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读书笔记

时间:2024-10-11 08:54:02 雪桃 辛弃疾 我要投稿

《辛弃疾》读书笔记(精选18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读书笔记(精选18篇)

  《辛弃疾》读书笔记 1

  以前只知道辛弃疾的豪放,而读他的词,我不禁愕然,以武起事,竟然是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愤成就了文学的他。而这对他来说,又会是怎样一种辛酸?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写成的。我坐在桌边沉思:对于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来说,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哀。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的,是他栏杆拍遍的.一脸惆怅。

  这也是历史的悲哀!如此强烈的爱国之心一次次被昏晕的朝廷和奸佞的小人淬火。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驶,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强大而迅速发展的祖国。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面,拿着笔我会想:要是让辛弃疾看到,是否会让他羡慕不已呢——我们也在走一条携笔从戎的道路。作为一名国防生,我无需以一方面的人生悲剧来换取另一方面的光彩;我有我的追求,我要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壮;“将军本色是诗人”,我也要有文人宽广的胸襟;我会实现我的理想,时过境迁,辛弃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报国无门与龟因无路的徘徊也一去不复返了。

  我曾为辛弃疾的深深的爱国之情所感动,面对着祖国,可能我们仅仅是大海中的一粒小水滴,但正是这一滴滴小水滴的积累,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同样,祖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投入,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欣赏“沙场秋点兵”的辛弃疾,献身祖国的国防,我们无悔!

  我又仿佛看到了辛弃疾,但这次一头白发的他一改以往的忧伤,对着我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辛弃疾》读书笔记 2

  元宵夜,彩灯辉煌,如吹落的繁花,又似洒满夜空的繁星雨点。香车宝马,笛声悠扬,圆月皓洁,一切尽在无法言语中,处处彰显着元宵的盛大和百姓的兴高采烈的心情。佳人步履轻盈,笑语盈盈,随行处暗香浮动,真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而唯独自己依旧淡然若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之间,才发现那淡淡的喜悦渐渐模糊了,顺着零零散散的灯火望去,在相隔不远、寂静冷清的地方,伊人茕茕孑立,傲然俯视这盛大的场景,安静而脱俗。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上夜的辉煌灿烂、绚丽缤纷的热闹场面入手,从侧面衬托出一个孤高淡泊、卓越超群、超脱世俗的女性,有别于那些脂粉罗绮的世俗之女,追求更为高洁脱俗的志趣。构思巧妙、立意独特,在香艳脂粉中充分展现了清新脱俗的气质,于同流合污中寻求超群拔俗,于模糊繁华中匠心独运,含蓄细腻,耐人寻味。陈廷焯《白雨寨词话》中说“稼轩最不工绮语”,也就是叙述语言平淡无奇却足以出奇制胜,达到想要的效果。并且指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了无余味”,说的大概就是苦苦追寻一个清高脱俗、自甘寂寞、淡泊个性的伊人。

  然而梁启超称这首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丙卷引)确认为有所寄托。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也怀疑此词为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所作,辛弃疾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司农寺主簿,或以为作为次年也就是说此时的辛弃疾正处于仕途失意时期。书中说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即一个画面上的目标。但是诗人也许从这幅画面上嗅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趣味。这样看来,它所反映的可能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之时,宁愿闲居孤高自赏,也不肯同流合污,追求超拔脱俗品格的个性追求。

  在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理解也在渐渐地深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这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悟。他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用不同诗意的诗句来阐述他所说的人生的三个境界,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缠绵悱恻,雅近正中”。

  香兰泣露,燕子双飞,斜阳沐浴,然而明月无谙人事,只恨离别之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甘寂寞,勇于探索,雨横风狂,枯树凋敝,于高堂之上克服严寒,于失败之中寻求新的开拓,独自品味自己走过的这段腥风血雨。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吧,万事万物都被赋予词人独到的情感,浓浓的相思之情伴随着他孤高冷清的身影,以一种审视万物的冷静探索生活的真实,平静安宁地奥立于天地之间。因而,寄情于景,寂静的万物传达着他深深地无奈的内心世界,与无我之中表现有我之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我心,求我得,足矣!也许是为了寻求心中的完美,独上高楼,疏放不羁,以酒作伴,强颜作乐。但是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必要的磨练是获得满足的前提。不管是难得的伊人还是失意的生活,都是对他有益的磨炼,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因而,即使衣带渐宽、面色憔悴,也是为了获得一份内心的自足和情感的愉悦。同样,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求知的过程,或许我们在这个艰难的旅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可依旧得不到我们预期的结果。那么是不是应该奋起直追,为我们曾经的付出而更加认真努力呢?或许我们还需要纠正自己的某些错误认识,寻求新的理解和感悟,为自己的前进之路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敢于奋斗,勇于坚持,以一种傲然无畏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以我为本,以物观物,将物与我和谐的统一起来,物我混同,真正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去适应生活。

  而第三境界的认知和实现。

  必定经历了第一境界高处不胜寒的淡然和无畏,承受了衣带渐宽、面色憔悴的坚韧和无悔,所以认识也更加深刻和清醒,无论是对于过去的沉痛缅怀还是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和满足,都带有词人强烈的生活感情,即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众里寻他的勇气,更需要把坚持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撑。即使练就了火眼,半途而废也只能让我们留下遗憾的叹息,敷衍了事的行径终究抵不过困难的阻挡,想要柳暗花明的灿烂,必先经过山重水复的艰险。生活就是这样,发现、探索、前进、满足,我们经历的很多,需要认识的也不少,想要生活就得具备一种生活的毅力和坚韧。

  人生的三个境界也就是生活的各种步骤,或许我们曾在这条道路上迷茫无助,但是对于生活和困难的意义不断会有新的理解。我们好奇、迷茫、混乱、明了、欣喜,即使受到西风凋敝的冰冷、衣带渐宽的清寒,最终会遇到柳暗花明的美满。所以,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才可以很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辛弃疾》读书笔记 3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时称上元,又称元宵节,这夜称元夕。放灯观灯是上元盛事,故又称“灯节”。唐宋时期上元灯节已十分可观,唐时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放灯,故唐诗中写“火树银花”境况者甚多。宋时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晚,共放灯五日。花灯的品种达几十种。

  此首词中的“玉壶”就是用白玉制作的灯,“鱼龙”指的是鱼形、龙形的彩灯。“花千树”形容花灯繁多,像千树开花。放烟花是元宵节另一道风景线,“星如雨”即烟火纷飞,洒落如雨。元宵之夜,称“闹元宵”,则热烈的气氛浓。上到至尊皇帝及宫妃臣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观灯欢乐。古代女子平时不能随便出门,但元夕夜可以观灯,词中“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当时女子在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特指盛装的女子。宋时许多大臣不愿意夫人元宵观灯,恐人众杂乱,有不测之虞,但无能阻止。

  词的大意是:元宵之夜,彩灯齐放,犹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璀璨的焰火,又像漫天吹落的点点星雨。骏马雕车来往穿梭,脂粉馨香洒满街巷。丝竹管乐齐奏,白玉彩灯旋转,光耀夺目;鱼灯龙灯舞动,彻夜欢腾。盛装的赏灯女子,说说笑笑飘然而过,留下一丝淡淡的幽香。我找啊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遍,也没能看到她的身影。猛然一回头,却见她正站在灯火暗淡稀疏的角落,默然无语。

  这首元夕之作,写佳节良宵一次短暂的追求遇合,但却不是单纯的爱情词。其上片赋色瑰丽,极度夸张灯月交辉、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这是陪衬笔墨,只是为了引出词的主旨;下片写在暗香浮动、罗绮如云的热闹场合中,始终寻不到伊人。寻觅之苦,那种执着、那种急切,以及久觅不见的失望之情,都浓缩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一句。然而笔锋陡然一转,创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境界,偶一回头,却在灯火冷落处惊喜地发现了“那人”的身影。她不在灿烂辉煌的华灯之下,不在热闹的人流中,一人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隔绝繁华的灯火阑珊的角落,不随波逐流,不自甘寂寞,孤芳高洁。她,就是词人苦苦寻觅的“意中人”。

  辛弃疾是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猛士,但英雄不遇,壮志未酬。他的词以豪放雄浑著称,但纤绵婉约之作也值得称道。这首词即是代表作之一,历来受到好评。他的生命始终盘旋着一种进取与压抑、追求与愤慨的'深刻矛盾,呈现出生命的崇高力量和无言的悲剧美。这首词的好处,在于写出了一个人由寻觅、追求,到终于发现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境界。词人苦苦寻觅、执着追求的“那人”,其实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人格品质的形象化体现,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所表达的就是作者本人的志向和人格。梁启超评价他“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的另一个好处,也在于告诉我们在学习、探求科学奥秘、做学问上,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读书笔记 4

  《青玉案·元夕》上阙描写的是元宵节欢快的场面,描述了如同“千花树”的彩灯,更有星星点点的烟火“如雨”般飘落。街上,富贵人家也乘坐着“宝马雕车”,出来欣赏“鱼龙舞”,呈现了一幅万民同欢的景象。节日的音乐充斥了整个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个地方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

  诗词的下阕在描写人。诗人看到了正在观灯的女人,她们个个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节日特有的“雪柳”,谈笑着从他面前走过,所到之处,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织在空气中。诗人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后来无意间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这首诗是对作者自己的写照,而灯火阑珊下的人影描写的.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其实,这首诗给当今社会所能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寻找。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在如此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会使一个人变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到达胜利的顶峰,在路途中必定会经历风风雨雨。

  盲目地向前冲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们顿悟,明白许多先前的教训;回首往事还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为,从而让你反思现在的行动是否值得。所以,有时候,“暮然回首”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还可以使一个人更为坚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有勇气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个人才会成长,最后获得成功。

  《辛弃疾》读书笔记 5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曾多次引起我许多联想。

  这首词首先描写了元宵节夜晚民众狂欢的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灯火、烟花之景如在眼前,车马、人流、器乐之声如在耳边!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这不过是一首有关民俗节日的词。这一类应景词在宋代不胜枚举,宋人笔记、讲史中也详细描述过元宵节的情景,如《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鹅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然而,这首词的独到之处,是以寻找“那人”为线索,转换了关注的目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时,场面从喧闹转向了冷清,读者的心也随着那“蓦然回首”的瞬间而怦然一跳,那些“宝马雕车”已经远去,那些“笑语盈盈”的女性也成了陪衬,一个不同凡俗的“女性”形象凸现在眼前。

  仔细观察,这个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似曾相识。李清照在《永遇乐》中已经描写过了:“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热闹的节日唤起了她对往事的记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不正是一个元宵佳节时独自“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吗?

  辛弃疾曾经“效易安体”作词,难免受到“易安体”元夕词的熏染。可以说,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已经成为南宋词人构建集体记忆的一个载体。无论是“中州盛日”的往事,还是“如今憔悴”的境遇,都会引起读者对现实情境的清醒认识。临安沦陷后,南宋将亡,又是一个元宵节,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写道:“余自乙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以李清照“自喻”,重新追忆着:“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然而,今日的情景更是悲苦过之:“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对比这三首元夕词,不难发现对南宋词人来说,“元宵佳节”是唤起“中州盛日”的记忆、象征汉族风俗的一个特殊符号。在宋亡以后的`第一个元夕(1277),刘辰翁在《柳梢青》词中,就抒发了文人对节日喧闹之声的另一感觉:“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辛弃疾这首《青玉案》的写作时间,在李清照之后,刘辰翁之前。如果联系南宋时事的特殊背景,辛弃疾笔下的喧闹场面,与“灯火阑珊处”的对比,应该是别有寄托的。

  进一步分析,这三首词隐含着一个文人创作特有的抒写模式,即“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对比结构。通过喧闹与孤寂、众人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对比,来表现文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忆,对朝廷时事的清醒认识,这也是宋代文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所开拓出来的一种境界。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果失去了这种对比结构,辛弃疾词中的“我”就会沉浸在世俗的节日场景中,被一片喧嚣之声淹没了。

  从“有境界”的角度来读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不妨把词人寻找“那人”的过程,看作是寻找“自我”而渐入佳境的过程,“那人”是词人的一个替身,或者说是象征“自我”的一个影子;“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词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而“蓦然回首”,象征着一个顿悟人生的阶段,一种不同凡俗的清醒姿态。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对古代文人这种描写模式是十分熟悉的,曾经一语中的,评点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我们借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刘辰翁的词也是恰当的,只是李清照和刘辰翁已经将这种“伤心人”的“怀抱”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已经将自身设置在“自怜幽独”的场景之中了。辛弃疾这首词却比较含蓄,只是描写了“我”苦苦追寻的过程,并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对比和象征。

  如果把握了这样一种对比结构,我们会有更多的感悟。这是一种文学的境界,在外在的喧闹场景之中,去追寻内心超越的审美境界,这正像陶渊明《饮酒》诗所描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了这种“心远”的境界,朱自清才能在“荷塘月色”下,感悟“独处的妙处”,写出耐人寻味的美文。

  这是一种学问的境界。王国维曾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只有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以及“千百度”执著不舍的追求,才能有“蓦然回首”的独到发现和喜悦。这一点对今天的学人更有警示意义。

  这也是一种良知者特有的人生境界。在词人笔下喧闹的世俗场景的反衬下,我们读懂了李清照的凄苦、刘辰翁的感伤,也就理解了一个文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以及对社会时事的深层牵挂。这也是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一种情怀,应该担当的一份责任。

  或许这也是一种生活情调。在如今众声喧哗、不惜“娱乐至死”的媒介环境中,我们不妨选择一个节日的夜晚,关掉电视,拾起一本诗词,轻轻地翻动书页,静静地与古人对话,品味那种经久不衰、打动人心的艺术境界。于是,我们浮躁的心情渐渐地沉静下来了,我们在平凡的人生中感悟到了更多的韵味。这不是比“想唱就唱,想喝就喝”的节日更有意义吗?

  《辛弃疾》读书笔记 6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弃疾》读书笔记 7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唯一性和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威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蹂躏,二十二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有一次军中出现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提剑单人独马追了两天,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光复大业,他说服义军首领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料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判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那时候他还是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只想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失去了利剑,就只剩下了一只羊毫毛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了,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上滚过来的经历呢?正如北宋的范仲淹据说曾经让西夏人闻风丧胆,不过据目前的资料来看,似乎也没有身先士卒,浴血疆场的记录。“剑指三秦”“西风塞马”“投鞭飞渡”,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也是不可多得帅才,他在《九议》书中主张编练特种部队,重视谍报和情报认为是部队的耳目,胜负的关键,他的'兵学的思想不在戚继光之下。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只能热泪横流。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了他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尽职而招灾。但是朝廷怕他也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有近二十年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有又三十七次被调动。每到一处他都特别认真,激情工作时刻摆出一副要冲向前线的样子,他这种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只求偏安的南宋官场上立足。

  “过则成灾”终于惹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危难时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读书笔记 8

  词至南宋发展鼎盛。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故园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唐诗宋词中大家公认,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弃疾不仅是将帅之才,也是南宋词坛大家。我称辛“词霸”也。人都说辛弃疾词好,尤为长调好,纵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词给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沧桑感。辛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报国为己任的豪迈,又有沉重的悲怆之情。这种真挚浓厚、铿锵顿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词中。

  翻开《辛弃疾词集》你会鉴赏到,爱国抗金是辛弃疾词作的主题。每篇词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辛弃疾是一位胸怀报国大志,有着英雄襟怀,奔驰纵横战场的英雄人物。前人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易安为婉约派,幼安为豪放派。辛最可贵是还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少年带兵抗金,老来披甲征战,是身体力行的爱国英雄。我认为辛弃疾写词做人都是堪称一流,是楷模,至今让后人敬佩。

  胡适评论辛弃疾说:“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现。”胡适先生一语中地。辛弃疾的确是位天才,他现存有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才气纵横,放笔快意,在那个乱世写出大量众多的诗词。许多古人学他的词,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关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以为诗词最难模仿,辛词中那种荡气回肠实乃人格本色也。

  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写了几首瓢泉词。很喜欢将其录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铅山县志》记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

  学习填写《水龙吟》时,初见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这首词,感觉新鲜有趣。其实宋代以来有些词人用楚骚的“兮”、“些”等句式填词。它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词押韵时,是以句子最后一个字作韵脚,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后来才知词作者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早期词人多是离别伤感,以至美艳之词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词中的出现就越来越频繁。辛弃疾是熟练自如地运用楚辞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骚是辛词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其含蓄沉郁词风的要素之一。原来辛词的根在屈原楚骚,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叶茂。

  《辛弃疾》读书笔记 9

  读完关于辛弃疾的书籍,我被这位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一生深深震撼。

  辛弃疾出生在金统治下的北方,自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他少年立志,奋起反抗,二十多岁便组织起义军抗击金兵。他的勇敢和果断令人钦佩,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辛弃疾不仅是一位勇猛的武将,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词作风格豪放,充满了爱国热情和壮志豪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生动地展现了他对战场生活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用激昂的文字,抒发了自己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

  然而,辛弃疾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他虽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但在南宋朝廷的主和派占主导的环境下,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他多次被弹劾罢官,被迫闲居乡间。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词作。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爱国史诗。他的勇敢、才华和坚持,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敬仰。他的词作,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辛弃疾》读书笔记 10

  翻开辛弃疾的人生篇章,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豪情壮志与无奈叹息的世界。

  辛弃疾年少成名,以其过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在抗金战场上崭露头角。他带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他的英勇事迹,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热血青年的担当与奉献。

  作为词人,辛弃疾的`作品独具魅力。他的词中既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奔放,又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约细腻。他以词为剑,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辛弃疾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渴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但却屡屡受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他在官场的起起落落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从未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让人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

  从辛弃疾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他的爱国情怀、勇敢无畏和执着追求,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应该像辛弃疾一样,心怀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辛弃疾》读书笔记 11

  读完有关辛弃疾的传记,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辛弃疾,一位传奇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乱世,自幼目睹了金兵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立下了报国之志,决心为收复失地而奋斗。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令人惊叹。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成功擒获叛徒,名震一时。他的勇气和智慧,让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却充满了坎坷。由于南宋朝廷的软弱和主和派的排挤,他多次被贬,壮志难酬。

  但辛弃疾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把自己的悲愤和无奈化作了一篇篇激昂的词作。他的词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未来的期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句词深刻地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坚信自己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辛弃疾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他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辛弃疾》读书笔记 12

  辛弃疾,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其词作风格豪放,情感真挚。他以笔为武器,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未来的忧虑。“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首词中,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尽显其中。

  同时,辛弃疾也是一位勇敢的将领。他年轻时就投身抗金斗争,带领义军与金兵浴血奋战。他的军事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让人敬佩不已。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挫折。在南宋朝廷的主和派势力强大的情况下,他的主张难以得到实施,多次被贬官。

  尽管如此,辛弃疾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在闲居期间,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词作。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

  通过阅读辛弃疾的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人的力量和价值。辛弃疾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勇气。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辛弃疾》读书笔记 13

  走近辛弃疾,感受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面临着外敌的入侵和内部的纷争。他胸怀大志,渴望为国家效力,收复失地。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组织起义军抗击金兵。

  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公。他在南宋朝廷中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多次被贬谪。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他的词作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但也是辉煌的一生。他的词作流传千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读完辛弃疾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辛弃疾》读书笔记 14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一位豪迈奔放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将领。读完关于辛弃疾的书籍,我对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辛弃疾出生在金宋乱世,自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他少年立志,奋起反抗,二十一岁便聚集了两千余人,参加了抗金义军。他曾率领五十余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这样的英勇无畏,让人惊叹不已。

  然而,辛弃疾的仕途却充满了坎坷。他虽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他多次被贬,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的词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句词道出了他的无奈与悲愤。

  辛弃疾的词风格豪放,充满了英雄气概。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也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他的'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辛弃疾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他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们应该学习辛弃疾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辛弃疾》读书笔记 15

  辛弃疾,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词作,如同一把利剑,划破了历史的长空,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和他个人的壮志豪情。

  辛弃疾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生于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年轻时,他就投身于抗金斗争,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公,他虽有满腔热血和卓越才华,却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充分信任和重用。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首词中,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辛弃疾的词不仅有豪放之气,也有婉约之美。他既能写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词句,也能写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细腻情感。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使他的.词作更加丰富多彩。

  读完关于辛弃疾的书籍,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他的爱国情怀、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应该像辛弃疾一样,胸怀大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辛弃疾》读书笔记 16

  翻开辛弃疾的篇章,仿佛走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位南宋词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辛弃疾的词充满了豪迈之气。他的'笔下,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战场厮杀,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志豪情。他用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然而,辛弃疾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屡遭挫折。他多次被贬,却始终不改其志。在困境中,他依然坚持创作,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

  辛弃疾的词也不乏细腻的情感。他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展现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流露出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词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辛弃疾。

  通过阅读辛弃疾的作品,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人生追求。他的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坚持真理、不畏艰难的品质,这将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辛弃疾》读书笔记 17

  辛弃疾,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人物。读完有关他的书籍,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他出生于金国统治下的北方,却始终心怀南宋,渴望收复失地。年轻时,他毅然投身抗金义军,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气,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命运多舛,他的仕途充满了坎坷。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句词中,他把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渴望上阵杀敌,为国家收复失地,却只能在词中抒发自己的壮志未酬。

  辛弃疾的词风格豪放,充满了力量。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战场上的激烈场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他的词中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词告诉我们,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辛弃疾的故事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像辛弃疾一样,心怀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辛弃疾》读书笔记 18

  走进辛弃疾的世界,感受他的豪情壮志与无奈叹息。

  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的伟大词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辛弃疾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才华。他率领义军抗击金兵,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南宋朝廷的软弱和腐败,他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多次被贬谪。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他的词充满了豪迈之气,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展现了他的壮志豪情和英雄气概。

  尽管辛弃疾在政治上遭遇了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不断地用诗词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的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它们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读完关于辛弃疾的书籍,我被他的爱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所深深感动。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辛弃疾》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辛弃疾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5篇)08-27

辛弃疾简介05-20

辛弃疾的生平02-06

辛弃疾的介绍04-18

(精选)辛弃疾简介01-21

南乡子辛弃疾01-03

辛弃疾简介11-23

辛弃疾的诗句05-21

永遇乐辛弃疾11-14

辛弃疾与朱熹05-26