通常位于八年级上册或下册的某个单元中,具体版本可能有所不同。本文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文章通过描绘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翻译全文,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理解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色彩。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文章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或者展示与桃花源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错误。

  再读课文: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翻译成果,解决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研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和主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就“我心中的桃花源”进行写作练习,或者就“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桃花源”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主题,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相关文章: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03-22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05-28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11篇)04-23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6篇)11-09

教师竞聘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03-30

陶渊明 桃花源记04-13

《桃花源记》陶渊明01-30

桃花源记——陶渊明01-30

陶渊明《桃花源记》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